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历史人物介绍11
刘维花
  刘维花,女,1965年11月生,东源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源城区下城小学副校长。1984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对数学科教学积极研究深入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20多篇。其中《激励、指导、点拨》一文发表在省级刊物《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四个转变”》一文在《广东教学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在广东教育学会交流,10多篇论文获奖。1999年以后,刘维花作为学校实验省级课题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带领
陈维建
  陈维建,男,1967年4月生,东源县柳城镇人。历任政协河源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市青联委员、市工商联副会长、广东省万绿宝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党支部书记。1997年正式组建河源市万绿宝有限公司。相继开发出甜酸萝卜腌品、养生汤料、凉果闲食共三大系列48个品种、106种产品。1998年2月,生产的酸萝卜作为河源的名、优、特产品送广州参加国际旅游产品展销会,被认定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产品获广东(武汉)食品、饮品展览会“顶级产品”称号。199
肖伟明
  肖伟明(1958—1979),出生于河源东埔窑下一个普通农村教师家庭。肖伟明读小学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一直较好。读初中时加入共青团。1974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担任班长。他服从分配,工作出色,经常受到表扬。1977年春,肖伟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边防前线当通讯兵。在新兵学习阶段,他认真钻研业务,很快掌握一套过硬的通讯本领。在所属部队司令部举行的通讯专业竞赛中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部队经常派他到地方当民兵集训教
(19581979)
罗忠贤
  罗忠贤(1946—2003),男,梅县水车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陆军42军124师372团服兵役,历任战士、班长;1969年3月退役;同年4月起在河源县印刷厂任车间主任;1969年11月起在河源县城镇公社人民武装部先后任干事、副部长;1984年4月起在河源县组织部工作,先后任干事、主办、副部长;1985年4月起在河源市源城区东埔镇任党委书记;1991年4月起先后任源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在任区副长主管农口
(19462003)
黄兆贤
  黄兆贤(1943—1998),男,源城区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0年12月起在河源县城镇大平管理区工作;196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班长、炮技师、助理员、参谋。在部队当兵期间,曾先后4次受到部队嘉奖;1978年8月起在湖南桂阳县人民武装部任副部长;1985年3月起在河源县建设委员会任主任;1991年4月起任源城区建设局局长;1998年4月起在源城区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
(19431998)
潘炳西
  潘炳西(1935—2001),男,东源县仙塘镇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51年6月起在河源县下城办事处任干事;1952年12月起在河源城镇历任文书、统计员、组织干事;1955年10月起在船塘区委会任组织干事;1956年4月起在河源县委组织部任干事;1964年5月起在河源县黄村公社任党委副书记;1965年3月起在惠东县新庵公社任党委副书记;1979年5月起任河源县东埔公社书记;1981年起任河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3月起任
(19352001)
张志钦
  张志钦(1933—1994),男,湖北宜都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1月参加革命,在湖北省军区石首县大队和荆州军分区教导大队任排长;1952年1月转业后在河源县参加土地改革任组长、副队长;1952年12月起任河源县第八区、第九区公安特派员;1955年2月起在河源县人事科和县委组织部工作,先后任科长、副部长;1962年6月起任河源县监委书记;1968年8月起到工厂、农村基层工作;1972年9月起任河源县革委会保卫组副组长、县委政法委副主任
(19331994)
张汉斌
  张汉斌(1922—1949),河源县埔前赤岭人。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读书期间,刻苦用功,学业成绩很好。民国31年(1942)中学毕业后,曾一度在埔前圩店铺当店员,后来在埔前中心学校任教3年。教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从中受到革命思想教育。他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有妻子儿女,生活过得很好,但他看到很多农民仍然受饥挨饿,认识到只有推翻腐败的反动政府,夺取革命的胜利,广大人民才有生活出路。民国36年(1947)冬,张汉斌舍弃优越的家庭条件,毅然
(19221949)
徐蕙仪
  徐蕙仪(1918—1986),女,河源县城镇上角徐屋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她毅然回国,在广州女中、女师执教。广州沦陷后,回河源县立中学附属小学部任部主任。她教学严谨、有方,既教以文化知识,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又结合形势对孩子们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仇恨日本侵略者的种子,增强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徐蕙仪在教学中不忘教育民众,他组织
(19181986)
丘崇昆
  丘崇昆(1913—1943),河源县城镇上城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初中毕业后,见国家积弱,外患频仍,激起其爱国热情,决意弃文就武,投身革命。于民国19年(1930)考取广东燕塘军官学校,经过4年学习训练,随军见习1年后,被任为排长,民国25年(1936)提升为连长。民国26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大举入侵,全-民奋起抗战,当日军侵占广东时,丘崇昆率军在省内各地辗转出击,勇敢善战,被提升为国民党63军186师558
(19131943)
刘大步
  刘大步(1913—1983),别名鸾生、鉴珏,乳名亚板,出身于书香门第,河源人。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前清秀才。父刘天才擅长书法,一堂兄爱好美术,他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爱好绘画,10岁开始阅读和临摹《芥子园画谱》及家藏书画。15岁时,他的作品已为乡人所喜爱。读中学时,在黄作良老师的指导下,他的绘画技术有很大提高,中学毕业后,考进国立美术学校,还经常到中央大学美术系和上海美专参观学习,为掌握用-法画西洋画的技巧,打下良好基础。抗日战争
(19131983)
李悦义
  李悦义(1906—1976),字君达,河源县城人,幼年随父去广州读书,民国12年(1923)于广东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随后就读大学,获国立中山大学第一届法学士,法国国立巴黎大学法学硕士,法国国立帝雄大学法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他在中小学时代,学习成绩优异,即为师友所推崇。在专门学校及大学求学时,历任学生会长,并从事领导青年及工人群众运动。毕业后,有更多的活动和建树,任广东省海员工会顾问、省港各报、国民党中央青年部主
(19061976)
李亚娣
  李亚娣(生卒年不详),女,河源县城镇上城人。她青年守寡吃斋,在家设斋堂。到50岁,她把斋堂改名为“群善社”,致力于创办社会慈善事业,不遗余力,文本框:  被人们尊称为“李大姑”。李亚娣生平为人端品守节,和蔼可亲,乐善好施。她没有亲生儿女,曾收养两个儿子,却不贤不孝,不务正业,且早年已殁。李亚娣将她所有产业,包括自居的两栋平房,毅然献出,作慈善事业用,为“群善社”社址,挂牌时备文报县政府备案,并举行开幕典礼,邀请各界人士参加,
罗其屏
  罗其屏(1905—1928),男,博罗县埔前河背上下罗村人(今属河源市源城区)。1919年8月,考上紫金县古竹乐育中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熏陶。1922年秋,转学于广州市英语补习学校。不久便参加阮啸仙等领导的广东进步学生组织——新学生社,投身广州-,逐步成长为-的积极分子。1924年秋,考进上海市同德医学院医疗系。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其屏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行列,不久被捕囚禁
(19051928)
曹少明
  曹少明(1902—1975),大埔县人。因家境贫困,仅读4年书,便跟父亲到老隆镇做店员,3年后,父亲病故,为了生活,他更加卖力做工,节衣缩食。民国17年(1928),开始自己开业经商。民国26年,他与胞兄少珊,将店铺资产迁至河源,专营大埔特产陶瓷缸瓦,店号为“万泰栈”。那时,正值同乡挚友饶彰风(当时任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长)、黄若潮(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干事)及周匡人、王淑仪等人,在河源县城搞地下革命活动,曹少明对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不怕牺牲
(19021975)
黎剑庵
  黎剑庵(1900—1978),别号黧涕,河源县城镇人。他聪明好学,喜爱书画,年轻时,负笈羊城,深得师傅指导,大有进益。回河源之后,更勤奋苦练,常废寝忘餐,进行学习研究。他的书法,初学黄自元和陆润等字体,后来自成一体,正、草、隶、篆都造诣甚高。学画画,擅长中国墨笔画法,好画山水花鸟。他的书画求之者甚众,河源县城各商号招牌,多出于他的手笔。县之各圩镇商店,亦慕名而来,求他的墨宝。民国19年(1930),河源县城开辟中山公园,而中山公园后来的
(19001978)
罗焕荣
  罗焕荣(1900—1927),男,博罗县二区埔前乡下村人(现属河源市源城区)。1919年,罗焕荣受五四-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报,萌生追求革命的念头。1924年,罗焕荣婚后第三天就离别妻子,赴穗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步兵科的学习骨干,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罗焕荣入党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24年秋,罗焕荣投入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1月,罗焕荣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往教导团二团担任连队教官。期间,曾到虎门
(19001927)
黄荣寿
  黄荣寿(?—1956),河源县城镇上城人。他待人诚恳,为人厚道,热心慈善事业,乐于捐助。建国前,在县城化龙路开设“宏昌”杂货店,同时在茶行街设“元兴”烟丝店,生产加工精制的“顶雾”烟丝,品质纯正,配方精致,香味浓郁,畅销全省各地,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近年仍有一些华侨问及此烟。黄荣寿经商几十年,待客热情,买卖公平,从不欺骗群众,对贫苦民众上门求借,必给予周济,凡冻、饿死路旁的无籍尸首,他必施以棺木埋葬;每当城镇洪水成灾,他
刘允中
  刘允中(1889—1952),又名中伯,河源县城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师友器重,长大后,小有名气,志务实业,对于农业尤有兴趣。民国初年,他在本县倡导种桑养蚕,据他《六一述怀》所记:“我邑地僻循东,农事垦植,令人提倡育蚕种桑,尚无成法,始乃赴顺德考察,研究蚕桑,冀于地方所兴益”。归来之后,商请邝安澜(东莞人),及本县乡绅黎兰生、邱海珍等招股集资,创办农场,择定县城西郊(现在卫星区),首先设立蚕桑试验场,邀请同辈少年陈君
(18891952)
刘瑞九
  刘瑞九(1883—1969),河源县城镇人。他聪颖好学,待人厚道,诲人不倦,潜心医学,济世救人。30年代在鹤山开业行医,擅长内外儿科,抗日战争期间他不愿为日伪就诊,屡遭刁难。民国31年(1942),从鹤山逃难回到河源老家谋生,尽管生活困难重重,也不放弃医业,即使无米下锅之时,仍-背诵张仲景的《伤寒论》。他日间行医,夜间读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建国后,刘瑞九决心为振兴中医效力,1951年,与张俊文两人,参加省统考,第一批考取中医师职称。
(1883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