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人物介绍10
王来先
  王来先(1901—1980)高唐县王签庄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生产大队队长、县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0年被评为“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多次出席省、地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受到领导的表彰和奖励。1980年病逝。
(19011980)
谢鑫鹤
  谢鑫鹤 (1912—1979)博平县谢天贡村(今属茌平县) 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30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初级部。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10月任中共博平县工委书记。1938年4月,调任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三十二支队政训处宣传部长。1939年春任中共鲁西区第四(运东)地委书记。 1940年3月,任鲁西区党委-部副部长、敌工委副书记等职。1941年夏任运东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1943
(19121979)
苏超
  苏超 (1920—1979)高唐县焦庄村人。1938年4月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阳谷县基干大队政委、教导员,鲁西军区第四(运东)分区独立营教导员、军分区军法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某团政委,某师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师政委,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委等职。1979年病逝。
(19201979)
孙寒光
  孙寒光(1908—1979)聊城孙老庄人。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国民党。 1935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组建中共孙老庄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任中共聊城县委书记。1941年后,任冀鲁豫第四 (运东) 、第一(泰运) 专署民政科长、公安处长。1946年8月任筑先县县长。1948年后,历任内邱县县长、 河北省邢台专署副专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副检察长等职。1979年1月在石家庄病逝。
(19081979)
王玉杰
  王玉杰 (1957—1979)高唐县人。1976年3月应征入伍。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9年初,随部队开赴云南边防前线,被分配在3550 5部队任战士,为重机枪第一射手。 同年2月22日,部队攻打79高地时,为掩护部队及时占领有利地形,不幸中弹牺牲。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571979)
訾修林
  訾修林 (1915—1978)阳谷县訾海村人。幼时读书。1934年8月考入寿张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考入邹平“乡建”师范。1937年在单县一带进行抗日工作。 1938年任莘县保安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5月调任鲁西北游击队队长。同年10月,鲁西北游击队与其它抗日武装合编为卫河支队,任政治处主任兼特委军事部部长。 1940年2月调任筑先纵队第七团政治处主任。七团系由地方民团改编而成,成分复杂,訾修林加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51978)
张正振
  张正振(1894—1978)东阿县张大人集村人。杂技艺人。自幼家境贫寒,童年给地主做小工,因不堪地主欺凌,逃到东阿县贺庄,被著名杂技艺人张鹏芳收留为徒。 他学艺刻苦,基本功扎实,经4年苦练,终成一身绝技,尤擅“顶功”。他不但能表演上刀山、钻席筒、二人抬杠子等节目,还善演戏法。出徒后,单走江湖,以“撂地”度日。1919年,在吉林一带创建“东盛杂技班”。班社以刀门地圈、武术气功、吞剑吐火、杠子软技、手彩戏法为主要表演节目,走会赶集,巡回演出
(18941978)
刘凤英
  刘凤英 (1910—1978)女。 解放前随母逃荒流落于高唐县韩寨乡李化梓庄。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抖鞭使车、扶犁耕地,锄、割、打、压等男人常干的农活,她都精通。1950年被评为“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1951年,率先在本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实行科学管理,率先开创亩产籽棉100多公斤的新纪录。1953年起任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6年起又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多次受到地、县、区人民政府的表彰。1
(19101978)
王桂清
  王桂清(1902—1978)回族。临清市太平街人。临清市地毯厂工人。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他悉心学习传统产品千张袄的制作技术,技艺日臻精湛。为使千张袄制作技术发扬光大,认真传授徒弟,改进工艺,使千张袄的花色、式样不断得到更新,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省市。他制作的千张袄在1978年、1979年两次被山东省二轻厅评为“名牌产品”。
(19021978)
董希河
  董希河(1904—1977)聊城市于集乡东太平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自幼务农。1946年任村农会会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军,任冀鲁豫独立旅三团班长,获筑先县政府奖励牌匾一块。1950年,在本村带头办起全县第一个农村互助组,并实施盐碱地改造,粮棉获得大丰收,被授予“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带头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1954年、1956年先后两次出席了山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分子大会,还出席了
(19041977)
岳舜卿
  岳舜卿(1905—1977)原名岳崇予。阳谷县岳海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任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抗日基干大队队长。1945年7月任冀鲁豫军区一(泰运)分区六团团长。1949年8月后,任平原省聊城军分区副司令员、 聊城地委委员。1952年8月任聊城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5月任济宁军分区司令员。 1972年5月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职。1977年病逝。
岳舜卿 (19051977)
张堃
  张堃 (1920—1977)原名张桂云。女。回族。冠县城西街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后,历任鲁西北地委妇委会副书记、鲁西北专署妇救会主任等职。 1948年夏,任冀南第一地委妇委书记、妇联主任。1950年6月后,任中共隆昌地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中共泸州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等职。 1973年6月任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革委副主任。1977年10月病逝于成都。
(19201977)
李云海
  李云海 (1922—1977)阳谷县东辛庄人。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955年,带头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互助合作道路,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粮棉产量有较大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多次受到地、县领导机关的表彰。1957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19221977)
金灼南
  金灼南(1882—1976)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临清县金郝庄(今属临清市)人。古筝演奏家。生于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长筝。他受家庭熏陶,自幼习字筝。18岁时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在家乡教授私塾。青年时期,奔走江南数省,寻师访友,筝技大长,从家传筝谱到民间流传筝曲,已均能掌握自如,是家乡远近闻名的筝手。1912年,他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成为一首著名的筝曲,广为流传。195
(18821976)
李振清
  李振清(1901—1976)字仙洲。临清县李圈村(今属临清市)人。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 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团,任排长。其后,考入西北军校受训。1931年,任陆军步兵第一师(后改为陆军第三十九师)第二团营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沧县战役和临沂战役。1939年任第四十军第一○六师副师长。1942年任师长。后任第四十军军长。曾率部
(19011976)
刘振武
  刘振武(1925—1976)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任临清卷烟厂维修车间主任期间,大搞技术革新,将木制包装机改为铁制包装机,自制空调设备和车间通风机。在车间进行科学管理,采用新技术代替传统工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地、市领导的表彰。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病逝。
(19251976)
刘方呈
  刘方呈(1917—1976)临清市人。曾任临清市拖拉机站机耕队长。在机耕队实行科学管理,带领队员大搞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代替传统机耕方法,并狠抓经济管理,降低成本,车辆出勤率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市领导的表彰。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病逝。
(19171976)
黄方钢
  黄方钢(1902—1975)聊城市人。曾任伪满热河步兵旅旅长兼兴隆地区警备司令。1945年率部起义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二旅旅长等职,并曾任黑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交通厅厅长,政协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黑龙江省委主任委员。1975年病逝。
(19021975)
杨少彝
  杨少彝(1913—1974)别名全祺、绍羲。茌平县杨官屯村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1930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转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其间受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朱衍青的嫡传,造诣颇深。1932年毕业后,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济南、北平筹办“大同国乐会”和“中国国乐会”。1934年到济南省立剧院任教。1935年8月,返回北平教授国乐,研究乐器制造。“七七”事变后回原籍,在博平县政府教育科任职。1950
(19131974)
刘维山
  刘维山 (1910—1974)茌平县博平镇二刘庄人。出身贫苦家庭。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钢枪班班长、农会会长、互助组组长、乡党委书记、区信用社主任、建筑社党委书记。他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参军支前运动;打井抗旱,发展生产。全村粮棉产量逐年提高,公共积累不断增加,连年被评为全县模范村。 1952年,粮食单产达350多公斤。1953年被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10月在北京受
(1910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