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名人录
士燮
  士燮(136一226),字威彦。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人,祖先为鲁国汶阳(今泰山南)人,全家为躲避王莽之乱而移居交州。《三国志·士燮传》说:“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士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交州一带的地方豪族,颇有政治实力。士燮四兄弟稳定交州士燮少游京师,饱学经书,察孝廉,补尚书郎,后因公事免官。其父死后,士燮举茂才,除巫令,并迁回交州,当上了交趾太守。士燮有3个弟弟,大弟弟士壹,当初做过督邮,恭敬勤恳,为刺史丁宫所欣赏。丁宫后来调回京城,担任司徒,想重用提拔士壹。可等士壹到达京都,丁宫已被免官。当时继任的司徒黄琬,对士壹礼遇有加。由于董卓作乱,士壹后来便逃回了交州。当时交州刺史朱符被
[三国] 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136226)
陈元
  陈元,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人。其父陈钦研《左氏春秋》,是与刘歆同时的著名经学家,曾做过王莽的老师,撰有《陈氏春秋》。陈元承父业、续研《左氏春秋》,且以考证文字、事实为主,成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在东汉建武间,与桓谭、杜林、郑兴同时名著一时。曾设馆洛阳,传授《春秋左氏学》。东汉初,钻研古文《左氏春秋》的学者,为争经学地位,与今文经学派的学者斗争激烈。陈元是古文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曾就设“左氏传博士”事,上疏光武帝刘秀,并与今文经学派代表人物范升展开论战。光武帝接受了陈元的建议,明令设立“左氏传博士”,而陈在被推举的候选名单中排列第一。但因刘秀另有人选,陈并未被委任。东汉建武七
[]
陈希迁
  陈希迁(700~790)陈希迁,唐代高要人。12岁时出家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被六祖惠能收为弟子。惠能圆寂时,陈尚未受具足戒,遂遵师命往江西青原山居寺,拜同门人行思和尚为师,深得器重。不久,受命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参学于怀让禅师。后入静居寺。唐天宝初年(742),离静居寺,受请住持湖南衡山南寺。寺东有大石,平坦如台,陈在石上结庵而居,因此,被人称为“石头和尚”。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邀,往端梁弘化,四方禅学者齐集门下,影响甚广。高足有唯严、道悟等21人。后来,付法于唯严。贞元六年(790)逝世。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参同契》是陈希迁禅学思想的代表作。所创倡的“回互”禅法,指的是万
[] (700790)
莫宣卿
  莫宣卿(834-?),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 ,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 刺史的副职 )。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
[] (834~?)
陈钦
  陈钦,字子伕,西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人,经学家。汉成帝时,举为贤良方正。王莽从陈钦为师,学习《左传》。王莽称帝后,要在匈奴人面前显威力,便下诏书派遣军队分路夹击匈奴。陈钦被封为厌难将军,驻守在塞北的云中地方。始建国三年(11),匈奴单于的弟弟咸,派遣儿子助和登到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友好,王莽封咸为孝单于,封助为顺单于,皆给予丰厚的赏赐。过后助病死,王莽封登为顺单于代替助。可是匈奴侵犯边境,虏掠边民和财物的事仍经常发生。始建国四年(12)陈钦如实上报军情说:侵犯边境的都是孝单于咸的儿子角干的。于是王莽在长安怒斩了咸的儿子登。天凤元年(14)边疆地区发生大饥荒,人相食,谏议大夫建议撤兵,陈钦
[] (?~15)
李炳辉
  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汉族,,广东肇庆人。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麻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上,李炳辉名列第一排第二位。碑上说其籍贯广东肇庆,不等于今日的肇庆市(当年肇庆府辖今肇庆和云浮两市所属十三区、县、市)。李炳辉是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肇庆府籍人士,具体出生地在肇庆府辖下的封川县修泰乡平岗村,即今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他牺牲时虽然年仅20岁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
陈祝龄
  陈祝龄(1870—1929),广东高要人。早年毕业于天津中西学堂。1880年随姐夫北上天津,1909年被委任为天津怡和洋行出口部买办。陈祝龄曾参股兴建了耀华里,并自己出资建造了大量房产,后组建义德洋行。1929年遭绑架遇害。陈祝龄在居津广东商人当中,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精英人物”。据高要文史资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设大元帅府期间,广东省发生大水灾(1915年),广东商人在天津募捐,陈祝龄捐赠银元五万元,作为广东大水灾赈济专用款,深得孙中山嘉许,亲笔书赠“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以宣纸精装苏裱横额条幅,横五尺左右,宽二尺多。该条幅被陈祝龄保存在高要家乡,每年春节必悬挂于祖祠,让乡人鉴赏。
(18701929)
钱兴
  30年代的前期,在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有一个杰出的学生领袖,他就是被中顾委委员曾生同志誉为“救亡擎旗手”的钱兴。钱兴(1909。5~1949。11)出生于广东省怀集县(解放前属广西)诗洞镇凤南村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原名发年,号发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毕生要为复兴中华而奋斗”的抱负,改名为“兴”。早在怀集中学读初中时,他就受到了班主任兼语文课教师、地下共产党员梁一柱的启发和教育,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30年初中毕业后,钱兴到广州读书。于知用中学高中部读了一年之后,转学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因和同班同学曾振声(曾生)志向相同,便结成好友。并团结一批同学,组成读书小组,利用曾振声是惠阳人的关系,经
(19091949)
邓兆祥
  邓兆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海军原副司令员。邓兆祥同志1903年4月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现为肇庆市端州区)。他的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转折,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当时一大批志士仁人报效祖国的壮举,使他逐步受到了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等进步思想的熏陶,产生了朴素的强国之志和报国之心。1914年3月,他11岁即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第十六期学习。自1919年9月始,先后转入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学校学习,至1922年3月毕业。从1922年4月起,历任见习员、候补员、-副、-正、航海正和副舰长等职。1930年1月,他怀着“中国要强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031998)
余汉谋
  余汉谋(1896~1981)余汉谋,字幄奇,广东肇庆西门人。父为清末武秀才,曾任罗定县守备。幼年时在肇庆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第六期。民国7年(1918),任边防军排长。民国9年直皖战争结束,边防军解散,余回广东,在粤军第三师先后任连长、营长。民国12年转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陈济棠)主任参谋,稍后调任该旅第三团营长,参加过讨伐陈炯明、沈鸿英的战役。民国14年(1925)国民革命军成立,余升任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团长,10月参加南征,消灭了盘踞琼崖、高雷的邓本殷部。战役结束后驻防高雷,兼任高雷警备司令。任内除暴安良,发展地方交通
(18961981)
李质
  李质,字文彬,号樵云,德庆晋康乡人,生于元明时代。少年时好学习,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有文武才。元末世乱,刀兵四起,广东行省右丞何真组织广东地方武装,保境安民,知道李质有雄才,聘任为参军。至正十三年(1353),德庆路农民-,奸民乘机破坏,不但农村遭劫,日夕不宁,德庆城内的官舍民房也遭焚毁,瓦砾遍地,地方官员和守军将领都束手无策,西江一带,民心震惊。何真派李质回德庆筹划防务。李质回到故乡,招募了20000多名乡兵,立营砦于龙岗(今九市榄山),一面操练军士,一面与退出路城的德庆路总管陈文仲筹商军务。当时,湖南-流民大队伍陆续南下,远近震动,陈文仲以下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事关乡梓
[] (?~9999)
李方华
  李方华,女,1932年生,香港人,祖籍广东省德庆市。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方华教授的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常务副组长、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国际晶体学会电子衍射委员会委员。由于她在我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她先后获得国家、中科院、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奖励达9次之多。著有《李方华文选集》。李方华院士是我国单晶子电子衍射结果分析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建立与发展高分辨电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2020)
赖西畴
  赖西畴,1896年2月18日出生于四会县龙头堡(今龙甫镇营脚村委会)中田崀村的一户农民家庭。西畴少时聪颖过人,又是几代单传的独生子,因而父母十分疼爱。在他7岁那年,其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希望他读书成材,将来挣得一官半职,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免受有钱人欺负。西畴16岁那年,龙头一带久旱不雨,农业歉收,他家经济陷入困境,只好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耕田。1916年夏季,西畴在乡亲的拥戴下,在邻村坝仔私塾掌教,20多个学生都是贫苦农民子弟。由于西畴深知穷人苦难,虽然自己家庭经济不好,但他收费很少,且对困难大的学生,免收学费。1924年,西畴到开平任教。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阅读了一
(18961926)
莫休符
  莫休符 封州开建(今广东封开县)人,曾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融州(治今广西融安县) 刺史、御史大夫。晚年辞官退居桂林,于唐光化二年(899)写成《桂林风土记》,将所见所闻有关桂林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以及风景建设和诗词吟咏录入其中。原书3卷,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已佚2卷,清人编《四库全书》时,收得1卷,为桂林最早的风物志。
[]
梁祖谊
  梁祖谊,字孝质,祖籍广东省德庆县,世居高要县肇庆镇(现端州区)。1907年出生于肇庆西门后街。梁祖谊性情沉实,寡言笑,酷爱学习。他在西门读完私立图始小学后,升上肇庆中学。上中学后,他勤奋好学、乐于帮助别人,而且学习上有一股很大的韧劲和钻研精神,无论学什么都不会半途而废。他不但各科学习成绩优秀,还是个象棋好手,并练得一手好书法,很受老师、同学和父兄赞赏。1920年,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翌年。肇庆中学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不断高涨,肇庆中学的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 。梁祖谊也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宣传,并参加- - 、- 演说和提倡国货、 日货的行动,表现得十分活跃。梁祖谊在肇庆中
(19071929)
邓拔奇
   邓拔奇(1903.6~1932.10),又名邓岗,别名滕柏、伯奇、白希。广西省怀集县(今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国6年(1917年)考入怀集县立中学。11年春,在上海入浦东中学补习英语,秋考入厦门大学, 攻读法科。12年暑假,在父母的威逼下违心地与谢某结婚。13年7月,辍学到广州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所领导的宣传队,并任小组长。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4年春,任共青团广宁地委书记。不久,奉派回怀集县领导青运和农运斗争。同年冬,在梧州考取留俄孙逸仙大学。15年1月,赴广州补习俄语,等待出国留学,并转为中共党员。15年冬, 梧州的中共和共青团组织被破坏。16年1月,他和廖梦樵到梧州任中共梧州地
(19031932)
邱志雄
  邱志雄,1974年3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四会县下茆镇一个山村的农民家庭。1993年9月高中毕业考入广东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该校首届新生,攻读刑事侦查学的痕迹专业。三年的警校生涯,上千个日日夜夜的不断淬火,把邱志雄锻炼成了一个精干骁勇的小伙子,各门功课成绩优良,毕业前夕,还被学校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1996年7月,邱志雄从警校毕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来到范湖公安分局-处,成为该分局首位“科班”出身的痕迹技术员。报到后分局领导安排他在-队负责技术工作,上班第一天,他便扎进工作。由于以前队里没有专门技术员,工作很不规范,照相房变成杂物房。他首先从改造工作环境入手,把照相房的杂物全部清理出
(19741998)
吴大猷
  吴大猷(1907.9.29-2000.3.4) 字洪道。广东高要人,生于广州。著名物理学家。 1915年入番禺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广府中学,1921年入读天津南开中学。1925年考入南开大学矿科,后转入物理系,1929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物理系教员,1930年兼任南开中学物理教员。1931年,经饶毓泰、叶企孙推荐,获“中国文化基金董事会”乙种研究奖助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习,随系主任H.M.兰德尔教授进行红外光谱实验研究,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获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4年归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理论理学”、“近代
著名物理学家 (19072000)
唐少彬
  唐少彬,原名木生,1893年出生于四会县三区(今大沙镇)黄岗乡格江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那年,父母送他上本乡一所私塾读书。那时,他由于家穷,只好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劳动。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广东各地农 动蓬勃发展,邻县的广宁出现了农民纷纷起来办农会、建农军,打倒封建势力,农民当家作主的大好形势。这个喜人的消息传到四会后,少彬受到很大鼓舞。他想,人家能做的事,我们也可以做。只要学广宁农民那样,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坚决同地主豪绅斗争,农民就有出头之日。1925年1月,农 动的杰出领袖彭湃为支援广宁农军与地主武装战斗,从广州押运一船武器上广宁,途经四会黄岗时被当地民团扣留。为解
(18931927)
全部肇庆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