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历史人物介绍8
卓兴
  卓兴(1829~1879年),原名花开,字杰士,揭阳县霖田都棉湖(今属揭西县)人,为清王朝围剿太平军和镇压潮州农民起义军的“忠勇”名将。据民国《揭阳县续志·人物志》记载,卓兴“少孤贫,落魄不遇,有术士见而异之日:子虎头燕颔,封侯相也,年过三十,即食肉横飞矣。幸自爱,他日当忆我言。”道光末年,洪秀全所领导太平军兴起,声势日大,攻占县城州府。清皇朝为对付起义军进行大量招兵。穷途落魄的卓花开应募入伍,改名卓兴。他随营到钦州、廉州、浔州等地征剿
[] (18291879)
杨世达
  杨世达,字兼斋,(清)揭阳县棉湖(今揭西县)人,曾任河南登封、宜阳、室丰、嵩县、永城等县令,从雍正七年至乾隆三年(1729~1738年)任汤阴县知县。治汤十年,兴利除弊,造福于民,为汤阴史上所罕见。雍正七年,杨得知县东瓦查、夏庄等十余村有严-灾,即与浚县协力合修涵洞一座,尽泄积水,救民田数百亩。之后,又在辛庄至小章间筑堤一道,一以堵水,二便行人,被称为“杨公堤”。又在五陵新建涵洞一座,修老鹳嘴堤、翟庄前月堤各一道;与滑县知县公议协力修魏
[]
蔡孝
  蔡孝(清),本县坪上镇尖田村人。幼年家贫,以石匠、泥水匠为活计。同治二年(1863 年),法国普行善会在广州一德路建造一座双尖塔式的石砌天主教堂。该教堂原为法国工程师设计,工程施工也由两个法国工程师指挥,但因语言不通,无法工作而相继离去。此时,恰值蔡孝在广州,得消息后前去应聘,提出的施工方案,被一一采纳,并被聘为工程总管。由于他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泥水匠,承担工程后,艰辛作业,以十万计数的石块,从打磨到吊装,全部用手工操作。此庞大又复杂的工
[]
林景拔
  林景拔,字彦楚,号荆崖,本县棉湖镇人。林景拔从小性聪慧,日记千余言,10岁能文。康熙壬辰(1712年)登进士,入翰林院。不久告假归隐,揭其庐日:“北阙永怀瞻日近,南窗聊倚啸风清”,并亲手植柳一株,自称一柳主人。从此,足迹不到公庭,筑依绿园,日与名士论文‰诗,著有诗文集三卷。
[]
陈元才
  陈元才,字汉先,号健亭,本县棉湖镇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举人。母亲仁俭识义,邻里有急难,脱簪典珥以周济,并经常教育陈元才要行善乐施。陈元才遵从母训,凡遇乡邻有不幸之事或过往旅客陷入窘境,他都多方周全。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其家乡棉湖暴发洪水,田园房屋被淹没,人畜浸死不计其数。他为疏排洪涝积水,出资出力自柴头港至历草湖筑虹桥,以除其患,并收葬死难者的骨骸于乌目山,人称“万人塜”。丁未岁(1727年),当地发生大饥荒,他
[]
林德镛
  林德镛,字白菴,清康熙辛丑(1721年)武状元。生卒年日不详。光绪《揭阳县志》有传,称其“在城人。天资豪宕,膂力过人。康熙丁酉(1717年)武围第二人。辛丑(1721年)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扈。驾幸热河,宠幸方隆,未竟其用,遽卒。时论惜之。”县城西门街(古时称宣化街)旧有状元坊,县志称“为辛丑状元林德镛立。”林德镛出生地,民间咸称在棉湖,今属揭西县。对其身世,民间有诸多神奇传说,旧有潮剧《林德镛》演其事
[]
谢秀莲
  谢秀莲(1906~1987),华湖镇华谢村人。出身于贫苦之家。 15岁时,父亲便把他嫁给东陇镇东陇村下寨方兴瑞为妻。夫妻俩过着贫苦的农耕生活。民国17年(1928)3月,彭湃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和农民武装攻打惠来县城,兴瑞串连农民组织农民接应红军;秀莲带动妇女为红军烧水、做饭。及后,革命力量转移到大南山,创建大南山革0据地。方兴瑞随武装队伍进入大南山,秀莲则以刈草作掩护,为革命送情报。国民党对大南山革0据地连续“清剿”,大肆烧杀,形势
(19061987)
方文瑞
  方文瑞(1923~1986),惠城镇梅北村人,民国12年(1923)10月出生。家贫,民国26年(1937)进惠来县立中学读书,但不足1年,即改进惠来银河剧团主办的大众学园学习。在大众学园学习期间,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民国27年(1938)冬,文瑞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大众学园党支部书记。民国29年(1940)春,调潮普惠中心县委,负责政治交通和机要工作。同年冬,调潮阳县委,负责政治交通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初
(19231986)
吴辉生
  吴辉生(1909~1985),字曙光,神泉镇横山村人。其家自曾祖开始,三代在南洋经商,家道颇丰。吴辉生从6岁起就进小学,经13年,最后在华英专科学校毕业。民国15年(1926)8月,辉生18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民国18年(1929)毕业。嗣后,随着职阶发展,先后进入陆军步兵学校校官班第四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五期,国防大学联合作战系第三期,国防研究院第六期受训。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初任陆军教导队学兵营的班、排长。民国21年(1932)起
(19091985)
陈绍贤
  陈绍贤(1904~1985),字造新,惠城镇西联村人。民国16年(1927)于中山大学高等师范英文部毕业。毕业后任广东省立第四中学(金山中学前身)校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员。他为求深造,赴美国留学。民国20年(1931)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民国21年(1932)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应伦敦经济政治研究院之聘,在该院研究1年。民国22年(1933)回国,历任广州《国民新闻日报》总主笔,广州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
(19041985)
方隆义
  方隆义(1879~1982),东陇镇东陇村人。小时曾念过几年私塾。 10多岁因父亡故,便承担家务农活。闲时喜习书法及武术,身体强壮。民国16年(1927)彭湃在苗海领导革命武装-,他是赤卫队出纳,负责运送军饷(银元)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家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地点。他一生不沾烟、酒、茶,喜吃鱼,少吃肉。性情爽直、乐观。在家常以哼潮州小调、打击乐板自娱。除农务外,兼营小货郎担。1982年正月无病而终,终年104岁,为惠来县一寿翁。
(18791982)
蔡陈升
  蔡陈升(1923~1981),原姓陈名升,1956年入赘岐石镇坑仔村蔡家,故名蔡陈升。岐石镇岐石村人。清代有一少林和尚,法号传龙,住于圆通寺(今属普宁县。庵主为岐石陈氏),与陈升之先祖素有往来。他擅长骨科医术,就把骨科疗法及药物秘方,传授给陈升的祖叔,后再传至陈升,医名渐著。陈升以家传理伤手法为基础,逐步补充完善。他爱好武术,用武术中的招式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姿势,巧妙揉合,自创独特的正骨手法,提高临床疗效。有一次,他在田间劳动,见一农民
(19231981)
吴良谟
  吴良谟(1909~1981),东陇镇华吴村人。自幼勤奋好学,在惠来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即到厦门集美学校读预科,考入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两年。后转入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恰遇广东开办政治深造班,遂报考入班深造,两年结业。民国24年(1935)被派往海南岛乐会县任县长。时年27岁。抗日战争开始民国26年(1937),良谟回到家乡,从此投身于教育事业。民国27年(1938)任惠来县立中学数学教师,曾兼县教育科长。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
(19091981)
方书彪
  方书彪(1888~1978),字炳彰,前詹镇秀水里人,七岁入私塾,十六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读于广州述善小学堂。十七岁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进广东陆军第一小学。民国2年(1913)初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转北京军输学校,于民国5年(1916)毕业,时29岁。其后9年,民国6~14年(1917~1925)历任广东各师的连长、参谋、参谋长等职。民国15年(1926)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此后历任各军师部经理处长,兼署惠来、丹阳、澄海等
(18881978)
方学李
  方学李(1900~1976)惠城镇西联村人。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民国9年(1920)他在广东考选为留法公费生。旋转留德,毕业于梅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波恩大学任教,课余潜心研究法学,乃获波恩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他毅然回国。为贯彻他的初衷,贡献所学于国家,即应国立中山大学的聘请,担任法学院教授。民国22年(1933)转任安徽大学教授。民国25年(1936)学李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出
(19001976)
翁照垣
  翁照垣(1892~1972),名锦,字辉腾,惠来县葵潭镇人。少时读过两年多私塾,14岁随父操石匠业。为人豪爽,喜拳术,广交游。 16岁,为抱不平,痛打当地恶棍,被悬红通缉,逃生外地。民国元年(1912)翁到潮阳峡山参加新军。从此成为职业军人。民国6年(1917)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委任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翁参加粤军,随军东征援闽,西征援桂。民国11年(1922)春,翁时为营长,在武鸣高峰坳一役,因击败桂军悍将韩彩凤部而出名。后陈炯
(18921972)
黄铮
  黄铮(1903~1968),字铁中,惠城镇南美村人。民国15年(1926),于惠来县立中学毕业后,考进黄埔军校,于第三期毕业。毕业后,任过多种军职。民国26年(1937)世界童军第五次大露营,时黄铮任中国童军干训班副主任,政府派他为中国童军代表,周游欧洲各国,考察各国青年组训事宜。民国28年(1939)军政部部长陈诚始派他到粤,先后担任广东军区保安政治部主任,广东军区参谋长,广东行政干部训练团教育长等职(均属少将级)。在此期间,他还兼任
(19031968)
张载禧
  张载禧(1905~1968)惠来县惠城镇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原名宗怡。载禧父亲张浏元,为职业中医,载禧为其次子。浏元堂兄夺元,是光绪十九年(1893)武举人,其夫人产育多胎,均不顺,要在族中选一侄辈为承祧继子。载禧被选中,遂为举人张夺元承祧长子。载禧于旧制县立小学毕业后,民国10年(1921)考进民初新办的惠来县立旧制中学,为第三届毕业生。民国14年(1925)赴沪就读于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后,他于民国18年(19
(19051968)
吴宝瑜
  吴宝瑜(1885~1967)惠来县惠城镇梅北村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二十九日。宝瑜十七岁考入惠来儒学,次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考进两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1909)毕业,成为己酉科拔元。其父吴佐照也是拔元,故当时称为“父子拔元”。那时,由学校毕业的贡生还有实官奖励,所以,他到吏部参加考选。他当时选的是直隶州州判,可是却分发他到江西。对此,他更感清庭腐败,改赴福建永春州州立中学执教。民国14年(1925)国民革
(18851967)
方万方
  方万方(1893~1966),字超然,惠城镇西联村人。出身于书香世家,5岁就受启蒙教育,9岁进小学,16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惠来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宣统元年(1909)由惠来知县考选,送广东陆军小学学习,于该校第五期肄业。民国6年(1917),陆军部续招陆军小学各期中辍学生入学。遂赴北平参加考试,被录取入清河第一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民国8年(1919)毕业,返粤任陆军工兵上尉副官兼第三连连长。民国10年(1921)冬,保定军校
(1893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