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历史人物介绍19
朱慕菲
  朱慕菲(1897—1932) 女,张家边西桠村人。早年在上海崇德女子学校读书。深得宋庆龄赏识,教其学习英文,其曾陪宋庆龄到日本,并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民国9年(1920)其父朱卓文任航空局长时,其追随张惠长学习飞行技术,掌握飞行特技和飞机修理技术。后编入大元帅府航空局,任空军飞行员,是国内第一位女飞行员。1922年春,驾驶一架试飞飞机到虎门附近的莲花山,遇气流漩涡,机智降落,受轻伤,前往香港治疗。1923年朱卓文任香山县长时,其任
(18971932)
郑芷湘
  郑芷湘(1885—1977) 原名郑帝淅,字其集,号芷湘。三乡桥头村人。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两广(广东、广西)烟酒税务局局长。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民国16年(1927)6月,与姐夫、巴拿马华侨黄昌垣,联同中山人郑礼卿、吴梅一等6人发起集资,筹建中国第一家路权产权自主经营的民营车路公司——岐关车路公司,经营汽车运输。7月,在广州西堤二马路设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筹备办事处。12月,将办事处迁往澳门新马路67号办公,以“竹庐”二字牌匾悬
(18851977)
彭华利
  彭华利(1886—1961) 学名彭利,字子谦,号思溥,沙溪圣狮村人。少年怀大志,决心以科学振兴中华。随兄赴美国读书,获美国加利福尼亚柏克莱大学微菌(细菌)学硕士学位。学成后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20年代初期研究细菌(后称微生物)及牛痘苗,在广东省率先开设细菌学课程。医学界的知名前辈、血吸虫专家陈心陶和医学教育专家柯麟等都是其学生。其曾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夏葛女子等医学院教授和广东省卫生局细菌专员、商品检验局专员,为广东省制
(18861961)
郑占南
  郑占南(1887—1937)南蓢泮沙南庄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父母到美国葛仑埗定居。1909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为三藩市中国同盟会主盟人、葛仑同盟会会长、美国总支部执行委员、葛仑中山中学校长等。负责为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及1911年黄花岗起义筹款。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到美国,力图再组织起义,其跟随孙中山,奔走各埠筹款,先后4次共捐给孙中山4793美元。中华民国成立后,获孙中山授予最优等旌义奖状及表彰。1922年参加讨伐陈炯明,
(18871937)
黄骚
  黄骚(1887—1942) 字深微,祖籍石岐。青少年时期赴美国檀香山半工半读,继而在纽约圣劳伦斯大学及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受聘为毕图钢厂技师,后再赴美考察工业,1919年返粤。1921年2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技正,不久奉命到澳门创办火药局。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叛兵围攻-,孙中山脱险后登上永丰舰。其负责舰上官兵的伙食、用品供给,夫人(外国人)和另一位支持革命名为文的外国人也
(18871942)
林卓夫
  林卓夫(1887—1943) 字寿源,大涌安堂村人。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民国18年(1929)夏,接掌中山县立中学,在任5年严格办学,每日早上在校门口逐一检查学生所穿校服,不整齐则不准入校。重视教学质量,重金聘学识资深者任教;新生入学后中期须经一次甄别考试,成绩不合格的饬令退学;聘请曾出席远东运动会体育名将来校任体育主任,培养不少运动员,该校参加县、省历届运动会成绩均列前茅。1937年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1939年,任国民党中山县党
(18871943)
姚观顺
  姚观顺(1887—1952) 字颐庵,张家边小隐村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那威治陆军学校军事工程专业毕业。民国元年(1912),考入州立军事学院土木工程系。1917年任广东0军政府陆军上校。1921年任非常大-参军兼卫士队队长,多次陪同孙中山出生入死。1922年5月4日,任北伐军大本营参军处参军。6月,陈炯明叛变,其指挥卫士队50余人在越秀楼后山严守,阻击叛军5次大规模进攻,掩护孙中山等人安全撤退到永丰舰,战斗中其腿部中弹受伤。
(18871952)
郑道实
  郑道实(1887—1957) 沙溪庞头村人,幼年时随祖父迁到石岐南门定居。8岁时入读家塾,爱好读书,天资聪颖,记忆力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到广州,为报馆撰稿以维持生计,后入读两广方言学校英语科,不久因病辍学返乡。此时开始阅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由于文章切中时弊,对康、梁十分钦佩。后来康、梁变法失败,其才认识到光靠清政府自行变法不行。1908年参加中国同盟会,结识郑彼岸、刘思复等人,并与郑彼岸等创办《香山旬报》宣传革命。19
(18871957)
余森郎
  余森郎(1888—1942) 沙溪下泽村人。出身小商人家庭,16岁辍学,在祖父遗下的酒米肉店做杂工。清光绪三十年(1904),孙中山酝酿革命时期,追阅每期的《热血》、《黄魂》等革命刊物,并以“森郎”、“森”或“三郎”署名撰文投稿。1907年赴美国费城谋生。1909年,孙中山先生抵美,号召侨胞出钱出力襄助革命,其积极响应,跟随孙中山在美洲各埠奔走呼号,为孙中山随从秘书。又随孙中山到日本、南洋群岛及港澳等地,协助孙中山号召革命。武昌起义成功
(18881942)
阮汉三
  阮汉三(1888—1952)又名官冬,字叠英,清光绪十四年(1888)11月19日,出生于沙溪圣狮村。少年时随父亲阮锡南到秘鲁、墨西哥、檀香山等地谋生。190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宣传革命,多次聆听孙中山演说,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再转赴安南(今越南)继续奔走革命。曾远赴美洲各埠向华侨宣传反清,筹集起义经费。袁世凯攫取革命胜利果实后孙中山发动护国战争,民国4年(1915)
(18881952)
卢根
  卢根(1888—1968) 香山县人,入英国籍。从小在香港读书接受教育,曾在律师楼工作,后转为经营制冰而致富。民国8年(1919)投身电影事业,与一犹太人合资在香港开设新比照电影院,是中国开设电影院第一人。1922年,创办香港第一间代理影片的明达公司,不仅代理中国内地和外国的电影在香港排期上映,还代理影片在中国内地发行。出版过电影杂志《幔影》。香港和内地多个大城市的知名电影院,几乎都属于其个人名下,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的“皇后”、“平安”
(18881968)
萧祖强
  萧祖强(1889—1952) 别号健行,大涌南文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隆都高等小学堂(前身为龙山书院)肄业,老师为胡汉民。1908年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堂,1910年就读南京陆军中学。时与三藩市华侨余森郎(沙溪下泽村人)常互通书信,讨论革命,得余介绍认识朱卓文,与之文字交往,并约为三藩市《少年中国报》撰稿。1911年陆军中学毕业,7月编入保定伍生总队。武昌起义后,由朱卓文、余森郎介绍,在上海霞飞路孙中山寓所晋见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
(18891952)
张惠长
  张惠长(1889—1980) 字锦威,张家边大环村人。幼年随父侨居美国。民国3年(1914)孙中山派林森赴美国招募华侨子弟学习航空,其获选,到美国纽约寇蒂斯航空学校入学,学习飞行技术。1917年毕业回国抵广州,任大元帅府侍从副官。次年任航空处副处长。后奉命赴闽,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1920年与杨仙逸驾机参加讨伐盘踞在广州的桂系军阀。1922年任航空局副局长、代局长、北伐军飞机队队长。1927年任广东航空学校校长,共训练学员199人。19
(18891980)
杨锡宗
  杨锡宗(1889—?) 南蓢翠亨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12月出生于香港。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师。广州岭南中学毕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因母病南归而弃学。后考入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5年后毕业,于1918年回国,被聘为广州市工程科技士,再由陈炯明聘往漳州任总工程师。承担第一项重大工程是广州市“第一公园”(后改名中央公园,今为人民公园)的设计。1912年主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整体设计。1921年,孙科任市政厅长兼治河督办,
林幼泉
  林幼泉(1890—1964) 南蓢榄边西江里村人。自幼习医,练功习武。30年代初在榄边开设汇昌杂货店,兼营侨汇。为人正直,乐善好施,行医济世,深受群众及侨胞侨眷信任与爱戴。曾发动海外华侨集资兴办西江里小学和西江里阅书报社。“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热潮影响,向全乡群众倡议,把乡小学和乡阅书报社办成青年救亡宣传活动场所。鼓励支持青年积极参加中山“抗先”演出抗日话剧,成立歌咏队,办起战时夜校,出版抗日救亡墙报。亲自
(18901964)
黄官贺
  黄官贺(1890—1973)大涌青岗村人。爱国侨领。15岁在大涌缸瓦铺当店员,16岁往香港,在真光公司属下商店当店员,20岁赴秘鲁谋生。22岁加入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大力资助孙中山革命。在秘鲁期间曾任介休中华会馆主席,抗日救国分会常委、抗日总会执委,中山会馆委员、隆镇隆善社主席等职。抗日期间,放下生意,交由兄弟管理,全力投入支持祖国抗日,发动侨胞、侨团组织捐款支援抗日。民国8年(1919)首次返国,与同村华侨黄奋邦、黄伟传共同发起捐
(18901973)
袁带
  袁带(1878—1966) 号瑞庭,又名砺山,小榄永宁人。幼年家贫,曾以卖白粥为生,后当佣工。民国13年(1924)任香山县“剿匪”队长,1929年任中山县护沙统领、小榄护沙局长,1933年任第一集团军总部咨议,1938年11月任中、顺两县敌后别动队司令,1938年任第四战区挺进第三纵队司令,少将军衔。1940年任第七战区第三纵队司令,1941年10月至1943年12月以游击队司令身份兼中山县县长职,兼任县长第一年,把中山县政府从新会县
(18781966)
程天斗
  程天斗(1879—1936) 南蓢田边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赴檀香山半工半读,后入读芝加哥大学,1910年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在香港筹组贸兴洋行。1912年后历任广东都督府工务司司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为解决财政困难,向军政府建议筹组广东省银行,获孙中山、廖仲恺接纳,被委任为行长。在任行长期间,曾发行与广东毫银等价使用的钞票称为省票,民间称之为“天斗纸”,从而解决军政府的财政困难。民国11年(1922)6月陈炯明叛变
(18791936)
林君复
  林君复(1879—1942) 大涌安堂村人。早年在广州格致书院读书,继入读日本宏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得识孙中山,并追随革命。曾在日本华侨中筹得一批款项,并将家产变卖,交给黄兴、朱执信等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孙中山命,到澳门创办仁声剧社,以此进行革命活动,演出《血泪》等剧目,揭露清廷祸国殃民的罪行。1910年秋,奉孙中山命,与香山人郑彼岸在澳门南湾41号组建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作为策动香山县反清起义的
(18791942)
周崧
  周崧(1879—1961) 字毓秀,沙溪龙头环村人。父周简廉,在乡设馆授徒。其自幼随父就读,并立大志,誓言“若我得考,当振兴教育”。清光绪十五年(1889),随四叔前往美国当佣工,后经商,创办中兴公司,经营有方,遂成巨富,成为旅美华侨中知名的企业家,曾任旧金山美洲同盟会评议员,国民党驻美国总支部委员。抗日战争时期,捐巨资支援抗日,还发动华侨救国义捐,被聘为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和侨务委员等。1928年秋,为实现育才宿愿致函族人在龙头环村
(1879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