湘西州历史人物介绍5
向汉光
  向汉光•湘西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向汉光,男,土家族,高中文化,1942年12月出生,湘西州古丈县红石林镇(原茄通乡)先锋村人。先锋村是彭、向、田姓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村邻日常用语为土家族母语,人人能跳摆手舞,个个会唱土家语控土锣鼓歌。向汉光的父亲向楚林是村邻中演唱拖木号子,抬轿号子,打油号子,酉水船工号子号子的出众好手,劳动休息之闲唱山歌自娱,向汉光受益匪浅,自然而然从父
土家族
姚本顺
  姚本顺•湘西竹编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姚本顺,男,土家族,1951年10月15日出生在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比耳村盛产各类竹子,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竹编之村,村里人基本上人人都会编织竹器,以编织竹器为主要副业。他从小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受到寨子蔑匠师傅们的影响,8岁时就与家中的父辈们姚祖志(他的父亲)、姚复生学习竹编技艺。在父辈们的指导下,他潜心学习,逐渐掌握了篾丝的裁、劈、剖、削、撕、匀、刮等十余道工序以
土家族
张启荣
  张启荣•苗族跳香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启荣,男,苗族,1943年生,泸溪县梁家潭乡芭蕉坪村人,16岁跟随本村苗老司杨有发学习跳香祭祀、道场发事、还傩愿等巫傩技艺。35岁正式从业至今。苗族跳香历史久远,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湘西自治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之一,是湘西州苗族三大主要祭祀活动之一;是儒、释、道、巫、傩宗教文化和民间武术、舞蹈,音乐,劳动生产,特色民俗的高度结合。对沅水流域文化有极大影
张远忠
  张远忠•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远忠,男,苗族,高中文化,1950年2月,出生于古丈县岩头寨镇梓木村上洞溪组,村里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张远忠自青年时期起,就迷上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拜制茶老艺人为师。每到春茶制作期间,到处看、问、学,跟王坤、李启富老师傅学制茶绝活,凡是古丈产茶区几乎都有其学艺的踪迹。由于潜心钻研,虚心求教,经三十年磨砺,终于在2006年全县评茶“斗茶”大赛夺魁,成为
肖泽贵
  肖泽贵·湘西三棒鼓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三棒鼓是流传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农家红白喜会,随时随处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三棒鼓唱悲调时,催人泪下;唱高昂时使人欢笑。红白喜会到处可见。看了文件、马上就唱,给党当了喉舌。有较为固定的曲词和唱词,也有即兴编唱
聂方俊
  聂方俊(凤凰纸扎) 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聂方俊〔人称聂胡子〕1933年农历6月20日出生于纸扎工艺世家。这个“世家”到底有多长历史,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在解放前交通极不便利的环境中,父亲就是当时方圆百里很有名气的纸扎艺人。聂方俊在纸扎工艺上十分有天赋,10岁时便能扎些小东西。成年后参加工作,系国家干部。在干部生涯里,上班干工作,下班搞纸扎,一生中棒打不断对纸扎的情感。文革期间,纸扎传统工艺被列入“四旧”行
凤凰纸扎传承人
罗仕碧
  罗仕碧,男,土家族,1931年出生于永顺县麻岔乡,是罗家班第二代传人罗玉轩的侄子,13岁跟伯父罗玉轩学习“五人溜子”,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学艺不久就能熟练地参加到乐队班演奏生涯中,罗仕碧尤以唢呐见长,他吹奏的唢呐,音色高亢、明亮,特别是循环换气技巧,更是运用自如,成为当地的王牌唢呐。1957年元月,罗仕碧参加全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大会,他演奏的“五人溜子”《将军令》、《安庆》获优秀节目二等奖。1959年3月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
土家族
田隆信
  田隆信(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土家族“咚咚喹”是流传在湘西自治州酉水流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有的地方又有“呼里”、“呆呆嘟”、“呆呆哩”等称。 “咚咚喹”其传统曲牌有20多种。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唱词多采用土家儿歌,表述内容以土家风情为主。田隆信,男,土家族,1941年6月11日出生于老土家乡龙山县靛房镇坡脚片区,在风雨如晦的童年,他跟着母亲学会了吹咚咚喹,跟着大人们学会了“打溜
土家族“咚咚喹”传承人
叶水云
  叶水云 女,湖南土家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二级教师,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叶水云的土家织锦作品采用精细材料,在工艺上吸取了多种传统挑织技法,精美异常,有数百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多年来设计并制作了《人类与和平》、《寿联中堂》、《苗家服饰》、《苗家五姐妹》、《岩石花》等壁挂,并整
洪富强
  洪富强(苗族鼓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洪富强,男,苗族,湖南省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一九三六年元月三十日生,从小无父无母,靠爷爷、婆婆拉扯长大。洪富强的爷爷和婆婆当年曾是吕洞山区最好的鼓手,爷爷洪荣科打的是男式矮桩苗鼓,婆婆张大姐打的是女式高桩苗鼓,男式苗鼓动作雄壮有力,女式苗鼓动作轻松活泼优美。洪富强八、九岁时即在爷爷、婆婆耳濡目染中爱上了苗鼓,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打鼓,以后读书进了学校,每次在学校的文艺晚
张明光
  张明光(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明光1945年至1955年读书。初中毕业后一方面跟师学裁缝、学绘画,一方面拜农车土家大摆手第二十四代掌堂师秦恩如为师,学跳土家摆手舞,学唱土家摆手舞。从1984年以来就一直担任农车乡土家大摆手堂掌堂师,在个人生计上仍以务农、做裁缝、做匾额销售为主,他德高望重,享誉一方,系政协龙山县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张明光从小生长在以土家摆手歌舞而著称的湖南省龙山县农车乡,在师傅秦
土家族
田仁信
  田仁信(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出生于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民间著名舞蹈家。从小受到摆手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6岁就跟父亲田万、爷爷田富贵学跳摆手舞,用这种典型的家族传承方式来传承这民间舞蹈艺术。同时,田仁信也注重对摆手舞的传承,先后带有弟子、田朝发,田明孔等。1953年代表湘西州到长沙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56年9月上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泉德
土家族
石顺民
  石顺民(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顺民从小受环境影响,喜爱苗族鼓舞,多次参加省、州、市苗族鼓舞表演。1962年3月至1985年3月,在吉首市寨阳乡树耳村务农。期间,多次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表演苗鼓);于1982年9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苗鼓);1985年3月至1986年4月,在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风景区从事苗族鼓舞辅导、表演;1986年4月至1988年3月,在吉首市德夯风景
彭英威
  彭英威(毛古斯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彭英威,男,土家族,生于1933年,家住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6岁,就开始跟父辈学演《毛古斯》,对毛古斯舞的一整套表演出程序了如指掌,1997年,在全县“舍巴日”活动中由他领演的毛古斯舞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被称为永顺县土家族《毛古斯》的掌门人。传承谱系第一代 彭继祯 男 1880年 私塾 家族 不详 大坝乡双凤村彭继尧 男 1881
土家族
陈刚
  陈刚的父亲陈少全是辰河高腔有名的小丑演员,人誉“三笑”。陈刚自幼随父走南闯北演艺,耳濡目染,渐为喜爱,后在其父悉心、严格的教导下,不负厚望,承其衣钵,终成大器,被誉为“小黑”名震湘西。其技艺娴熟老到,所有继承下来的辰河高腔剧目均能表演,代表作品有《胡莲闹钗》、《竹节山》、《候七杀母》、《敢扛大山的人》、《仙姬送子》等。现为辰河高腔剧团团长,带有徒弟5人。 丑角为辰河高腔五个行当角色之一,其扮演性格诙谐、风趣、憨直或狡猾的角色以及武将、纨
刘代娥
  刘代娥,女,1955年12月14日出生。1981年至1985年刘代娥应聘在湘西州花垣县民族织锦厂带徒授艺,先后授艺徒20多名。1987年3月应聘在张家界市担任工艺技术指导,传授艺徒10多名。1987年4月至1990年回村创办“龙山县捞车河土家织锦厂”,员工达16O多人,其中经她口传心授的织锦艺徒达32人。1990年至1995年与湘西自治州轻工业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办试制工场。1995年至今在家设立“捞车河土家织锦工艺坊”,基本上是订单产销
陈千均
  陈千均 (湘西苗族山歌)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千均,男,1943年10月出生,苗族,湘西吉首市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历任过生产队会计、乡文化站辅导员、湘西州人大代表,系湘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任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党支部书记,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民歌》中活跃于最基层,最具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人物。陈千均出生在素有“湘西苗族山歌之乡”的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这里山
湘西苗族山歌传承人
邓兴隆
  邓兴隆(踏虎凿花)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邓兴隆,男,苗族,大专文化,1949年10月出身于剪纸世家,湖南省泸溪县踏虎村人,现任泸溪县第二中学教师。六岁起随母亲黄贵兰学凿花,十二岁后又不断得到堂舅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凿花大师黄靠天的指点。1968年参军入伍,1973年3月退伍。1973年9月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于1975年7月毕业。1993年至1997年在泸溪县第二中学职教部工艺班任凿花专业指导教师,培养了
踏虎凿花传承人
刘大炮
  刘大炮(蓝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男,1936年出生,凤凰县沱江镇人,刘家蓝印花布-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刘大炮先生出生在一个染匠世家,从他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了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染布业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了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染技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刘大炮因其全面地继承了祖业,时至今日还在继续从事印染这门传统手工工艺,并
蓝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
龙米谷
  龙米谷(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龙米谷,男,苗族,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二组农民,1948年10月出生,初小文化,苗族银饰制作-传承人,从事银器制作至今有50余年。他出身于苗族银饰制作世家,其祖父龙桂林和父亲龙文道是当时本地苗族有名的银匠。龙米谷自12岁跟表叔学艺(龙米谷父亲早逝,生前将制作技艺全部传授给张成龙),他聪明且勤于思考和创新,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银饰制作技艺,并且在祖传的基础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