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人物介绍7
朱岐山
  朱岐山(1917~1941),涟水县前进乡双河村人。烈士。民国28年(1939年)春,在婚后第八天即参加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9月,他随淮河大队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来盐城后,历任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县大队二连指导员、二区区中队队长、县总队四大队教导员、盐城县抗日自卫总队四大队队长、十三区区长等职。朱岐山机智勇敢,敌散兵、土匪、地痞闻之丧胆。民国30年7月,为摸清敌情,他和区委委员艾侠及通讯员
(19171941)
吴乐群
  吴乐群(1902~1940),原名永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淮安苏嘴乡人。烈士。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此后多次领导当地民众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并在龚营创办了一所小学,进行义务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同胡茭川在交陵镇开办失学青年补习班,着重进行抗日救亡教育。民国27年春,他与李干成、万金培等人发起组织涟水抗日同盟会。同年冬,他发动演出募捐,募得650多块银元送上八路军前线。旋又组织一批武装,参加涟
(19021940)
周人菊
  周人菊(1883~1940),名伟仁,字人菊,以字行。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淮安车桥人。南社和中国同盟会成员。幼入塾,后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参加南社和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山阳光复,曾为同学周实、阮式(都是南社成员)鸣冤,使案件得以昭雪平反。并搜集周实遗篇,编校《无尽庵遗集》。后任广东汕头《大风报》,又任上海《太平洋报》主笔,宣传国民革命。民国4年(1915年)回乡任教,民国20年出任上海持志大学文学教授。后供职于国民政府侨务委
(18831940)
张荣生
  张荣生(1900~1935),又名云飞。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涟水县人。烈士。民国20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涟水县委书记、中共淮盐特委委员。民国23年11月,废黄河下游疏浚工程开工,由于层层克扣,监工又随意打骂民工,民工苦不堪言。民国24年2月一天,涟水二区民工要求导淮工程处退换霉变面粉,遭拒绝。民工强行退换,被警备队枪杀2人,伤1人。张荣生等即发动民工-,要求严惩凶手,抚恤死难民工家属,被拒绝,民工于当夜放
(19001935)
邵天雷
  邵天雷(1868~1934),字无妄,另号瓜傭。淮安车桥人。南社成员,著述丰富。家世书香,幼勤奋好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两江法政学堂,中途辍学,回乡任教,是周实、张冰等进步青年的师长和朋友。入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民国20年(1931年),任上海持志大学历史教授,后因体弱归里。民国23年病逝。著有《周易通义》、《史记评注》、《左传评注》、《庄子评注》、《孟子评注》、《韩、苏诗文集评注》、《持大群史大纲》、《持大群经大纲》、《剥
(18681934)
韩秀三
  韩秀三(1880~1933),字子韶。涟水县李集乡韩庄人。教育工作者。童年聪颖好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安东乙种师范传习所学习。宣统二年(1910年),韩秀三在家创办韩庄初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增设高级班,为韩氏私立高等小学。办学期间,家中草房20间和场地全归学校使用。种田30亩,所收粮食、蔬菜供师生改善伙食。他作为校长,日夜操劳,除管理校务外,还亲自任课,并令家中妇女帮助料理伙食。他办学自求循序渐进,对教学抓紧抓实
(18801933)
穆绍臣
  穆绍臣(1901~1932),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盱眙县城人。烈士。幼年读私塾。民国20年(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共产党地下交通联络站领导人,他除了传递情报外,还为革命工作募捐款、制红旗、散传单等。有一次,传单贴到县政府大堂上,引起官方的惊恐。民国21年4月,武飞、李桂五、徐德文在西高庙领导农民-,成立盱眙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在盱眙山区发展壮大,国民党当局调重兵前来围剿,穆绍臣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为游击队送情报
(19011932)
谷大涛
  谷大涛(1904~1928),原名寿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淮安县(今属淮安市)宋集乡人。烈士。先后就读于淮安县第三高等小学、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民国14年(1925年)夏初中毕业后,在本村谷圩小学任教。民国15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夏结业,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秋,他以国民党第九军江北招募新兵委员的公开身份,回淮阴秘密进行组织活动,任中共淮安特支委员、中共淮安县委军事部长、淮安县农民自卫军副大队长等职。民国17年2月
(19041928)
章学廉
  章学廉(1900~1928),字洁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淮安县(今属淮安市)茭陵人。烈士。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农业学校。民国16年(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淮安农民自卫军独立中队队长。横沟寺-前,他将岳父六十寿辰所收的300块礼金拿出作为活动经费,又将家中的4支枪献出来;带领农民首先收缴自家和其亲戚大地主胡兆荣家的田契,并加以焚毁。民国17年2月12日,章学廉率领的一支-队伍已进入大胡庄一带。是时,国民党军队
(19001928)
吴涑
  吴涑(1867~1920),字温叟,号季实,晚号击存。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淮阴人。幼承父学,后受业于淮安徐嘉(宾华),19岁补博士弟子,又延请曲阜孙昭寀(印川)于家,从学二载。几次应试不中,遂弃科举,日夕攻读父亲手校的“四史”、《五代史》、《明史》、《资治通鉴》等书。三十岁以后客游四方,广结好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水灾,他积极赞画赈灾。其他如修文庙,建渔沟小学,筹措县教育款产等,出力出资尤多。民国2年(1913年),被
(18671920)
徐嘉
  徐嘉(1835~1913),字宾华,一字遁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学者。幼时即好读书,家贫几乎废学业,但“志不少辍”。20岁,就以府试第一名,受到淮安知府恒廉的欣赏。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遵循母训,不参加大挑考试,居家开馆授徒,“以经世致用为急,品行不轨于正者摈不纳;后生有一善,称之不容口”,从其学习的先后有数百人。母亲去世后,选为昆山县教谕,“敷教正俗,能尽其职,昆人士仰如泰斗”。任满考绩卓异,因
(18351913)
周振铎
  周振铎(1892~1912),淮阴县(今属淮安市)码头镇人。幼从父芝荣习诗书。鉴于清廷腐败无能,他毅然献身革命,加入民军,驻守镇江一带。宣统三年(1911年)冬,奉命围攻南京,与清军提督张勋战于高资。他奋勇作战,但不幸被俘。张勋见他年少英俊,诱其投降,并询其所需。周振铎素质刚毅,秉持忠义,大声责骂张勋为虎作伥,高呼“我要张勋的头,别无所需”。几经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后惨遭杀害,尸骨无存,时年20岁。
(18921912)
顾云臣
  顾云臣(1830~1899),字子青,号持白。清道光十年(1830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翰林院编修。生于贫苦书生家庭,幼年随舅舅范光璧学习,立志苦读。18岁中秀才,后几次乡试不第,迫于生计,受聘于清河某民馆授徒。同治二年(1863年)充选贡,次年中举人,同治四年中进士。同治七年入京城,授翰林院编修。其时清政府已腐败不堪,官场黑暗,他目睹这一切,异常愤懑。同科状元陆润庠与他“往来亲炙”;吏部尚书李鸿章亦非常赏识,表示愿引荐他于“诸
(18301899)
刘金方
  刘金方(1826~1888),字子成,号淮山儒士。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淮安名医。祖父振元、父相弼皆业医。因父早逝,随祖父习业。他在《临症经应录》自序中称:“幼年习业,尝读《内经》、《景岳大全》并我朝御纂《医宗金鉴》,细玩叶、薛、缪三家医案,传仿吴鞠通《温病条辨》。余不敏,绍祖父之业,存利济之怀,初未敢妄执己见,以贻误当世,此则余之可以自信者也。”临症以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症、妇儿疾病为专长。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施
(18261888)
蒋清翊
  蒋清翊(生卒年不详),字敬臣。吴县诸生,后定居淮安。淮安府学教授蒋锡宝的次子,学识渊博,爱好金石学,收藏古钱币极富,“多异品”。注“初唐四杰”诗文集,其中《王子安(勃)集》最有名,世称蒋注《王勃集》。在武义县做官,“乐淮之风土”,买地构精舍,命名为“抱布新筑”,举家定居于淮安,“并以所藏元魏张始孙造像及双唐碑置其中”。蒋清翊之子蒋黼,字伯斧,也是诸生,有隽才。
尹耕云
  尹耕云(?~1877),字瞻甫,号杏农。淮安府桃源县三义坝(今淮阴县境)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他奉调参赞军务。咸丰八年,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代理户科给事中。在镇压云南回民起义和太平军诸军事行动中,屡次为清廷献策,奏议颇多。同年四月,英法联军进犯天津,他7次上疏,并两次与其他官员联名上疏,反对和议,力主决战。次年,尹耕云以“顺天科场案”内监失察罪被降级去任,命回原籍办团练。后因京城危急,暂留协助守城
王瑞云
  王瑞云(生卒年不详),清江浦(今淮安市)人。清咸丰帝御医,乐善好施。咸丰六年(1856年),在淮阴城东风大街双桥巷创办保婴堂药厂,内设孤儿所,有房6间,雇佣奶妈20余人,收留乞讨儿童和弃婴百余人,7岁左右送织布厂学堂读书,18岁左右送药厂或织布厂做工。此类善举甚多。
范以煦
  范以煦(1817~1860),字咏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生,淮安市人。学者。幼时读书过目成诵,常向外舅祖丁晏请教,“博闻强识,邃于经术”。咸丰九年(1859年),中顺天乡试副榜。他很重友情,“嗜文字若性命”,和他订交,必定要索取其著作,帮助刊刻付印。尤其谙熟本乡文献,一生撰述甚多,刊印行世的有《淮流一勺》、《淮壖小记》、《楚州使院石柱题名考》等。范以煦咸丰十年去世。
(18171860)
李宗昉
  李宗昉(1779~1846),字静远,号芝龄。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生,山阳(今淮安市)人。于嘉庆七年(1802年)中会试一甲第二名,与老师汪廷珍二人皆为榜眼,一时传为佳话。嘉庆二十一年,以翰林学士视学浙江。道光二年(1822年),以礼部左侍郎充江西正考官,寻任学政。为了筹饷,廷臣建议放松捐纳条件,文官纳捐可至三品,还可纳捐得进士,“宗昉力争而止”。官至礼部尚书。
(17791846)
陈松
  陈松(生卒年不详),字茂廷,号秋涛。淮安府山阳县人。历任思恩、太平通判,宁夏同知,所至有政声。年轻时就明达有干才,捐资得官。曾调任龙州知州,龙州与交趾(今越南)接壤,辖三关九隘,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由来难以治理。陈松“以宽静为理,夷氏怀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内讧,黎氏母、妻叩关求救,陈松力排众议,开关迎入,安排居处饮食,因此受到乾隆帝的嘉勉。在宁夏任职,组织民众修复汉唐时的几条灌溉渠道,“数月不问家事”,“督役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