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历史人物介绍11
吴钟
  吴钟(1732~1822)字弘升,回族,清代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八极拳创始人。《吴氏家谱》记载,吴氏祖籍安徽歙县,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高祖吴荣特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迁至河北沧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后庄科村。吴钟为吴师孟曾孙,祖父吴玉书、父亲吴天顺都擅长武术、身手不凡。吴钟天性聪颖,发蒙即可过目成诵,自幼练习武术。吴天顺量才施教,悉心传授武学,吴钟武艺精进。乾隆十年(1745年),吴钟师从
[] 八极拳创始人 (17321822)
崔旭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庆云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家学渊源。其祖父崔机,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武举人,官任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考至诸生。其弟崔旸,考中举人,官任甘肃安化知县。崔旭天赋颖悟,自少好学,尤喜诗歌。清嘉庆五年(1800年),崔旭考中举人。崔旭出自四川籍遂宁检讨张船山之门。张船山对崔旭非常赏识,称赞“此老船之崔不雕(黄叶)也”,并题赠“直胜崔黄叶一时”,传为佳话。清道光六年(1826
[] (17671847)
张问之
  张问之生卒年不详,明代沧州庆云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工部郎中。自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苏州主持为宫廷造砖,役使长洲63个窑户烧制用于紫禁城皇宫铺设的地砖。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营建宫殿,张问之再次前往苏州督导造砖。张问之深察窑工制砖采炼烧造的繁杂艰辛,遂每事绘图贴说,进献朝廷,以期引起皇上感悟。嘉靖甲午(1534年),合成《造砖图说》一书,流传于世,详细记载了皇宫“金砖”的烧制工艺和过程:“砖长二尺二寸,径
[]
张昭远
  张昭远生卒年不详,字持正,张凝之子,宋初沧州无棣(今山东庆云)人,北宋名将,《宋史》326卷有传。16岁时,张昭远见父亲张凝与辽军交战身陷重围,单枪匹马冲入敌人阵地,保护父亲杀出。因武艺高强,敌军无人敢与交锋,张昭远以功授左班殿直寄班祗侯。张昭远每次出使回来,都要向皇帝奏报利害,大多符合皇帝心意,后调任忻州都巡检,经多次升迁转至内殿崇班。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提名张昭远担任西上阁门副使。不久,张昭远连任河北缘边安抚使、瀛州知州
[]
张凝
  张凝生卒年不详,宋初沧州无棣(今山东庆云)人,北宋名将,《宋史》279卷有传。张凝少时勇武过人,节度使张美非常器重,把他安排在自己帐下。宋太宗任藩王时,闻其名声,调他当自己的亲兵。宋太宗即位后,让其担任殿前指挥使。宋淳化元年(990年),张凝任绣州刺史,被赏赐给裘衣金带,调任天雄军驻泊都监,后改任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宋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即位,张凝加授庄宅使,升任北坊作使。时值辽兵南侵,张凝率本部兵马在瀛州以西设伏,出敌不意
[]
李愚
  李愚(?~935)字子晦,五代南唐时渤海无棣(今山东庆云)人。少时聪慧异常,勤奋苦学,通读经史。因仰慕齐国宰相晏婴犯言直谏的为人,初名晏平。李愚为人谨慎寡言,史书记载“非礼不言,行不苟且”。李愚崇尚古文,文章有韩愈、柳宗元之风格。《旧五代史》67卷有传。唐昭宗景福年间,李愚代理安陵县(即今德城和陵县,德城区旧称安德县)主薄,去职后寄身关中。唐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发动宫廷政变,囚昭宗于东宫少阳院。李愚上 书京畿安抚制置使韩建
[五代十国] (?~935)
刘翰
  刘翰(生卒年月不详),宋代名医,山东宁津县人。刘翰祖传中医,世代研习医道,他曾做过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初年,刘翰为济世救人,将祖传的中医秘笈《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体治册集》20卷献给宫廷,以惠天下。深得周世宗嘉奖,并命他做医官。周亡宋兴,宋太祖北征时,命刘翰随军同行,医治了许多疑难病症。曾任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宋太祖励精图治,对医学、占卜、星相等一类方伎之人皆要考核,要求必须精通熟练。遂命太常寺考试比较医官们的技术,
[]
宋延年
  宋延年(?—1901),字锦彪,山东宁津县人,自幼酷爱武术,因家境贫穷,抗活维持生活,空闲练武渐精,经县试获第三名,府试又得好名次,清光绪十四年中武举,进升二品大员兵部差官,他却不恋官场返回故里。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兴起,武举宋延年揭竿起义,组织千余名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外国入侵。他率当地义民习武操练,利用手中的大刀长矛,火烧、围剿了门庄、老君堂、后商、杏行等地的教堂,烧死残害人民的传教士、教徒。这一壮举,振奋了
[] (?~1901)
庞际云
  庞际云(?—1884),原名震龙,字省三,山东宁津县人,幼年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清道光二十三年中举人,咸丰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俗称翰林,后人称庞翰林。庞际云始任刑部主事、后任江宁盐巡道、两淮盐运使、淮阳海道、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云南藩司等职。庞际云一生忠于职守,体恤民情,救民于水火,被万民称颂。抗法治饷。任湖南巡抚时,正值中法战争,他筹兵治饷,将缉私经费万余金充作军费,深受皇帝褒奖,获得头品顶戴和封典,成为各省官员
[] (?~1884)
隽不疑
  隽不疑(生卒年月不详),字曼倩,官至西汉京兆尹,山东宁津县人。因学识渊博,精明干练,深受汉武帝、昭帝器重。隽不疑幼年刻苦攻读《春秋》,由于聪慧灵利,才气过人,做了渤海郡文学。隽不疑深明事理,备受推崇。汉武帝末年,直指挥使暴胜之,率部剿匪来到渤海郡,派人求见,隽不疑以礼相待,说道:“我听说,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您如恩威并施就能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胜之高兴接受。后经推荐,隽不疑出任青州刺史。隽不疑精明过人,英勇果敢。汉昭帝时,齐孝
[]
王克寇
  王克寇(1916—1944)原名王汝清,鲁西北四区基干二团政委。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大小战斗百余次,对党忠诚,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在鲁西北地区声望很高。1944年5月,王克寇率部队攻打东阿县牛角店伪军部,不幸中弹牺牲。
(19161944)
弥衡
  弥衡(173——198),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后汉平原郡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弥家村)。原有著作两卷,早已失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夫子碑》、《鹦鹉赋》、其中《鹦鹉赋》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卓厉”,是弥衡的代表之作。   弥衡自幼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辩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不媚豪门,不畏权势,持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器重弥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
[] (173198)
刘相会
  刘相会(1891—1974)(常大娘),朱集镇刘玉亭村人。九岁到大常村当童养媳。在抗战期间,她为抗日游击队做饭、缝衣,给伤员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在环境恶劣时期,她和丈夫常培仁先后挖了3个地洞,作为地、县、区干部进行革命活动的安全之地。她一家人不分昼夜为同志们站岗、放哨,先后掩护过60多名军政干部。因此,她曾惨遭敌人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地、县、区领导人授予她一面锦旗,上 书:“向在八年抗战中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妈妈常大娘致
(18911974)
郑焞
  郑焞(?—1862),字盛堂,乐陵城南郑家庙村人。农民,性豪爽果断,义肝忠胆,抑强扶弱,有声望。咸丰十一年(1861年),乐陵大旱,官府仍横征暴敛。以郑焞为首,联合李文奎等人,提出:“免粮减税、严惩-污吏”的口号,发动了抗漕斗争。乐陵、庆云百余村民纷纷响应,各持竹枪、刀斧进城迫使知县任天洪答应免粮减税,布告全县。接着,郑焞率众击溃西团总李吉,又率众五千攻打封建堡垒郑庙,血战五昼夜,地主武装残部溃逃。知县任天洪上报告急,省派兵镇压。次年春
[] (?~1862)
董养性
  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乐陵城东董家村人。《乐陵董氏家乘》记载:董氏之先世居广川,仲舒公(董仲舒)即广川董氏之始祖也。传三十五世,讳秉贞,业儒术,于南宋迁于千乘地,隐居不仕,是千乘董氏之始祖也。秉贞六世孙讳才广,明初又西迁于乐陵县城东二里许,扩地四百亩,入籍于顺美乡五里七甲。董养性平生潜心理学,对后世颇有影响,时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称。七岁入塾攻读,夜读恐睡熟误学,以瓢为枕,翻身即醒,熟读四书五经。明崇祯五年(163
[] (16161672)
宋槃
  宋槃,字念莪,号懋吾,万历年间,先举于庚子科乡榜,后考中辛丑榜进士,即授山西长子县知县,继补直隶大名府魏县知县。勤于政事,关心民瘼,申除治域内积年的不合理的赋税三百多项;后以政绩擢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疏奏时政十事,内含“储讲久虚”、“贤能远摈”、“榷使殃民”“封藩非法”等问题,切中吏治时弊,是急待朝廷关注的行政要务。当时,朝廷内部党派之争非常激烈,后宫干政日趋严重,中央各枢纽机构或者忙于相互倾轧,或者处于瘫痪状态。关于时政十事的奏疏,惹
[]
张泼
  张泼,字孝泉,号念山,别号悔庵,乐陵城东东关村人,万历丁未进士,明末朝廷肱股重臣。《明史》有传。张泼入仕,时值明王朝危机四伏,已经临近风雨飘摇的境地:后宫、宦党干政,地方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辽东努尔哈赤部进逼,民众暴-动频频发生。他主张以疏导的策略,平息各地军民的哄乱和起义,减免农商赋税,严惩-污吏,关注平民百姓和部队下层士兵的疾苦。作为朝廷臣工,他正直敢言,不阿权贵,廷议、奏疏言辞犀利、一针见血,与杨琏、左光斗等人一起,同后宫、朝廷的-
[] 明末朝廷肱股重臣
朱登
  朱登,字仲希,东汉灵帝时乐陵县人。著名大书法家,留有书法作品《衡方碑》,此碑现存于泰安岱庙碑廊。《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是朱登在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9月,为时任京兆尹、兵步校尉的老师衡方所立的颂德碑,此碑原立山东省汶上县郭家楼前,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衡方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笔意粗壮古拙,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仪态敦厚。章法行密格满,于平正之中存有欹斜
[]
成翊世
  成翊世,字季明,东汉时期平原郡乐陵县人,汉和帝至汉顺帝时在世。成翊世自小聪明敏慧,勤奋好学,性刚正。少年时就颇有才辩,又加之为人公道正直,明理多识,邻里每有纠纷,多找他调解,人皆服之。声望广布乡里,被推举到当时的平原郡,担任负责狱讼的郡吏。汉安帝元初年间,邓太后总揽朝政。成翊世上 书要求邓太后归政汉安帝,邓太后大怒,以擅自越级上谏的罪名将他罢官入狱。汉安帝十分欣赏成翊世的胆识魄略,亲政后将他擢升为尚书郎。阎皇后无子,汉安帝立李妃之子刘保
[]
韩世功
  韩世功(1890~1951)又名韩盛公,生于德州市柴市街一贫寒之家。少时以做小生意补贴家用,成年后以煮肉、熏鸡为生。1911年研制成功风味独特的“五香脱骨扒鸡”,销路大开。此后,终生以此为业。韩世功制做的“五香脱骨扒鸡”,选料考究,配比得方,工艺精细,熟烂脱骨,肉质松软,造型美观,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深受顾客青睐。随之,模仿或冒充者日众。韩世功为防假冒,遂挂出“韩记中心斋扒鸡店”牌子,坚持宁缺勿滥、质量第一,讲求信誉,日加工百只,决不粗
(189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