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历史人物介绍3
温鸣剑
  温鸣剑(1907—1991),名洪生,字明敬,号佐慈,梅县丙村镇红光村人。自幼聪明好学,酷爱武术。1925年在梅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革命思潮高涨,温鸣剑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指导员,参加第二次东征。1928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1930年转考入北平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部中校参谋。后应国府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的邀请,到南京任该校教官。在“陆大”,由学校保
(19071991)
柯远芬
  柯远芬(1906—1996),家名桂荣,号为之,出生于梅江区东郊乡月梅村三坑口,后过继于梅县梅南镇轩坑中村柯屋。1926年考入中山大学,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进重庆国防研究院2期、园山军官高级班3期、三军参谋大学1期、美国陆军参谋大学特别班3期深造。曾任排、连长,参谋、团长、上校参谋等职。1937年晋升为第九集团军少将参谋长,后调福建保安处任参谋长、保安干部训练所副所长、旅长、纵队副司令等职。1944年调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参谋
(19061996)
林伟宏
  林伟宏(1906—1980),谱名举喜,平远县东石汶水村人。1925年平远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步兵科,1926年毕业,随即参加北伐战争,因作战勇敢,由排长升为连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林伟宏任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二0旅二八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在黄梅兴旅长的率领下,于上海江湾、虹口一带,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8月14日下午,黄梅兴将军不幸以身殉国,林伟宏率兵继续与日军战斗。战后晋升为中校团附。11月,日军占
(19061980)
曹金香
  曹金香(1909—1987),早年随夫旅居南洋,后因日军南侵,为避战乱,遂携子女返回家乡南口定居,靠贩旧衣拉扯着9个孩子及侍奉高堂老母,备尝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期间,她参加农会组织,积极宣传土改政策。土改结束后,率先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带动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从1954年开始,她就陆续将丈夫汇回的侨汇、侨资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她将自己新盖的房子辟出一角,无偿提供村中开办第一所幼儿园,并兼任园长,自费为孩子们
(19091987)
潘光熙
  潘光熙(1905—1981),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即随长辈到南洋谋生。最初从杂役做起。迨至1941年始与其叔父合股开设联昌公司。其间,适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在日本占领军统治下,生意几起几落,备尝艰苦。1945年日本投降后,1946年,他再与人合作创办联和兴公司,胼手胝足,克勤克俭,商务逐渐有了起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侨居地积极组建和投身进步的华侨社团活动,担任华侨总会理事。团结华侨,号召侨胞心向祖国,支持家乡建设。在中国
(19051981)
曾宪立
  曾宪立(1904—1998),平远县东石大营里人。自幼天资聪颖,6岁入小学,12岁入中学,选修理科,偏重外语,而且是不断变换学校,不断插班,从广益中学到梅州中学,到东山中学,参加毕业考试,成绩虽优,而不获广东省教育厅认可。事后赴上海投考大学,有赖上海嘉应会馆热心同乡为他仿造某中学毕业证件,作为报名应试的有效证件,于16岁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医科,修完前期课程,于1928年前往欧洲德国明兴大学留学。1931年,因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其在德继续留
(19041998)
张天野
  张天野(1904—1991),曾用名张崇岳,梅江区东郊乡人。从小勤奋好学,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燕塘分校。1937年8月毕业于庐山陆军军官训练团(第二期)。1938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职。1939年初,张天野被派湖南南颚游击干部训练班任教练,他负责编讲游击政工的有关材料。1939年4月,任粤桂边区游击司令部政治特派员兼纵队副司令。1940年8月,任陆军九十、师师党部执委兼书记长,后任陆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1941年
(19041991)
张公让
  张公让(1904—1981),梅县桃尧镇大塘美村人。1922年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暨南大学。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4年转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因协和医学院功课极为繁重,他勤苦力学,1年后染肺病咯血休学回乡养病。1926年秋转学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1931年毕业,获中山大学医学士学位。毕业后回乡随父亲张国臣研习中医,深得5代祖传中医之秘。1935年往广州市卫生局执业内科。1936年到紫金县医院工作。1938年10月日军
(19041981)
梁若尘
  梁若尘(1903—1990),名公溥,一名工甫,丰顺县砂田镇南溪村黄岗坪人。民国7年(1918)入县立一中读书。“五四”运动兴起时,一中学生闻风而动,成立学联会,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行动。梁若尘积极参加学联会组织的宣传查货队、巡回演讲团,到圩镇、街道向群众宣传“五四”运动,呼吁抵制和查禁日货。民国12年(1923),粱若尘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汕头《潮商公报》、潮梅通讯社、汕头国民通讯社、《岭东日日新闻》、《红旗报》的记者、总、社长、经理。民
(19031990)
余森文
  余森文(1903—1992),又名兴邦,梅县程江镇横岗黄坑村人。1915年在黄坑村翠英小学毕业后,就读梅州中学。1921年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南通中学补习,1922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科。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余森文与宛希严、曾壮文等在南京发起并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而遭受破孩。后回广东,在中大农学院继续求学。1926年回梅县工作,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调浙江省民政厅任科长。1930年先任上海同济大学注册部主任,后在中央
(19031992)
廖苾光
  廖苾光(1902—1983),梅县石扇镇人。幼年在乡读书,1916年高小毕业后,由于家贫无力升学,在家劳动。1920年到县城由一位举人开办的国文补习学校补习,主要学习古文和古、近体诗,为他后来从事学问打下基础。1921年,他离乡到当时是荷兰殖民地的爪哇务工,因不习惯殖民地的生活,愤于帝国主义者对当地人民和广大华侨的欺压,于1922年回到石扇。1923年到邻村的新民小学教书。2年后转到白渡诒燕小学任教。1925年辞去教职到上海,考进复旦大
(19021983)
林禄如
  林禄如(1902—1984),字铭浩,平远县坝头河陂水人。1916年,少年林禄如赴印尼投奔叔父林修文,在其叔父的工商行号内学习工商管理的同时,接受华文、英语和印尼文的教育,完成中学课程后,参加当地政府所举办的会考,成绩优秀。从少年时期开始,林禄如就笃信孙中山救国图强的-,经由中国国民党驻印尼直属支部吸收为党员,并先后担任该支部书记等职。回国后,于1923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就读,主修英文和印尼文,后转攻银行会计学系。1927年毕
(19021984)
张建
  张建(1901—1996),字扫霆,梅江区东郊乡东街燕诒堂人。祖父经商,颇有积蓄,乃乡间绅士。父业塾师,一生清平,但有儒者风。张建小时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成绩优异,校长萧凤琴常在人前夸张建,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他祖父知道后很是高兴,决心尽家财资助孙儿读书。小学毕业后,考进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时值“五四”运动,张建受新思潮影响,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反帝反封建和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学毕
(19011996)
余俊贤
  余俊贤(1901—1994),家名其英,别号一帆,平远县坝头上竹园村人。由于父亲早逝,家境所迫,余俊贤高小毕业尚差1年便辍学,在其叔父经营的盐米商号帮工,靠些微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1年后再返校学习,始得完成高小学业。后来,考入平远中学就读。1923年考取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广东大学继改为中山大学)文史学科。在学期间,经常聆听孙中山关于-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方面的演讲,深受孙中山思想影响,于1925年3月12日,
(19011994)
刘既漂
  刘既漂(1901—1992),原名元俊,兴宁叶塘镇留桥村人。1914年考上县立中学,各科成绩俱优,尤偏爱美术。1917年冬毕业后前往上海,就读中华艺术大学。他不仅认真学习中国画、西洋画、水彩画,而且精心学习建筑学。1920年毕业,次年,报考官费留学法国。1922年前往法国巴黎学习法语,1年后考入里昂大学美术系。既攻读西洋画,又选修建筑学。他认为西洋画与中国画各有千秋,不可偏废,而应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画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欧风格。他认为中
(19011992)
李世安
  李世安(1901—1994),家名火生,字致平,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东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广东高级师范学院,1924年夏毕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东山中学训育主任。11月底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共产党员)与李世安等密切协作,成立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罗四维任常务委员,李世安任组织部部长。1926年李世安任梅县教育局局长。为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梅县特别支部作出决定,在暑期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县
(19011994)
张简孙
  张简孙(1899—1989),家名宝鑫,号镜澄,梅江区东郊乡张家围人。其祖父张简堂为前清孝廉,17岁中举,曾任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黄县知县。张简孙年少时,聪明好学,深得其祖父钟爱,民国初年(1912),特地带他到北平读书。1918年,张简孙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工兵科。1922年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行列。1925年,张简孙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教官。次年2
(18991989)
李秉衡
  李秉衡(1899—1985),原名木珍,又名载勋,梅江区城北镇白围村人。家贫,但勤奋好学。读私塾时,因无钱买书,乃日夜借书抄读,终以成绩优异,得学校连续4年免缴学费,并被推选参加全县会考,名列第二;后报考东山中学,800多考生中获第一名。1915年,在乡执教。1922~1927年,先后任蕉岭县财政科员、兴宁县财政督征员、粤军第二军中尉军需、直鲁联军第十三军上尉副官等职。1928年直鲁联军溃败后,军阀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第十三路总指挥
(18991985)
梁国材
  梁国材(1898—1989),字迪群,出生于英属新加坡,祖籍梅县松口镇仙溪村。幼年在侨居地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16岁参加同盟会。为遂报国之志,负笈返国,投笔从戎,考入云南讲武堂,与叶剑英同学,情深谊厚,曾共同写信给老同盟会员和侨胞,呼吁捐款援助孙中山。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及大元帅府警备司令部第一支队挺进司令,东征军上校团长。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与叶剑英、张国森等云南讲武堂毕业同学
(18981989)
姚希明
  姚希明(1898—1986),平远县大柘丰光村人,姚雨平将军之胞弟。1926年7月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被国立中山大学聘为讲师。1928年5月至1929年4月,姚希明出任广东省新丰县长,卸任后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宣传部总干事兼广州《民国日报》总。1931年5月至1932年4月,姚希明调任和平县任县长。在新丰、和平任职时,他重视教育,把有限的县财政资金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上,经他亲自规划、筹办的中、小学校有3所,被当地美称为“
(1898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