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人物介绍12
夏廷耀
  夏廷耀(1895—1949),字雄尘,永嘉碧莲人。少时就读温州艺文学堂,1912年人北京税务专门学校,1915年毕业,以优良成绩被保送宁波海关工作。后调上海海关、长沙海关。1920年任杭州海关税务司帮办。1922年,调嘉兴海关,以作风正派,治事严谨升任代理副税务司,为我国海关史上第一个华人税务司。次年,北京政府授予嘉禾章六等奖。1926年调回上海海关。1931年,奉命赴日本占领下的台湾考察,暗中调查台湾白糖0到福建沿海情况。1932年调
(18951949)
王蕙荃
  王蕙荃(1892—1949),小名式波,乐清县黄华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失学,但心灵手巧,在没有师承下,会算数学圆周率。后至温州府前街还吾照相馆当学徒。1922年,鉴于台风使居民瓦房损失严重,开始研究机器制瓦,设计成木质模型,复到上海翻成实样,试产顺利。因资金困难中断。发明专利后被德国人买去。1937年,又发明一种多丝灯泡。可任意调节电灯亮度,曾在温州鼓楼展览。次年春,去沪筹办灯泡厂,因日寇入侵亦无所成。1949年5月,有国民党十
(18921949)
周守良
  周守良(1892—1947),名邦新,字守良,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少颖异,曾就读明伦小学。民国初肄业上海复旦公学,后转北京大学商科。1919年毕业回温后,曾与姜琦等组织新学会,创办《新学报》,传播新文化。次年应黄群之邀,供职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不久被派送美国考察金融,人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未几回国,任通易公司副经理,旋参与筹设远东最大证券交易机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并被选为理事。1923—1925年,先后任中央银行业务局
(18921947)
傅式悦
  傅式悦(1891—1947),又作傅式说,字筑隐,乐清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日本,先后就读中学、高等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工科,获工学士学位。宣统三年(1911)回国,曾任沪宁北伐义勇队参谋。后再赴日本,入东京帝大工学部为研究生。与同学创立丙辰学社、中华学艺社。1918年毕业回国,任通易矿务公司、汉冶萍煤矿公司、都乐公司工程师,并参与开办鸣山煤矿。1922年,任厦门大学教授兼注册主任、学生指导委员长。1924年,在上海参与创办大夏
(18911947)
刘廷芳
  刘廷芳(1891—1947),字亶生,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少年就读温州艺文中学,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多次撰文于上海新闻报上,批评教会学校办学宗旨和管理措施不当,尤对西洋教士藐视中国文化深表愤慨,主张应延请教育专门人才为教会办学。后为金陵神学院教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所赏识,引为同道,遂成莫逆,乃安排留学美国,先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和儿童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继入耶鲁大学神学院,授牧师职,曾
(18911947)
余鼎三
  余鼎三(1886—1947),谱名协铭,学名宪文,以字行,乐清芙蓉人。早岁肄业乐清中学堂,后人南京陆军武备学堂、保定军官学校骑兵科,毕业后,任见习官、排长等职。清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回浙,1912年1月,任浙江都督府参谋处一科代科长。6月,任陆军第五军司令部少校参谋。8月,重回保定军官学校复学(此时已改北京陆军大学),和李济深同窗友好。次年11月毕业回浙,历任陆军第一师骑兵团附、代理团长、团长、旅长、
(18861947)
殷汝耕
  殷汝耕(1885—1947),字亦农,曾名井上耕二,平阳金乡(今属苍南)人。17岁考进日本高等预科,专攻日语,后毕业于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造上馆,曾加入同盟会,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曾兼任孙中山所办中华政治学校翻译,号称“日本通”。1916年,毕业回国,适值黎元洪恢复国会,被任为众议院秘书。护法政府成立后,被委为驻日特派员。1920年,勾结日本特务在苏北阜宁设新农垦殖公司。19
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 (18851947)
王鸿年
  王鸿年(1870—1946),字世玙,号鲁璠,永嘉(今瓯海区永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因喜议论时政,得罪湖广总督张之洞,畏祸避往日本。九月,以使馆官费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应聘办四川将弁学堂及山东法政学堂。三十二年,参加留学生考试,考取法政举人,以内阁中书录用,供职学部兼京师大学堂译馆教席。次年,调任外务部丞参厅主事,随考察-大臣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9)后,曾任留学生考试襄校官。1912年
(18701946)
黄群
  黄群(1883—1945),初名冲,字旭初,后改溯初,因家居永嘉(今温州鹿城区)城北,自号朔门,原籍平阳郑楼。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杭,考入求是书院。在《新世界学报》发表《法律约言》、《法律与爱国性之关系》、《公利》、《秦汉后法律之变相》和《奴隶》等文。于三十年四月自费肄业于日本同文书院,因父逝世,返里治丧,曾协助孙诒让筹组温处学务分处。续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学成归国,任湖北法政学堂教习。武昌起义爆发,赴杭协助浙军独立。南北
(18831945)
谢用卿
  谢用卿(1898—1944),乳名瑞喜,字庆生,永嘉蓬溪村(今属东皋乡)人。1917年毕业于枫林高等小学,后在永嘉鹤盛、乐清卓屿等地任小学教员。是一位自学成材的语言文字学者,1927年9月,用乐清方言重新编译了同乡先辈谢文波以永嘉方言创编的《因音求字》一书,并用楷书抄写,石印发行。1929年上半年,又写出《国语因音求字反切法》。时国事日非,民不聊生,乃决定投笔从戎,于1930年春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6月下旬,在永嘉乐清交界
(18981944)
项骧
  项骧(1880—1944),字传臣,号微尘,瑞安人。早岁就读瑞安方言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二十九年冬,南洋公学发生-风潮,转入震旦学院。三十一年,在族叔项湘藻资助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清廷举办留学生考试,次年殿试,得第一名,誉为“洋状元”,授翰林编修,1912年,任财政部首席参事。1913年10月,归自柏林。1917年,出席上海修改海关税则会议。1923年,任财
(18801944)
金雯
  金雯(1908—1942),字叔章,永嘉郭溪(今属瓯海区)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后调人中央航空学校学习飞行,为航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飞行教官。1936年,任空军第七大队第六中队中队长。西安事变中担任国共双方空中交通联络工作。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率领空军第六中队由洛阳进驻西安,继续承担国共双方交通联络任务,曾多次接送周恩来往返于延安、西安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率领空军所属中队投入战斗,曾轮番轰炸上
(19081942)
刘英
  刘英(1906—1942),原名声沐,化名可夫、越人、爱群、锄非、王志远、林远志,江西瑞金人。1924—1927年,任松山小学教师,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并结识瑞金县地下党负责人邓生文。1929年4月改名刘英,参加进驻瑞金的工农红军第4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和团政委、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35年1月,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在赣东北的怀玉山区陷入重围,和粟裕一同奉方志敏令,
(19061942)
南宗景
  南宗景(1904—1942),字振镛,乐清黄华人。少承家学,勤习医理。3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国医学院。初在永嘉城区(今鹿城区)行医。曾被推为永嘉中医公会主席,创办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培养生徒。1930年春任教于苏州国医学院,秋转教于上海国医学院。教学注重基本功培养,善于掌握循序渐进。如先《内经》、《难经》、《本经》,使知其本;次《伤寒》、《金匮》,使知其变;再以诸家之说,使广其识;终以各家医案,使掌其巧。使学生知本知变,既博又巧,再进行
(19041942)
叶廷鹏
  叶廷鹏(1889—1941),平阳万全迎学垟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初以急公好义闻名乡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与张培农一起在平阳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6月15日,率300余农民武装首次攻打平阳县城未果。次年,协助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大-,于6月27日再次攻打平阳县城,又告失败。因肩部中弹,辗转隐蔽海岛岩洞里养伤。伤愈后化装兑糖客,流落宁波等地。1929年底,获悉金贯真、胡公冕来浙南组织红军,从宁
(18891941)
林损
  林损(1890—1940),字公铎,又字攻渎,瑞安人。少从舅父陈黻宸学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舅父赴广州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曾在瑞安高等小学任教一年。宣统三年(1911)赴上海,任《黄报》,与黄兴、宋教仁等宣扬革命。1914年,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两年后续聘为国文系教授,与舅父陈黻宸、兄林辛并主讲席;还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席。五四运动前后,和北大黄离明等教授持旧学观点,组织汉学研究会,创办《唯是学报》,宣传文言文与儒
(18901940)
张培农
  张培农(1902—1939),原名宗培,又名张植,平阳马站(今属苍南)人。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肄业,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与王国桢同赴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农-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10月,以国民党中央农运特派员身份回乡领导农-动,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和废除苛捐杂税,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1927年1月,平阳县农民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接着万全、江南白沙和南港、北港等地亦相继成立农民协会。至4月初,
(19021939)
朱炎晖
  朱炎晖(1901—1938),又名朱桂林,瑞安城关镇大沙巷人,出身小贩家庭。1924年,赴广州从军,在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排长、连长。1929年调六十一师八旅任连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又以战功升营长。1932年,任六十一师一二一旅营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直至白刃搏斗,三天三夜未合一眼,身负重伤而不下火线,受到蔡廷锴等将领的嘉奖。1
(19011938)
潘国纲
  潘国纲(1882—1938),字鉴宗,号鉴园,永嘉(今瓯海区北林垟乡庙后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福建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江北督练公所委员等职。宣统元年(1909)进保定军官学校。三年八月武昌起义后,杭州新军成立军政府,国纲回浙任都督府参谋部科员,续任革命军司令部第一参谋。1912年8月,重回保定复学。1913年底毕业,授陆军中校参谋,南旋后任浙江督署上校参谋,不久调任第六师上校团长。其后六师和二十五师合编为第五军,任军部上校
(18821938)
戴任
  戴任(1862—1937),字立夫,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归国后,任湖北讲武堂教习,辛亥革命时,任宁波、温州统领。1924年后,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历任黄埔军校管理处处长、北伐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日本,后返国任-。
(1862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