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历史人物介绍13
郭思演
  郭思演(1899~1965),字心如,祖籍-镇小留村,出生于爪哇巴达维亚(印尼雅加达)。他3岁归里,5岁入村中岗上谷生私塾馆读书,15岁进读-公学(-中学前身),18岁与同乡廖志人东渡日本求学。民国4年(1915)5月,日本胁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之后,思演激于义愤,毅然回国,投笔从戎,民国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民国9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军校停课,他返乡,被大埔县立中学聘为教师兼舍监。不久,军校复课,他遂北上续学,民国11
(18991965)
郭瘦真
  郭瘦真(1900—1980),曾用名秋晃、俊仪、唯旷、汉民、汉鸣、素心、郭真、文威、海真、素正,桃源镇桃锋村人。民国4年(1915)小学毕业。民国9年从潮州金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政法大学。在大学期间,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习班,民国1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任广东新学生社秘书,并任团广州地委执委、秘书、宣传部长,引导大中学生、团员参加工农运动,开展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秋天,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广州市某区分部执委兼秘书,后为省最高
(19001980)
郭有贤
  郭有贤(1924~1994),枫朗镇保安村西山人。有贤少年时在大埔角广德学校读小学,后考上百侯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厦门协和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省立大埔中学、汕头聿怀中学任教,参加了韩江干校第三期学习班学习。1949年,他被送到南方大学学习,后被组织派到韶关地区曲江县参加土改,任工作组组长。土改结束后,被组织派到江西省萍乡煤炭学校任教,1958年被调往河南省焦作市筹办矿业学院(后改为焦作工学院),他任物理系教师,兼任教研组长。19
(19241994)
郭寿民
  郭寿民(1925—1987),光德镇上漳村人。他自小喜爱作画,勤学苦练,精心习艺,是自学成才并在技艺上有卓著成就的工艺美术技师;曾任大埔陶瓷工业公司(局)产品设计室主任、黄塘瓷厂副厂长、广东省大埔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大埔县科协副主席、县政协常委等职。他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陶瓷美术界有较高声誉。他在学艺和从事陶瓷美术工作过程中,曾先后得到云南的沈汉真和广州美术学院名师高永坚、陈少丰、谭畅等教授们的指点,不论造型、彩画设计、工笔、写意、
(19251987)
徐统雄
  徐统雄(1886—1947),三河镇汇城村人。原名洞云,“统雄”为孙中山所取名。幼读私塾,16岁南渡星洲随父经商。不久,即独立经营“富华”、“国华”等商业公司。业余自行修学,因智慧过人,能博闻强记,且有心得,故能沉毅通达以处理大事。当时清廷政治腐败,国势垂危,他胸怀救国之志,潜心研究革命思潮,常欲寻机奋起。及揣摩孙中山学说,便即心服。1906年孙中山跟他一见知心,结下深厚友谊,并介绍他加入旅星同盟会,参与革命工作。自此10余年间,他担任
(18861947)
黄长夏
  黄长夏(1882—1961),字炳南,光德镇沙坪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小学未毕业,15岁就开始替人砍树做杂工。25岁那年(1907)他创办了“三和”瓷厂,因此,人称他为“黄三和”。“三和”瓷厂从创办到1956年并入县陶瓷专业联社,整整50年。办厂初期是一间设备简陋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工场,后发展为拥有12间厂房、占地10Q0多平方米、50多个职工的大厂;产品由单一的碗类普通瓷发展为成套餐具、茶具、杯碟、壶类等50多个品种;
(18821961)
黄天民
  黄天民(1887—1947),名为材,高陂镇黄塘村人。父五楼为清代秀才,仰文公立学堂(陂中前身)创办人,首任校长。他自幼随父读书,好学而勤奋,曾入优贡。惟时值革命思潮兴起,遂弃文学工,进漳州测绘学堂求学。他早年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民国13年(1924)参加创设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在党代表廖仲凯指挥下筹措经费、服装、粮食,办理交通、外交等事,忠于职守,又敦厚廉直,因而深得器重。民国14年(1925)冬,他任第二次东征总
(18871947)
黄世途
  黄世途(1901—1960),字伯舆,西河镇下黄砂村人。幼年随父往南洋,后随同乡郑介廉回国,考进云南讲武堂十五期步兵科。毕业后服役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李汉魂师任七十四团团长。民国18年(1929)11月,张发奎与桂军联合反蒋,组成“护党救国军”,进攻受南京支持的粤军陈济棠。世途是张发奎部下一团长,领兵从湖北南下至清远县潖江口直迫广州。在两龙圩与-激战四昼夜,卒因众寡悬殊,战事失利,于是离开部队携家眷远出南洋。及陈济棠控制广东,扩充部队
(19011960)
黄天蟾
  黄天蟾(1906~?),家名月华,又名映球,字自奋,别名王成功,高陂镇黄塘村人。县立高陂小学、初级中学、中央步兵学校高等教育班毕业。民国14年(1925)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后,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政府军第三-卫团排、连、营长,武汉-警卫团上校团长等职。民国26年后,先后任中央军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上校总队副,中央军校第十六期第二总队第三步兵大队上校大队长,国民党粤汉铁路护路司令部少将副司令。抗日战争开始后,天蟾
黄尧杰
  黄尧杰(1907~1997),原名妙瑞,湖寮镇山子下村麻地里人。他曾经商。民国时期,他在军需学校毕业,曾任团、师级军需主任。民国35年(1946),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总务处少将处长,兼广州一德路福利行及大沙头宁水布厂董事长,后往台湾。1997年,黄尧杰逝于台湾,享年90岁。
(19071997)
黄瑞文
  黄瑞文(1907~2000),原名珠林,三河镇梓里村人。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民国15年(1926)后,先后任国民政府军教导师、第四师排、连、营长,第七补训处军官队队长、团长等职。民国35年后,瑞文任九十八军指挥所参谋长和一五八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民国38年,他随同第七兵团(兵团司令裴昌会)起义。后部队接受改编,瑞文被调到第七兵团军官教导团任大队长,后入四川重庆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他转业务农,举家定居四川。落实政策后,他任
(19072000)
黄柱生
  黄柱生(1908~1968),字逸群,高陂镇罗基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中央训练团兵役班第十期毕业。他历任国民政府军七十八团排、连、营长,第十六师教导团团长,第五十师参谋团主任、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十二师独立旅参谋主任、上校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郑州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民国31年(1942)后,历任第九集团军暂编第二旅少将旅长、粤北师管区司令部参谋长、清远团管区司令、广东军管区和汕头军管区参谋长。民国32年潮汕沦陷后,海口阻塞,
(19081968)
黄友训
  黄友训(1908~1995),字载典,号允中,湖寮镇龙岗村窠里人。幼读湖山官学,后进虎山公学。毕业后,考入大埔中学,转入德国人办的梅县乐育中学,专攻德文,继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德国就读柏林工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中央陆地测量总局工程师。抗日战争爆发,陆地测量总局移贵阳头桥,任总图库主任;又移四川重庆红槽坊任军政部城塞局荐任二级专员,兼老鹰岩工区区长,授少将衔。友训忠勤尽职,义不苟取。时因子女多,生活困难,他利
(19081995)
黄桂珠
  黄桂珠(1915~1994),女,又名黄吉,出生于饶平县,3岁时被卖到大埔双溪镇下木村黄家做养女,长大后嫁湖寮龙岗。桂珠10岁随养父学戏,12岁师从来明师公,工于花旦、青衣,并开始登台演出。她17岁成名,曾先后在“荣天彩”、“新天彩”、“艺社”、“国艺社”、“国乐社”等戏班担任主演。抗战时期,她曾参加埔饶抗日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埔创办民声汉剧社,后改为广东汉剧团、广东汉剧院,桂珠任汉剧团副团长、汉剧院副院长。197
(19151994)
黄维礼
  黄维礼(1916~1996),曾用名小川,必进,枫朗镇大埔角人。他出生于贫苦农家,少年在新村私塾读书,后进入高陂乡村师范班求学,不久进入汕头海滨师范学校读书。师范学校毕业后,维礼返回家乡小学任教,嗣后受聘为广德公学校长。民国26年(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对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发动学生参加儿童团、出版抗日宣传墙报、书写宣传标语。10月,他和赖以学组织广德乡青年军训队,初选为该队队长。民国27年春,石云区成立青年剧社,进行抗
(19161996)
黄松金
  黄松金(1923—1984),大东乡福光村人。他因家庭贫苦,15岁那年小学尚未毕业,就到福建省漳浦县学打铁,此后当小铁匠10多年。由于他聪明勤奋,刻苦学习,在年青时就成为名师。建国前,他为闽粤的饶平、平和、大埔边区人民解放军游击队制造了不少0弹药,积极支持了革命运动。建国后,他继续在福建漳州和在家乡一带从事小铁工,至1958年调到百侯农械厂任钳工组长。此后,他为革新农具支援农业而努力工作,因成绩显著,被选为出席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
(19231984)
黄达强
  黄达强(1934~1992),银江镇昆仑村人。达强于1949年参加革命,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政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曾任北京市委原书记郭影秋的秘书。1971~1978年,在《红旗》杂志社任。1978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副教授、副主任、主任和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5年任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院常务理事、中国国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
(19341992)
盛端明
  盛端明(1476—1556),字希道,号程斋,明潮州府海阳县洲都-人。屋址在大埔-镇附麻村吴屋墩。父盛凤仪,成化元年(1465),以海阳县学生员岁贡(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年资长久的廪生升入国子监学习),后以贡监任广东仁化县训导,不久任福建安溪县教谕并代理一县政事。端明因父凤仪修安溪学官,掘地得宋端明学士希道先生墓碑而取名并字“希道”。明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得第一名为解元。十五年,殿试中进士,再考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散馆试
[] (14761556)
萧翱材
  萧翱材,字匪棘,号右溪。百侯人。顺治八年(辛卯,1651)举人,十五年(戊戌,1658)进士。康熙元年知巴陵县。时值西山用兵,巴陵为往来孔道。徭役既繁,征输尤急。前令宋象贤已以是罣误,翱材继其任,不忍以是病民,尝作《催科》、《劝垦》二诗冀闻于当道。已作是二诗,上官不喜之。谓其躭癖诗文废事,劾罢,复以亏累羁滞。与前令同寓宁陵寺唱和。为诗歌襟怀潇洒,笔益豪放。又为书训子,世多传之。寓寺经年,大府有怜其才者,为偿其亏欠乃得归。自题斋联云:“早
[]
萧宸捷
  萧宸捷,字俞聘,号筠洲,百侯人。父翽材,号鸣西,邑诸生。治家有法,和睦邻里,年八十卒。宸捷幼聪颖,出语惊其长老,伯父翱材深异之。为诸生学使试辄冠军。而数奇,棘闱不遇,友教四方。承其指授者多得雋以去。五十一始始于康熙五十年举乡试第二,五十七年成进士,时年已望六矣。改庶吉士。百侯之入翰林者自宸捷始。六十年授编修,充省方盛典纂修官。在馆凡七年。雍正三年,朝廷以词臣过多,升迁途壅,雍正诏“诠叙类分”。宸捷列府道用第六名引见。世宗顾问大学士张廷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