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历史人物介绍14
刘骏
  刘骏,字石九,县中和团辅田村(今汝溪乡)对江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民国19年(1930)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2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是年11月,与同学晏忠颐合办《镜报》,任总。在该报开辟《自由笔》专栏,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后,发表《新化善后会一片板子声》的新闻,震惊了豪绅,获得读者好评。次年春,应聘兼任青峰农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同年11月,《镜报》因经费困难,与国民党新化县党部主编的《新化民报》和《资江报》合并
成仿吾
  成仿吾,原名昌悊,灏,曾用名石厚生、夏乘。县知方团澧溪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历七月十五日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成仿吾8岁入学,清宣统二年(1910),随兄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名古屋第五中学、东京高等学校预科学校,熟谙日语、英语和德语。民国6年(1917),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专业,又学法语。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创造社。民国10年5月返湘,任
(18971984)
曾庆平
  曾庆平,天龙山乡人。1970年3月生。1976年秋,入茅岭小学读书,喜听罗盛教、雷锋的故事。常说:“我也要做个英雄。”每次放学回家,总是拿着书牵着牛上山读书。每学期平均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一直被选为班里的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年先锋队队员。1981年,考入天龙山中学。在班上发现桌椅坏了,就带工具来修好;墙壁脏了,就带材料来刷白;沟坑积物不通,就带头清洗。1982年春,学校开展“五讲四美”绿化校园活动,主动上山采集树苗献给学
(19701982)
谢卫星
  谢卫星,横阳区大石乡双河村人,生于1956年3月。1962年9月,在太平小学读书任班长。1969年在大石中学读初中,任班体育委员,期期评为优秀学生。1972年,考入新化二中读高中,任班劳动委员,品学兼优。1973年元月16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74年起随父在鹅塘卫生院学医两年。1976年,选送新化师范“社来社去”政语班学习。期间,谢卫星在刻苦求知的同时,十分注意思想锻炼,逐步领悟到人生意义的真谛。在日记中写道:“要珍惜不要虚掷,而珍
邹松柏
  邹松柏,洋溪乡(今洋溪镇)冷水巷人。1958年10月生。1973年初中毕业。1976年学木工。1978年1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入伍后,多次受到部队-表扬。1979年参加南疆保卫战。战斗中不顾手臂受伤,冲锋在前,多次击退敌军进攻,立三等功,在火线上提升班长。同年9月,考入济南陆军学校。毕业后,于1981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驻山东某部任排长。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85年初,任驻云南某部六连一排排长。3月,在滇南前线临战训练中立三等功。5
(19581985)
杨开道
  杨开道,字导之,县中和团北渡村(今北渡乡)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民国5年(1916),从长沙明德中学毕业返家,以南北军混战未能继续升学,至民国9年始去上海沪江大学预科学习。半年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民国13年毕业。同年秋,赴美国哀阿瓦农工学院肄业,次年获硕士学位,转入美国密西根农工学院深造,民国16年获农村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大厦大学教授并在复旦大学兼课。民国17~2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社会学教
(18991981)
晏弼如
  晏弼如,又名晏召,县城厢镇(今上梅镇)人。民国13年(1924)生。民国37年9月从国立武昌师范学校辍学就业,在省立六职学校任教并担任《新化民报》外勤记者。1950~1954年先后在新化县建筑工程公司任工务员、工程员、计划股长等职。1955~1978年一直在交通科、县养路工区、县公路养护队、县交通局任技术员。晏弼如在交通部门工作期间,担负全县公路测量设计任务,常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先后经其测设施工的有:新化——双林、水车——杨家山、
彭信古
  彭信古,原名源壬,别号芸垓,县在城厢(今上梅镇)永兴街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8年(1919),考入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机械专科,毕业后先后在汉阳铁厂、武昌纱厂见习,见习期满转为翻砂车间技工。民国12年,在新化澧溪彭家村小学教书。民国17年春,复去郑州棉纺厂做技工。次年秋,考入湖南省自治训练所测量专科地形班学习,毕业后在湖南省财政厅、民政厅、地政局等单位测量量队任测量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考入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乡镇长班,学习期间
(19031976)
方鼎英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县时雍团富溪村(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光绪二十八年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先后参加求知社、文学社、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光绪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宣统元年(1909)12月循序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秋,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旋调陆军部任科员,从事炮兵典令及兵学书刊的编译。民
(18881976)
曾晓初
  曾晓初,县安集团化溪村(今石冲口镇化溪村)严塘人。光清绪二十七年(1901)生。曾家三代业医,幼承家教,将《内经》、《伤寒》、《金匮》奉为圭臬,凡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陈修园、张石顽、叶天士等诸家著作莫不逐一穷览,悟其要旨。且善于吸取民间方技,往往为一单方,跋涉数百里而求教。16岁起悬壶乡里,足迹遍于新化、安化、湘乡、邵阳、隆回等地,经常脚履草鞋,头戴斗笠,身背药袋,不论昼夜和雨雪风霜,呼之即来。虽以医谋生,却对贫苦者不惟分文不取还助
(19011975)
邬干于
  邬干于,字朝宪,县永清团虾溪村西家湾(今桑梓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乌干于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学(其父系清末廪生)熏陶,稍长考取长沙明德中学堂。民国5年(1916),从明德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两年,随后又转赴美国留学8年,在华盛顿大学研习教育学,专攻中等教育。期间,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目睹日本之振兴,实得力于教育,尤重基础教育,逐渐形成了其一生为之执着追求的教育救国思想。民国1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母校明德中学
(18951974)
杨开甲
  杨开甲,字迁年,县遵义团炉观村(今炉观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民国5年(1916)毕业于长沙广益中学。翌年东渡日本,预修日语、补习英语、数学、理化。两年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读一年,分发至九州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法律系,民国17年毕业。回国后,在上海交涉署(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上海的办事机构)任秘书,不久赴南京任国民政府-编译局编译。民国18年11月,任-铨叙部第二科科长。民国22年,选为-考选委
(18961973)
王葆元
  王葆元,女,县西成团西平村(今太平铺)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北平女子产科学校。民国19年5月起,在天津市立医院任护士、护士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新化。民国31年,县长胡瀚去太平铺视察,知其习医,乃推荐于县卫生院。次年聘为太平铺卫生分所主任。民国35年分所撤销,调任县卫生院助产士。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助产士。1953年推广新法接生,为城乡培养新法接生员数百人,城关接生站的接生员
陈焘
  陈焘,字曙东,县在城厢(今上梅镇)青石街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次年赴美国依利诺大学讲究院习化学,民国2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湖南大学理学院任化学教授,连续8年。日本侵略军进逼长沙时,避难回新化原籍,受聘枫林中学,义务教化学,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在湖南地质调查所任工程师,旋调湖南水口山矿务局,先后任代局长、主任、副所长、厂长、科长。1960年调湖南冶金学院任教,在
(19021971)
方乘
  方乘,字抚华,县时雍团富溪村方家湾(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方乘10岁丧父,生活无依,入药店学徒,业余勤奋好学,焚膏继晷。宣统三年(1911),由其叔父方鼎英资助,考入武昌文善中学。辛亥革命之后,参加学生军,投入讨袁运动。民国4年(1915),入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学化学,民国8年毕业。同年8月,得李石曾(即李煜瀛,时任华法教育会副会长)之助,接受华法教育经费,与同学李立三等同赴法国勤工俭学,获得格罗卜大学理科硕士
罗里仁
  罗里仁,又名会贤,县敦信团洋溪镇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生。罗从小随父亲学纸马匠,做彩龙,制花灯,为宗教活动提供纸制用品。因其心灵手巧,又勤于学习,成年时,即已掌握全部传统纸马工艺,成为多面手。剪纸、绘画、雕塑、烟花等多项技艺,深为同行者折服。民国23年(1934),携眷迁入新化县城,在永兴街38号开设里仁美纸马铺。罗里仁以纸为原料用手工捏成的竹木、蔬菜、花卉、水果等均形象逼真,鸟类、兽关、鱼类及人物形态栩栩如生,仿制死者生前
邹承休
  邹承休,县敦信团利村(今洋溪镇)人,清光绪七年(1881)生。光绪三十四年赴醴陵湖南瓷业学堂求学。宣统三年(1911)毕业回乡,矢志兴办瓷业。旋即勘探瓷土资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奔走于境内各山地。民国3年(1914)在新化茅坪发现优质瓷土,经反复烧制试验,获得成功,试制瓷品送当时县政府鉴定,备受赞赏。次年,招股筹资,因陋就简,在洋溪的水东建造厂房,成立新化首家瓷厂——华新瓷业公司,生产日用粗瓷,产品有碗盏等十余种。是年,从醴陵请来制瓷
陈致远
  陈致远,又名能虑,字吉恒,县在城厢(今上梅镇)青石街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幼因家贫辍学,从事牧羊。19岁始得从兄陈润霖之助,就读长沙明德小学补习科,半年后升入明德中学,学满五年毕业。宣统三年(1911)考取官费出国留学,入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学习。经2年预科5年本科毕业,留校实习3年继续深造。民国10年(1921)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入湖南唯一的省立医院——湖南公医院任内科主任兼小儿科主任。当时缺乏医疗仪器,诊病全赖细心观察,认真
(18861964)
刘洪美
  刘洪美,县城厢团上下村(今燎原乡上田村)茶湾里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省红薯生产劳动模范。刘洪美家世代务农。1950年,刘洪美开始红薯丰产试验。是年春,选用广西红皮薯种,在水田塍上栽红薯79蔸,采取高垄、高水、高肥技术措施,细心管理,秋季验收实产红薯260公斤,最大一蔸重4.75公斤,折合亩产7500公斤,平了当时苏联红薯高产纪录。10月,参加县首届劳模大会,被评为农业丰产特等劳模。1952年,继续试验红薯高产。在0.5亩菜地
杨卓新
  杨卓新,字华一,号祖谷、茂复,县中和团北渡村(今上梅街道)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光绪三十四年赴省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机械科就读。民国2年(1913)参加留学考试,被选录赴美国,先入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后转入伊利诺斯大学电机系学习。学习期间,逐渐嗜爱数学,三年后转入色拉格斯大学,专攻数学。民国8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并应用“四元法”著《重力比较之理论》一书。次年继赴欧洲深造,就读于英国剑桥、伦敦大学。民国11年转赴法国巴黎大学,
教育家 (1890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