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名人录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校内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012001)
张作霖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马家村西小洼屯人。曾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人称“张大帅”。张学良之父。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3月19日生。少时曾入私塾,师从杨景镇读书修业。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在营口应募投入宋庆毅军。当过宋庆的卫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3月,甲午战争清军败,被遣返,回到故里。结交绿林,投身草莽,在黑山组织“保险队”为富绅保镖。光绪二十七年(1901)除夕,张作霖遭匪首金寿山勾结俄军马队偷袭,损失惨重,率残部8人,逃到台安县桑林子村,后到八角台(今台安县)投靠张景惠,当上八角台团练长。光绪二十八
民国十大军阀 (18751928)
张学思
  张学思(1916—1970),辽宁海城人。生于奉天(今沈阳)。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将军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参谋长。张作霖早年在辽西一带当土匪。1916年任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1924年打败直系军阀后,控制北京政府。1926年6月组织安-政府,自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退回东北,途经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埋设的炸弹炸死。张学思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61970)
张学成
  张学成,字铸卿,是张作霖二哥张作孚长子,张学良堂弟。民国时期东北军伪军总司令。高山子一战,张学成和日本顾问等一伙日伪官员被击毙。张学成,字铸卿,是张作霖的二哥张作孚(清末宣统年间在黑山县任警察队长时剿匪阵亡)的长子,张学良的堂弟。其父死后,他与胞弟学文及三个妹妹均由张作霖抚养成人。人生经历幼时,在帅府私塾启蒙。1919年与张学良同期就读于东北讲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与其弟学文一同被张作霖送到日本陆军大学留学深造,归国后张作霖提拔张学成为卫队营营长,不久,又提拔他担任东北军团长、旅长。尽管20多岁就升任旅长之职,在别人看来已是奇迹,但张学成却并不满足,因为他的确有过高的才干,其时在他心中有一团奋发
赵连有
  赵连有,1924年生于辽宁省盘山县胡家区胡家街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成年累月,拼死拼活地耕种,全家人仍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赵连有长到8岁时上不起学,就给财主家放牛。父亲盼望赵连有快快长大,也好有个帮手。谁料到就在赵连有22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上了国民党军队的迫击炮手。1946年2月,赵连有在辽阳被解放军解放,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军后通过诉苦运动和阶级教育,使他明白了穷人所以穷,是剥削阶级的存在;不推翻这个阶级,穷人是过不上好日子的。赵连有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阶级觉悟提高很快,行军、作战不怕苦、不怕死,一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先后参加了保卫本溪、保卫四平、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立
(19241950)
张作孚
  张作孚(1872——1912)字雨台,是张作霖的二哥。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和大哥张作泰去世早,养家的重担便落在张作孚身上,靠给财主家扛长活来挣钱养家。尽管张作孚没早没晚地拼命干活,但家里还是饥一顿饱一顿。无奈,张母只好带着张作霖兄妹三人改嫁一个老兽医。天性倔强的张作孚不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对母亲的改嫁不满,便一个人离开家,开始独自闯荡江湖。临走前,他对张作霖说:“小弟,你记住二哥的话,等二哥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们和妈接回来。”张作孚先是在田庄台的地主鲍家扛活,因收入少又去了小时候曾生活过的大高坎,在父亲张有财早年做过工的杜家店喂马。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作孚得知杀害父亲的王姓土财主从外地回来了
(18721912)
丛飞
  丛飞(1969-2006年),原名张崇,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但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加入深圳义工联10年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
183名贫困儿童的“爸爸” (19692006)
徐慧玲
  徐慧玲,1971年4月19日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她念小学时就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就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洗衣、做饭样样行,爷爷有病她端屎倒尿,从不嫌脏。一次,邻家老奶奶掉到茅坑里,徐慧玲把她从粪坑里拉出来,忙着帮她换洗衣服。老人家非常感动。在学校里,她热爱关心集体。有一年冬天,她一人默默地把班级的窗户糊上了。类似这样的好事能列举很多。在生活方面,徐慧玲也很俭朴。与同龄人相比,她的穿着极普通,从不攀比高消费。有时母亲看到别人家的女孩穿着花花绿绿,也想为自己女儿买件新衣服,可徐慧玲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宁愿把旧衣服穿了再穿,说什么也不让母亲为她做新衣。好友曾劝她做几套像样的衣服,打
(19711990)
张学铭
  张学铭(1908-1983),字西卿,辽宁海城人。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陆军中将。张作霖次子、张学良胞弟。东北讲武堂毕业。1919年毕业于日本步兵专门学校,曾任驻日使馆见习武官。1929年回国,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旅居欧、美、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返回内地。1943年曾-接受汪精卫政权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未被追究,任国民党政府东北长官司令部参议室参议,东北行辕参议室副主任、总参议。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长、顾问,民革第五届中央委员、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员。“文革”中遭破孩入狱。1973年平反。是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19
(19081983)
姚景远
  姚景远,1958年6月14日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前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1973年姚景远进入辽宁举重队,1979年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1981年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获得67.5公斤级挺举冠军;1984年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举重比赛中获67.5公斤级金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
张闾琳
  张闾琳 1930年出生 ,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张闾琳是著名的航天专家,退休前供职于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1930年11月28日出生于天津。1940年由母亲赵一荻安排,被送往在美国旧金山的好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处代为抚养。在加州大学期间,结识粤系军阀陈济棠侄女陈淑贞,并结为夫妇,婚后育有二子,长子张居信,1962年出生,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博士学位,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次子张居仰,1967年生,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直到1955年才在多方联系下与身处-状态的父母亲联系上,并于1956年去台湾与父母相见。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经香港、北京回
张学森
  张学森(1920—1995),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的五弟。是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所生,寿夫人本名寿懿,是清朝黑龙江省将军寿山的女儿,后来跟随张学森一家赴台湾居住。张学森后远赴美国,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和赵一荻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5岁。张学森是张作霖的第五个儿子,从小十分淘气。八九岁时他见 父亲及家中大人及客人每从仪门走过,仪门的卫兵总是立正敬礼。他觉得好玩,就在仪门那儿来回跑。一日,小学森故意将卫兵的枪碰倒了,枪刺把他的脚面划破点皮儿。小学森耍赖骂卫兵,没想到惊动了父亲。张作霖问明情况气得脱下军鞋,将小学森摁倒在仪门,当着卫兵
(19201995)
王铁汉
  王铁汉(1905年2月24日-1995年12月15日),辽宁盘山人,国民党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王铁汉毅然下令还击,顶着上面“不抵抗命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生平喜欢研究军事、政治,编写过《战争论》,《东北军史略》等书并出版发行,有儒将之称。人物经历年青时-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因家境贫寒弃学从军,之后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曾经在北平中国大学进修。九一八事变前一直驻守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第一枪。后随东北军入关驻守北京昌平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同年5月,任第六十七军少将军参谋长。1937年11
(19051995)
张闾琪
  张闾琪为张学良第三子(1919——1931),1931年死于一场意外。张闾琪6岁时就在沈阳大南门帅府内宅启蒙读书,张作霖亲自为张闾琪延请一位家庭教师,名叫邹鹤雕。张闾琪在邹鹤雕的精心教育下,很快熟读了《四书》,唐诗宋词也能朗朗上口。更让张学良惊喜的是,张闾琪还随邹鹤雕学会了书法。1925年二次奉直战后,张学良住在北京中南海的万字廊,三子张闾琪也随父母进京,张学良特意为邹鹤雕在万字廊东侧辟一幽静小院,专为他教三子功课所用。在北京时张闾琪的功课也越见优势,甚至连他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自愧不如。张闾琪在京城读书,直至1928年其祖父张作霖返回奉天在皇姑屯遇难身亡为止。1920年春天,张学良和于凤至的
(19191931)
张闾玗
  张闾玗是张学良次子,母亲是于凤至。在1918年出生。1958年,在美国因车祸重伤,不治身亡,有一子两女。张闾玗是张学良次子,生于1918年。他继承了张学良的运动天赋,从小喜欢骑马、跑步、打网球。1929年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闾玗在万众瞩目之下和张学良表演打网球,球技精湛,令时人大为赞叹。1958年,张闾玗在美国因车祸重伤,不治身亡。
张闾瑛
  张闾瑛(1916—今),张学良和于凤至之女,其丈夫是毕业于东北大学的中美联谊会会长陶鹏飞,通晓七国语言。1934年,张学良与闾瑛在欧洲分别时,闾瑛还是一个小姑娘。1961年,陶鹏飞、张闾瑛夫妇去台湾参加“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趁此机会,张闾瑛向台湾当局提出探望父亲的请求。没想到,台湾当局不予理睬。张闾瑛只好找到张学良的密友张群帮忙。在张群的斡旋下,张闾瑛终于被允许与父亲张学良见面。二十多年过去,张闾瑛已为人妇,有了孩子。而张学良已头发花白,步入暮年,父女俩见面,相拥而泣,在场人无不感慨万千。这也是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女婿陶鹏飞。但由于当局的严格限制,见面的时间仅仅一个多小时,就不得不再次分手。1
张学良和于凤至之女
张闾珣
  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1918年出生,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国考察,闾瑛、闾珣和闾玗也一同前往。在英国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的空袭,导致张闾珣的精神出现严重的问题,1954年逝世,年仅37岁。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从小聪明而又淘气,深得爷爷张作霖的喜欢。有一次,闾珣悄悄跟在张作霖身后,张作霖到哪,他跟到哪。后来被张作霖发现,揪住鼻子,问:“你不去玩,跟着我干吗?”闾珣认真地说:“我在数,你一天能说几个‘妈拉巴子’。”张作霖听了,抱起闾珣哈哈大笑。 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国考察,闾瑛、闾珣和闾玗也一同前往。在英国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的空袭,导致张闾珣的精神出现严重的问题。张闾珣
(19181954)
王充闾
  王充闾 (1935~)辽宁盘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盘山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营口日报社副刊,省委书记秘书,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
符廷贵
  符廷贵,男,汉族,1944年8月生,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人。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上将军衔。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12月至1967年11月任陆军战士、团电影组放映员。1967年11月至1970年2月任陆军团政治处干事。1970年2月至1971年6月任陆军师政治部干事。1971年6月至1979年6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副处长。1979年6月至1980年10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任陆军团副政治委员。1981年7月至1983年5月任陆军守备
全部盘锦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