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名人录
周洪谟
  周洪谟于正统九年(1444),参加四川乡试,夺得第一名,解元。第二年又高中进士一甲第二,授翰林编修。周洪谟博闻强记,爱好文词,熟悉国朝典故,喜谈经济。景泰元年(1450)他上疏劝谏皇帝“亲经筵,勤听政”。进而陈述时务十二条。景泰三年(1452),被选为东宫太子讲读,升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编修。修《寰宇通志》成,升侍读。天顺二年(1458),改南京翰林院署院事。天顺八年(1464),召修《英宗实录》。当时戎珙蛮入寇。周洪谟-提出一些防御之策,多见采纳。宪宗即位(1465),周洪谟再次上陈时务,言:人君保国之道有三:一、力圣学;二、修内治;三、攘外侮。力圣学要做到“正心”。修内治要做到:求真才,去不
[] (14441491)
赵一曼
  著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参加革命后用名一超,在东北从事抗日斗争时化名赵一曼。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六女三男,一曼排行为七。她八岁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十三岁时父亲逝去,由封建思想严重的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这时,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一曼的大姐夫、革命青年郑佑之把当时的新思想带到了白杨嘴这个距离县城一百二十多里的深山沟里。郑佑之也是宜宾县人,任柳家乡高等小学校长。他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
抗日民族女英雄 (19051936)
陈彦衡
  陈彦衡(1868一1933),四川宜宾人。又名鉴,字新铨,成名后人称“陈十二爷”。他是清未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国京剧音乐家、教育家,被称为“京胡圣手”。1京胡圣手技艺精湛陈彦衡幼年随在山东做官的父亲生活在济南,后曾一度在天津客居,1909年起定居北京。陈彦衡幼时非常聪慧,记忆力很强,文思敏捷,能举一反三。他最厌八股而爱读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精炼晓畅的文章。其父常督促其学应试之文,以求科举功名,而他始终不感兴趣,累试不中,只是个国学生员。清未时期,四大徽班崛起,名角荟萃,皮黄(即京剧)流行,成为社会风尚。陈彦衡的父亲是京剧爱好者,在其父的影响下,陈彦衡也爱上了京剧。他展现出的才华备受亲友
[] 京剧艺术大师 (18681933)
李永通
  李永通于正统十二年(1447)乡试中举。天顺四年(1460)高中榜眼,授翰林编修。纂修《英宗实录》成,皇上赐白金、文绮、织金袭衣。李永通曾出任会试同考官,所拔皆天下名士。皇上特命他教习内书馆达十年之久。成化三年(1467)八月,升为翰林侍讲,直经筵,担任日讲官,为宪宗讲学,多有启沃,经常受到嘉奖。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正欲重用,李永通却因病去世。宪宗特遣官谕祭,举柩乘傅归葬。李永通生性至孝,迎养母亲到京居住达十四年之久,每日早晚必问候。母亲患病,他都要亲尝汤药后再给母亲喝。他处兄弟友爱,待族党亲善,抚童仆有恩。人们遇到急难之事,他都能慷慨解囊。曾经有一个小偷到他家行窃,
[]
余文涵
  余文涵,字复源,乳名学成,名润如,笔名惠波、大涛,1918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长宁县开佛乡一个地主家庭。弟兄六人,余文涵居长。余文涵儿时由母亲罗氏教识字,读小学时即显露出超常的天赋。在一个大雪冬夜,师生围炉烤火,校长问有何感想,余文涵沉吟片刻即抢先口诵四句:纷纷风雨雪花飞,弟子从师把火围,促膝相谈情洽洽,不闻更漏已三催。师生们拍手称好。1932年余文涵入成都南薰中学,时值日本侵略中国,他发动同学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5年入成都协进中学高中班,1937年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星芒社”,在秘密联络站“星芒书站”当店员,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党派余
(19181949)
凌则之
  凌则之,原名凌家增,字季瑜,又名凌松如,1911年正月生于四川省屏山县楼镇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9年秋,凌则之考入宜宾叙属联立中学第二十八班。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常获得学校减免学费的奖励。1930年秋,他用他三哥凌松如在宜宾县中毕业的文凭,到成都考入成都联中,其遂改名叫凌松如。毕业前,由于他对当局派来的军训教官甚为反感,便被校方扣上“反对军训”的帽子要开除他。尽管叙府联中在成都各校的同学联名向当时的教育厅提出反对意见,结果还是遭到保留学籍、斥退离校的“处分”。1934年夏天,他以一所私立中学的毕业文凭,考入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成为清华大学第十级学生。早在初中阶段,凌则之积极参加了驱逐反
(19111940)
吕超
  吕超(1890.3.9—1951.7.20),名平林,字汉群,四川宜宾人,国民党川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同盟会会员,曾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川军第五师师长。后反熊,自任川军总司令,兼任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兵败后退至广州。1923年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吕超曾经发起恢复“四校同学会”(即北洋时代在北京成立的将弁、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等四校),以与蒋介石的“黄埔同学会”相抗衡。不久,被蒋介石解散。1945年辞国民政府参军长,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国民政府-检查委员。1949年留居大陆,策动西南将领起义,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国后,任西南军政
民国时期川军高级将领 (18901951)
李硕勋
  李硕勋(1903—1931),四川高县人,1903年2月23日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6年与赵君陶在上海结婚。1928年5月赴杭州,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同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解放后,朱德曾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2009年9月10日李硕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青年时期李硕勋生于1903年,1918年15岁考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031931)
郑佑之
  郑佑之,1891年3月13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古罗镇飞凤嘴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5岁启蒙,11岁就读完了家里所藏线装古典文学书籍近百册,被乡人誉为“秀才”。14岁考入宜宾县高级小学,因成绩优异,提前升入叙属联合中学。这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学府,师生中有着很强的爱国心,这对他影响很大。他的文章写的很出色,国文老师经常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辛亥革命点燃了郑佑之心中的革命火种。他敬仰孙中山,拥护孙中山,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握紧拳头对老师说︰我要奋斗,要为中国的前途、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奋斗。1915年,已经在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学了两年的郑佑之,毅然投奔吕超部队,参加反对袁世凯
(18911931)
王向忠
  王向忠,1909年出生在四川省高县(古时称高州人),一户商人家庭。其父虽以开茶酒店维持生活,但对子女管教极严。王向忠5岁读私塾,8岁入城东小学,对诗词书画极有兴趣,他的敏慧和才气。深得家人和师长的喜爱。1919年、1922年,王向忠分别以优异成绩考入高县第一高等小学和宜宾叙属联中。他的诗词功底,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许多学友、老乡常与他来往,结成知己,不仅如此,王向忠还以优异的成绩年年享受学校免缴学费和其它奖励。1924年后的大革命浪潮冲击着宜宾,也激荡着少年王向忠的心灵。早在1923年,宜宾便开始有人组织“青年读书会”,传播革命的种子。1924年,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愿庵来宜宾任刘文辉第九师
革命烈士 (19091928)
刘华
  刘华(1899~1925年) 刘华,原名炽荣,又名剑华、一华,四川宜宾人。民国9年(1920年)秋入上海中华书局当学徒工,工余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任校对。民国12年经邵力子介绍,入上海大学中学部半工半读。还常到大学部旁听,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又被推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上海大学平民义务学校执行委员。当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刘华在一次党支部干事会上发言:“我来上大,学习社会科学,不仅要在学校里学,更重要的要到工人群众中去锻炼自己。”民国13年秋,党组织考虑到刘华的要求,调任中共上海地委劳动委员会工作,并在沪西小沙渡协助项英开展工运。10月,任沪西工友
(18991925)
梁正麟
  梁正麟(1869-1951)字叔子,号瑞之,四川长宁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试中拔贡,入国子监受训迪,时不越两年,外放广西候补知府,继后在云南、广西等地任知县、知州、知府。从民国元年始,任四川军政府参事、广西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四川上川南道道尹、省政府秘书长、省盐运使、眉山督察专员。“九一八”事变后,犹任过四川省国难救济会常务副会长,省一、二届参议会参议员,长宁县参议会参议长、国大代表等,旋踵官场50余年。梁正麟仕途漫长,且学养深厚,翰墨才情丰赡,在文章、诗词、书法、楹联、收藏等方面造诣颇深。生前著述颇丰,可惜多已毁损和散失,现仅在四川省图书馆存下《二知堂联语偶存》专著和近年于民间觅索
(18691951)
王松
  王松,1975年8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兴文县久庆镇兴隆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王松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在家乡上小学时,同学李江脚崴伤了,王松坚持背李江上学达一个多月。王松家的邻居傅成周是个“五保”老人。王松为他担水,扫院子达十余年。有时,他还动员班里同学拿出零花钱为老人买糖、买盐、买水果。上中学时,王松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兼卫生委员,每个星期六他都带领同学到久庆镇敬老院,为12位老人担水、理发、打扫卫生。1991年中秋节,他跟同学一起凑钱18元为老人们买了月饼、糕点和洗衣粉。王松还是个积极动脑、有进取心的学生。初中二年级时,他给班主任写过一封公开信,建议老师改进目标管理办法,将教师打分、班干部打分
(19751994)
蒲先云
  蒲先云,1955年8月24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黄桷坪乡柿子坪村一个农民家里。1975年7月,蒲先云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争取进步,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76年被选为团小组长,后当选村团支书,乡团委副书记,并担任民兵班长。他组织团员、民兵、青年义务植树造林210多亩,帮助贫困农户建沼气池,为烈军属、“五保户”挑水、扫地、砍柴。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被区、乡人武部评为“先进民兵”、“五四青年先进个人”,并多次出席市里的表彰大会。在兼任村图书管理员时,他动手制作书柜,制定了图书馆借阅制度,经常与宜宾市图书馆联系新书,及时地向全村青年、民兵提供精
(19551989)
张锡龙
  张锡龙,1906年10月24日出生在四川省高县。父辈靠务农为业,仅有3担薄地维持生计,家境贫困。直至9岁,张锡龙才上学。小学毕业后,家里再无钱送他升学。失学后的张锡龙闷闷不乐。父亲张朝用为实现儿子读书的愿望,将维持全家生计的3担地卖给了香炉山和尚。1925年春,张锡龙考进宜宾叙联中学。五卅惨案后,在共产党员赵一曼、郑佑之等人的指引下,他参加共青团宜宾特支领导的“反仇油”,-,痛击英轮“老蜀通”号等爱国斗争,被学校开除。受过革命思想影响的张锡龙,回家后看到家庭的贫困,农村的黑暗,农民的苦难挣扎,深感“不打倒黑暗的统治,穷苦百姓是翻不了身”,他决心投奔革命。不久后,张锡龙带着18枚铜元再次离开家乡
(19061933)
唐君毅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生平简介唐君毅于1909年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 (19091978)
阳翰笙
  阳翰笙 (1902~1993)原名欧阳本义,笔名杨剑秀、华汉。四川高县人。中共党员。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曾参加“五卅”运动。历任上海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中共闸北区委书记,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某军政治部秘书长。1928年入创造社,负责左联、文总组织部书记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文协理事,剧协、影协常务理事,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中华剧艺社、上海联华影艺社主任委员。1949年后历任中华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部文化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全国第一届
(19021993)
傅熹年
  傅熹年(1933.1.2- )建筑历史学家。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运用模数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尺度和相互关系,并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心的手法。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做复原研究。发表论文近5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等,完成了五卷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孙炳文
  孙炳文(1885——1927年),字浚明,革命先烈。南溪县城郊魏家山(今南溪镇)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明、秉性敦厚。八岁入私塾启蒙,后由亲戚资助,在县城上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宜宾官立叙府中学。1908年,考入北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攻读文科、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并辛亥革命爆发,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他参加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的“铁血团”,多次出入北京车站参与运送武器等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起草宣言和来往函电,常出席各种会议。民国元年(1912年),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缉,对袁世凯篡权罪行大张挞伐,并与拥袁的“进步
[] 革命先烈 (18851927)
全部宜宾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