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历史人物介绍8
杨其珊
  杨其珊(1871-1933年),乳名妹娘。生于陆丰县新田镇参城村(现陆河县域),青年时跟父母移居海丰黄羌大湖村耕田。后跟堂叔父杨育月往福建学习少林拳,他还学会医术,以丹膏丸散为人治病。他经常到海丰县梅陇等地农村设馆授徒,后于小溪峒村落户。20年代初,彭湃深入农村创办农会,杨其珊积极加入,是彭湃的得力助手。以后一直是海丰农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12年(1923年)1月1日,海丰县农会成立,彭湃当会长,杨其珊当选为副会长。5月,海丰县总农会
(18711933)
廖天佐
  廖天佐,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清康熙初年。原籍海丰县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幼年随父经商定居于捷胜所城。廖天佐自幼聪颖,十余岁即考取秀才。明末试场黑暗,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因拒绝考官索贿而不第,遂绝意功名,隐居捷胜南郊石厝洞,号一窑天居士,日与捷胜所城的文人雅士,纵情山水,吟诗论政。至今石厝山上,仍保留诸多摩岩诗文。明灭之后,廖天佐伤心存明室,将石厝洞命名为“黎明洞”。清朝为隔绝东南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的抗清活动,于顺治十八年
[] (1591~?)
翁天祜
   翁天祜,(清同治年生,卒不详)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丙戌科进士,城区凤山街道花井区人。翁天祜是原汕尾镇花井翁厝始祖翁葆初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在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许多有关他的传奇。翁天祜考中进士后曾先后官授福建省浦城县、同安县知县,后为福建省补用知府衔,任上廉洁奉公、以德治政、民望很高。修有《埔城县志首一卷》。
郑志盛
  郑志盛(1876~1950)原名志雍,字渭滨,志盛是他的主要商号,城区凤山街道人。作为清末至民国时代的海丰县知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经历从白手起家到一度成为汕尾地区首富的创业途程。郑志盛起初驾舢板做港内水上生意,累积一些资金购置虾船,以少利润分成发包给渔民生产,把收益的资金用于添置渔船。虾船数不断增多,资本逐渐扩大。他重点发展快速灵便的“鸟鵶”船。指导承包渔民抓住秋讯,早能乘风出海,晚能顺风归航,促使大多产品不须腌制,为陆上提供鲜活鱼货
(18761950)
翁受祜
  翁受祜,又名翁修文(1876~1914),同盟会会员、同盟会汕尾片负责人,城区凤山街道花井区人。翁受祜是进士翁天祜的小弟,清末廪生,曾毕业于广东政法学堂,与陈炯明关系甚密。辛亥革命前后,受陈炯明所托,利用其在汕尾警署(衙门)任职之便,从境外私运军火到海丰,对推翻满清政府、对东江起义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辛亥革命成功后被委任为广东省曲江县县长,后调任广东太平关总办。袁世凯复辟后于一九一三年派军阀龙济光入主广东,龙在全省对革命党人大肆搜捕实行
(18761914)
陈演生
  陈演生(1875~1952年),原名汉生,清末秀才,20世纪初留学日本并参加中国同盟会,城区红草镇西河西门村人。陈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广州、新加坡等地参加过倒袁0运动。1918~1920年,在粤军总司令部任政务处长。1921年,任广东电政监督,后在香港开设当生隆糕粉厂。任“旅港海陆丰同乡会”会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致公党总部在香港成立,他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陈演生
(18751952)
王曼
  王曼 (1928~)笔名王稔、王旺。广东海丰人。中共党员。1941年到抗日前线从事宣传工作,1944年参加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历任宣传干事,新华社随军记者、广东分社记者组长、编委,花城文艺出版社副总、社长,广东作协第三届常务理事,广东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会长等。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北撤壮歌》,长篇传记文学《怒海澎湃》、《峭壁苍松——古大存传 》等,历史传记《彭湃传》,长篇纪实文学
刘宁
  刘宁汉族,笔名孟浪,广东海丰人,1962 年出生。1983 年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佛山文艺杂志社当,1989 年任《佛山文艺》主编,1993 年兼任《外来工》主编。历任佛山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总、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佛山文艺杂志社社长、总。出版个人理论专集《文艺期刊论》,个人散文集《率性人生》、《男人之独饮》、《本色风流》以及《刘宁自选集》,专著《作为大众传媒的文学期刊》(合著)。获1997~1998 年度佛山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
郑逸夫
  郑逸夫 (1933—1995),祖籍广东海丰,1933年出生于香港,父亲是水泥厂工人。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回家乡。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在崇实英文学校补习中学课程,受欧阳老师影响爱上文学。1949年7月毕业于广州大学计政专科班后回香港。广州解放初回广州参军,194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文工团任创作员,尔后在滇西边防军当文化教员,参加过剿匪战斗,立过功。1955年5月复员,考进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中文专科班学习,毕业后先
(19331995)
黄志忠
  黄志忠(194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广东省海丰县人,1945年9月出生。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一二七师战士、班长、文书、后勤助理员、政治处干事。1970年1月任一二七师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同年3月任四十三军政治部宣传处新闻干事。1971年9月任解放军报社记者。1977年8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干部教育科科长。1982年9月入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蔡运桂
  蔡运桂 (1934~)笔名陆士。广东陆丰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留校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和党务工作,1963—196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1989—2002年历任广东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文学问题争鸣集》,文艺心理学专著《艺术情感学》及其修订本《艺术情感探秘》,论文集《文学探索与争鸣》、《我的文学陋见》
陈克复
  陈克复(1942.10.5- )男,汉族,广东海丰人,制浆造纸工程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93年至199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到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198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彭士禄
  彭士禄(1925.11.18- )核动力专家。广东省海丰县人。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秦山二期核电站首任董事长。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亲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黄旭华
  黄旭华(1926.3.12-),中国核潜艇之父 ,广东汕尾人 ,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 ,祖籍广东省揭阳县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
中国核潜艇之父
马思聪
  马思聪,广东海丰人。他自幼喜爱音乐,爱听母亲唱民歌,爱看家乡的地方戏曲。民国10年(1921)随父到广州,在培正学校寄宿读书。民国12年随大哥马思齐去法国留学,学习小提琴。同年考入法国南锡音乐院。民国15年8月去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民国17年考入法国最高音乐学府巴黎音乐院提琴班,并于民国18年学成回国。先后在香港、广州、南京、上海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小提琴演奏家的生涯。民国20年第二次赴法,专攻作曲,师从
(19131987)
彭湃
  彭湃 (1896-1929)出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1921年5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1年夏天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922年组织“赤心小组”,出版“赤心周刊”;同年7月29日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__著名的六人农会。曾任海丰县总农会长,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广东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省委军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8961929)
陈炯明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联邦-、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民国十大军阀 (18781933)
钟敬文
  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汕尾海丰公平鱼街,客家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毕业后在家乡一带教小学,20年代中期到广州岭南大学国文系工作并学习 。 1927年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
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190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