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历史人物介绍10
傅佑山
  傅佑山(1904~1932) 迈号镇德清村人。从小聪明敏捷,读书勤奋用功,成绩优异,还练就一手好毛笔字,在明智小学(现龙头小学)高小毕业后,被聘为振德小学教师。1927年,在革命与-殊死搏斗中,在同村的傅启云、傅启霖的指引下,参加了革命。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经常在野外树林深处,秘密刻印传单,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春夏间,任文昌县便民区(一区)区委-。在此期间,他常在文昌县第一区区立第一高小学校(现文昌中学校址)凉亭墙壁上抄贴革命标语
(19041932)
邢性初
  邢性初(1893~1932) 原名福真,宝芳乡美柳村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革进乡支部组织委员,兼任革进乡农民队长。他积极响应中共文昌县委的号召,坚决执行当地党组织的决定,带领该乡农军大力配合琼崖讨逆革命军第五路军(文昌)攻打文教、东阁等反动民团据点,为横扫地方封建军阀势力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文昌县参加早期革命武装斗争的英勇战士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文昌县各级党组织遭到严
(18931932)
陈业祝
   陈业祝(1905~1931) 昌洒镇抱才村人。15岁赴新加坡跟随三兄陈业杰,边读书边做工,开始接触革命同志,并在其影响下参加了革命活动。1925年回国,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从广州返回琼崖继续闹革命,分配到琼崖讨逆革命军第五路军(文昌)第一连工作。革命正处于低潮,他返回老家,向群众宣传革命,指出革命是长期、曲折的,号召广大群众要振作革命精神,继续斗争。不久,琼崖讨逆革命军
(19051931)
黄朝麟
  黄朝麟(1906~1929) 字玉书,生于1906年,南阳乡潭福村人。父黄有伍,以农为业。妻符苑琴,革命烈士。幼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能言善道,深受长辈的喜爱。 1921至1925年,由华侨资助,进入文昌中学就读。在大革命浪潮的激发下,他和符荣鼎、陈弼、韩逵元、刘统伦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一道,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1926年3月,文昌党团支部成立,黄朝麟被吸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被组织派回家乡南阳乡和陈俊等
(19061929)
陈大机
  陈大机(1899~1929) 迈号镇地平村人,189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0岁丧父,全靠母亲教养成长。小学毕业后,在迈号墟当小贩,卖杂货。结婚一年后,赴马来亚谋生。在吉隆坡平民夜校从事革命活动并参加了共产党,后被逮捕入狱。1927年6月,被驱逐出境,从马来亚回到家乡。 凭马共秘密介绍信到文昌县南阳,和中共文昌县十九区委接上关系。区委认为其未暴露其政治身份,便派回老家地平村进行地下活动。在家乡举办平民学校,组织地平、九里、
(18991929)
吴冠群
  吴冠群(1903~1928) 女,抱罗镇高堆村人,1903年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一名土医师,在抱罗市开设药材铺并有少量田地出租,生活较宽裕。 冠群与弟弟从小随父亲在抱罗、海口等地生活。读完小学后,18岁进府城匹谨学校读初中。在三年的学生生活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 1926年1月,从府城回文昌参加革命活动。出色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 按照党的决定,吴冠群在文昌主持创办了文
(19031928)
叶文龙
  叶文龙(1900~1928) 铺前镇田良尾村人。祖父和父亲在封建社会都在四川为官,是位官宦子弟。幼年时父亲就为他专聘家庭教师,受到良好的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随父返回故乡。后来父亲受聘为琼崖中学(现琼台师范学校)国文教员,随父读书,成绩优异。性格好动,天资聪颖,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琼崖,率先投身这个运动,和杨善集、王文明组织府城五校一千多名学生集合在五公祠,追悼郭钦光烈士,并--,声讨-贼的
(19001928)
符节
  符 节(1899~1928) 原名符戴徐,字宝初。海南文昌县东郊乡下田村人。幼年在村中私塾读书,1914年考入东郊宏文高等小学,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高小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教员。任教期间,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和-运动,常向学生和村民宣传-的意义,并利用课余时间写大字标语、印发传单,扩大政治影响。1921年,和徐成章、冯平等在海口市创办《琼崖旬报》,向琼崖人民介
(18991928)
冯平
  冯平(1899~1928) 原名冯夙藩,字茂南,参加革命后改名冯平。海南文昌县大昌乡(今东路镇)美德村人。琼崖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1899年3月11日,出生于贫农家庭,8岁进村中“育民学堂”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校),毕业后入上海文化大学读书,一年后回到广州上大学。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探索革命道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3年,被中共中央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编入第七组,组长聂荣臻。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8991928)
冯爱媛
   冯爱媛(1905~1927) 女,东路镇美德村人。出生一个私塾先生家庭,从小得到较好教育。1924年考进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杨善集、王文明等革命宣传影响下,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革命活动,走上街头,发表演说,高唱革命歌曲,宣传教育群众。1926年3月,六师成立了共产党、共青团支部,她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琼崖妇女解放协会成立,她当选为协会委员(一说副主席)。不久,被派到琼东县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3月,为了纪念“三八”国际妇
(19051927)
许侠夫
  许侠夫(1901~1927) 原名许声鹏,字秀南,东阁镇玉山村人。幼年聪明,8岁被送进私塾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二次跳级,13岁在东阁墟读小学毕业。 1921年,被长兄许声鸿带到马来亚谋生,白天为资本家做工,夜间到夜校读书,1923年他离开马来亚回国。在朋友的帮助下,进入南京暨南学校,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如《0宣言》、《列宁传》、《新青年》等,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5年,暨南学校搬到上海,参加了由琼崖留沪进步青
(19011927)
周逸
   周 逸(1902~1927) 原名周德一,又名周庆昌。潭牛镇文郎君村人。幼年时,在家乡附近的广智学校读书。聪敏过人,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获得第一名。 1919年,周逸以全优成绩考进府城琼崖公学。进校不久,恰逢发生美国教徒0府城匹瑾女中学生事件。他义愤填膺,立即组织学生到美国教会进行抗议。腐败无能的地方政府经不起美国教会的恐吓,采取了屈辱求全的政策。最后,竟责令公学当局以“无事生端”为理由,将周逸等一批进步学生开除出校。
(19021927)
郭钦光
  郭钦光(1896~1919) 原名郭书鹏,字步程,龙马乡龙梅塘村人。父诗祝,母陈氏,妻陈氏,姐兄各一。他聪慧机灵,能说会道,为父兄所宠爱,靠父和兄的勤劳耕种,省穿俭用支持其入学读书,启蒙于家乡农村私塾,后随当教师的舅父陈宜得读书,12岁到抱罗市的罗峰高小就读。1912年父病逝,与兄书燕相依为命。其兄心肠仁慈,以其弟学业成绩优异,矢志培养弟弟成才,于1913年钦光入广州初级师范学校读书。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称帝,-求荣,与日本签订
(18961919)
陈侠农
  陈侠农(1878~1917) 原名家儒,又名宏尤,字聘珍,新桥镇山柚脚村人。18岁考廪生,后因家境不济而辍学,在家以烧陶为业。幸得邻村父老陈明善等资助,赴穗考入两广师范学堂。在校期间,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而加入同盟会,参加秘密的反清活动。1900年毕业返乡创办进取小学,自任校长,次年出任文昌县育才高级小学校长。响应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共和,平均地权”的号召,在师生中开展反清宣传。1909年林文英、陈子臣奉孙中山之命先
(18781917)
林文英
  林文英(1873~1914) 原名林天泽,号格兰,国会众议院议员,清澜镇世坑村人,1873年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 少年时在泰国华侨学校读书,中华中学毕业后回乡探亲,并同邻村姑娘陈妚大订亲结婚。1903年春,从泰国去日本求学,考进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系学习。1904年秋,在日本横滨,经廖仲凯介绍结识孙中山,受其影响,参加了同盟会。与孙情谊笃深,亲如手足,一起到泰国演说,反对帝制,宣传共和,夜间同睡在文英家的一张双人床上(这张铁床现
[] (18731914)
黄远谟
  黄远谟(1855~1916) 字尊琼,号愧庵,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蓬莱镇臬塘村人。父是名医。远谟勤奋好学,早在蒙学时,试于邑已有声名。启蒙不久,父病故。光绪十二年(1886),以优等生免费修业于苏泉书院和琼台书院,与海南著名学人王国宪同窗共诵,交情甚深。光绪十五年(1889),学使樊君考取优行,荐入京师,应京兆乡试,终于光绪23年(1897),举丁酉科副魁(会试第二名),本应继续金榜题名,但因母亲病亡,返里守礼。其间创办文山书
[] (18551916)
云茂济
  云茂济(1826~1875) 字汝楫,一字莘川,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龙马乡莲花心村人。幼年聪慧,咸丰己未年(1859)以优贡中举人。同治癸亥年(1863)登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协修。不久,家父去世,归籍“丁难”在里,“服轩哀”三年还朝。朝廷决定考“散馆”,从翰林中再选优录用。在考试时,写政论文,广征博引,纵横古今,其文情真意切,气魄宏伟,文笔隽永,论其才应属尚书。可是,因一时疏忽,把勤政的“勤”字,写成“勤”短缺了
[] (18261875)
潘存
   潘 存(1817~1893) 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农历十二月初一,铺前镇港头村人。从京师返琼后,迁居白沙园村。耕读传家,书香不绝,7岁进入私塾,一目数行,操笔为文,滔滔不绝,号为神童。岁试屡获首名,28岁举案首。清咸丰元年(1851) 始中举人。未几,应礼部试,遵例捐主事,分户部员外郎,转户部主事在福建司。潘存事余暇,研究经史,淹贯百家,工诗、古文辞,书法亦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版,以
[] (18171893)
韩锦云
  韩锦云(1806~1874) 原名日升,字紫东,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锦山镇亚园村人。幼年聪明异常,12岁能文,17岁取文昌案首秀才,20岁在琼台书院读书,杨斋先生赏识之,赞为国器。道光十五年(1835),29岁中举人。35岁(道光二十年,1840)登进士。此科与族侄捧日同登会榜“叔侄同科”,传为科场佳话。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分刑部山东司。咸丰元年(1851)补奉天主事。三年(1853)升云南司员外郎。四年三月升江苏司郎中,考
[] (18061874)
云茂琦
  云茂琦(1790~1849) 字以卓,号贝山,又号澹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头苑镇人。 自幼聪颍,才智过人,好学不倦,嘉庆二十年(1816)乡试中举,道光五年(1825)留居京都,研读王阳明学说,深受其影响,推崇“身心性命之学”。以圣贤之言为座右铭,躬行实践。 道光六年(1826)进士及第,分发江南,出任沛县(今江苏西北端)知县。沛县地处低洼,历年夏秋雨季,庄稼多被淹没,茂琦亲自勘察和组织老百姓,开沟通涵,使雨
[] (1790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