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历史人物介绍8
余焕文
  余焕文(1824-1892),字伟斋,岳家镇人。焕文自幼聪颖。每见父母微愠则持书朗诵,及至怒解方已。好古文辞,尤对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最勤。凡山川扼塞,民生缓急,学校兴废,尽察其轻重本末,不稍懈怠。道光十八年(1838)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中举。以父病不与会试,逾年父丧。咸丰十年(1860)赴京考取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随转散馆,授礼部主事。因忧宦海时弊,坚辞回乡杜门教子、奉母。时兰李为乱,全蜀骚扰,焕文散其家财,制械选丁办
[] (18251892)
孟迟
  孟迟(约公元八五九年前后在世)字迟之,(全唐诗云:一作升之;文献通考作孟达。字叔之)唐朝平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末前后在世。有诗名,尤工绝句。与顾非熊甚相得,于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同举进士第。亦与杜牧友善,迟至池州,牧作诗送之。
[] 唐朝诗人
傅崇碧
  傅崇碧 傅崇碧生于1916年,原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0。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任第63军军长。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军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坚守防御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62003)
吴荣政
  吴荣政  吴荣政(1915—1973,原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目田独立勋章。回国后,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病逝。
(19151973)
张显杨
   张显杨  张显杨生于1915年,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参加中国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昭通军分区司令员。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3师师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目田独立勋章。  回国后,任第15军副军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荣获三级
朱仕焕
   朱仕焕  朱仕焕生于1913年,原吉林省军区政委,四川通江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7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顾问。199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钟峨
  李钟峨  李钟峨,字雪原,号芝麓,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癸酉科第七名举人;丙戌三甲进士,仕馆选庶吉士;授职检讨,提督福建学政,升翰林院侍讲,起居注日讲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长房兼翰林院侍读。雍正甲辰科广西乡试正主考,太常寺少卿加二级,诰封中宪大夫(正四品),著有《垂云亭》文集行世。  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督
[]
李钟壁
   李钟壁,字鹿岚,号元修,李蕃长子,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 任广西南平县县令,后升刑部主政,敕授承德郎(正六品)。在文学上精韵律、善诗词,壁山春望,梳头石等诗至今被后人呤颂。一生作诗词千余首,所著《燕喜堂集》四卷录入《雪鸿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山东巡抚采进本),与其父李蕃,弟李钟峨被后人简称为“通江三李”。
[]
李蕃
   [清](1621--1694)字锡徵,号懒庵,通江人。顺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举人。官黄县知县,兴利除弊,有古良吏之风。蕃著有《雪鸿堂文集》十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附:纪晓岚对李蕃文章的评语:  《雪鸿堂文集》·十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蕃撰。蕃字锡徵,号懒菴,通江人。顺治丁酉举人。官黄县知县。是  集,为其子锺峨所刊。集中黄志略《序》谓:黄有四累,而廛肆宜复,社甲宜均,  风尚宜更,士习宜端,税课宜灭。蕃编《徭役
[] (16211694)
吴瑞林
  吴瑞林(1915-1995 )原名吴尚德。四川省巴中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甘少年先锋营营长,少年先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书记,共青团通江县委书记,少共川东北特委书记,中共大金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少共大金省委-,大金省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0鲁东南临市特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0泰山地委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19151995)
董修武
  董修武,1879年生于巴城,16岁(1895年)中秀才,1902年考入成都东文学堂。在校与十余同学常秘密阅读进步书刊,组织进步团体,崇敬孙中山的言行。1905年,赴日本明治大学读书期间,拜谒到在日本活动的孙中山,与其交谈十分融洽。董修武明大毕业后旋回国内,将刚出狱的光复会领袖章太炎从上海迎到东京,于孙、章之间沟通意见,成为兴中会与光复会合作的桥梁。同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修武被选为评议部长,参与同盟会大事决策。1911年初,四川
辛亥革命先驱 (18791915)
张思训
  张思训,今四川巴中(巴州区)石城人,北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曾是司天 监学生。北宋太宗赵炅(即赵匡义)太平兴国二年(977),招纳民间天文之才,张思训考试卓越,被选入国子监学习。后来,他以长期观察、实践为基础,深入探索我国自汉、唐以来天文仪器的结构原理,研究设计出新型的水运浑天模型,于公元979年正月进献太宗,颇受赞誉。遂招工如式密制,公元980年制成。该仪设置“三关”—定身关、中关、小关,“四轮”—地轮、横轮、斜轮、侧轮,是一座“法
[] 北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
赵兰田
   赵兰田,男,汉族,生于1918年,四川省平昌县岳家乡中民村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0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2团排长、宣传干事,第3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28团宣传干事,红4军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军教导团参谋、第28团干部教员。参加了“宣(汉)达(县)战役”、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
(19182004)
姜钟
   姜 钟,男,汉族,生于1919年,四川省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0汶川县、绥靖县县委秘书。参加了“宣(汉)达(县)战役”、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科员、股长、副科长、1处助理员、3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1处副处长,华北革命大学第4部主任。建国后,任军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92019)
胥光义
   胥光义,男,汉族,生于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0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参加了川陕革0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62009)
何云峰
   何云峰,男,汉族,生于1922年1月1日,四川省平昌县张公乡长城村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8年加入中国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宣传员。参加了川陕革0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直属政治处宣传员,第386旅77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22013)
李勃
   李勃(1912—1992),原名苟兴阳,平昌县马鞍乡人。6岁半在其二爷办的私塾里读书,9岁开始务农,12岁跟随父亲当“背佬儿”。甲子(1924)、乙丑(1925)年间,家乡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熬过这场灾难,父亲带他到宣汉县板凳垭一小店扒松毛、捡松豆糊口,后来又到矿山背柴,最后回家和母亲一起靠挖葛根、脚板苕和野菜充饥。16岁那年,他到一家染布店当学徒,辛辛苦苦干了5年,没挣到一个工钱。1932年红军入川,土豪劣绅惊恐万状,穷苦百姓盼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21992)
蒲大义
  蒲大义(1916一1973),平昌县喜神乡人,出生在一个9口之家的贫苦农民家庭。他不满7岁就给地主作放牛娃。稍长,又作长工。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在喜神建乡苏政权后,他首先参加儿童团并任儿童团长。同年9月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3l军93师274团3营任通讯员。时逢反敌“六路围攻”,战争频繁。他在兰草、得胜、恩阳河、江口、土门寺等战斗中机智奋勇。1934年初,被调到274团任团部警卫班长。同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随部在参加柳林溪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61973)
韩宗银
   韩宗银(1914—1934),平昌县六门乡五马石(凉云村)人。韩宗银5岁丧母,10岁丧父,惟胞兄宗德是依。13岁给本村富绅韩尚学作义子,割草放牛、劈柴担水,起早摸黑终日劳累,稍有怠慢,便遭打骂,栉风沐雨5年,仅换得一套粗布衣裤。1933年,红军解放六门后,在五马石建立村苏维埃政权,组织贫雇农打土豪,分田地,帮穷人办翻身事业。韩宗银在红军干部的启发下,逃出韩尚学家,参加游击队。一个晚上,他站岗放哨,抓获两个不法分子押交乡苏维埃。红军见
(19141934)
刘伯坚
   刘伯坚(1895—1935),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人。伯坚幼年聪颖,七岁入私塾,勤奋好学、尤爱习字,五六岁后即能书写对联,作状词。12岁就读大舅苟俊生执教的“专修馆”攻读经史,又经二舅秉衡(武生)教习拳术,练习气功,骑马射箭,演唱川剧等。1912年春,伯坚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一次学校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命题作文,伯坚冲破“八股”框框,针对时事广征博引,指出古今一些文人“文不符质,虚饰
(1895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