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名人录
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2015年4月18日,
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18531926)
丁薛祥
  丁薛祥,男,汉族,1962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书记。1978-1982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1982-1984年上海材料研究所九室科研人员1984-1988年上海材料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1988-1992年上海材料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宣传部主任1992-1994年上海材料研究所九室主任(其间:1993.09-1993.12上海市委党校
胡长龄
  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南通寺街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二等,提升为侍讲学士,武会试副考官。乾隆六十年(1795年)任国子监祭酒,并主试山东。后官至礼部尚书。胡长龄才誉卓著,位“江东三俊”(马有章、李懿曾)之一,与山阳汪氏合称“汪经胡史”。著作有《胡三余堂存稿》等。他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反对趋炎附势,曾多次智斗当朝权倾一时的和珅,表现出了机智果敢、不畏权势的个性。胡长龄考中了状元的时候,按礼节,就是当朝宰相和珅的门生,应该去拜谒和珅。可是胡长龄却因为不齿和珅的作为,不愿交结,就没去拜谒
[] (17581814)
冒襄
  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冒辟疆一生反清复明,著述颇丰,大节已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定论。人物生平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
[] 清初文学四公子 (16111693)
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北宋理学先驱 (9931059)
姚穆
  姚穆(1930.5.13- )纺织材料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该领域科研和教学,曾提出基于中国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系统特点,综合反映皮肤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工程学的着装舒适性模型和透过织物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界面阻抗理论,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为特种功能服装研制奠定理论基础。开展纯化纤仿真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参与设计、研制新型化纤多异多重复合变形长丝—军港纶及其加工技术,产品用于驻港澳部队、解放军、公安、武警等部门制服及民用服装。主持和指导了中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韩德馨
  韩德馨(1918.9.6-2009.10.17)江苏省如皋县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3-194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5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归国学者。参与了全国许多大型煤矿(区)的开发设计论证及重要煤田地质报告的评议审查,指导并积极参与了全国及江南九省煤田预测。在担任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期间,参与许多工程科技开拓,为煤炭工业发展提出许多远见卓识的建议。对中国的聚煤规律、聚煤模式演变、煤岩特征及煤的地球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和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作出了重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182009)
林祥棣
  林祥棣(1934.2.8-2018.7.29)光电技术与工程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广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校长等职。近40年来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广电工程的研制。研究光电跟踪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方法和建立了其数学模型;提出光电扫描交会测量时不同步误差的实时校正法和交会测量多目标的相关判别法;用空间目标的亮度变化判别其性质法;指导低温光学系统研究,在100K低温环境下保持其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90年代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和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342018)
顾晓松
  顾晓松(1953.12.2- )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8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杨裕生
  杨裕生(1932.9.6- )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江苏省如皋县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核试验基地科技委主任。195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放射分析化学。创建了我国核试验烟云取样和-威力与性能的放化分析诊断技术。提出裂变燃耗、铀同位素全谱、锂燃耗、铀钚分威力等测试原理并指导研究成功。主持完成20多次核试验的取样分析任务,提供大量测试结果成为验证和改进这些武器设计的直接依据。“地下试验弹外活化确定中子弹中子剂量的放化法”和“裂变燃耗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分别获国家发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蔡美峰
  蔡美峰(1943.5.18- )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专家。江苏省如东县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获新南威尔士大学采矿岩石力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我国矿山地应力测量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首次开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应力测量技术,提出了以地应力为基础的采矿设计优化的技术体系、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和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培养博士后20多名、博士90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张洪程
  张洪程(1951.2.24-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在作物栽培耕作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以上成果相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大面积应用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015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吴慰祖
  吴慰祖(1932.11.13- )精细化工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谋部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创并建立了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的、新的精细化工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跟踪和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大量应用,并获得重大效益;治学严谨、道德高尚,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5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40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丁传贤
  丁传贤(1936.2.11- )无机涂层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材料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李渔
  李渔(1611~约1679)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号湖上笠翁。原籍兰□(今属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在明-取过秀才,入清后未曾应试做官。出身富有之家,园亭罗绮在本邑号称第一。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遂移居杭州,又迁南京。从事著述,并开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又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人府邸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在此期间,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后因担任主演的乔、王二姬相继病亡,本人亦已年老,境况较前困窘,再度迁居杭州,终老死去。李渔在当时很有声名,但毁誉不一。平生著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即《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
[] 清代戏曲家,小说家 (16111679)
沈洪兵
  沈洪兵(1964.05.29-),男,流行病学家,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士。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30年,在肺癌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高危人群防治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在胚系遗传层面新发现21个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建立了中国人群肺癌分子遗传图谱,并创建了多遗传风险评分(PRS);在体细胞基因组层面首次揭示了中国人群肺癌关键驱动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不仅为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
流行病学家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出生海门市三厂镇(原汤家乡),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大批诗作问世。抗日战争初年,访问过延安、太行山区前方,亲聆革命领袖的教诲,广交革命作家,深入战士和群众之中,写出了有重大意义的《慰劳信集》和《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一年来战斗小史》及战地报道、杂文和短篇小说等。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四川大学讲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研究员。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评论和翻译。他还任过国务院
当代著名诗人 (19102000)
黄卫
  黄卫(1961.4.13 —),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现东南大学),并先后获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现任建设部副部长、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我国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和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主要开拓着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是我国多组分环氧沥青新型材料的发明者,组织领导了我国近二十座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的设计和工程实施。1999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获教育部“荣誉长江学者称号”,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 &#
王震西
  王震西,1942年9月3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市。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获学士学位。长期从事稀土磁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全部南通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