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历史人物介绍5
王生廉
  王生廉(1913~1971)。宜君县偏桥乡安子塬人。幼年在宜君县上小学,1936年毕业于西安民立中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县后,国民党县政府留他在县高小任教,他为了革命工作,毅然到农村拔头塬、东村等小学当教员。在此期间,他担任中区(偏桥)一带的中心区委书记,以教书作掩护,以学校为阵地,秘密进行党的工作。他经常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和革命思想教育,组织学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带领师生走村串乡,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他的鼓动教育下,一些
(19131971)
杨子珍
  杨子珍(1915~1984),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 1932年至1935年,他在宜君县高小上学期间,就热爱阅读进步书籍,随后参加了强自修组织的秘密“读书会”。通过学习,认识到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痛恨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立志要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他在学校进步师生的组织下,经常利用逢集过节,走上街头进行革命宣传。1935年春节,他在自己家大门上贴了“当当当红军,杀杀杀豪绅”的对联,劳苦群众称赞他“有胆量、有骨气”。
(19151984)
强自珍
  强自珍(1913~1984),偏桥乡西云阳村人。1932年,他在西安中山中学就学期间,在进步老师的熏陶下,树立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抗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不久,由于-,党的组织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所破坏。校方以“闹-”为由,又将他开除。他回到家乡后,在农村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33年至1935年5月间,他在家乡从事教学工作,经常给学生讲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常常批上“打倒土豪劣绅”
(19131984)
李德魁
   李德魁(1897~1986),又名李三毛子,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原籍四川省云阳县,1910年迁居宜君县偏桥乡清河村。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是水稻种植能手。1957年,他种植的二亩水稻亩产达827公斤,受到党中央的奖励。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号召说:“陕西宜君县的清河农业社,这个社在山区,一部分土地一造亩产一千六百五十四斤;这些单季高产的经验,各地可以研究试行。”1959年他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被授予全国
(18971986)
雷成德
  雷成德 (1930~)笔名秦子。陕西耀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师,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陕西分会文学翻译组副组长,陕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西安作协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托尔斯泰作品研究》、《俄国文学史》、《苏联文学史》,译著《〈安娜·卡列尼娜〉创作过程》、《〈复活〉创作过程》、《〈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
李榻山
  李榻山(1901—1966),原名李蔚文。市郊区印台乡人。 民国6年(1917),李榻山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23年(1934)开始,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同官县续志》24卷,后因“七七”事变爆发,局势紧张而未付印。31—33年(1942—1944),李榻山以采编身份参与编纂《同官县志》,并做出重要贡献。曾任县文献委员会委员、中山镇镇长、县政府科员等职。与此同时,他刻苦自学中医,开设药店,兼坐堂看病。 铜川解放后,李
(19011966)
杨星海
   杨星海(1891—1969),原名杨逢源。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幼年家境贫寒,直到17岁时始上学。 辛亥革命后,他追随堂兄杨铭源去北京、上海读书学习,受到-及爱国思想的熏陶。在上海街头,他目睹外国人横行无忌,任意欺侮中国人,极为愤慨。一次,他碰见日本人无故痛打一位拉黄包车的中国人,即上前一拳将日本人打倒在地。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学生积极响应,杨星海组织学生上街-,抵制洋货,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行为,被推选为
(18911969)
杨华亭
   杨华亭(1903—1971),原名春荣,市城区黄堡镇文明原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任陈炉镇第二高等小学校长、同官县教育局视察员、局长和陈炉镇中心小学校长、督学等职,系民国《同官县志》的主要采编人员之一。他思想开明,倾向进步,曾掩护过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弃政教从工商,任私营新华煤矿协理(副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杨华亭系私营新华煤矿经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克
(19031971)
冯翔初
  冯翔初(1907—1981),原名均瑞,市郊区印台乡济阳寨人。 翔初幼年入私塾读书,后考入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民国16年(1927),在校学习期间,经张学载、杨荫川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经常跟随杨荫川组织的师范业余剧团上街宣传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冯翔初任学校抗日学生会代表兼第二军训中队长。在共产党员张汉民、纪子忠的领导下,宣传停止内战、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抗日救国。 18年(1929),
(19071981)
陈学鼎
  陈学鼎(1906—1982),耀县寺沟乡阿姑社人。 民国16年(1927)春,陈学鼎毕业于耀县乙种职业学校,后考入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学校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政治教官刘志丹的领导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18年(1929)冬,刘峨山声援甄寿珊“西北民众讨逆军”,在耀县成立第八支队,学鼎被委任为政治处主任,率队活动于同、宜、耀三县毗连山区,在焦坪,瑶曲等地处决劣绅和恶霸地主,没收其粮食数百石,分给贫苦农民。20年(193
(19061982)
杨照苏
  杨照苏(1920—1982),原名杨明士,曾用名杨攻、杨占胜。市城区黄堡镇孟家原人。 民国24年(1935),杨照苏高小毕业后去三原县上中学。26年(1937)初,转学到西安二中。该校是当时西安革命力量最活跃的学校之一。进校不久,他便加入中国民族先锋队,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芦沟桥事变”前后,曾两次参加历时两个多月的下乡宣传工作团,是年8月,照苏加入中国共产党。27年(1938)春,担任西安市二中学生抗敌
(19201982)
张仲良
   张仲良(1907—1983),耀县寺沟乡方巷口人。 18岁毕业于耀县乙种职业学校的张仲良后在乡村任小学教员。民国20年(193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石人堡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抗债的斗争。是年,任中共耀县特别支部区委书记,因组织领导“缴农”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经组织营救出狱后,担任中共耀县县委书记。 22年(1933),张仲良配合王泰吉部起义;在阿姑社发动农
(19071983)
雷雨顺
  雷雨顺(1935—1983),铜川市郊区金锁乡烈桥村小连坪人。 1953年1月,在西安高级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由留苏预备部转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1960年,被择优留校当研究生。1960—1962年,雷雨顺和同班几位同学一起三下武汉,从事长江三峡高水坝“治理洪水”的科研工作。1965年,雷雨顺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工作。“文革”开始后,他逆潮流而上,利用科技情报组组长身份,坚持带领同事从事
(19351983)
冯生民
  冯生民(1935—1985),市郊区印台乡窑科村人。 1953年,冯生民高小毕业回村劳动。他暗下决心学习苏联园艺学家米丘林,在本村试栽苹果。他趁放牛之机,在离村一里多远的白露塔沟底,苦干一春,一镢一镢开垦出2亩地。又抽空到山里割荆条,以一次几角钱的收入,从夏干到冬,积攒了80元钱。1955年春,冯生民来到三原斗口农场。当他看到大片的苹果园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便将所带的钱全部掏出,连回家的路费也没留,购买了40株苹果树苗,扛了8
(19351985)
王子文
  王子文(1912—1988),又名王郁斌。市郊区陈炉镇王家院村人。1936年12月,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驻扎陈炉镇时,在第二高级小学当事务员的王子文亲自为红军战士打扫房屋,准备桌凳、床板。此后,聆听了贺龙关于抗日救国的讲演,观看了红军战士的文艺演出和帮助群众担水、扫院的行为,认定这样好的军队历史上没有过,坚信中国共产党真正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翌年3月,王子文在贺龙的直接影响和关怀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他先
(19121988)
强自修
  强自修(1903—1988),字琢为。宜君县偏桥乡西云阳村人。 强自修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2岁开始进私塾读书。上小学后,开始接触-,想以之解决“社会公道”问题。13年(1924),在五里镇小学任教期间,发现学校名义上是公学,而实际上一切被大地主“韦半县”(韦秉绅)所操纵,成为韦家的私学。于是,他写了一份告白,揭露韦家操纵学校办事不公的行为,仅教书半年便不辞而别。正当他思想苦闷彷徨不定时,经进步青年介绍,他开始阅读马列主义
(19031988)
白喜
   白喜(?—1911),字乐天,今市郊区印台乡南关人。 白喜在给人当雇工时曾说:“欲图大事,非联络四方之士不可。”为此,他利用到县衙当差的机会,广交朋友,暗中联络会党刀客等反清力量,组织洪汉军。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二十二日,省城西安的同盟会会员在新军一营管带张凤翙带领下举行起义,获得成功。这时,素怀大志的白喜见时机已到,便以刀客身份,亲自到富平县联系。二十七日黄昏,他集合刀客,潜伏在同
宋向辰
   宋向辰(1879—1917),又名宋元恺,耀县城关镇西街人,辛亥革命陕西奠基人之一。 宋向辰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抱着“振兴中华”的宏图大志,发奋读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三原宏道学堂,公费留学日本,在陆军振武学校学习。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经常为陕西同盟会在东京创办的《夏声》杂志撰稿,捐助经费。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及东京明治大学,研究经济、军事,决心推翻帝制,振兴中华。三十四年(1908)
(18791917)
井勿幕
   井勿幕(1888—1918),字文渊,今市郊区广阳镇井家原人。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曾被孙中山誉为两北革命的巨柱。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井勿幕由于家道中衰,到四川投靠父亲的一位友人,进入重庆正蒙公塾读书,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为了追求救国真理,二十九年(1903)冬,在同学的帮助下,到日本求学,就读于东京大成中学。在此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反清斗争。三十一年(1905)秋,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倡导组建的中国同盟会,为陕
(18881918)
柳正礼
  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柳公权他的祖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