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历史人物介绍2
徐济超
  徐济超,男,汉族,1958年2月生,河南项城人,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无党派,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6.08—1978.08河南省项城县官会公社杨庄中学、官会中学代课教师1978.08—1982.07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1982.07—1985.03河南省周口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1985.03—1985.09郑州煤田地质学院教师1985.09—1988.06西北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洪战辉
  洪战辉(1982年——),中南大学教师。河南省西华县人。先后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中南大学。在家庭屡遭变故、生活艰辛的情况下,12年间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尽管生活很拮据,但他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自己拿钱资助其他困难同学。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全国自立自强大学生、感动中国2
刘交交
  刘交交,女,汉族,1991年1月生,河南省鹿邑县伯阳双语中学教师。父亲不幸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刘交交坚强面对艰难生活,从求学到毕业工作,一直将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竭尽孝道。26岁的她,用多年艰辛诠释新时期的孝心故事,彰显好儿女的责任担当。2010年,刘交交参加完高考才知道,父亲被诊断出患有食道癌。不久,父亲去世。此时,母亲手脚残疾,奶奶已70多岁,妹妹还在读高中,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她一人肩上。她深知自己现在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一定要
王梅荣
  王梅荣,女,汉族,1942年2月生,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刘振屯乡白庄村村民。孝上慈下,大爱永恒。41年,王梅荣含辛茹苦独自一人养育5个儿女、婆家5个弟妹,悉心伺候公婆,撑起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晚辈在她影响下自强自立,先后出了1名博士、5名硕士和9名本科生。她的家庭成为十里八乡优秀家风、文明家庭的榜样。王梅荣嫁到刘振屯乡白庄村后,与公婆关系融洽,是村里出名的好媳妇。1976年,丈夫白登山不幸病逝。留给王梅荣的,是伤心欲绝的公婆、5个尚未成
符皇后
  懿德皇后(941年—975年)符氏,她出生显赫,两位姐姐分别周世宗的皇后,即宣懿皇后和宣慈皇后,父亲符彦卿,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介绍后周显德年间,嫁给赵匡义为继室。建隆初,封汝南郡夫人,进封楚国夫人。赵匡义封晋王,改越国。开宝八年逝世,年三十四。葬安陵西北。帝即位,追册为皇后,谥懿德,享于别庙。至道三年十一月,诏有司议太宗配,宰相请以后配,诏从之。奉神主升祔太庙。
[] 宋太宗赵光义懿德皇后 (941975)
符皇后
  符皇后(公元932年—公元993年),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她是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宣懿皇后符氏的妹妹,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养母。她又被称为“小符皇后”或“周太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大符皇后病逝,大符皇后之妹成为了柴荣的继室。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初九,立为皇后。仅过十天,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即位,尊符皇后为太后。因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黜柴宗训,
[] 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 (932993)
符皇后
  宣懿符皇后(931年—956年),又称大符皇后,为后周世宗柴荣第一位皇后。符氏为名门闺秀,是个明果而胸怀大志的女人。符氏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符氏匿于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自杀身亡。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
[五代十国] 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 (931956)
袁克友
  袁克友(1917---1953),1917年初生于河南安阳。其母是袁世凯的六姨太叶氏。袁克友是遗腹子。叶氏1917年三十三岁生袁克友时,袁世凯已不在世。按照袁世凯生前遗嘱:“儿子每人分现款一万余元,各种股票八千余股,加上每人分房二十余间,合计可得二十余万元。女儿们每人分现款七千余元,其它财产无份。母亲们各随自己的子女度日,不给钱财”(袁克齐:〈回忆父亲二、三事〉)。这样看来,袁世凯病死时尚未出生的袁克友是没有分到钱财的,这就注定了克友的
袁世凯的遗腹子 (19171953)
顾佐
  顾佐(1376-1446年),字礼卿,太康人。建文年间考中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应天府尹,为官刚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宣德年间多次被弹劾,但顾佐深的皇上信任,又有杨士奇等人保举,顾佐得以每次都能洗刷冤屈。顾佐入内廷办公,独处一间小夹室,不是议政不与官员们群坐。人们称他为“顾独坐”。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后追谥“端肃”。人物生平建文二年(1400年),顾佐考中进士。被授予庄浪知县。端午节时,守将集合官僚校尉,因顾佐是文士,便故意为难
[] (13761446)
张勋岭
  张勋岭(1935-1988),原籍河南省项城县丁集乡张小楼村。1935年8月生。1949年8月在原籍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1月,由地方转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项城县、郸城县、夏邑县、商丘市、宁陵县、永城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历任政工科科员、剐科长、科长、副政委、政委和商丘军分区政委等职。1984年2月,调任洛阳市人武部政委。1985年1月,洛阳市人武部改称洛阳市军分区。1986年4月,洛阳市军分区改为
[] (19351988)
袁克桓
  袁克桓(1898—1956),又名袁心武,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六子,近代实业家。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1913年到英国留学,后辍学回国做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还参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物生平他遵循其母杨氏(袁世凯第五个姨太太)“不要从政”的遗训,1913年到英国留学,后辍学回国做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还参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南京)、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中
袁世凯六子 (18981956)
袁克玖
  袁克玖(1903年~1973年),又名克久,字铸厚,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九子。民国总统黎元洪女婿。幼时与其他几个袁家子女一起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呆了十年,1930年回国后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又协助六哥袁克桓在启新洋灰公司办实业,出任过公司营业部主任。此人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喜欢泡在故纸堆里钻研,在昔日帝王的荣耀中找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过得太不如意了,婚后一年余,夫人黎绍芳病情加重,被送进了北京精神病疗养院,1
袁世凯九子 (19031973)
袁世彤
  袁世彤,具体生卒年不详,字孟昂,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六弟。物价绍台湾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说他享年不到五十岁。他少年时代也曾勤读诗书,但没有走通科举之路。他母亲患病严重时,据说他曾截断自己的手指合药,结果母亲的病很快好了。光绪十四年(1888),曾报捐同知,以后又报捐道员。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龚仰蘧继薛福成出使英、法、比利时的时候,邀请他作为参赞同行。三年后回国,被奏保为道员任用。但他已对政治没了兴趣,弃官回到项城老家袁寨,以
[]
袁世廉
  袁世廉,具体生卒年不详。字清泉,庠生。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三哥。他们六兄弟中,只有袁世廉与袁世凯关系最好,最受袁世凯敬重与关爱。人物生平据宣统三年(1911)《项城县志》记载:袁世廉少年时,胆识过人,以素有才干而享誉乡里。当地的土匪头子张天罕,横行乡里到处抢劫,官府对他无可奈何。有人查知了他的落脚处,可是害怕抓捕不住自己受害,不敢向官府举报。袁世廉得知后,挺身而出,带人抓获了张天罕,亲自绑送到县衙正法,全县人心大快。但是,袁世廉没能走通科
[]
袁保纯
  袁保纯,生卒年不详,字粹庵,河南项城人。庠生,袁重三次子。在项城袁氏家族为宦子弟中,袁保纯只是个地方小官。因为他在学业方面,不如堂兄弟袁保庆、袁保恒等,没有功名。但因为袁甲三的缘故,受荫加知州衔,先就任于云南安州,后调山东莒州任知州。袁保纯到山东莒州任职时,当地社会治安很是混乱,官匪互相勾结,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上任伊始,先从惩治一贯为非作歹的衙役入手,整顿政风,继而又严厉惩办地方恶霸,终于使社会治安得到好转。然后大兴文教,德化乡里,一时
[]
袁保颐
  袁保颐,具体生卒年不详,字荫臣,河南项城人。父亲是禹州训导袁凤三。十四岁那年,他父亲去世,随堂兄袁保恒在京师读书。后来也是因袁甲三余荫,被授为户部主政,后补户部陕西司主事。升为知府候选后,就跟堂兄袁保龄到旅顺督办船政。生平事迹光绪十一年(1885)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袁保颐被派去协理军务。由于他治军有方,兵不扰民,很受当地老百姓敬重。后来受命办理沪尾的海关税务,更显示出突出的管理才干。沪尾今名“淡水”,是一个山水汇集的
[]
袁重三
  袁重三,字惺轩,号敬有,具体生卒年不详,今河南项城高寺袁阁人。他是袁树三的三弟,小时候也很聪明,也是早年“食饩”,也是远近闻名的师表人物。他素有大志,可是看到哥哥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侄儿袁保恒、袁保庆都在外地做官,老母亲郭太夫人年事日高,需要侍奉,就不再往仕途上努力,专心在家料理家务,孝养老母,课读子侄。他为子侄们请来了塾师,严厉督导子侄们的学业。当时他们家三世同堂,一家数十口,却能和睦相处。他为人处世忠厚老成,待人接物不论老少都和
[]
袁凤三
  袁凤三,字桐友,取凤凰为“百鸟之灵长,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之意。河南项城人。袁凤三和树三、甲三、重三一母同胞,不知是没二哥聪明还是没二哥运气好,虽然同在母亲耳提面命之下,篝灯夜读,甚至两个哥哥都当了官,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自己尽管奋发努力,用心苦读,可就是不能进学,以致“屡困秋闱”,进不了“走科举正道入仕”的门槛,连袁甲三都为之扼腕叹息。于是,袁凤三想走大哥树三的路,但他不具备大哥“廪贡生”的资格,想用“纳捐买官”的办法却又没钱
[]
袁耀东
  袁耀东,从小跟随父亲读书,长大后子承父业,也以在蒙馆教授学童为立身之本。追溯起来,到了袁耀东这一代,袁家的光景仍然不好过,但是父子两代教书匠却在项城远近乡邻中赢得了一些清正的好名声,提起袁家父子塾师,人们都认为那是很有学问的两代人。以至于淮宁富户郭如珽也不嫌弃其家境清贫,心甘情愿地将小女郭氏嫁给了声名鹊起的袁耀东。谁知道郭氏刚嫁到袁家后不久,公爹袁九芝就病不起,没过多少日子竟一命呜呼了。袁家有人背地里嘀咕,认为是郭氏带来了霉运。郭氏出身
[]
袁保龄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曾随其父镇压过捻军。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1878年因赈灾有功,升为道员,加三品衔;1879年《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告成,赏二品顶戴。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袁保龄是“诸习戎械,博通经济,才具勤敏”的官员,
[] (1841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