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历史人物介绍14
陈连伙
  陈连伙(1942~1981),惠安县松溪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退伍,1971年到邵武铜冶炼厂当炉前工。陈连伙在部队时,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3次受营、连级嘉奖。到铜冶炼厂后曾5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铜冶炼厂在他的事迹介绍上写着“不怕累,经常加班加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钻研操作技术,一心扑在炼铜事业上”。1981年12月16日,冶炼厂附近的红星村发生山林火灾,陈连伙听到广播通知后,像在部队时接
(19421981)
徐祺
  徐祺(1929~1986),邵武萧家坊乡登高村人。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在登高读完初小,即在家务农。民国32年(1943)到建宁县简易师范学校读书,于民国36年毕业后分配到邵武金石中心小学任教。1949年12月,经组织调配到邵武县人民政府小教训练班学习,后在邵武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工作。1951年至1970年,先后在建阳专署人民监察处、计划统计科、支前办公室、中共南平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至19
(19291986)
张博
  张博(1911~1971),字彦文,祖籍山东冠县,清宣统三年(1911)出生于邵武城郊。毕业于南京黄埔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张博与一批知识青年一起远赴印度拉姆加尔训练基地,接受伞兵训练。归国后,被当时国民党陆军突击总队任命为伞兵大队第一大队长,参加湘粤桂总-。民国34年,日军为了集中兵力在中国大陆与我盟军作战,连忙收缩兵力,命令其在广东的部队迅速分两路向北集结。同年8月上旬,张博受命率领第一伞兵突击大队前往罗定机场空降,
(19111971)
吴世昌
  吴世昌(1909~1968),原名吴世焯,曾用名吴荣光、曹伯健,原籍广东省海南岛琼海县。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勤奋学习。民国14年(1925)春,考入琼海县立初级中学。在校时思想进步,积极参加-,于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1日为响应秋收起义,吴世昌与其他同志领导福田地区的农民-,并任琼海县福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18年1月,国民党残酷-革命工农群众,他经中共组织允许-到新加坡,在当
(19091968)
李坚
  李坚(1908~1950)字寿章,邵武和平人。民国11年(1922)从参加福建省防军开始,先后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历时8年。民国19年加入国民党。民国25年专门从事省防特务情报工作。同年,到江西黎川任督练员和军训教官,负责训练保甲人员,并任国民兵团团附等职。民国34年充任军事委员会南竿塘岛先遣军司令部中校主任副官。民国35年回乡后,任禾风乡(今和平镇)田粮办事处主任,掌管南区四大仓库;并兼任军统特工,武断乡区,为非
(19081950)
王火发
  王火发(1905~1972),祖籍浙江,邵武是他第二故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开始替人放牛。民国11年(1922)随父流落到福州一带靠租种客田和帮人打短工为生。民国27年抗战爆发,福州沦陷,又举家迁到邵武,在郊区屯上乡洛田村落户务农。继又迁邵武城关,先后在东门外王墓墩、南门外三仙段居住,以租地、垦荒和兼管水碓代人砻米等体力劳动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王火发已逾不惑之年。1952年土地改革时,王
(19051972)
龚子襄
  龚子襄(1900~1960),原名龚赞成,名以字行,邵武城关人。幼时上私塾,酷爱诗词、书法绘画,在业师指点下,临帖、绘画渐有长进。14岁入邵郡中学堂(后改名福建省第六中学)。民国6年(1917)毕业后,受聘邵武县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深受师生欢迎。课余,他与地方宦绅、文人,经常相聚于沧浪阁,缅怀乡贤严羽诗风,唱诗酬和,写下不少托古咏怀的诗篇。当时,邵武名流朱心耕(清拔贡出身),爱龚之才,将孙女许配给他为妻。婚后,夫妻感情不和,
(19001960)
罗雪官
  罗雪官(1898~1979),民间艺人,三角戏师傅,祖籍江西省南城,出生在福建省光泽县城关。罗雪官自幼喜爱戏文,14岁私自离家,前往光泽北路从师,刻苦学习三角戏。数年以后,熟谙三角戏传统剧目,艺技日臻成熟,善于扮演老生、小生和小丑等行当。民国8年(1919)开始,先后在三角戏学云班、细红班、连顺班、麒麟班、七星班等处搭班教戏,颇得学员尊敬。1953年,罗雪官担任邵光剧团团长兼导演。1956年,邵光剧团易称邵武县三角戏剧团,他继任团长。在
(18981979)
马日全
  马日全(1895~1942),又名马义泉,回族,邵武水北乡二都樟树源村人。民国25年(1936)间,由于国民党军第八十师、十一师、七十六师与县保安团的多次骚扰,他-携妻带子,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次年底返回故里,垦荒种粮,以谋生计。民国29年中共邵光顺中心县委在这一带活动,马日全在青年部长程胜福帮助教育下,投身革命活动,承担采买任务,解决游击队吃住问题。同年11月,经程胜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驻樟树源
(18951942)
丁德山
  丁德山(1893~1960),小名福仔,邵武县人。从小务农,闲时常捏泥人为戏,稍长赴江西学艺。20年代,在邵武创建福吉班,自任班主,演木偶戏。他演的是掌中傀儡,本地称“手掌戏”。全戏班仅3人,丁为师傅,另二人为助手。演出时,丁双手操作木偶(以五指套入木偶之头及四肢,使之活动),口或唱或白,双脚打锣击钹,以腰司鼓。其余二人仅充杂务,或一人操管弦乐伴奏。无弦管时,则丁一人也能演出。演出地点多在邵武、光泽、顺昌一带农村。经常演出的脚本有70多
(18931960)
蓝礼贵
  蓝礼贵(1893~1942),畲族,邵武水北乡二都大山村人。出身贫穷家庭,自幼拜师学习木工手艺。青年时期,以木工为业。民国22年(1933),中共邵光县委迁至二都桥下。他接受党的教育,认识到穷人要翻身得解放,必须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毅然参加工农红军游击队,仍以做木工为掩护,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次年,国民党对苏区构筑-线,实行并村,开展“清剿”,红军游击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蓝礼贵不顾个人安危,四处探听消息,向游击队提供
(18931942)
朱柏
  朱柏(1885~1948),字寿仁,因他信奉基督教又取名约柏。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邵武城郊朱山村。幼年时即敦实好学,15岁考取府学秀才。光绪二十八年,废科举办学堂,先后就读于邵武汉美书院和福州格致书院。宣统二年(1910)在格致书院毕业后,回到邵武受聘于汉美书院,任英文教师。民国7年(1918),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为邵武早期留学生之一。在美留学8年以半工半读艰苦完成学业,先后获波莫耶大学文学士和芝
(18851948)
邓乐天
  邓乐天(1774~1842),又名邓旒,邵武书坊(今胡书)人。自幼好学,精心研究医疗技术,集毕生精力,广泛收集民间有效单方验方。经过长期验证,积累丰富资料后,在其友黄梅园、弟邓□、子邓熀共同参加下,整理成《保赤指南车》10卷。该书经过他祖孙四代实践和验证,于光绪五年(1879)由其曾孙邓镠定稿付印,供各地临床使用。《保赤指南车》共有10卷,约18万字。附有穴位、脏腑解剖、疗疖位置、外科病形态、小儿指纹等各种图案共169幅。其中卷1至卷3
[] (17741842)
张冕
  张冕,字繁露,号盅轩,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他性格刚毅,言行不苟,通晓天文、地理等学。清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任永福(今广西)教谕。不久,调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府学教授。由于他教学有方,郡内许多英俊之士多出自他门下。不久,因父母相继逝世,他辞官返籍守制。道光十四年(1834),邵地遭受自然灾害,他协助当地政府筹度荒政,兴办义仓,赈济灾民;并修缮城垣,编整保甲,以稳定人心。守制3年届满,出任泉州府学教授,作《悯俗》、《砭俗》箴盲教育门
[]
吴从周
  吴从周,字宗文,邵武人,生卒年不详。性格刚毅果断,有干才,好读书,特别重视兵法钻研。嘉靖末(约1554)由岁贡任庆元(今浙江宁波市)训导,后又担任县令职务。这时,海盗刘大眼聚众攻城,情况十分紧急,前后持续7昼夜,吴从周从容周密部署,并在要道上埋设火铳,海盗探悉城内戒备森严,收兵撤退,遭火铳袭击,吴率兵乘胜追杀。以后,吴从周考虑到城西北当山下附近防御薄弱,海盗容易乘虚而入,建议筑一道跨山600余丈的新城,邑人纪念他的功绩,命名为“吴公城”
[]
施鸿
  施鸿,字则威,号燕笑,邵武人,生卒年不详。家庭贫困,自幼好学,至老不辍。他家收藏图书近万卷,均亲自雠校,疏通书中义理,不因袭前人。康熙初期(约1669)由岁贡任职连江训导。不久,先后调升为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丞,奉天府(今沈阳市)经历。为官20年中,手不释卷。他学识渊博,受到上司器重,江南名士均乐意和他交游唱和。告老后,经知府张一魁推荐,前往台湾编纂通志;后又参加修纂邵武府志,稿成未及刊行。生平著述颇多,据《邵武县志》(咸丰版)记载,他
[]
李由中
  李由中,字大本,邵武人,生卒年不详。自幼质性高朗,才器超群,父亲早逝,由其母抚养成人。清乾隆二年(1737),由拔贡任襄垣(今山西省东南部)、繁峙(今山西省北部)知县。不久,调任马邑(今山西朔县)知县。马邑因土地荒芜,人口外流,教育落后,每次应举参加考试仅五、六十人。李由中极力招抚外流人口,又从他县招募移民垦荒,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并主张移民子弟与当地人同等应试。数年以后,人口骤增,田亩扩大,文化逐渐发达。乾隆十四年,李由中升为朔州知州,
[]
朱钦
  朱钦(1443~1520),字懋恭,明邵武人。青年时代,朱钦在建阳县考亭书院攻读理学;后至江西临川,受业于吴与弼门下。成化四年(1468)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授职宁波府推官。任职期间,严于律己,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宁波(今浙江宁波)农田常受潮卤之害,他亲自到海滩审视地势,观察海潮涨落规律,带领百姓修筑佗山堰,使农民大受其利。巡抚张公曾写诗称赞他“捍潮有力能回海,立政无私可问天”。由于朱钦政绩显著,被提
[] (14431520)
陈泰
  陈泰(?~1470),字吉亨,号拙庵,邵武人。早年从外祖父姓曹,入仕后复姓陈。永乐二十一年(1423),乡试第一;宣德二年(1427)中进士,任安庆(今安徽安庆市)府学训导。他严于律己,勤勤恳恳,深得生员敬仰。正统初年,由廷臣们推荐,陈泰被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时,他了解到官军在征伐麓川(在今云南瑞丽县)时,每年都要征用士兵2000人作向导。如果打败仗,就把这些士兵杀掉以冒功,陈泰立即向朝廷报告,制止这种作法。巡按山西时,看到百官
[] (?~1470)
朱震
  朱震(1072~1138),字子发,宋邵武人。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在任职知州、知县期间,以为政清廉而闻名。由中书舍人胡安国向高宗推荐召为司勋员外郎,朱震借病没有赴任。绍兴初(约1131~1137)宰相赵鼎,认为朱震学识渊博,廉政守道,又向朝廷推荐。宋高宗赵构当即召见朱震,并问其《易》、《春秋》之旨,他以所学答对。宋高宗听后,便提升他为礼部员外郎,兼(四)川、陕(西)、荆(州)、襄(阳)都督府评议官。朱震到任后,针对南宋时弊,上
[] (1072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