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历史人物介绍7
可朋
  可朋(约896—963),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城东人,幼聪慧过人,晚年披缁于丹棱县城南九龙山竹林寺,《十国春秋》卷第五十七·后蜀十有《僧可朋传》。可朋平生不拘佛家法度,酒量过人,自号醉髡,世称“醉酒诗僧”。曾积酒债无以偿还,常借诗朋好友之资以度岁月。 可朋善诗,常借诗抒发情感,陶冶性情,喜云游名山大川,焕发创作热情。与入仕诗人卢延让、欧阳炯、隐士方干、诗僧齐已、贯休为诗友交,应酬唱和,吟咏赠答,往来无容丰富,硕果纷呈。欧阳炯以之比
知玄
  知玄,全称释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因而载诞。乳哺之间。见佛辄喜。五岁祖令咏华。应声而就。七岁遇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玄入讲肆若睹前。因是夕梦佛手案其顶。遂出家焉。十一落发。诣唐兴西安寺。传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辩师圆旨一百二十五万言。指擿缁徒。动露老成。时丞相杜元颍作镇西蜀。闻玄之名。命讲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之众。日合万数。嘘嘘而卒。卒年七十三。
[]
道会
  道会,唐朝人,姓史氏,犍为武阳人,住益州严远寺。贞观中入京,被诬系狱,放归卒。
[]
张胤
  字少华,留侯(张良)的后代,他父亲是张氏八世张壮,字少雄,官尚方署令迁大司寇。有史料说: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张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眉山市彭山)。张壮之子张胤,仍居彭山。赠大司空,妻王氏。张胤之子张皓,曾任东汉司空,谥鄂国公。
[]
张皓
  张皓(一作浩 )(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力争未果。永建元年(126年),刘保即位后,为感谢张皓,任命他为司空,三年后因灾异被罢免。阳嘉元年(132年),张皓再次担任廷尉,同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其玄孙张翼在蜀
[] (50132)
张纲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但任朝廷御史。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接,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
[] 东汉八俊 (108143)
万安
  万安,约1417—1488年,字循吉。明代眉州人,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明宪宗宠臣、外戚,后为明孝宗朱祐樘罢官。万安青少年时期在眉山读书,据说他小的时候挺聪明,遗憾的是他长大后,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营上。明正统十三年( 1449),万安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后来,他靠巴结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而当上了内阁首辅,更有人说他是因向明宪宗进-得宠而当上内阁首辅的,故讥之为“洗屌相公”。万安虽然身居大明
[] 明朝首辅 (14171488)
蚕丛氏
  蚕丛氏蚕丛——青衣神(约前800年—前730年),蜀地侯伯,教民种桑养蚕,使蜀地经济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巡行郊野,衣着青衣,劝农从事蚕桑,使一部分羌人在若水流域和岷江中下游定居下来,人们感其德,呼之为青衣神。蚕丛死后,人们将其葬于若水源头瓦屋山,修建“蜀王”、“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等庙堂,四时享祭,成为有名的“青羌之祀”。同时将其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毕生精力开拓农桑
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
[] (224287)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
[] 北宋著名文学家 (10371101)
孙光宪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唐代诗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人)。家世业农,至光宪,读书好学。唐时为陵州判官。天成初(约926前后),避地江陵。武信王(高季兴)奄有荆土,招致四方之士,用梁震荐,入掌书记。光宪事南平三世,皆处幕中,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后教高继冲悉献三州之地,宋太祖嘉其有功,授光宪黄州刺史。乾德末年卒。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所著有《北梦琐言》
[] (895968)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今四川井研)人。尝在许下从苏辙学。徽宗政和初,因献颂得官,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当时正值禁止元□党人之学,不久即因学苏辙而被贬官监华州(今陕西华县)蒲城县市易务。后知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又召为著作郎。宣和五年(1123)被任命为秘书少监,次年升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绍兴元年(1131),知江州(今江西九江)。绍兴五年,在抚州去
[]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 (10801135)
唐庚
  唐庚(1070~1120) 北宋诗人。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唐庚与苏轼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放笔快意不同。他曾说:作诗甚苦,悲吟累日,往往反复修改数四,然后成篇(《自说》)。但他能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四
[] (10701120)
程垓
  程垓 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孝宗淳熙间曾游临安。光宗时尚未仕宦。杨慎《词品》称程垓为东坡之中表也。但程垓成年时,东坡卒已久,其误甚明。毛晋《书舟词跋》及《四库全书总目》亦沿杨慎之误。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辨甚详。程垓词今存157首。其词作反映生活面较窄,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情意凄婉。如〔满庭芳〕问故乡何日,重见吾庐;〔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不过他的长调很工丽潇洒,如〔摸鱼儿〕掩凄凉黄昏庭
[] 宋朝词人
石鲁
   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人,慕石涛、鲁迅之品格,因以石鲁为号。先生生于一九一九年,冯氏初为邑里故族。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经书。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习中国画。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学成归执教乡里。越明年,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
(19191982)
虞集
  元代巴蜀作家,影响较大者不多。真正在全国享有盛名,受到朝野广泛尊崇者,首推虞集。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四川仁寿)。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升
[] 元代儒林四杰,元代诗坛四大家 (12721348)
虞允文
  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眉山,以三
[] 宋朝宰相 (11101174)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询的散文多为论辩文,字字珠矶,句句珍宝;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人物生平青年游荡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
[] 唐宋八大家 (10091066)
苏辙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请求以自己的官
[] 唐宋八大家 (103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