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历史人物介绍7
傅秉常
  傅秉常(1896~1965)傅秉常,原名耿衣裳,祖籍广东南海九江人(后迁佛山)。10岁随父赴香港。先后就读于育才书院和圣士提反男中学,继入香港大学工程系读书。民国5年(1916)12月毕业,旋即在圣士提反男中学任教。民国7年任广州军政府总务厅印铸科科长,后赴沪,任职于上海沪杭铁路局。翌年任巴黎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处秘书。民国9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及外交部驻港代表,11月任海南岛琼海关监督。民国14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外交部特派交涉
(18961965)
薛子江
  薛子江(1910~1962)薛子江,曾用名薛渭霖,广东顺德人。薛出身于店员家庭。9岁丧父,11岁到香港谋生,当过杂工和电报派送工人,后在广东银行当电梯工。民国21年(1932)学习摄影,其时只有一具低级相机,胶卷也极少,但仍拍了不少的图片为德国“福伦达”相机厂选作宣传广告用,作品常被上海柯达杂志入选及得奖。民国28年至29年以作品《日出而作》、《起跑》连续两届获得香港英文电讯报主办的远东摄影赛冠军奖,才为摄影界人士所赏识。后与摄影家刘体
(19101962)
陈汝棠
  陈汝棠,广东高明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在学期间,由革命党人潘达微、徐维扬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清宣统3年(1911),陈在陆小毕业,时值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三·二九”起义,他参加了起义斗争。失败后,为躲避缉捕曾潜入广州白云山双溪寺,削发为僧。同年秋,因参与炸伤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事败而被逐出寺门。后投身于广州吉庆公所,拜粤剧名旦肖丽湘为师,跟班学粤剧。清廷被推翻后,他回到高明继续求学读书。民国3年(191
岑仲勉
  岑仲勉(1886~1961)岑仲勉,名汝懋,号铭恕,广东顺德桂洲里村人。3岁丧父,童年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后跟随堂伯父攻习金石刻辞。自幼阅读史地、掌故、政典之书,对历史研究产生兴趣。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岑仲勉考进两广大学堂,后又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设在广州粤秀书院)。光绪三十二年至翌年在灵州速成师范及高州中学任理科教员。光绪三十四年进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学习数学、经济、外语等近代学科,毕业后于民国2年2月至上海江海
(18861961)
简玉阶
  简玉阶(1875~1957)简玉阶,广东南海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8岁时随兄简照南赴日本学生意,后承兄命到香港主持开设怡兴泰商号。在他的全力经营下,商号几年间盈利上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简氏兄弟决心从事实业救国,出资4万多港元,招股共集资10万元,在香港创设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因受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和打击,公司亏本歇业。宣统元年(1909)二月,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再度开业,简玉阶任副司理。为筹集资
(18751957)
薛觉先
  薛觉先(1904~1956)薛觉先,原名作梅,学名銮梅,字平恺,广东顺德龙江镇十三坊人,出生于香港西营盘。父亲薛恩甫以办私塾和行医谋生,母亲李氏,酷爱观看粤剧。薛觉先在父亲的私塾启蒙,后就读香港圣保罗英文书院,自幼聪颖,喜好艺术,读书时参加青年白话剧社的演出。“五四运动”期间,他以作梅、佛岸少年之名发表文章,宣传民主和爱国的思想,并参加-和街头演讲。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只得停学谋生,先后当过平民进化学校教员、店员、工人、文员。18岁时入环
(19041956)
冯菊坡
  冯菊坡(1899~1954)冯菊坡,广东顺德人。民国8年(1919),就读于广州慕藜英语学校。民国10年初,加入广-会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是年秋,冯以中共广东支部机关报《广东群报》代表名义,与王寒烬一起,由广东中共组织派遣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翌年6月,陈炯明部发动武装叛乱,反对孙中山。中共广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因与中共中央对
(18991954)
李应林
  李应林(1892~1954)李应林,别号笑庵,广东南海石湾镇(今佛山市石湾区)人。3岁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教养。早年就读于澳门“蒙学书塾”,后入广州岭南学堂为工读生。在学期间,读书、打球都有一股牛劲,同学称他“牛林”。民国3年(1914)中学毕业后,任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助理干事。民国6年赴美入奥柏林大学半工半读。民国10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返国后任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继兼任社会服务部工作。后又兼青年会中学校长。民国11年孙科首
(18921954)
李文范
  李文范(1884~1953)李文范,字君佩,广东南海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自费留学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与朱执信等参加东京同盟会筹备会议,七月加入同盟会,掌理文牍事。回国后,执教广东法政学堂,兼任翻译。光绪三十三年被举为广东同盟会会长,与朱执信等共谋革命。参加过庚戌广东新军起义和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的筹划工作。宣统三年(1911)九月广东光复后,任广东海军军务处秘书兼都督府参议,协助胡汉民治理广东。民国2年(1
(18841953)
廖平子
  廖平子(?~1943)廖平子,字苹庵,原名仕肩,广东顺德人。早年潜心攻读诗书,尤擅古文辞。其后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日渐倾向革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起与友人卢信等参与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动,并在兴中会香港分支机构主办的《中国日报》上发表抨击清廷-的文章。旋被该报聘任笔政。其间,还陆续发表诗歌与小说,大多为忧国感时之作,颇受当地读者好评,因而名重一时。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廖与郑贯公、黄世仲、卢信、陈树人等由冯自由
薛广森
  薛广森(1865~1943)薛广森,字公奋,广东顺德人。自幼父母双亡,17岁时随堂兄去香港,在船厂学艺,后做钳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辛亥革命前曾协助革命党人偷运枪枝至广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薛被顺德桂洲缫丝厂聘任为大偈(总管机器),3年后,参股开设顺盛隆机器厂,并出任经理。其时,顺德丝业鼎盛,该厂生产的缫丝机等,盈利可观。光绪三十一年,他首次招股在顺德乐从开设顺栈机器厂,把邻县南海的缫丝机生意亦吸引了过来。后缫丝业衰落,则改
(18651943)
邓曼薇
   邓曼薇 (1911~1942)小明星,原名邓曼薇,广东三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早年丧父,家境困难,自小就给别人当养女,只念过两年小学。由从事佣工的养母抚养成长。小明星自小就显露出歌唱才华,13岁时即从师学艺,初习大喉,仅半年时间,已能在“堂会”演唱《-穆班师》、《山东响马》、《五郎救弟》等曲目。为了更好地表达细腻的感情,她又钻研瞽师钟德的唱腔,加上自己的创造,用“平喉”演唱了钟德《宝玉哭潇湘》的原本《今梦曲》,受到听众的高度赞扬。从
(19111942)
霍芝庭
  霍芝庭(1877~1939)霍芝庭,广东南海(今佛山市石湾区)人。早年随父亲在香港当劳工谋生。其后筹得一些资金,于清宣统二年(1910)开设小型皮革厂。翌年辛亥革命爆发,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后,霍转而在广州经营军队军需品生产,并因承揽粤军陈炯明部的军需用品生产而渐兴业。其间,又因兼营烟赌业而财势日益膨涨。曾加入葡萄牙国籍。民国20年(1931),开办学海书院。在陈济棠统治广东时期,他以财力支持省政府开办军械、水泥、硫酸、榨糖等企业,并兴办钱
(18771939)
潘玉书
  潘玉书(1889~1936)潘玉书,名麟,字玉书,广东南海人。其父潘锦枝,在佛山镇开粤华轩绸衣公仔店,对他寄以厚望,故取“麟吐玉书”之义命名。稍长,在店中学制绸衣公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父逝世,他往石湾投陈渭岩为师。陈塑陶瓷公仔负盛名,喜潘聪慧虔诚,遂悉心授艺。光绪二十七年,江西景德镇重修关帝庙,邀请各地艺人参加献技。陈渭岩携潘同往。其时,陈以历代名家所画关羽像授他,戒其毋因袭戏台和神庙偶像,而着力刻划关羽威武严正气质。潘按师
(18891936)
卢信
  卢信(1885~1933)卢信,字信公,笔名梭功,广东顺德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香港,应陈少白之邀,任香港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记者,加入兴中会。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冬,卢变卖产业,东渡日本攻读政治学,并在东京与廖平子等创办《大江日报》,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三年秋,经孙中山推荐,任美国檀香山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生日报》主编。后因该报鼓吹激烈革命言论,翌年撰文指责慈禧太后而遭报社股东的干涉,愤然辞职,另创办《自由新报》
(18851933)
陈渭岩
  陈渭岩(1871~1926)陈渭岩,字惠岩,又名陈鸿彬,自号养云居士、卧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壶隐老人,广东佛山人。父为石湾陶塑艺匠,17岁时丧父,族人推举他在私塾任教。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其时,陈偶赴广州,路过时敏学堂,聆听到讲学者历数八股试帖误国害民之弊,力倡“读时务之书”。他受到感染,叹息道:“我前已误,今怎可再误他人!”遂决意辞去私塾教席,重操其父故业。当时,石湾陶艺名家为黄鉴荣及其门徒廖荣、
(18711926)
梁敦彦
  梁敦彦(1857~1924)梁敦彦,字崧生,广东顺德人。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同治十年(1872)被选送赴美国留学,是中国最早的官费留美学生之一。赴美后就读于小学、中学,考入耶鲁大学。光绪七年(1881)留美学生全体归国,梁分派到福州船政学堂,后调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任英文教习。光绪十年,应张之洞之聘,入其幕下,历任两广、湖广督署文案。光绪三十年任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等职。光绪三十一年曾奉命与英商洽谈浙江借款筑路事宜。次年又奉派与法国驻
(18571924)
简照南
  简照南(1870~1922)简照南,名耀登,字肇章,号照南,广东南海(今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黎涌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仅读了3年私塾,13岁时丧父,-停学作童工。17岁时随叔父简铭石赴香港,在巨隆瓷器店学生意,后赴日本设店。香港巨隆歇业后,他在日本神户自立门户,开设东盛泰商号,并与二弟简玉阶在香港合开怡兴泰商号,几年间盈利上万。他又在日本创办顺泰轮船公司,租船经营航运业,购置“广东丸”轮船一艘。为了向日本政府注册,他在清光绪二十八年
烟草工业拓荒者 (18701922)
何剑士
  何剑士(1877~1915)何剑士,原名■日丙,字华仲,广东南海人。父亲何昆山,曾赴德国留学,后在香港经商致富。早年从父在家攻读诗书,性喜音乐、戏曲与绘画,曾至成都跟一僧人学剑术,因而改名剑士。其后回粤,在娱乐界里颇为活跃。他撰写了很多粤曲,其中如《葬花》、《送别》、《哭庭》、《游赤壁》、《燕子楼》、《季子挂剑》等,获得普遍赞赏,同时,他又和画人伍懿庄、程景宣、刘玉笙、崔芹等交往,组织画会于荔枝湾修缘精舍。后来,何剑士认识了潘达微,而且
(18771915)
麦孟华
  麦孟华(1875~1915)麦孟华,字孺博,号蜕庵、佩弦生,广东顺德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入读广州学海堂。光绪十七年冬,入广州长兴学舍从学于康有为。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进京会试,时清廷将签订《马关条约》,麦遵康有为之嘱,与梁启超一起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和,被称为“公车上 书”。同年六月,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麦、梁同任、撰述。八月。加入维新团体“强学会”。光绪二十三年正月,赴澳门任《知新报》。夏,
(1875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