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历史人物介绍4
徐金祥
  徐金祥(1886——1910),今白湖乡过旗村人。家贫,未曾入学。他从小心灵手巧,常用麻秸、荆条仿造楼台亭阁,与诸儿戏,人惊奇之。及长,从名师学习木工及砖工手艺,一年后尽得其艺。尝嫌师法只会于心而不了于口,学时感到困难,遂遍观九华庙宇,细加考察,认真学习各式建筑技艺,并采取绘图方式,以庙宇为样本,用比例尺绘成立体图、断面图。此后,每在房屋建筑之前,即将大小、高度、宽度,按一定比例绘成图纸,而后按图施工,群众称之为“能人”。 如发现老屋倾
[] (18861910)
施从云
  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祖籍在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从云幼从兄读,弱冠投天津吴长纯部第十二标充当戈什,后选送保定将弁学堂深造,毕业后回吴长纯部第二十标第二营任排长,再迁督队官,驻奉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驻军东北新民府,结识第一混成协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时清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怨沸腾,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从云认为只有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出路,立志要走革命道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
(18801912)
施从滨
  施从滨(1867——1926),又名从林,字好善,号汉亭,祖籍在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从滨少时在家读私塾,性强悍。15岁投庆军,先后任什长、新建陆军第三营前队右哨哨长、左营后哨副教习、山东巡抚袁世凯行营差官、先锋队后路左营后哨副哨官、北洋新军帮带兼督操官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滨任常备军右镇步队第十六营管带、六标第一营管带。光绪三十一年,任步兵队十九标统带官。光绪三十三年,入讲武学堂学习两年,以第二名优异成绩记功一次。宣统元年
(18671926)
吴克正
  吴克正(1906——1930),乳名八牙,曾化名正刚,今汤沟镇陈洲北圩拐人。幼年曾入麻溪吴氏小学读书,后入苏州体育专科学校。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投身革命,于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克正刚满20岁,毅然放弃学业,和章逐明、陈雪吾等一批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不辞长途跋涉至武汉,进入由革命左派办的学校就读,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结业后,奉命和章逐明、陈雪吾一道回故乡,以各种形式在群众中传
(19061930)
吴鹏武
  吴鹏武(1906一1930),今金社乡十字路庄人。鹏武出生佃农家庭,由于地主重租高利的盘剥,其母携儿带女乞讨度命。少年的鹏武长年脸黄肌瘦,披巾挂片,赤脚裸腿,忍受着饥寒的无情折磨。鹏武自幼聪明伶俐,受父母的笃爱。其父不忍心让孩子再走终年勤劳难得一饱的道路,决心借债供其读书,求得一条出路。鹏武年龄虽小,但知道以自己的家境而能上学读书,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遂暗下决心,不负父母的期望。书籍不全,就借书来读;纸墨不周,就用水在石板上写划;夜间无
(19061930)
金寿民
  金寿民(1873——1931),会宫镇金家大屋人。寿民为人宽厚,博学多才,以教书为生。怀宁陈昔凡与之至交,聘教其子-2年。后同乡吴汝纶聘之往保定莲池书院任教。在此期间,曾具保吴樾进入北洋高等学堂。旋以吴樾炸五大臣事发,清廷追查保主,定金寿民满门抄斩罪。 寿民妻郝漱玉,系怀宁石牌郝家山翰林郝同篪之女,擅长国画,与王竹人、齐白石、陈衡属、陈半丁等齐名,蜚声于日本,曾受聘教授凌叔华(陈源妻)的国画。当清廷追查寿民保吴樾事时,有两个日本少女拜她
(18731931)
王达仁
  王达仁(1906——1932),今横埠镇杨茂冲庄人。达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王梧岗,清末秀才。父王鉴如,是位有名的塾师,他幼年随父就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嗣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对新文化产生爱好。外祖父去世,他用白话文写祭文,当即遭到满口“之、乎、者、也”的道学先生的指责,谓其“离经叛道,玷辱斯文!”甚至当面向鉴如提出非议。 民国11年(1922年),达仁到安庆成德中学读书,既用心学习功课,又非常关心时事,对现实极为不满。民
(19061932)
许雄球
  许雄球(1898——1933),一名纯缪,今枞阳镇藜葛冲庄人。雄球少孤贫,好读书,从吴述伯学习法律,后浪迹于安庆和怀宁、望江、宿松、贵池、东流及江西彭泽等县。每遇不平事,就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喜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雄球生活俭朴,作风正派,为群众理讼,从不索取报酬,因此群众称之为义务律师,或呼之为“雄大叫花子”。但也遭到少数人的诽谤,说雄球不务正业,是个“好斗的公鸡”。 民国16年(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共产党人方兰轩等回桐城闹革
(18981933)
何汝贤
  何汝贤(1889一?)字树人,今枞阳镇人。汝贤少时肄业枞阳白鹤峰高等学堂,后师事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研究古文。学成后到北京,主持正志中学图书馆。汝贤在馆内得以博览群书,学问日进,声名益起,财政次长言中远聘为家庭教师。不数年,因母老回到枞阳家乡。从此在里中教学30余年。陈澹然任安徽省通志馆馆长,聘其为采集。李德膏创办乡村师范于枞阳,聘其为国文教师。柏文蔚创办民生小学于下枞阳,李德膏荐之曰:“何君乃今日桐城古文家之中坚”,柏氏遂邀请
朱锦铭
  朱锦铭(1891——1933),字景明,今钱桥镇黄家冲人。他幼读私塾,后访名师练习拳技,武艺超群。民国13年(1924年),经周新民介绍在“法专”当工友。当时“法专”中共地下支部负责人,见锦铭为人忠厚,机智勇敢,工作勤奋,乃派其到传达室工作,兼任秘密交通。民国15年10月,经周新民、柯庆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锦铭负责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传送党内-和信札等工作,还担任周、柯二人的保卫工作。同年夏天,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安庆特支领导组织
(18911933)
胡翊儒
  胡翊儒(1880——1933),字聘三,今藕山镇人。翊儒自幼聪敏,19岁中秀才。后来眼看八国联军入侵,愤慨万端,遂弃文习武,入安庆武备学堂,成绩优异,毕业后分配在安庆驻军混成协任职。辛亥革命后,孙毓筠、柏文蔚先后任安徽都督。时在贵池、青阳、铜陵的黎宗岳不服,翊儒奉命指挥胡万泰师往剿,黎军崩溃,安徽政局才告统一。翊儒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深造,和李济深、陈调元同班,与李济深交谊至厚。毕业后,一度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白崇禧、黄绍竑、徐庭瑶、刘和鼎
(18801933)
张舜卿
  张舜卿(1904——1934),又名少正,化名镇中,今会宫镇学堂石庄人。舜卿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与弟孟卿同入私塾读书,天资聪敏,得到师友的称赞;其写作才气纵横,当地长老都为之惊奇。由于他生长于农村,深知农民疾苦。民国11年(1922年)开始,舜卿在家乡任塾师,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激进,常与孟卿习武术,以备将来应用。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一批共产党人转入农村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在此之前,舜卿兄弟结识了章
(19041934)
徐澹如
  徐澹如(1855一1934),名淦,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幼孤贫,赖母纺织为生,得入学苦读。因屡试不中,遂往北京投入“宫廷会典馆”,纂修《会典全书》。由于勤奋供职15年,得膺荐举,以正五品直隶知州随带加二级,历任琼山、乳源、文昌、安定、饶严等县知县。饶平民风强悍,好聚众械斗,时有死伤,甚至经月不息者。澹如在任时,甚为忧虑,作短歌以劝化之(歌词载饶平县志);词意恳切,民受感化,械斗之风遂止。 澹如任乳源县时,值试期,有一富室拟以银3000两,
(18551934)
钱通
  钱通(1886——1938),字绍武,今汤沟镇人。他19岁时因家贫而辍学,投身入伍。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二旅战士、敢死队队长;后入孙中山在海外创办的南洋武备学堂,加入了兴中会。回国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历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谋、旅长、师长等职。 民国2年(1913年),张勋奉袁世凯的命令反击“讨袁军”,钱通时任南京卫戍司令兼第八师师长,坚守南京城,激战48天,由于弹尽粮竭,遂告失败。张勋入据南京,下令通缉钱通。钱通与战友数人东渡日本,转
(18861938)
史伟
  史伟(1915——1941),字俊宽,今会宫镇晓春村人。史伟幼时在家读私塾,12岁时进浮山中学,后在芜湖、南京等地上学,民国24年毕业于安庆保罗中学。史伟少年时就敬慕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人。后来最爱读鲁迅的小说和文章,以及一些进步的刊物,因而接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逐步走上抗日爱国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得寸进尺,向华北内地入侵。时史伟在南京的安徽中学读书时,就在校内墙报上写了很多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
(19151941)
黄彬
  黄彬(1912——1942),原名桂元,又名静寰,今横埠镇黄山村人。民国18年(1929年),黄彬(当时号桂元)从小学进入浮山中学,次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其时,兄黄镇在浮山中学任教,积极领导组织-,揭露学校当局与国民党政府狼狈为奸,-克扣教育经费、盘剥学生生活费等丑恶行径。黄彬在哥哥的影响与指导下,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向封建卫道士猛烈开火。虽然多次遭到封建势力的围攻和反动-的恫吓,而黄彬义无反顾,成为-中流砥柱,学生们称他
(19121942)
疏冠中
  疏冠中(1905——1942),一作贯忠,谱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苏拓夫、苏野村、王冠卿等;因身高有一米七八,人称疏大个子。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出身贫苦,父亲疏国义在石溪街租居,以做豆腐为业。冠中少时,读过数年私塾。青年时,常到附近的浮山学校图书馆看书。在进步书刊的影响下,于民国15年(1926年)秋,和一些进步青年到达武汉,进了中共中央“农-动讲习所”,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组织派他和章逐明、吴克正等返回桐城东乡
(19051942)
史迁
  史迁(1902——1943),原名谦,字益吾,今OU山镇人。史迁早失父母,由兄嫂抚养。自幼爱读书,在小学时,即能作文章。少长,怀有大志,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彻底改革,将来建设工业最为重要。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芜湖甲种工业学校。次年春,与王步文、童长荣、余大化、房斌等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铁道专门学校。民国1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与王步文等同留日学生中的“西巢鸭派”(即“-派”)方治、“青年会派”中的右派汪精
(19021943)
章子佩
  章子佩(1889——1944),字琢璜,今横埠镇许庄人。子佩幼从父学,后入桐城中学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考入安徽省高等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 子佩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汤家沟、黄家山、海声庵设馆教学,传授新文化,引导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革命烈士黄桂元、陈雪吾,都是他的学生。民国15年(1926年)初,在大革命的形势鼓舞下,子佩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未成。后经北伐军总政治部章伯钧的介绍,参加北伐战争,随军进入武汉,分配在铁路上工作
(18891944)
丁翰东
  丁翰东(1880——1945),字剑东,今横埠镇丁家黄庄人。翰东曾师事陈澹然,与胡聘三同年中秀才,后进入桐城学堂和安徽武备学堂,复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参加了同盟会。他与李济深、胡聘三、魏曙东为同窗好友,并与李济深宿上下床位,交契深厚。民国初年,翰东任安徽军政司筹划科长,旋任察哈尔都统署参谋,参加平定蒙匪、边匪等军事行动,以功升边防营长。民国11年(1922年),翰东调任安徽陆军第四混成旅一团三营营长;平定阜阳、颍上一带-后,因功升为第二
(188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