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历史人物介绍2
唐涤生
  唐涤生(1917—1959) 民国6年(1917)6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海员家庭,原名唐康年,香山县唐家(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人,粤剧编剧大师。1935年考入中山县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参加抗日宣传队,抗战期间,与胞弟唐涤芬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的故事为题材编写话剧《渔火》公演,获得好评,是其从事剧作生涯的第一次尝试。1938年7月为纪念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随父亲旅居上海,日军轰炸上海,父母不幸
(19171959)
古元
  古元(1918—1996)香山县金鼎那洲(今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社区)人。民国21年(1932)考上广州市广雅中学,迷上绘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逼停学回乡,在一所小学任代课教师。空闲时常同弟弟带着干粮和画具在家乡写生,课余绘制揭露日军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街头上。后参加村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美术宣传工作,在谭福鑫(谭桂明)和杨维学的影响下,1938年奔赴延安,入读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首次接触木刻就爱上此艺术,早期
(19181996)
容启东
  容启东(1908—1987) 香山县南屏(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人,香港出生,容星桥第八子。父亲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第三批清政府公派留学美国幼童,曾追随孙中山革命,民国时任联美委员会委员。其早年攻读经史,后考入岭南大学附中。民国14年(1925)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毕业以品学兼优留校任教。1935年赴美国深造,入读芝加哥大学研究植物形态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北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教务长、理学院代院
(19081987)
韦瀚章
  韦瀚章(1906—1993) 祖籍香山县前山翠微(今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翠微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月17日出生。民国18年(1929)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国立音专注册主任、商务印书馆和上海沪江大学秘书、教授。1950年起定居香港,曾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香港音专监督兼教授,获香港民族音乐学会颁授荣誉会士衔。1959年至1970年应聘赴马来西亚出任婆罗洲文化局代理局长、华文主任暨出版主任。是中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
(19061993)
容有略
  容有略(1906—1982) 别字天硕、别号建雄,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香洲南屏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19日出生。父早亡,小时由哥哥资助考入南屏乡容闳创办的甄贤小学,至民国9年(1920)6月高小毕业。1921年往香港入读私立英文专科学校,一年后因经济拮据辍学,以街头画像谋生半年,1922年返广州于香山会馆当办事员。受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从军报国。1924年3月27日由杨殷、杨匏安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4月由孙中山、廖仲恺介
(19061982)
莫应溎
  莫应溎(1901—1997) 香山县金鼎(今珠海市金鼎镇)会同村人。19世纪买办、富商莫仕扬孙子,爱国爱乡。民国13年(1924)在香港营救叶剑英脱险。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组织香港华人救伤队,备车辆、药物和医疗器材,亲赴上海救助负伤军民,又赴南洋各地宣传抗日,为抗战募捐。1950年10月1日,力主香港华商总会升起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被当时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敌意的港英当局宣布为 “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驱逐出境。后定居广
(19011997)
卢致德
  卢致德(1901—1979) 香山县金鼎(今珠海市金鼎镇)上栅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6月16日出生。少年时寄居于天津姑父家,先后入读新学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再到美国纽约大学深造,民国17年(1928)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兼研究生理药理学。1932年夏归国后被聘为北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同年8月,任中央军校少将军医处长。1933年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军医处处长。1934年任驻赣绥靖公署军医处处长
(19011979)
陈庆云
  陈庆云(1897—1981) 字天游,香山县南溪村(今属珠海市)人。旅居日本华侨子弟。民国3年(1914)在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美国寇狄斯飞行学校毕业即回国。1918年4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处副官、航空局第一飞机队副队长,与杨仙逸、张惠长等人奉孙中山命令赴福建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任援闽粤军飞行队长。1922年任北伐军飞机队副队长,率飞机12架参战。1924年孙中山指示蒋介石在广州大沙头创办广东军事飞行学校,其任总教官。192
(18971981)
容启兆
  容启兆(1898—1970) 又名道兰,香山县南屏(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人,容星桥第三子。早年于北京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化学。先后获塔夫脱士大学化学学士、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是SIGMAXI学会会员。学成后归国,历任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大学总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化学系代主任。抗战期间任上海新亚制药厂副厂长兼生产管理处处长、总化学师。业余爱好体育,擅长足
(18981970)
卢施福
  卢施福(1898—1983) 原名克希,香山县金鼎(今珠海市金鼎镇)上栅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民国元年(1912)北上天津寄居叔父家读小学。1914年考入天津英文商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1924年毕业后随德籍教师柏礼和布美进修医学,1928年起在上海开业行医。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摄影创作,1931年元旦在上海成立的黑白影社(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结束),社址就设在上海跑马厅485号自己的医务所里。摄影家吴
(18981983)
谭真
  谭真(1899—1976) 字全甫,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9月26日出生,香山县金鼎那洲(今珠海市金鼎镇那洲村)人。筑港工程和航道专家、教育家。父亲是铁路工人,从小随父亲在外生活,最后定居天津。1911年入读天津南开中学,1913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称唐山工程学院)土木系,1917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学校为专科生,被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专业学习,191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先后在天津运河工程局任副工程
(18991976)
鲍国宝
  鲍国宝(1899—1978) 香山县香洲(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人,中国电力工程专家、国家一级工程师。父亲是经营茶叶富商,从小得到良好教育。民国7年(1918)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毕业,随即赴美深造。192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动力系毕业。1923年回国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处长、电厂厂长、总工程师。早在民国时期,就主持修建广州发电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委任为冀北电力公司总经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8991978)
鲍少游
  鲍少游(1892—1985) 名绍显,字丕文、尧常,艺名石涛,号少游,香山县白石乡(今珠海市斗门区白蕉白石村)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名画家。父亲在晚清时曾为候选同知,后弃政从商赴日本神户开设茶行,为旅日华侨茶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其3岁随母返乡,7岁入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返日本,1906年以学习成绩第一名于神户同文中学毕业。1911年随叔父重返日本,入读日本西京美术工艺专科学校,民国4年(1915)再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受特
(18921985)
杨匏安
  杨匏安(1896—1931) 原名锦焘,笔名匏庵,香山县南屏(今属珠海市)北山村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国3年(1914)毕业于广雅书院。1915年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思想逐渐进步。1916年从日本回到家乡,与同乡翠微村吴佩琪成婚,婚后曾到澳门当塾师。1918年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务主任。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撰文介绍西方的新文学、哲学和社会学,连续登载《马克思主义》等文章,是
(18961931)
韦悫
  韦悫(1896—1976) 原名乃坤,笔名普天,别号捧丹,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9月15日出生于香山县前山翠微村(今属珠海市)。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参与刺杀清廷广州将军凤山而被通缉。辛亥革命后,愤于袁世凯-窃国,1913年参加讨袁之役。1914年起先后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国奥柏林学院、芝加哥大学留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1月回国,历任岭南大学、复旦大学、
(18961976)
唐雪卿
  唐雪卿(?—1955) 女,香山县唐家(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人。粤剧花旦。幼年随父往上海,入读崇德小学,在启秀女子中学毕业后,祖父唐植兴经营茶庄的出口业务受欧战影响而家道中落,无力让其深造。其与一代影星阮玲玉有同窗及同乡之谊,常随阮玲玉到片场排练,从而认识张文达(阮玲玉前夫)。当时,晨钟影业公司正在筹拍电影《悔不当初》,张文达力荐其担任该片女主角,影片推出后,获影界及观众好评。民国21年(1932),在中国寰球影片公司参演《女侠定风珠
韦卓民
  韦卓民(1888—1976)生于广东中山县(今珠海市前山镇翠微村)一个茶商的家庭,少年时入私塾读经史,勤奋而聪慧。一九○三年,15岁随父来武汉,自费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备馆(书院有正馆备馆之分,前者为大学部,后者为中学部)。一九○六年,革命团体“日知会”在文华活动频繁,他经常听“日知会”举办的演讲,深受感染。在此期间,他担任了文华校刊《文华学界》的(主编为余日章,刘静庵),并以“法兰西”为笔名发表鼓吹革命的文章。一九○七年,他升入文华书院
(18881976)
卓国华
  卓国华(1890—1980)女,香山县金鼎(今珠海市金鼎镇)官塘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2月出生于望族,幼在家读书。兄卓振声为革命党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受其兄影响,15岁独自跑到香港,寄住辛亥革命最早的中国同盟会女会员徐宗汉家,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实践女校学习英文和日文。清宣统元年(1909),由卓振声介绍与妹卓国兴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工作。宣统二年(1910),参与“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宣统三年3
(18901980)
容嵩光
  容嵩光(1870—1950) 香山县斗门(今珠海市斗门区)龙坛村人。父亲曾倾家资助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携家远赴美国谋生。1894年,容嵩光为旧金山中华0负责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山多些部通讯处处长兼筹饷局主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希望华侨支持创办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民国3年(1914)委派林森赴美筹办航空学校,容嵩光积极支持和协助,发动华侨集资,办起航空学校
(18701950)
徐宗汉
  徐宗汉(1877-1944),原名佩萱,中国女权活动家,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投身民主革命洪流,领军起义制运军火、提倡女权倡办女学,是辛亥革命的女杰和妇女运动的先驱;支援各项抗战活动,为反对袁氏-、-侵华战争、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卓著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和中国贫儿教育的开创者。富家民革徐宗汉,原名佩萱,原籍广东珠海市北岭村,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买办兼茶商家庭。徐宗汉是徐氏家族的第三代。她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从
(1877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