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历史人物介绍6
张鹏翮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遂宁黑白沟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七日。三岁随父读书,授《大学》即能成诵。九岁受业于西充白太庚老师,诗文初露才华。十三岁,受教于遂宁赤崖精舍彭觉山老师。彭为当时名儒,博通经史,长于诗文,对鹏翮影响很大。鹏翮少年有志,鸡鸣即起,孜孜不倦,读书论学,潜道修身,以圣贤自期。康熙八年(1669),鹏翮中举,九年(1670)成进士,时年二十二岁。任翰林院庶吉士,为同僚中年最小者,勤奋好学,谦恭有礼,深受同馆人
[] 水利专家、天下第一清官 (16491725)
克幽
  克幽禅师,俗姓李,“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生于唐代开元十五年(727),祖籍陇右(今甘肃省临洮),父辈因做官到了四川,居住遂州长江县(今蓬溪县长江坝)。他幼年苦读经史,立志进入仕途。不意体弱多病,常被恶疾缠身,为了解脱痛苦,决意出家修行。病情稍好,即到成都净居寺,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金和尚为禅宗八代高僧,世称“东海大师”,察其意诚,求佛意志坚定,言语相投,乐意收为门徒,取名“无住”,随即为他剃度,受了“具足戒”,并口授
[] (727787)
张九宗
  张九宗,生卒年不详,遂宁人。自幼聪颖好学,文思过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刺史乔琳建立学宫,九宗入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乔琳赏识。贞元十一年(795)九宗中进士。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典乡郡。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圯,于是致力恢复,亲自主
[]
伍先华
  伍先华(1927~1952),遂宁县三联乡人。民国16年(1927)生。家贫困,父玉恩,抬滑竿养活五个孩子。先华念两年私塾后务农,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先华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折磨,幸于1949年12月获得新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1951年4月至6月第五次战役中,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
(19271952)
席书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县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明天顺五年(1461)生。明弘治元年(1488)中举,三年(1490)中进士。弘治五年(1492),任山东郯县知县。郯县地广人稀,旱涝不断,民多困苦。席书到任后,安抚百姓,开发农田,大兴水利,兴教化,办学校,育人才,数年后成效显著。郯地人民以“前有席(书),后有唐”谚语赞扬席书,并为其立祠树碑纪念。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发生严重地震,朝廷命侍郎樊莹视察,莹视
[] (14611527)
庄喜泉
  庄喜泉(1878~1938),字廉夫,号如渊,附西乡人。清附生,通经史诗文。1905年寓居金堂知县家.始读政法丛书,通晓法律知识。1911年,川人争取川汉铁路股权。他被推选为蓬溪县股东代表,赴省参加大会。7月发生保路运动.此间他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四川成立军政府。张澜被任命为川北宣慰使,庄喜泉任宣慰使署民政科员。张澜巡视川北到蓬溪、南充视察,庄喜泉参与地方士绅向张澜具文陈述蓬溪县衙总领班晏洪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罪行。张查实
(18781938)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灼出生贫寒,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只得流落江湖,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晚年闲居成都和遂宁潜心著述,成为宋代有名的学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
[] 宋朝词人
张令问
  生卒年不详。字博夫,唐兴(今四川蓬溪)人。唐末道士。隐居永康天国山,自号天国山人。放意林泉,长于诗什。曾作诗寄杜光庭。事迹见《竹庄诗话》卷一三引《蜀梼杌》、《蜀中名胜记》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
赵燮元
   赵燮(xiè)元,字衡轩,清代射洪人,嘉庆丁卯科举人。学识过人,主讲金华书院,多所培植,有功后学。任云南永平县令,除盗息狱,颇有政声。著作有《性原》、《阻海遏盗数策》、《屯田遏盗海运三策》、《诸易管见》2卷、《知非斋文集》2卷、《虎帐元机》4卷、《澹远轩文钞》4卷、《澹远轩诗稿》2卷等。
[]
钟体志
   钟体志,字泽生,射洪县怀德乡(今东岳乡)人。生于清道光二十(1840)年。曾任江西浒湾县丞六载,继任德化、新喻、奉新诸邑知县。凡任中均兴利除弊,施行德政。当地民间有歌谣称颂:“钟青天,古循吏。视国事,如家事。视民事,如己事。折狱民决,恤灾周至。除莠安良,诚一不二” 致仕后卒于光绪末年,著有《藻雪堂诗钞》1卷,《藻雪堂文钞》10卷,《柴桑佣录》4卷,《筹海蠡言》、《锦江别话》、《藻雪堂联语》各1卷。
[]
夏肇庸
   夏肇庸,字京珊,同治七年(1868)进士,射洪县太和镇西郊人。工诗善书,曾任山西交城、和顺两县知县。同治、光绪年间,曾组织修筑太和镇城墙。著有《清江擢秀集》、《蓉村诗稿》4卷、《京珊文钞》等。
[]
杨焕之
   杨焕之(1850—1932),四川射洪金山乡人,后迁居于官升乡塔子沟。以教书为业,兴绪帝二十三年(1879)任《潼川府志》射洪采访,光绪帝二十六年(1882)列岁贡。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慈禧西逃,杨愤然感慨:“秀才当以天下为己任。”遂于次年春束装奔赴西安,欲“觅路请缨”,求伸报国之志。抵秦时,闻朝延已与列强签订和约,痛感国事难为,遂落居陕西宜君,名其居曰“北山草堂”,以耕读自娱。民国二年(1913),经友人推荐作袁世凯-顾问,后有鉴袁
[] (18501932)
刘光谟
   刘光谟,字文卿,射洪县洋溪镇高石桥(今互助乡岱钦桥村)人。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出生。方志学家。 光绪元年(1875),刘光谟应岁贡生试,考中第一名,被选,札调省城尊经书院肄业十年,潜心治学,研究经史,自谓“目览三万卷,家藏八百部”,学有所得则札记成篇,积稿1000余纸。治学勤奋严谨,造诣日深。后任尊经书院斋长。 光绪九年(1883年)春,县人罗希堂(名锦城)等筹修《射洪县志》,约赞襄其事。刘光谟乃从省垣运回史籍千卷,广征博览,兼
[]
文映江
   文映江(1874—1950),字岷山,清末四川射洪蟠龙寺坝人,光绪拔贡,宣统元年赴京朝考,得官吏部录事。辛亥革命回乡,不参与民国政事,率妻儿耕种数亩田土,兼“设馆以糊口,卖文以济家”。文映江善诗文,轻写字,参加潼川府(今三台县)考试时,考官曾在他的试卷上批了“文盖通场,字丑八县”的评语。业余卖文多是士绅求撰墓志、行状、寿辞、序文等实用之作,所得酬金以充作家庭生活之用。对撰主的溢美之词多非真意,他在《六十五岁生日自述诗》中曾说:“0人附
[] (18741950)
谢东山
   谢东山,字阳升,号高泉,射洪县谢家坝太和镇南郊(今属城南王爷庙村)人。他于明世宗嘉靖七年考中举人,嘉靖二十年登辛丑科进士及弟,授兵部主事,后迁郎中,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经历仕宦20年,颇负名望。他勤奋好学,居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召集当地名流学究座谈,搜寻奇闻,研讨学问。由于他广征博采,勤积资料,所以著述颇丰,计有《近譬轩集》40卷,《诗抄》40卷,《诗话》4卷,《中庸集说启蒙》1卷,《贵阳图考》26卷,《明代近体诗抄》29卷,还
[]
陈子昂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屡次-谏诤。武则 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
[] 唐朝诗人,仙宗十友 (659700)
吕潜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耘叟,晚年号石山农。遂宁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大学士吕大器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时年22岁,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其父奔南京,吕潜奉母流寓避难。后其父病殁贵州都匀,母于江苏病故,两地相隔数千里,又兵荒马乱,潜往返两地,历尽苦辛,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将父母灵柩运回安葬。潜离蜀时女儿才出生五月,至回遂时已46岁,潜见到女儿时有“牵
[] 清初蜀中三杰 (16211706)
张问陶
  张问陶,字仲冶,遂宁人。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亦称“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称“蜀山老猿”;晚年辞莱州知府,留虎丘养病,自号“药庵退守”。问陶出生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高祖鹏翮,清康熙、雍正两代名臣,曾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祖懋诚,曾官通政使。祖勤望,曾任山东知府。父顾鉴,曾为云南开化知府。均有政声,亦有著述行世。弟兄姊妹皆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问陶出生于山东馆陶县其父顾鉴宦所。后随父迁
[] 性灵派三大家 (17641814)
黄峨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明朝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四川遂宁人(今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少年时其诗名已为时人所知。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与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升庵)结为伉丽。婚后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次年,随杨慎回京。世宗嘉靖三年(1524),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慎两受“廷杖”,后被谪戊云南永昌卫。她回到新都居处。其间以诗词寄情,她的《黄莺儿》词四阕最为感人。五年,杨慎回家探父病,获
[] 蜀中四大才女 (1498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