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9
洪林
  洪林,1915-1995,原名凤石山,泾县凤村乡石井坑村人。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上半年,洪林参加皖南特委在茂林举办的新党员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湾滩、茂林一带开展工作。10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20日,-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洪林以烧炭工人为主,组建了仅8个人的皖南第二支游击队——皖南新四军游击队。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创建了东到旌德三溪,泾县榔桥河,西到太平龙门,南到太平县城,北到泾县城边
(19151995)
吴之理
  吴之理,1915年8月出生,安徽省泾县茂林镇人。1937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1931年,吴之理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1932年,吴之理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7年夏,吴之理以优等成绩读完本科到南京鼓楼医院实习。南京沦陷前夕撤往武汉,在国民党陆军重伤医院工作。(二)1937年12月,吴之理在汉口参加新四军。1938年1月,吴之理任新四军军医处外科主治医生、材料科科长,后从事伤科和卫
(19152008)
江岚
  江岚(1915~)又名江克灼,泾县城关镇人。民国26 年(1937 年)至延安陕北公学院学习。翌年毕业后去武汉从事抗日群众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新四军,先后任四支队教导大队政委、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浙东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解放战争中,任第三野战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校副校长。
许道琦
  许道琦(1914~1989)字璞如,广德县誓节渡人。少年时在家乡上学,青年时期投身革命。18 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爱国-。民国22 年(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两年,始终坚贞不屈。民国27 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分配至河南竹沟新四军留守处,任中队指导员。新四军五师成立后,历任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
(19141989)
许道珍
  许道珍(1912~1969)广德县誓节渡人。早年在安庆、上海等地中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经常参加当地学生的爱国活动。民国17 年(1928 年)在安庆加入共青团。民国19 年冬,他回到家乡参加皖南红军独立团,担任过共青团广德县委巡视员、红军小报等职。广德-失败后,先后在东流(今东至县)、广德等地中学任教。民国23 年8 月,曾任国民党郎溪县肃反专员。次年1 月辞职,仍返家乡教书。民国26 年11 月他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3
(19121969)
郑昌明
  郑昌明(1917~1991年) 郑昌明,安徽泾县人。先入上海复旦附中读书,后在正则会计学校毕业。民国23年(1934年),任镇江中国国货公司会计。抗日战争时,先后在长沙、桂林、贵阳中国国货公司和重庆上川实业公司任会计科长、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新星药厂、标准味粉厂任会计主任、资方代理人。 解放后,郑参加里弄冬防队,筹办曹家渡救火会,为地区安宁出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他将私蓄作为资金投入企业,发
(19171991)
梅达君
  梅达君(1908~)宣城(今宣州市)人。民国19 年(1930 年)东吴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曾任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教员、上海慈愿难民收容所主任、上海工商职员贷金处主任、东方联合营业公司副经理。民国34 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第一、二届理事。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 年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上海市民委副主任、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华东纺织工学院顾
吴波
  吴波(1906~)泾县茂林人。早年参加革命在延安工作。建国后,曾任国家财政部部长、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梅大栋
  梅大栋(1901~1957)又名养天,字良楷,化名陈铁如,旌德县梅村人。早年就读于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民国10 年(1921 年)暑期陪同教务主任恽代英到旌德县进行革命活动。毕业后,由恽代英介绍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教书。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民国14 年10 月被派回安徽,任中共皖南区委书记,带回马克思银像一座,在家乡梅村举办农民补习夜校,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徽州第一个党支部——
(19011957)
葛铭勋
  葛铭勋(1897~1950)字功甫,泾县城关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民国13年(1924 年)孙中山北上商讨国家统一问题,葛被选为南方学生代表,与北方学生代表王昆仑等一起在上海迎接孙中山,孙亲自批准葛铭勋等学生代表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葛铭勋去广州,在革命政府农民部(部长林柏渠)任干事。北伐开始在第七军贺耀祖部任政治部组织科中校科长,受到林森器重。民国16 年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交通部科长。旋为简任专员。又任中央通讯社记者,因
(18971950)
翟桓
  翟桓,号毅夫,泾县水东翟村人。民国初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江苏金坛县县长。民国34 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民国36 年10 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
高翔
  高翔(?~1941),原名高修和,化名朱镜明、苏明,郎溪县涛城镇梅村人。幼年在家塾就读。民国16 年(1927 年)在县城建平公学加入共青团。民国17 年5 月郎溪“五·九”农民-失败,建平公学停办。高翔与董元祥(后自首)等去上海,通过上海创造社的介绍进入浦江中学,并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浦江中学解散,学校中的党员由党组织分配到各地工作。民国19 年初,高翔被分配到皖西北特委工作,5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同年9
杨虎
  杨虎(1889~1966),字啸天,宁国县杨山乡人。原姓胡,年少时,生父无力抚养,将其卖与村邻杨允龙为嗣,取名德顺。少时曾入私塾读书,12 岁到宁国西街魏天源药店当学徒,17 岁弃店从戎,先后攻读于清军武弁学堂和两江讲武学堂。历任江苏军总司令、广州非常大-参军、上海警备司令和中国国民党4~6 届中央监察委员。授陆军中将。民国4 年(1915 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兴师伐袁。12 月5 日,杨虎率革命党人占领肇和军舰,炮击制造局,揭开武
(18891966)
江朝宗
  江朝宗(1861~1943),名世尧,原名雨丞,民国时改宇澄,道号大中,斋名四勿轩。因排行第四,世称“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镇(今属金寨县),是北洋军阀重要人物。江朝宗生而颖异,早年家贫弃学,入清末淮军将领刘铭传所设之麻埠继勋典铺习商。清光绪十年(1884 年)赴台湾投刘铭传(当时刘督办台湾军务)参与抗击法军。刘部克复基隆后,江朝宗被升任海军管带。次年,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后,江朝宗返内地办理江南等地赈务。光绪二十年
(18611943)
江干臣
  江干臣(1906~1982),原名江涛,化名江瑞卿、汪赋诚,宣城县孙埠镇人,农民家庭出身。民国10 年(1921 年)入宣城县立第一小学,民国14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共产党员田道生、王子堂的影响,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日趋进步。民国16 年3 月,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戴岳、政治部主任萧劲光抵宣城。江干臣联络几位学生面见萧劲光,表达自己的报国热情,受到萧劲光的热情鼓励。在北伐军支持下,他参与组建了国民党(
(19061982)
陈文
  陈文,四川南充人,生于1918年11月,1932年秋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历任南充县工委常委、支部书记,成都市东区区委委员、书记,邛崃、蒲江特专书记,宜宾中心县委委员,新华社重庆分社负责人,中央城工部青训队、中央城工部川干队班主任,鄂陕四地委副秘书长、秘书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西南局组织部秘书科科长、秘书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党员管理处处长,中央组织部工业干部管理处副处长,中央工业工作部干部训练处副处长、
(19182011)
戴戟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原籍旌德,祖父因经商迁居江苏,后定居苏州。幼年时,家境开始衰落,读完小学,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不久,因不堪老板的-,离开家乡,去上海参加了学生军,时年15 岁。民国5 年(1916 年),戴戟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被派到安徽军阀倪嗣冲军中任见习官。蔡锷组织护-讨袁,南方以广东为中心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戴戟深受鼓舞和感召,离开倪部赴广东,先入滇军,又经陈铭枢介绍
(18951973)
赵应时
  赵应时(?~?),字号不详,安徽泾县人。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中武举乡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据《明实录》记载,此科武会试考试官是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萧云举和黄辉。当时,兵部根据历年武举情况提出:凡中式武举即武进士。每年分为六次进行选拔任用。每次选定5人,选期定以双月二十五日。其中式第一人如果原来隶属锦衣卫籍,准与在锦衣卫优先推荐任用。如果原来隶属别卫所籍,则准与在外都司佥书推荐任用,以表示与他人
[]
杨昌祚
  杨昌祚(?~?),字幼麟,安徽宣城人。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刘理顺榜进士第三人。杨昌祚得中探花后,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左中允。因剪发降清,被南明小朝廷定为刑辱诸臣之一,令夹二夹。余事不详。
[]
汤宾尹
  汤宾尹万历二十二年(1594)乡试中举。翌年夺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又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汤宾尹在翰林,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号称得体,经常受到神宗的奖赏。后晋升为中允,又署国子监司业事,再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曾三次出任乡、会试考官,所取皆当世名士。他好奖掖人才,每有学子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汤宾尹“殆无虚日”。他还好纵论天下安危大计,常刺讥时人,所以与时不合。万历三十八年(1610),汤宾尹为会试分校官,当时名士韩敬是其门生,也参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