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历史人物介绍11
王步瀛
  王步瀛(1852—1927) 字仙洲,号白麓,晚号遁斋。先祖为-县人,明洪武初年移民时迁入陕西眉县金渠镇河底村。 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父系道光时举人,曾出仕紫阳训导。步瀛自小天资聪颖,入读之后酷喜《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严律己身。应童试而连中附生、增生、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科拔贡,一举由廪生到国子监读书。光绪元年(1875)科举人,次年考中二甲进士。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郎中、京察一等补御史和常州
(18521927)
王诚斋
  王诚斋(1873~1924)名玉汝,字成斋,又作诚斋,号觉一。陕西扶风人。青年时期曾受业于关中著名学者刘古愚门下,与于右任、焦易堂、冯孝伯、茹欲立等人交往密切。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北京应考。回陕后经临潼志士曹印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即与同乡魏象枢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一度被捕入扶风监狱。在狱中从容镇定,数月时间竟通晓中医,使狱吏为之倾服。时扶风知县陈绾绍同情革命,暗中为之开脱,遂获释。不久,借知县命他组织地方团练之机,暗中组织革命武装
(18731922)
赵运昌
  赵运昌(1883—1919) 字善卿,麟游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举人。思想趋向民主,经于右任介绍加入同盟会。西安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陇州高等小学堂教习。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邀回县办学。在凤仪书院讲学期间,倡议集资办起“麟游县高级小学堂”,内设单级师范班,亲任堂长,即着手改革读经书旧制,增设科学课程。倡导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辅以讨论质疑,允议时政,改变埋头读书之弊端。主张乡塾为初级小学,号召女子入学读书,反对缠足陋习。辛亥革命前夕,
(18831919)
董振五
  董振五(1893~1919)名威,字振五。陕西扶风人。幼在本县读书,成绩多不如人。然其性格刚毅,常危坐如木偶。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0月)西安、凤翔相继光复,清军由东西两路夹击陕西。西路一支五营由回军统领崔正午指挥,陷陇州(今陇县)越千阳直趋凤翔;其主力七个营亦经麟游进抵凤翔城北。坐镇凤翔的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万炳南见守城兵力单薄,急向西安求援。时东路和西路乾州一带战事正紧,陕西军政府已无机动兵力可调,除抽出三个营西援外,又令临潼曹
(18981919)
张化龙
   张化龙(1852-1907),字升云,陕西省扶风县(今属陕西杨陵区)五泉乡绛中村人。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清咸丰二年(1852)生。出身武术世家。自幼练武,尤精连枷,有“手舞连枷,豆粒难入”之誉。因其武功娴熟高强,登门拜师者甚众,与李化虎、张应虎、昝化雄、赵彦雄、邓孟雄、帅大旗等好汉结交,以兄弟相称,情谊深厚。光绪二十七年(1901),陕西巡抚李绍菜以筹备朝廷赔银为名,提高盐价只许官营,不准民间运销。官方垄断盐业,上下勾结,肆意抬高盐价,
[] (18521907)
崔伟
  崔伟(1831~1893)又名崔三,回族,凤翔县南关外崔家凹人。幼时家贫,曾给地主当长工,长年赶车驮骡运输于外地。为人正直豪爽,精通马术、拳技,许多人拜他为师,跟随学艺,深受当地回汉族群众信赖。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凤翔府辖地回民拥戴崔伟为首领。八月四日,崔伟在麻家崖召集城外回民,反抗官府、团练之-。六日,官府将城内回民不分老幼全部杀尽,并调集西南乡地主团练2万余人,会同城内官军、团练一起对麻家崖回民进行围剿。起义军在崔
[] (18311893)
武澄
  武澄 岐山县凤鸣镇杏园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亚元,品端学广,善于诗文。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与凤翔解元郑士范等,重修“张子(张载)祠”;并重新整理《张子全书》,后郑去贵州做官,此事遂由武澄承担。他在编校《张子全书》时,编纂了第一部《张子年谱》,系统地介绍了张载的生平事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将岐令李文瀚所绘《召伯甘棠图》及《甘棠图记》勒之于石碑,置于周公庙之召公殿前,成为很有价值的岐山乡土文物。此外,还著有《镜州
[]
隽瀛洲
  隽瀛洲(1839—1905) 扶风县南阳乡鲁马村隽家人。排行为二,人称隽二。 自幼学习石工,技艺日益娴熟,尤以刻制石碑技艺为最。他在石碑上雕刻的蛟龙、石龟,生动逼真,刀法流畅传神。在扶风、眉县、岐山、乾县、永寿、武功等地颇有名气。一生带出很多徒弟,个个出手不凡。
[] (18391905)
郑士范
  郑士范(1795—1873) 清末绅士,经学家。字冶亭,凤翔县高王寺人。道光二年(1822)乡试第一,后在贵州历任印江、安化、贵筑知县及平越知州,重视兴教办学。后回凤翔。同治元年(1862)劝告回民勿起义勿杀人,后入城协助知府张兆栋守城并镇压起义,晚年居家著述。撰有印江、安化、贵筑、平越诸志,《春秋传注约编》、《朱子年谱》、《许鲁斋年谱》、《归雨集》、《帚猗寮集》等。
[] (17951873)
梁星源
  梁星源(1789—1852) 清代官吏。字石泉,岐山县范家营人,幼聪明好学,其家贫靠胞兄打柴卖草供养。后考取邑庠生,受聘教书。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历任广东鹤山、新安知县。初到新安时正值广东边境为防范外族入侵,兵差粮差络绎派民,梁星源视民力而勤谨办理,但诸军反以抗差诬告。湖广总督林则徐委查知情,见梁星源日夜巡防,与民共甘苦,甚是赞赏,反责诬告者。星源母亡服阕已毕后,复任新安知县。新安曾有“茶花女失踪”一案,日久未明,经他明
[] (17891852)
司马德戡
  司马德戡(579—618)司马德戡,扶风雍城(治今陕西凤翔)人。幼年丧父,跟随一个叫释粲的和尚读书。成年后以屠猪谋生。开皇年间做侍官,数迁至大都督。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不满,举兵反叛,他奉命随杨素前去讨伐。曾为杨素出谋划策,计谋诡诈,深得杨素赏识。因功授仪同三司。大业三年(607)升为鹰扬郎将。隋炀帝征辽东,又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因善讨炀帝欢心,倍受亲昵。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南巡江都,命他率左右备身骁果万人随至江都担任守卫。时
[] (579618)
刘感
  刘感 岐州凤泉(唐属岐山)人。后魏司徒丰生之孙。武德初,以骠骑将军驻守泾州,为薛仁杲所围。城中粮尽,刘感杀了自己坐骑让士兵食,他却煮马骨掺和木屑充饥。城将陷落,长平王叔良驰兵援救,刘感与叔良合兵战薛,失利被俘。薛仁杲迫其劝降城内将士,他假意答应,来到城下突然向城内大呼:“贼军粮尽、亡在朝暮,秦王数十万大军马上就到,坚守就会取胜”。仁杲大怒,挖坑将刘感下半身躯埋在土中,“驰骑射杀之”,刘感大骂不休而死。后高祖李渊用重金购回尸体,祭以
[]
和逢尧
  和逢尧 唐岐州岐山人。性诙诡,长于辞令,官至监察御史。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加封御史中丞摄鸿胪卿出使突厥,报许金山公主下嫁默啜可汗,以惊人胆略使可汗及近臣敬服,设宴礼迎,南拜称臣。迁户部侍郎,后因附太平公主被贬职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转任柘州(今四川松潘一带)刺史,不久卒于任。
[]
王焘
   王焘(670~755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贞观名臣王珪之孙。他少时体弱多病,为治病接触了许多名医,及至成年,发奋学医,阅读了大量医书和文献资料,历30年的努力,撰成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一书,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则天称帝时,王焘以祖父的官荫入仕,初任徐州司马,迁邺郡太守、给事中,晋阶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当他到弘文馆供职后,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国家珍藏的一批古典医书和大量文献资料,立志编撰《外台秘要》。他
[] (670755)
石泰
  石泰(约1021—1158) 宋扶风医家。治病不收报酬,凡经他治愈之患者,只需为他种杏树一棵。久之,杏树成林,今扶风杏林镇即由此得名。后从张紫阳学道(张著《八脉经》),著有《还原篇》,相传寿137岁。
[] (10211158)
杨从仪
  杨从仪(1092—1169) 南宋抗金将领。字子和,天兴(今宝鸡县)人。初补凤翔校尉权天兴县事。建炎四年(1130),奉吴玠令领兵在凤翔一带抗金,因功升秉议郎,迁副将。绍兴十二年(1142),拒金兵于仙人关。翌年,出御爱山,抵大池原,断金兵粮道。绍兴三十二年(1162),夺大散关,占和尚原。官至安康郡开国侯。
[] (10921169)
王檝
  王檝字巨川,元代名臣,凤翔虢县(今宝鸡县)人。父霆,在金朝任过武节将军、麟游主簿。王檝风流倜傥,年弱冠,举进士不第,遂入终南山,潜心读书,对孙、吴兵法,尤为留心。金泰和中,檝又试,不中,便上疏朝廷,论天下形势和经世急务等,得金章宗嘉许,即任为缙山元帅府给事中。又因元帅高琪推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驻守涿鹿。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檝督军迎战,鏖战三日,兵败被俘,临刑从容镇定,神色自若。成吉思汗问:“你怎么胆敢抗拒我师,难道不怕死吗?”檝答
[]
阎询
  阎询 字议道,宋时凤翔府天兴县(今凤翔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名播遐迩,赐进士及第,累迁秘书丞、监察御史等职。奉旨审理王素案时,因与王有姻亲关系而按例回避。降监河阳酒税,累迁盐铁判官。 阎对北方地理颇为熟悉,一次受宋朝派遣出使契丹,契丹派来作引导的王惠领其从松亭关一路前往。阎知道要走冤枉路,就嘲讽王惠:“此松亭路也,胡不径葱岭而于枉若是,定非夸大国土广以相欺邪?”问得王惠羞愧满面,默然无言。后加直龙图阁,知梓州。神宗时转右谏议
[]
甄仪
  甄仪 字伯礼,麟游人,明洪武举人,为人忠厚守信。建文年间选入中枢任户部主事,以老诚练达,曾历任长沙府、嘉兴府同知。所至除暴安良,注意发展地方经济,人民悦服。永乐四年(1406)改官顺天,在职十二年,政平民息。自动请去,百姓陈情挽留,皇帝应允。永乐十六年(1418)晋升京兆尹,在职八年,贤声懋著,皇帝誉为“忠亮笃实”。 洪熙元年(1425),迁升为户部左侍郎,仁宗特颁旨三道,诰封褒扬其父母并甄仪,任中咸著能声。宣德二年(142
[]
杨茂
  杨茂 字林修,今宝鸡市金台区玉涧堡人。明永乐九年(1411)举人。正统年间(1436~1449)曾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弹劾官员,不避权贵。当时云南边境有外族入境骚扰,朝廷任杨茂为云南省广南府知府。杨到任后,先开仓赈饥,后组织剿寇,当地群众争为效命,很快安定了地方。杨茂在任十六载,秉公办事,不谋私利。日食粗粝,佐以菜蔬,人称“杨青菜”。其孙杨祥,以举人任四川省重庆府通判,后升夔州府(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同知。耿介有为,刚直不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