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人物介绍7
项鸿材
  项鸿材(1879--1961),字钟五,洵阳县蜀河镇人。幼读私塾,继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成德中学。学满考入燕京大学法政系读书。1928年至1937年间,先后任陕西省岐山、凤翔、山阳、沔县等县长。1937年脱离政界回乡,后在洵阳中学教书。1944年,为解决蜀河及其附近地区学生上中学难问题,联络蜀河各士绅,呈请陕西省政府批准,筹办蜀河职业中学,1944年初开学,被任命为校长,忠于教职,办学有方。洵阳解放后,参加人民政府举办的
(18791961)
郭明嵩
  郭明嵩(1888—1944),字中庵,洵阳县赵湾熊耳沟人,民国初年毕业于陕西法政学堂,曾任大荔、城固二县司法承审,后因病辞职归里。历任赵家湾铺铺长、息讼所所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等职。朱荫梧(1884--1942),字起凤,洵阳县张坪人,系郭明嵩之妹夫,青年时在郭府从郭明良(生员)读书,郭氏家族世代书香,名士辈出,朱荫梧深受熏陶感染,以致道德高尚,学识渊博。1920年前后,曾随杨济川到北京游历,为济川作过家庭教师,后到靖国军郭坚部任职,1
(18881944)
华进达
   华进达(1886—1929),字直斋,洵阳县棕溪人,世代耕读,清光绪末年入西安法政学堂攻习法律。毕业后曾在甘肃省某地方法院任推事,旋回陕西,入军法界任职。1916年5月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进达先后任督军公署军法课课长兼陕西陆军审判厅厅长和陕西-联合办事处处长。后又被任命为陕西省高等法院院长(未到职)。华进达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做事细致果断,执法不循私情,在陕西军法界任职期间,获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颁发的文虎勋章二枚。1921年陈树藩被罢
(18861929)
张鸿远
  张鸿远(1884--1947),族名张步朝,字飞生,洵阳县大河南张家院人。幼时家境贫寒,父以卖豆芽为生。清朝末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结业回陕,入陕西陆军任下级军官。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后,任营长、南路游击司令等职。作战勇敢,人称“飞将”。1916年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张得到重用。1918年靖国军围攻西安时,因守城有功,升任第一混成团团长。1918年底,北洋政府新任总统
(18841947)
张藩
  张藩(1882—1976),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洵阳县蜀河龙家河人。祖籍江苏省太湖县,清同治年间迁陕。光绪末年,张藩因田产与其舅汪隆财结仇,汪有钱有势,将张抓去吊打,又向县署诬称张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张遂被捕入狱。经张母江氏贿赂上下,方得开释。因怕再遭汪隆财毒手,张出狱后,未敢回家,径往西安入法政学堂读书。1909年陕西存古学堂成立后,由法政学堂转入存古学堂读书,毕业后入陈树藩部当兵。1911年10月,参加陕西新军起义。1916年5月,
(18821976)
何鸣凤
  何鸣凤(1880--1947),又名何在文,字翼挥(后改一挥),洵阳县磨沟(今属金洞乡)人,国民党员。父何廷安系清监生,以农为业,家道富裕。兄弟三人,鸣凤为仲,故人称“二老爷”。清光绪末由上海理工化专科学堂毕业,闲居在家。民国二年(1913)九月十五日,凤翔王生岐部兵袭洵阳县城,县知事胡定伯弃城而逃,在洵河淹死后,何鸣凤奉陕南观察使命,代署洵阳县知事半年,为摆威风,恢复已废除之跪拜制度,树牌-,审理词讼仍要百姓跪地,称大老爷。民国八年(
(18801947)
李梦彪
  李梦彪(1879--1952)字啸风,幼名进军,外号李胡子。祖藉洵阳县赵家湾,后移居县城。世代读书,家道富裕。父李树林,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李梦彪幼时聪颖,过目成诵,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一日,县署红笔师爷路遇梦彪,知其被称为“神童”,遂突出一联令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个良吏”,梦彪沉思片刻,不无讥讽地对道:“羊马牛、鸡犬豕,一圈一头牲畜。”弄得师爷瞠日结舌,哭笑不得,只讪讪地说:“对得好,只‘
(18791952)
廖鸿功
  廖鸿功(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县试,成绩优秀。光绪十八年(1892)入县城敷文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就读8年,课试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奖学金,除供伙食费外,尚有剩余接济家中。光
(18781961)
石良珩
   石良珩(1876--1929),洵阳县赤岩水磨河人。秉性耿直,胆略过人,好抱不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割据一方,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负担异常繁重。加之官府以招标形式让个人承包征收,承包人从中随意加大税额,中饱私囊,更加重了人民负担。民国八年(1919),神河人白春林承包洵阳南区税收,在神河设立税局,肆意敲榨群众,收税委员下乡后,对贫苦农民动辄打骂,如狼似虎,石良珩对此种暴行非常愤恨,遂串连几百农民,成立“薅耙会”,于民国十年(19
(18761929)
田永盛
  田永盛(1875--1944),又名田玉辉,号润章。紫阳县蒿坪田家坝人,原姓余,后以地名改姓。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后拜师学医,四年出师,单独行医。因长期行医在外,田业荒芜,行医报酬又不足以糊口,便弃家出走,隐入湖北武当山修道。不久,考入西安八仙庵任道官,分管视察洵阳县庙宇,宣统二年(1910)迁洵阳县三岔河岩屋庵居住,民国元年(1912)徙居小河仙姑碥庙,人称田道人。田永盛工气功、武术,擅长剑术,练功时穿铁鞋一双,年逾花甲,常练不息。懂医
(18751944)
刘升闻
  刘升闻(1870--1955),字德卿,洵阳县七里乡龙池湾人。幼年就读私塾,光绪十三年(1887)经府试中生员(第三名),后因重孝在身,未能参加乡试。光绪二十七年(1901)科举制度废除后,求取功名无望,在本地创办私塾,教书为业。在此期间,目睹乡村缺医少药和庸医误诊害人现象,萌发学医念头。教书有余,购置医书,精研医理。民国八年(1919),弃教行医。同年,当选为洵阳县政府参议员。刘升闻诊病讲究辩证,施治精当。尤长于治疗伤寒病,在洵阳南区
(18701955)
陈中谟
   陈中谟(1869--1953),字子嘉,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金洞乡河湾村)人。父陈日新,系清生员。陈中谟幼年就读私塾,清末考取县学廪生,诗文俱佳。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纂修《洵阳县志》时,聘为校正。中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终生从事教育,凡40余年,桃李满洵阳,是民国时期深受洵阳士民敬重的师长。洵阳民国时期知名人士李梦彪、张鸿远、何一挥等均出其门下。从民国初年始,连续担任县高级小学校长20余年。中谟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
(18691953)
李秾藻
   李秾藻(1867--1939),字少堂,洵阳县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县高等小学堂入陕西大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简放渭南县任县高等小学堂教员,三十四年(1908)入陕西两级师范学堂优级选科理化科读书,宣统二年(1910)毕业,获中等奖励,授举人并加中书科中书衔,任汉中府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教员。民国元年(1912)回洵阳,任县高等小学校校长兼正教员,民国二年(1913)七月任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后任单级师范学监。民
(18671939)
王久昌
   王久昌(1857--1911),洵阳县白岩河石佛寺人。清末加入青、洪帮,为洵阳青、洪帮首领,人称“江湖大爷”。石佛寺主持柯和贵亡故后,王久昌清理庙产,将稞48石留归本寺,尚余10石开办学校。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洵阳知县吴念章欲提石佛寺稞石入县高等小学堂,王久昌及庙中道士郭庆云以保护庙产为由,邀集四路江湖,办起团练。石佛寺周围100余里内青洪帮徒弟,云起响应,齐集石佛寺,修碉安寨,自造武器,准备对付官军。知县吴念章急忙向兴安知府
[] (18571911)
柯进祥
   柯进祥(1851--1916),洵阳县龙家河桃园村人。少年时因家乡遭灾流落四川,在一家药铺当店员,期年之后,略通医理。光绪元年(1875)归里,开办“永兴祥”药铺,坐堂行医,时遇湖北郧西富翁祝方氏,年已六旬,背生痈疽溃疡,三年屡治不愈,贴出榜文,言能治愈此疾者赏银千两。柯进祥闻信,前往诊视。经诊断,认为祝方翁热毒至深,宜清热解毒,内外兼治,并戒烟辣姜腻。依法施治,半月后溃疡已愈大半。适逢祝方翁一要好同乡桂医官回乡省亲,闻知此事,自荐给
(18511916)
马文贤
  马文贤(1845--1927),洵阳县小棕溪桑元村龙门人。18岁时在湖北宜昌从汪姓医生学医。25岁出师,随师实习两年后返回洵阳家乡,开设“万顺兴”诊所,单独行医。为提高医术,又访交远近名医,共探医理。研读《脉学》、《难经》、《易经》、《内经》等医学古籍。医术渐高,尤擅长治疗温病。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前往湖北老河口“珠万盛”药行购药时,正遇老河口一带“春瘟”流行,死人无数。“珠万盛”药行开设门诊,请他坐堂行医,就诊者络绎不绝,日
(18451927)
郭炎昌
   郭炎昌(1834--1901),字丁垣,洵阳县熊耳沟人。其祖原籍河南密县,系武职,明季单人匹马,由豫入陕,居洵阳县北熊耳沟,至郭炎昌已传七世。郭氏从迁洵第五世起,始重斯文,书香不绝。炎昌父郭士豪,字杰庵,道光三十年(1850)贡生,肄业关中书院,文名显著,因乡试累荐不遇,归家授徒,成材甚众,著有《文集》、《诗词赋集》多卷,未付梓。炎昌于咸丰三年(1853)入县学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授候补直隶州州判。平生极尊儒学,重五经
[] (18341901)
柯和贵
  柯和贵人称柯道士,应天府(今北京市)城内西四牌楼人,清同治初年偕西蜀管道士至洵阳,住县东白腊河石佛寺。其性慷慨喜施,身材魁伟,宽眉蓄髯,声如洪钟,素娴弓马,武功高强。至洵后,先后主持改建和新修了石佛寺、泰山庙、佑圣宫、南观庙等寺庙,资金皆自筹,不募民间一钱。在柯的影响下,洵阳习武之风盛行。光绪年间,洵阳县连中12名武举,柯的门生就占一半。闲暇时,出寺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直到险远之处方却步。遇道路崎岖,不利商民负重行走,便出资招募石工开
[]
刘璞
  刘璞字连城,洵阳县城人,后迁居闾河铺。父刘正旰,庠生,家贫,不义之财一文不取。性情严厉,嫉恶如仇,里人戚某品行不端,正旰怒而痛打,从此里中不规之人恶行大减。刘璞幼时遭母丧,随父刻苦攻读,事父及继母皆孝,拾柴提水,劳苦备至。清同治初年,投效抚标军营,在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中,因“战功卓著”,升任总兵。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侵占朝鲜,进而侵占中国九连城、安东、威海卫、大连、旅顺、营口等城,京师告急。刘璞
[]
黄淑真
  黄淑真女,清洵阳县大棕溪人,父为监生。九岁与弟同入私塾读书,以《孝经》、《女儿经》为教材,受毒甚深。私塾读毕后,长年深居闺阁,反复诵读所学,不与外界接触,长大之后,闻有人上门提亲,即悲痛异常,问其缘故,她说:“弟弟年幼,我不忍心离开父母!”母亲患病熬药侍奉,并向神灵祈祷,愿以自身代母。后来,父母作主,将其许配王姓,执意不从,临近婚期,-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