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名人录
殷清
  殷清,字西溪。松江府上海县人。明嘉靖年间上林宛录事。因嫌官职不高,辞职返里经商。殷善于经营。所营商店连成一片,形成集镇——殷行。殷为人仁厚,对贫困的亲友和乡民,均热情帮助,并乐于资助慈善事业。明嘉靖元年(1522年),地方遭灾,饥民无数,州府号令地方豪绅开仓放粮。殷清首先响应,出粮6000担,赈济灾民;但又不愿显名邀功,便籍口传言:“我欲筑一土山于屋后,为我批送泥土者,可以换粮。”灾民知他的善意,纷纷前来背负肩挑,到麦收时节,土山筑成,灾民亦无一饿死。嘉靖四年(1525年),又逢天灾,殷开仓济民,并出银数千两,招呼灾民为土山砌石植树,修筑亭台楼阁,使灾民又度过了荒年。清朝刘玉田所著《依仁山记》
[]
王根英
  王根英(1906~1939),女,原名庶心。本区引翔港人。8岁随嫂进纱厂学接头,11岁进恒丰纱厂做童工。16岁顶姨妈名进怡和纱厂。民国13年(1924年)进思恩义务夜校读书时,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老怡和纱厂第一任团支书。在领导青年工人反对资方克扣工资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民国14年五卅惨案后,她领导工人成立-委员会(后改组为工会),响应市总工会要求总同盟-斗争,提出保障工-利、增加工资等11项要求,并粉碎资方企图破坏-的阴谋,迫使资方接受全部条件。-坚持118天,时间之长,为全市之最。不久,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同年12月6日,她带领部分工人参加上海工人支援北京人民反张(张作霖)倒段(段祺瑞)万
(19061939)
全思诚
  全思诚,字希贤,号文达。松江府上海县人。少年时以有文才而闻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封为文华殿大学士,辅导太子读书。年余后,又兼任左中允。当年(明洪武十七年)即告老还乡。他为人慷慨,乐于捐办公益事业。原引翔图中四七图及正十九图境内,所有整块石板桥,都由他捐建。桥旁石板上,“全文达沫土建造”的刻字,仍隐约可见。由于当时粮税征得太重,为减轻乡民负担,他曾向官府申请少征粮税。因其在乡间为民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在他去世后,乡里人建造了一座全公祠(俗称:阁老殿),作为乡贤祀奉。1953年,建造五十六中学时拆除正殿,1988年,为建造大连西路30弄工房,阁老殿被拆除。
[]
刘临沧
  刘临沧(1922~1949),江苏江都人,生于上海。自幼随母亲捡煤渣,14岁起先后进裕丰、大康、同兴等日商纱厂做童工,超负荷地搬运纱锭。有次一小伙伴因体力不支,中途歇一下,日工头挥棒就打,小临沧冲上去责问:“你为什么打人?”工头灰溜溜走了。从此,他成了小伙伴心中的英雄。民国29年(1940年),他进日商第三机械所(今新沪钢铁厂二分厂)做工,中共地下党员张志洪经常向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民国30年,临青路发生抢杀人事件,日军-这一地区,张志洪等处境危急,他毅然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直到-解除。民国31年,日领班铃木见他在机床旁与工人讲话,举手就打,他愤起紧抓铃木双手,一个“背包”将他甩倒在地,狠揍
(19221949)
徐周良
  徐周良(1925~1958年),原名周富泉、周瑞卿。上海人。6岁时寄养在姑父徐杏泉家,改名徐周良。因家境贫困,仅读几年小学。民国26年(1937年),进美孚洋腊厂做临时工。民国28~32年,先后在日商纬通纱厂、北京紫竹林南方饭店当练习生。民国33年进日商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翻砂间做记工员。在厂中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与友人一起办夜校,帮助学徒学文化。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他按中共地下组织的指示,组织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进行护厂斗争。经受过斗争考验的徐周良,于民国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工作更加积极,配合马小弟等人组织沪东区49厂联合工会;参
(19251958)
杨允中
  杨允中(1890~1974),原名孝述。松江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宣统三年考取北京清华庚款留学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学院电工系学习。1914年与同学任鸿隽等筹建“中国科学社”,民国4年回国,任职美孚公司机械设计院。民国5年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民国8年五四运动时,他支持学生张闻天、沈泽民等联合南京各大学组成学生联合会,支援爱国反帝斗争。民国11年任教务长、校长。民国14年五卅惨案时,恽代英、萧楚女来南京发动学生、工友支援反帝斗争,住在河海学生宿舍,组织下关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英商向北洋军阀操纵下的江苏省政府报告,下令通缉,他得到消息连夜通知他们离宁,
(18901974)
董大酉(899~97)
  董大酉(1899~1973),浙江杭州人。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民国17年回国,民国18年与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建筑师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民国1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订《大上海计划》。8月12日成立“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聘请董大酉为顾问。民国18年8月28日,董大酉筹建新市府及五局办公房,共征地8万平方米。建筑为中国式,各局相对集中又各自分立,平面式样。民国19年市长张群采纳批准聘他为主任建筑师,征求新市府设计图案。董大酉从46份中外建筑设计师应征和稿件中,邀请叶誉、茂菲
(18991973)
刘阿九
  刘阿九(1900~1969),又名刘文俊。江苏江阴人。9岁进上海日商三新纱厂做工。每天搬运筒管12小时,阿九人小力薄,累得精疲力竭。工头还不满,经常对他拳打脚踢,常被打得鼻肿眼青。阿九不服,偷偷地在家练拳头击砖,练就一双“铁拳”,从此,他凭这双拳打抱不平,曾打得工头窜逃,打掉日本佬的门牙。但也为了“铁拳”砸破饭碗5次。民国10年(1921年)进东华纱厂。此时的阿九,已在夜校里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认识到光凭“铁拳”不能使自己翻身,只有组织自己的工会,工人团结起来与资本家斗,才能有好日子过。民国11年,东华纱厂女工们发动-,阿九积极参加斗争,-取得胜利。民国14年,阿九代表东华纱厂工人,参加在闸北
(19001969)
马小弟
  马小弟(1913~1967),又名马伯良、马金根。上海人。12岁开始作临时工,经常失业。民国27年(1938年)进英商马勒船厂,在中共地下党员毛良的启发教育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以结拜“九兄弟”、“弟兄会”等形式,团结工人群众,发动抗征兵、抗拉夫等斗争。在这基础上,成立厂工会,办起了工人食堂和工人消费合作社等集体福利,因此在工人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民国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因他家在厂附近农村,地辟人稀,便成为地下党向各船厂工人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的场所。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马勒船厂被日军占领,他转到日商第三机械制作所做工,不久就培养发展了一批能联系群众、敢于斗争的积极分子。针对侵华
(19131967)
丁希庆
  丁希庆(1907~1978),江苏宜兴人。民国25年(1936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中山医院眼科医师、同德医学院眼科教授兼同德医院眼科主任、解放军空军医院顾问、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1957年起任上海市第二劳工医院(杨浦中心医院前身)眼科主任。丁希庆早年致力于视网膜剥离术的研究,为了提高手术治愈率,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他自己花钱买兔子,星期天和几位青年医师一起在兔眼上做实验,终于使视网膜剥离术的手术治愈率达81.3%,并撰文总结交流,在眼科界赢得声誉。丁希庆对病人充满热情,对工作高度负责,经他检查的病人从不误诊或漏诊。为了诊治一些疑难病例,他常常在不透光、不通风的暗室内连续几小
(19071978)
丁佐成
  丁佐成(1891~1966),浙江镇海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三年,即由教会资助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电气工程,获硕士学位。后进美西屋电气公司任工程师,曾拟去威斯顿电表厂参观,被拒绝。一怒之下,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于民国14年3月回国,筹集1000美元资金,建立中华科学仪器馆。该馆虽设备简陋,从业人员仅4人,只能修理幻灯机和实验室电表。他却居然研究成船舶和航空用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承包了当时中国航空公司两条航线通讯设备,为招商局轮船公司等装置收发报机,盈利14万元。民国16年宁波巨商朱旭昌等投资6万银元,与其合资成立大华科学仪器厂股份有限公司,从业人员增至60多人
(18911966)
杨根新
  杨根新(1943~1965),原籍江苏海门,生于上海。幼年随父到厂里捡破烂。解放后,进盐山路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自愿参加太浦河水利工程劳动。后至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第一工程队当工人。1961年参军后,他刻苦练武。1964年10月,被调去挑担,为练好本领找了二块百斤多重的大石头,挑了石头担参加早操爬山。一次部队出发野营,营长发现他挑了很多不该他挑的东西,让他分给大家,他却不肯,就硬性规定不得超过规定重量,可每天行军到最后一二十里地时,他担上的东西总是越来越多。后来谁累了,他就夺谁的东西挑,领导怕他累坏,叫他提前出发,可他一到宿营地,就为大家腾房子,帮炊事员挑水、烧饭、烧洗澡水等,忙个不停。一次渠
(19431965)
杜继康
  杜继康(1925~1965),浙江宁波人。生于工人家庭。在亲戚资助下,才受过中等文化教育。民国35年(1946年)起在斯高中小学任小学部教师,不满教会对学校的统治,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教育下,提高了政治觉悟,于民国36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那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教师生活极为困难,为了改善教师待遇,他奔波于区内各校,发动和带领教师配合全市教师统一行动,多次包围市教育局、参议会,并举行--。在民国37年“六二八”的反饥饿斗争中,他与广大教师一起,包围市教育局,露宿-,迫使政府当局发放生活补助费,斗争取得了胜利。自从反饥饿斗争后,教育系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应变和迎接解放。他和同校的沈梦熊、沈心程、陈凌
(19251965)
叶懋英
  叶懋英(1912~1967),女,江苏扬州人。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学系,先后任教于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澄衷中学等校。是著名的数学教师。1951年从事工农教育,1954年起,先后任同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副教导主任,工农预科副主任、主任。她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深入了解这些只读过几年书,有的甚至刚过扫盲关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钻研教材,经常备课至深夜。她以满腔热情帮助工农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她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无不佩服她,尊敬她,愿意和她谈心里话。1956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由于她在教育事业作出优异的成绩,从1956年起,先后获得市优秀教师、市先进工作者等
(19121967)
袁滨忠
  袁滨忠(1933~1967),浙江舟山人。1950年师从著名演员筱文滨学艺,进文滨剧团(后改名为艺华沪剧团)。1951年进爱华沪剧团。袁滨忠在学艺时刻苦钻研,进步很快。至1955年已成为剧团主要演员之一。他的表演深沉细腻,唱腔融合了筱文滨和王盘声的特长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有所发展,故既有“文派”、“王派”之长,又自成一派——“袁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袁滨忠的戏路很广,他先后在《梁祝》、《桃李颂》、《青春之歌》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1959年参加上海市沪剧界著名演员会串《雷雨》时,他演周冲颇受赞赏。60年代初期,他主演了《年青的一代》和《红灯记》,分饰林育生和李玉和,更为观众注目,成为沪剧界有
(19331967)
徐宝彝
  徐宝彝(1908~1966),江苏无锡人。其曾祖父徐寿是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化学之父”。徐宝彝12岁赴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5岁赴法国,进巴黎拉加纳公学继续学业。1927年起,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工学院、里昂大学医学院。1935年6月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应震旦大学医学院之聘,任外科教授兼广慈医院外科主任。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抗战,徐在震旦大学临时开辟的伤兵医院任院长,不辞辛劳,为大手术主刀。民国35年离开震旦时,震旦校长曾授他执教成绩优良证书。后自行开设诊所。解放前夕,家中已买好去台湾的飞机票,徐坚持为新中国服务而留下。1956年徐放弃私人开业,8月任上海市立第二
(19081966)
过静宜
  过静宜(1901~1977),江苏无锡人。民国13年(1924年)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民国15年后在沈阳兵工厂任技士,民国20年在南京兵工署技术司任技术员、技正等职。民国23年被派赴捷克布诺兵工厂、柏林弗立北威尔纳精密工具厂实习,回国后建立测量样板体系,解决了大量技术上问题。抗战爆发,任兵工署51工厂总工程师。民国30年因主持设计制造捷克式轻机枪全套样板,被授予陆海空军甲等一级奖章两枚。民国33年被派赴美国见习考察,1947年回国,因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自动辞职,在行政院上海物资供应局驻太平洋各岛储备处任副处长及总工程师。民国38年初,拟派驻台湾高雄建修车厂,但他毅然留下,该局全体工程师受其影响
(19011977)
朱家浚
  朱家浚(1893~1979),字越千。区境殷行乡人。早年毕业于江苏清丈总局绘丈学堂,后在宝山县清丈局任职。并兼任宝山县地政局官契发行所主任。民国17年(1928年),任宝山县殷行乡乡董,并被选为上海市市政委员。抗战时期,任国华殡殓馆经理。抗战胜利,进地政局任技正。解放后,转市房地产局任科长。朱家浚为人正派,为官清廉,自奉俭约,一生不治产业。任殷行乡董期间,在发展地方经济、市政建设以及国民教育方面,政绩显著。他待人接物,重义轻利,凡有求于他,能办者都尽力为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富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日军占领上海期间,避居法租界,日伪多次请他出任江湾区长,皆遭拒绝。日本投降后,进市地政局任技术
(18931979)
张世宝
  张世宝(1917~1979),原籍江苏扬州,生于上海。10岁进沪东公社读书,15岁后当学徒、做工。民国26年(1937年)进上海电力公司,积极参加抗日和爱国斗争。民国36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4月与王孝和等先后被捕,判无期徒刑。由于社会舆论和全市工人的抗议,国民党当局-将他释放。解放后任厂工会执行委员。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轰炸发电厂,职工伤亡70余人。发电机组被炸,影响全市的供电。张世宝在轰炸现场,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组织纠察队员抢救伤员。随后又动员铜匠间工人进车间抢修,为了早日恢复发电,保证全市供电,他连续工作三昼夜,第一天就修好25号炉,使发电量提高到4000千瓦。次日
(19171979)
全部杨浦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