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历史人物介绍8
倪长犀
  倪长犀(1631一1688年),字六通,赣榆县倪家林村(今赣榆县土城乡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试中进士。历任河南仪封(今兰考县)、湖北谷城知县。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倪长犀作《地震记》一篇,记述较蒲松龄等有关诗文至为详备。曾受知县俞廷瑞之聘总纂《康熙赣榆县志》。《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志“采集社会现实材料,文献价值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
[] (16311688)
裴天佑
  裴天佑,字顺之,号鹤州,明赣榆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历任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禄寺正卿等官职。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赞誉。后因朝廷腐败,弃官还乡后,撰写《鬻儿行》长诗,著成《拙逸亭稿》,并校正张峰所撰的《隆庆海州志》。去世后,其墓志由御史何宽撰文,潘季驯书写。
[]
何蓑衣
  (?-1197年),南宋道士。一作“莎衣道人”,名不详,号“通神先生”。淮阳军朐山(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人。家世以仕显,素为乡族。祖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高宗绍兴(1131-1162年)初,避乱渡江,客寄于吴。一说绍兴末来平江。少年时锐意读书,累举不第。一日临池镜水,豁然悟道,唯一蓑一笠,披发赤脚,往来于市,夜宿天庆观。笑傲讴吟,庸人孺子皆称为“蓑衣道人”。常至道观中,叉手跪膝,昼夜不寐,专气致柔。每行大街,或掷砖或书壁,人无贵贱,言休咎祸
[] (?~1197)
胡松年
  胡松年(1087-1146),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怀仁 (今连云港赣榆)人,一说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人物生平幼孤贫,母粥机织,供他读书。松年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潍州教授,八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十分高兴,说:“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松年迁中书舍
[] (10871146)
李谨言
  全唐诗》收《水殿抛球曲二首》,列为世次爵里无考作者。按李谨言,应作李慎言,洪迈避宋孝宗讳而改。李慎言,字希古,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士人。北宋仁宗、神宗间在世。赵令畤少年时,曾从其学。今存诗3首,传为其梦中见宫0抛球而吟。事迹见《侯鲭录》卷二、《梦溪笔谈》卷五。《全唐诗》收作-,系袭洪迈《万首-绝句》卷六九,然《唐音癸签》卷三一已言其误。
[]
石兆前
  石兆前(1948一),东海县白塔镇前城村人。1968年3月应征入伍,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兵第一八二团、新疆军区道路工程团、基建工程兵第一 O三团、武警交通一总队等单位工作。1970年2月加入中国0。1987年至198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政工大专班毕业,1992年至 1993年参加0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此后在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毕业。他长期在高原边疆地区工作,参加和组织指挥了天山 公路、青藏
周大兵
  周大兵(1945一),东海人,岗埠农场高桥村人。1968年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即投身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中,先后参加了海河治理工程、长江葛洲 坝枢纽工程、湖北清江隔河岩水电站、云南漫湾水电站、广西岩滩水电站、天生桥水电站、西藏羊卓雍湖水电站和长江三峡工程等十几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技术和管理上有一定的经验。历任分局长、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总经理等职 务。现任武
刘一麟
  刘一麟(1907—1985),东海县浦南乡富安村人。1921年9月就读于江苏省第十一中学,1924年9月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德文,1927年转入 该校医学系学习。1932年留学德国,在汉堡医科大学热带病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以其《关于寻找布氏杆菌的嗜茵体和念珠菌的嗜茵体》的论文,获 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1934年6月,刘一麟在新浦开设了“益龄医院”行医。1939年,新浦沦陷,刘一麟离开新浦去灌云县杨集。1941年去上海行 医
(19071985)
吕祥壁
   吕祥壁(1944一1967),四川蓬溪县人。1966年3月参军,空军部队战士,驻东海县白塔埠。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7年3月3日下午,为支援春耕生产,驾车到“八一”拖拉机修配厂拉油桶、装车时,油桶撞击声惊了拉车的马。惊马沿着通往白塔埠集市的公路狂奔,马车 失去了控制,4名学生望着狂奔而来的马车惊慌失措,呆立路心,惨祸即将发生。在此干钧一发之际,吕祥壁临危不惧,猛拉级绳,致使马车翻倒在路旁沟里,4名 学生安全
周晓江
  周晓江(1908一1991),曾用名朝锦,东海县曲阳乡赵庄村人。父周九华是清末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周晓江从小随父读书。民国10年(192年)后,先后在房山高级小学、江苏省立第八师范、东海中学就读。在学生时代,他和一些进步青年阅读《资本论》、《经济学》等革命书籍,寻求革命真理。民国19年春加入中国0。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散发传单,参加集 会,积极参加反不良教师、索取师范生膳余和反-检查等斗争活动。毕业后,先后在部圩;县商立一小和二小、灌云
(19081991)
陈德怀
  陈德怀(1917~1948),又名新发,东海县曲阳乡城南村人。原籍山东郯城县。幼年随父母逃荒落户在东海县。民国3O年(1941年)8月参加独立旅(后改编为海陵独立团)31年10月加入中国0。 民国33年7月,海陵独立团拔除大兴庄伪据点,紧接着又在演马庄全歼日军一个小队。陈德标因作战勇敢,由班长提升为排长。34年IO月随军挺进东北。 民国35年4月在攻克长春战斗中,陈德标率全排仅剩的14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大胆
(19171948)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
(18981948)
彦涵
   彦涵,原名刘宝森(1916年一 ),东海县富安村人。1932年至1935年在江苏省东海师范初中部毕业,1938年,肄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 后参加八路军。1939年至1942年在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木刻艺术工作,并经常参加民族革命战争活动。1943年至1945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美术系教员。1946年至1948年任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从事美术创作。现为
冯菊芬
  冯菊芬,又名冯爱萍,女,1909年出生于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个富裕家庭。8岁起在家读私塾,稍大时入白塔小学(曾名石峰市小学)上学。1927年春,与表兄张鉴堂结婚。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丈夫张鉴堂一道从事革命活动。中共白塔埠支部在石峰市小学建立后,冯菊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土豪劣绅和封建压迫的斗争。她组织妇女会,利用白塔埠逢集日,宣传反对封建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剪发、放脚。冯菊芬自己带头剪去长发,不再裹脚。在
(19091930)
冯硕仁
  冯硕仁,男,东海县白塔埠人,1907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年时代的冯硕仁,曾就读于白塔埠石峰市小学。他品学兼优,思想活跃,读书刻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深受师长的赏识和同学们的钦佩。1923年,冯硕仁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高涨。冯硕仁也悄悄地阅读了《唯物史观》、《新青年》等一些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他痛感军阀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国家处于危机存亡之秋,冯硕仁积极寻
(19071932)
王经郭
  王经郭,男,1926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树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东海人民针对日伪军发动的残酷扫荡和蚕食,开展了反蚕食,保卫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就在这一年,16岁的王经郭和村里的其他热血青年一起,投入了抗日斗争的洪流。王经郭参加了村民兵组织,担任村公安员。不久,担任村民兵队长。树墩村所在的河南区东部边沿是游击区,离沙河、董马庄、大兴庄等敌人的据点很近。敌人经常出来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严峻的对敌斗争面前,王经郭
(19261949)
王家林
  王家林(1923~1946),男,江苏省涟水县人,1946年4月牺牲。1946年4月4日晚上,王家林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委任,来到猫奔(现平明镇王烈村)小乡任乡长。乡公所办公的地方设在地主王怀志家被0没收的炮楼上。一天晚上,王家林同副乡长朱同章(岗埠小朱庄人)、中队长尹春生(灌云南岗人)和民兵严云扬(岗埠小朱庄人)一起研究工作计划,直到下半夜会议才结束。由于叛徒的出卖,凌晨3点许,一批-反动派军队、还乡团(当时张湾是-军占领区,驻扎着许多-
(19231946)
孙秉涛
  孙秉涛,男,又名孙希平,号鲁轩。1908年出生于东海县牛山乡贯庄村。其父孙永凡系清末秀才。孙秉涛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在本村私塾就读一年后,入石榴树初等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海州东海县第一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板浦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1926年,孙秉涛师范毕业。1927年初,受聘于海州洪门私立小学任教。1927年底,又到白塔埠小学任教。这时,孙秉涛追求进步思想的要求更加强烈。他想方设法寻找和阅读革命书刊,深深为革命真理和中国0
(19081933)
克军
  克军,原名侯良化,男,1918年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下茹越村。儿时,就读于下茹越村小学。1935年夏,考入山西省太原市友仁中学。1937年6月高中毕业。在校学习期间,克军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中国0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山西省救国同盟会”,并在同盟会领导的“军政训练班”学习。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日寇侵我东三省,-0腐败软弱而激愤。克军开始追求进步思想,阅读革命书籍,深深为中国0的革命主张所打动。1937年7月
(19181943)
宋耀南
  宋耀南,名光璧,男,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耀南村(原沭阳县三区礼义乡磐石庄)人。1913年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7岁进本村私塾读书,10岁时考进阴平小学。16岁考入东海中学。1932年,东海中学毕业。宋耀南19岁中学毕业,考入淮阴师范学校。此时,全国正掀起反对-反动派消极抗日的运动。在校内,他与一些进步同学组织学生--,声援抗日军队,-。1934年,校方以“掀动-,有碍政局”为由,开除了宋耀南的学籍。宋耀南回到家乡后,爱国的热情分毫不减,继续
(1913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