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历史人物介绍14
谭学衡
  谭学衡(1871—1919),字奕章,新会县棠下天乡礼村继龙里(今属蓬江区)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入北洋海军,参与甲午中日海战。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谭奉命与林国祥等人往英国监造“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率舰回国。其时,清廷设立海军处(后改为海军事务处),先后被任命为副使、参赞、北洋海军运输船队副统领、水师学堂监督、海军处副参领。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清政府改海军参事处为海
(18711919)
邓泽如
  邓泽如(1869—1934),名文恩,字远秋,新会县篁边乡鹅峰里(今属蓬江区)人。早年随父习商,18岁前往南洋谋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主持同盟会南洋支部事务,积极筹款,支持同盟会在两广和云南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应召回国,孙中山曾拟委任其广东都督,他辞而未就。二次革命失败后仍回南洋。民国3年(1914年)支持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任南洋各埠筹款委员长,支持国内反袁斗争,后应召回国。民国9年(1920年)
(18691934)
卢湘父
  卢湘父(1868—1970),别名子骏,新会县潮连卢边(今属蓬江区)人,父、兄皆秀才。卢26岁时在乡间任教。致力于八股文,试图考取功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拜康有为为师,入读万木草堂,与陈焕章、梁启超、余君勉等为同学。翌年,应梁启超、徐君勉之约,到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任教,一年后回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澳门创立湘父学塾,清宣统二年(1910年)迁校香港。民国23年(1934年)改为湘父中学。创办孔教学院。民国28年(1
(18681970)
陈昭常
  陈昭常(1867—1913),新会县潮连坦边巷头(今属蓬江区)人。昭常少聪颖,勤奋好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考廉,官内阁中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进士,入翰林,改庶吉士。游俄法德美英伦日本,鉴材异地,自厉自淑,学识以此益深。奏调回国,调广西总办洋务局,旋任右江兵备道,擢升吉林巡抚。清宣统三年(1911年),调任广东民政长。其后因积劳成疾,遂辞去民政长之职,携九十三高龄之嫡母回乡。陈昭常在潮连坦边建造了“陈氏家庙”。
(18671913)
容揆
  容揆(1861—1943),字知叙,新会县荷塘镇良村松桥坊(今属蓬江区)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童生容揆由清政府官费第二批派往美国留学。清光绪五年(1879年)容揆在美国春田高中毕业,并获得哈佛大学入学许可。因剪去发辫被清政府遣返回国,在哈佛福德往波士顿途中逃脱。后得宗叔容闳支持,由洋牧师特契尔出面,容揆遂进入耶鲁大学读书,毕业后又就读于协夫科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矿业学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后,任职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翻译
(18611943)
黄景南
  黄景南(1860—1923),又名黄祥,原名启祥,字景南,新会县棠下中心村忠勋里(今属蓬江区)人。兄弟8人,居长。少时肩负家庭生活重担,以贩卖风炉(即炉灶)为生。年长,携两弟往越南堤岸谋生。其间,结识孙中山,孙曾在其铺店内住宿。继后,加入孙中山在堤岸组织的兴中分会,负责财务,并捐资1000大洋作开办费。此后,拟组织“铁血团”回国刺杀清廷官吏;又在堤岸吧逼街12号设立“萃武精庐”,帮助孙中山摆脱暗探跟踪。孙中山筹集镇南关起义经费,黄景南带
(18601923)
邓伯曜
  邓伯曜(?—1922),新会县棠下镇新昌村(今属蓬江区)人。邓早年侨居马来亚芙蓉地区。民国11年(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受困于永丰舰。邓与华侨谢八尧等5人商讨援救行动,表示“为国效力,为党牺牲”。于是邓等5人回到广东,邓与谢分赴长洲大元帅行营,议举事计划。因事泄,7月16日邓被陈炯明部抓获,同月20日被杀害,暴尸于广州白云山麓。邓伯曜为南洋华侨五烈士之一。事后,南洋华侨革命党人冒着危险,将五位烈士遗体收殓,葬于广州先烈
陈永
  陈永(1857—1946),号宗劭,又名陈永昌,新会县棠下石头村龙湾(今属蓬江区)人。14岁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当锡矿工。陈永为人诚实,深受印度矿主赏识,逐渐委以管理矿场。时值矿场濒临倒闭,矿主弃矿,无条件交陈永经营。继承后开采出大量锡矿石。事业日渐有成,另开一矿场,并购置两顷橡胶园。成立陈永父子公司,经营海味、粮油、药材贸易,业务延至香港及东南亚。民国9年(1920年)在石头村兴办“宗劭义学”(后更名为宗劭小学),免费入学儿童逾500人。
(18571946)
邓增
  邓增(1843—1906),字景廷,新会县篁边乡(今属蓬江区)人,世居丹灶乡望富里(今属蓬江区),少时随父做生意,爱习武。清咸丰十年(1860年),加入清军。清同治元年(1862年),随清军从广州赴浙江镇压太平军。清同治三年(1864年),被浙江巡抚左宗棠擢升为把总。镇压捻军有功,升为副将。清光绪元年(1875年),随都统金顺进军新疆收服辑怀城、乌鲁木齐、昌吉县、呼图壁各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任命为甘肃西宁挂印总镇。5年后升
[] (18431906)
卢朝安
  卢朝安,生卒年不祥,字贤祚,号晓亭,潮连镇卢边人。清咸丰八年(1858年),山东抚帅崇公专摺保奏,称朝安才能出众,为山东省不可多得之员,请旨以知府缺出简放。后任登州府知府,帮办山东全省团练,擢升衮沂曹济兵备道,督办四省粮台。清同治二年(1863年),以僧格林沁专摺保奏,称朝安才能出众,堪胜封疆大使之用,奉旨军机处记名,以封圻用,简放按察使司,钦加二品衔。朝安长期督战,故患有脚病。清同治五年(1866年)告疾归里。编修有《济宁直隶州续志》
[]
李令仪
  李令仪,生卒年不祥,字德基,号象峰,新会县荷塘镇篁湾(今属蓬江区)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中举人第三名,大挑(即在没有中举人中按形貌挑选知县等官员)时名列一等,受委派任云南江川县知县。后升任元江、直隶州知州,又晋升作丽江府知府,再调任直隶长芦盐运司运同。他历任河西弥勒、太和、云南永善、宁洱等县知县,赵州、宾川州、镇雄州等州知州,维西通判,云南府水利同知,永北厅、蒙北厅、镇沅厅等地同知,大理府与宁洱府知府等职,并统辖代理过迤
[]
罗天池
  罗天池(1805—1866),名汝梅,字苹绍,号六湖,新会县棠下良溪(今属蓬江区)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丙戌科朱昌颐榜进士。任刑部江苏司主事采访,改云南施西道任道台,因削职,后留职归粤住广州。精鉴赏,藏有元代倪瓒、王蒙合作的名画《听雨楼图卷》;书法初学董其昌与米芾,后得南唐祖拓王羲之《澄清堂帖》而专攻;画则学米氏父子及董其昌、文征明、沈周等四家。与黎简、谢兰生、张如芝共称“粤东四大家”。尤擅肖像,曾为画家张维屏
[] (18051866)
陈松年
  陈松年(?—1855),新会县潮连大冈村(今属蓬江区)人。拳棍教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时,陈松年正在江门市象溪路吕氏超然祖祠开设武馆任教头。吕瑞俊,东罗宁(即蓬江区范罗冈)人,为该馆馆主。清咸丰三年(1853年),陈、吕率领红巾军在江门狗山举旗起义,驻新会县丞张景堂等人闻风逃遁。红巾军占领江门,将狗山作为军事据点,称北营,陈为统一大元帅,吕为北营大元帅。随后,攻打新会,海口守备黄彬率领80余艘战船,3
[] (?~1855)
张保仔
  张保仔(1786—1822),别名张保,新会县水南乡(今属蓬江区)人。出身于渔民家庭,十五岁时随父出海,被人称之郑一的郑-海盗掳走,被收为义子,沦为海盗。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郑因台风落海溺亡,郑妻石氏令张自统领盗船船队。早期,在珠江三角洲水域劫掠,后在香港也设有营寨。香港至今还有营寨所在地“东营盘”、“西营盘”,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等遗址。后成为“红旗帮”,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
[] (17861822)
卢观恒
  卢观恒(1746—1812),字熙茂,新会县棠下石头乡蓬莱里(今属蓬江区)人。40余岁娶妻。大器晚成,在广州替人看守歇业铺店,继而以其代售洋货,升为洋行买办。在广州十三行自营卢广利洋行,擢为邑中商业大亨,成为十三行首领。卢观恒乐善好施,曾捐田700余亩兴办石头卢族义学、义仓;捐田500余亩为新会县义学、义仓经费。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卢观恒逝世。儿子卢文举、卢文锦继承其遗志,捐银数十万两修筑南海桑园围石堤、三水石角围、新会天河横江周
[] (17461812)
李大成
  李大成(1771—?),字学章,号裁之,新会县荷塘镇(今属蓬江区)人。体形高大,性格豁达。年轻时因诗写得好而出名,被学使李调元赏识,邀他一同登上镇海楼饮酒赋诗,读书人张锦芳、黄丹书、黎简等人都在其中,一起聚会酬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李领受乡荐。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汪洋大盗”张保大肆抢掠临近大海的村庄,李大成带领乡人组成团练来抵御。他冒着枪林弹雨,亲自上阵,抗击侵害,终于保住家园。李大成爱好阅读古代名臣的奏疏
[] (1771~?)
胡方
  胡方(1654—1727),字大灵,新会县棠下金竹岗(今属蓬江区)人,有“金竹先生”之称。岁贡生。胡方敦崇实行,处道学风气之末,独守坚确。总督吴兴祚闻其名,令人召见,胡方走匿不出。侍奉双亲,从不稍懈,唯恐不周。遇父母有病,忧形于色,亲侍汤药,必先尝而后进。父母逝世居丧,席草宿于柩旁,三年不进寝室。先辈遗留田庐悉以与弟,只靠课徒自给。对族中贫困者尽力资助。有达官重金求撰文祝寿,胡方不应;官吏威慑,不应;家人告之粮尽,亦不应。纵使生计窘迫,
[] (16541727)
胡一魁
  胡一魁,生卒年不祥,字伯连,号台斗,新会县荷塘镇白藤(今属蓬江区)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胡一魁为人淡泊名利,自甘清贫。当了20年孝廉,一直固守乡中,从不到城市繁华的地方。家中衣食供给时常不足,却常以赋诗填词自娱。将近60岁才被南京执政者选取当福建浦县知县。在任上,做到政简刑清,不畏豪强,不受私情。还尽力扶养年老无依和抚养年幼无助的人,在县内兴起学习道德文章的风气,太史黄石斋器重他的品格。一
[]
黎宏业
  黎宏业(1589—1635),字孟扩,又字行俟。新会县荷塘镇霞村良边坊(今属蓬江区)人。黎自小就聪颖过人,爱好读书,祖母怜爱他,不让他在晚上熬夜读书。黎口里答应,却偷偷地遮住灯光,默默诵读到天明。16岁那年补作府学生员,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考中举人,后来三次进京赶考都没有中。明崇祯七年(1634年)授任安徽和州知州。上任仅数个月,就着意整顿,兴利除弊,剔除豪强中的“蛀虫”,扶助有隐忧的贫弱大众。了解到和州已有几年收成不好,就
[] (15891635)
高赉明
  高赉明,生卒年不祥,字孟良,新会县荷塘镇(今属蓬江区)马滘霞村人。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中乡试,翌年考中进士,授职作新喻县令。后调任安福县令,任职期间,他留意民间隐情,为官刚直,不阿附权贵。以往,安福的里户押解米粮要停靠在省河,守候官府兑收,因此造成的消耗损失很大。高赉明带头募捐钱物,在城外盖建行仓,让里户把米粮暂贮存,等待输纳,减少消耗,里民称赞方便。在安福每当捉获小偷盗贼,习惯扔下濛谭溺毙,从不扭送官府审讯处理,这些陈规陋习几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