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历史人物介绍3
杜鹃霞
  杜鹃霞(1918~1940)女。原名杜俊英。陕西南郑人。从小就在其父、中共党员杜启安的教育影响下参加革命活动。1934年9月2日拂晓,国民党-荷枪实弹朝中共区委驻地杜家湾开来。带领少先队员在村外放哨的杜俊英发现后,立即命令其他队员把-引向村东,自己则飞跑回村通知区委领导和群众向西转移。待-发现中计返回村里时,全村已空无一人。恼羞成怒的国民党-抓住杜等八名少先队员拷问,谁也没有说出干部和群众的去向。-无计可施,当场枪杀了陈瘦娃,把杜等七人
(19181940)
陈小屏
   陈小屏(1905~1935)原名兴汉,字普云,亦作步云,小屏亦作小平。陕西南郑人。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接替偶彦明担任中共大西区小学支部书记。3月,中共陕南特委在陈家开会,决定将陕南军委机关设在陈家。会后不久,陈担任中共南(郑)褒(城)西南区委员会书记兼中共陈家湾支部书记。为解决区委的活动经费,陈说服家人,先后卖掉了60亩祖田。9月,特委书记在陈家开会讨论筹建红二十九军;陈抽调南褒西南区数十名党团骨干参加红二十
(19051935)
蒲海水
   蒲海水(1922~1935)陕西洋县人。1935年3月,由鄂豫皖西进的红二十五军,解放了蒲的家乡--洋县华阳镇,他的父亲还被乡亲们选为常家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有13岁的他,也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还常为红军和游击队送信。他机智勇敢,深得红军指战员喜爱。同年6月,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转至外线,华阳游击队也随红军主力开拔。国民党军队和地主还乡团占领华阳后,放火烧了蒲家的房子,海水随家人逃到40公里外的荒草坪居住。父亲以开旅店为
(19221935)
偶彦民
   偶彦民(1901~1935)字文华。陕西南郑人。1924年在汉中联合中学读书时,曾发起组织南(郑)褒(城)旅汉同乡会和青年学会;带领同学斗争过-旅外学生补助费的褒城县县长裴式甫。1925年因家贫辍学,在新集小学任教。期间,发动附近学校师生和农村青年,在褒城廉泉、南郑让水一带成立廉让青年学会,任学会理事长,与会员一起在新集、高台一带办起女子小学、贫民夜校和济贫施医所各一处,普及教育的同时,开展反对官绅、反对苛税的斗争。1926年底,汉
(19011935)
王辛德
   王辛德(1911~1934)又名新德、建英、益之、一心。陕西洋县人。1929年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曾主编《前驱》《追求》《曙光》等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还在家乡谢村镇与中共党员李含秀等举办农民夜校,培养、发展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建立中共洋县谢村支部。11月调中共陕南特委工作,1931年秋又回洋县,创办并主编中共洋县县委机关刊物《春雷》。不久,任新成立的中共洋县西区区委宣传委员。1932年秋,
(19111934)
王燮
  王燮(1911~1933)字仲融。陕西洋县人。1929年考入洋县中学,受中共党员教师尚辛友、阎灵初等影响,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翌年转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小组长。奉中共陕南特委指示,与同学、中共党员王辛德、赵文藻等负责书写、刻印、发送党内文件和宣传材料,常常通宵劳作,黎明前回校继续上课。汉中-严重,常有-跟踪钉梢。他不停改装,时而商贩,时而农民,时儿阔少,以防不测。一次,-进行全城大搜查,王与赵文藻以兄妹去郊外
(19111933)
左明
   左明(1902~1941)原名廖宗岱,又名廖作民、廖新,号菊阳,又号左明。陕西南郑人。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对八股文颇为反感,和同学何挺颖等暗中阅读《新青年》《改造》《努力》等书刊,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使他深受启发。1923年5月4日,联立中学联络南郑中学、职业学校学生--,左领队高呼:“反对二十一条!”“-!”-队伍冲进汉中道尹公署,左和道尹王秉坤据理辩争,直至道尹答应在南郑城乡-等条件方才罢休
(19021941)
高建瓴
   高建瓴(约1793~约1865)字汉屋,号兰溪。陕西城固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后三科会试落第,大挑以知县用,分广东,主澄海、高明等县,后升连平知州。任职七年中,勤恳治理,政绩显著,受到巡抚林则徐的称赞。鸦片战争时,他率领民众支援前线作战,耳朵被大炮震聋。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他辞职返回原籍,被聘请担任城固斗山书院讲席,辛勤教授20多年。在此期间,他悉心研究了程朱与陆王理学各派以及张载、冯从吾关学派的学术思想,推崇“二程”和李
[] (17931865)
刘宝谔
  刘宝谔(1884~1952)字梦锡。陕西洋县人。从小随曾任苏州知府、上海候补道员的祖父生活,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后在上海从事工程建筑。清宣统元年(1909)被西(安)潼(关)铁路筹备处选中,派往美国留学,专攻土木建筑工程。办理出国手续期间,结识了被派往德国留学的李仪祉,两人遂成莫逆之交,相约学成回国振兴中华、振兴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公费资助中断,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1913年刘离美回国。因陕西战乱频仍,修建西潼铁路无
(18841952)
陈浅伦
  陈浅伦(1906~1933)原名典伦,又名陈潜,字徽五。陕西西乡人。1911年入私塾启蒙,1921年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5年春考入汉中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在汉中,他开始接触革命书刊,参与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的斗争。1927年4月,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8月中旬,附蒋-的冯玉祥,解散了中山学院。陈回到西乡,在城关、杨河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地主豪绅诬告他聚众闹事并企图加害,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到上海,先后在持志大学和江湾劳动大学就学
革命烈士 (19061933)
龚逢春
   龚逢春(1908~1978)原名永禄,字福畴。陕西城固人。1927年至1928年,先后就读于冯玉祥部在西安举办的军官学校和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参加中共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被中共陕南特委军事委员会派到赵寿山部做兵运工作。1932年5月转到陕西警备第一旅,1933年随警一旅到西安,7月在陕西耀县参加了王泰吉骑兵团的起义,后在新成立的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从事政治工作。1934年夏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
(19081978)
刘宝濂
  刘宝濂(1885~1966)字楚材。陕西洋县人。12岁随祖父到上海读书,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与邵力子一起受聘到陕西,刘先后在陕西师范学堂、西安府中学堂任教。期间,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他组织学生300余人,帮助革命军进攻满城,又带领学生军守卫西仓,为革命军接济军粮。陕西军政府成立后,刘奉命管理邮政电报,又组织交通司,倡议改驿站归邮政管理,成为改革邮政之先声。1912年,刘奉陕西军政府派遣,与
(18851966)
刘秉钧
   刘秉钧(1901~1931)又名平衡,化名张国珍,笔名刘平、颦痕。陕西城固人。1917年县立高小毕业,次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第一中学。三年毕业,赴上海报考南方大学,被录取。1923年(一说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发起组织汉中旅沪同学会、陕西旅沪同乡会,任两会干事;还创办并主编《汉钟》《南针》月刊。1924年,因两刊受南方大学校方排斥,遂转学入文治大学。1925年初收到城固各界控告县知事汪兴涛-虐民快函,当即召开
(19011931)
陈俞廷
  陈俞廷(1901~1929)名咨,字俞廷、宇霆,乳名咨林。陕西城固人。19 15年考入城固县立高级小学。1917年毕业后,随父到西安考入成德中学。时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陈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动。共进社,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大学毕业后,被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往陕北,在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他以教书为掩护,同王超北、呼延震东、易厚庵一起,于1925年秋秘密建立了共青团延安四中支部。鉴于
革命烈士 (19011929)
康宝忠
  康宝忠(1884~1919)字蝶庵,又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因其父在川为官,故宝忠兄弟皆生于蜀。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经纬学校,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翌年七月加入同盟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被举为总部评议员,对同盟会发展多有贡献,井勿幕、于右任即由他介绍加入该会。同年十二月,他积极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的斗争(史称《清国
(18841919)
张肇基
  张肇基(1890~1914)字乐成。陕西南郑七里乡(今属汉中市汉台区)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率众在山东烟台响应,被推为民军副都督。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南京黄兴麾下任前敌指挥。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张随即加入,并被孙中山委派回国,任中华革命党陕西支部负责人和陕西讨袁军第一师师长。同年10月,张回汉中组织讨袁事宜。此时,新上任的陕西巡
(18901914)
高万鹏
  高万鹏字抟九。陕西城固人。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因会试不第,大挑以教职用,派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学正,未赴任。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詹事府赞善,迁侍读学士,官至布政使。同治年间某日,高从外省返乡,恰遇陕南灾荒,乡亲邻里衣食困苦。他慷慨捐银300两,资助族人生产自救,又乞求当地驻军捐米60余石,发给生活特困的乡亲。光绪八年(1882)被清廷授予湖南常德知府。到任数月,审结积案180多起。调任长沙知府
[]
岳震川
   岳震川(生卒年不详),字中干,号一山,陕西洋县人。生性酷爱读书,肄业于关中书院,与洋县王檀魁、勉县严景云同称“汉南三杰”。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大挑授知县,随即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担任顺天乡试对读官。为赡养父母辞官回乡。他回到陕西,先后在关中、汉南、关南三书院掌管教务,担任讲席。他认为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学生的品行好坏,关系到国家吏治和社会风气,而为人师者更应以身为表率。有人向他送钱物,他均坚辞不受。
[]
张勇
   张勇(1616~1684年),字非熊,陕西洋县人,客居咸宁(今陕西西安市)。少年时善习骑射,后应募入伍,明末时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阿济格部南下至江西九江,他率部下投降,并招抚他部明军七百多人同降清廷,被授予游击之职,隶属于陕西总督孟乔芳部。四年,他奉调随总兵刘芳名北援安定(今甘肃平凉庆阳地区),攻克固原(即今宁夏固原县)。五年,又率部西进甘肃,攻克临洮,到达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六年,再克肃州(今甘肃酒泉市),以战功超
[] (16161684)
王信
   王信(?~1486年),字君实,明代大将。陕西南郑(故治在今汉中市)人。父王忠在王信出生半年后战死于征北战场上,全赖其妻岳氏含辛茹苦将王信抚养成人。正统中期(约1442),王信袭宽河卫千总。成化元年(1465),积功升为都指挥佥事,守备荆襄。河南农民刘通(能力举千斤石狮,人称“刘千斤”),于天顺八年(1464)在房县(今湖北房县)大石厂领导流民起义,拥众数十万。次年(1465),刘千斤分兵攻襄(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汉中(
[] (?~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