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名人录
覃伯坚
  覃伯坚(1132~1206),湖北恩施人,南宋时期施州行军总管,史称“覃将军”,恩施、利川、宣恩、来凤、巴东等地覃氏家族直系先祖。 三国时代,蜀国总兵覃万传因军功卓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今武陵山区的雄溪、樠溪、巫溪、酉溪、辰溪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深受土民爱戴,后被各峒酋长推举为总酋长。唐朝中叶,发生“安史之乱”,居瞿塘关一带的覃万传的第十代孙覃如夏率领部下士兵1000多人北上保驾,直到成都。因护驾有功,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封覃如夏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光禄大夫”,并调往施州镇抚十八峒,其子孙世袭其职。覃伯坚为覃如夏十一世子孙,生于绍兴二年(1132)壬子年。娶唐氏为妻,生子普诸。庆
[] (11321206)
田世爵
  田世爵(1499—1562年),字廷器,号龙溪,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人,明嘉靖年间任湖广容美宣抚使。田世爵为田秀宣抚使的第七子,乳名七哥俾。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庶长兄百里俾谋权篡位,弑父杀弟,独世爵年幼,被乳母覃氏与其夫以己子代死,而负世爵出奔桑植土司,哺育成人。明正德二年(1507年)世爵袭职,正德九年(1514年)回司任事,在位四十余载。田世爵的贡献在于,他袭职以后,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认为乱贼之祸,始于大义不明,要消除内乱,必须知书识礼。欲“知书识礼”,必须推广汉文字、汉语言,走开化中兴的道路。他首先安抚舍把,恤民好士,屯兵边界,巩固疆域,创造司内的稳定环境。然后采取一系列
[] (14991562)
温朝钟
  温朝钟 (1878—1911年),字静澄,又字果斋,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大路坝人,系“铁血英雄会”义军司令总长。温朝钟幼赋天资,志量不凡。他看到清廷统治下的中国,内政腐败。外侮日亟,阶级矛盾和-十分尖锐,便剪掉发辫,放弃举子业,于经史外旁搜博采,以谋求救国图存之道,探讨社会改革之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于亲友敦促,他就近考取了四川省黔江县学。友人向他祝贺,他说:“这是清朝统治者的牢笼术,中国两百多年的耻辱,有什么荣耀!”他弃学回到家里,布衣素食,与农民为伍。以后又兼学医术,为人治病,不论远近寒暑,一喊就到,不取报酬。治病后就劝他人修身立德,济人利物,人们都称他“温神仙”。光绪三十二年
[] (18781911)
詹邈
  詹邈(1054~1088),利川都亭里人。据《施南府·选举志》记载:“詹邈都亭里人,宋元祐三年,博学宏词科第一”。詹邈生于1054年,湖北利川都亭里铜锣坝人。家境贫寒,自幼父母双亡,与祖父母相依为命,仅靠家养三只鸭子生蛋换盐吃,他天生聪明伶俐,人莫能及,祖父母节衣缩食,送其读书。他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家穷买不起绝笔,就以木盘盛沙习字,机敏过人,乡人无不称赞。在他科考之时,主事者请来一位很有学问的和尚为科场撰写一副对联,提学一看就知道出自于僧侣之手,连叹乏人,科场为凤巢虎穴之地,怎么好用一出家人手笔呢。詹邈闻言很不服气,当即口占一联,提学十分赞赏,令换上詹邈佳作。宋元佑三年(1088),宋哲宗赵
[] (10541088)
唐崖土司印官田氏
  唐崖土司印官田氏田氏(?—1630年),女,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龙潭司乡人。系明末龙潭土司安抚使之女,唐崖土司安抚使覃鼎之妻。明万历年间,唐崖、龙潭两土司因边界争端,经常彼此攻战,结下了家族恩怨。后来,两土司停止争战,坐下言和。龙潭安抚使将女儿许配给唐崖宣抚使覃鼎为妻。田氏名门闺秀,天生丽质,深明大义。她以大局为重,不计家仇族恨,毅然应允许亲。田覃和亲后,两司化干戈为玉帛,互不侵犯,和睦相处。自此两土司土民安居乐业。田氏聪慧伶俐,精明能干,她到唐崖司后任印官之职,执掌司务内事,覃奉调出征期间,峒事悉赖田氏主持,负责安定后方,保证战区粮、械等物资供给,内则地方安谧,外则转输无乏,为覃鼎屡建战功给
[] (?~1630)
田旻如
  田旻如(?—1733年),初名琬如、明如,字侯期,号碧峰。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人。是世袭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田舜年的次庶子,为容美土司末代土王。其父为保障嫡长子丙如(如)的承袭不受干扰,令田旻如寄籍荆州,在枝江县捐纳国学监生,跻身于京师国子监就读。后以仪表风采、精明干练、倔强剽悍进入皇家侍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其父派舍把唐柱臣到京,寻找《桃花扇》剧本。田旻如在京有年,目睹了孔尚任罢官和《桃花扇》禁演的全过程,又知道父兄都酷爱戏曲,于是安排唐柱臣谒孔东塘先生,从之学诗,为容美土司引进《桃花扇》作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功策划。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田旻如受到皇帝召见,令他
[] (?~1733)
陈世凯
  陈世凯(1629~1689),字赞伯、紫山,湖北利川人,清初军中名将,号称“陈铁头”。清顺治元年(1644)满清入关,虽正式统治全国,但云贵鄂川一带仍崇尚明朝。第二年春,南明大臣何腾蛟被福王朱由崧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广西军务,在湖南澧州招募人马,力主抗清。这一带战事频发,动荡不安。其时,年仅15岁的陈世凯在利川接替黄氏家族世袭的“百户”军权,准备守土平暴。顺治四年,李赤心、高必正、袁宗弟、刘体纯率部降何,后与姚黄、王友进等联合,在四川、湖北交界间进行攻掠,民众恐慌。17岁的陈世凯立即召集乡民,组成团练准备抵抗。顺治十一年,李自成余部刘二虎率部众入利川,把陈世凯的父亲劫去折磨
[] (16291689)
黄中
  黄中(?~1565),世为蜀人,为龙潭安抚司司主黄俊长子,为支罗峒峒长(支罗今为利川谋道镇地),是土司族人反抗明王朝-的骁将。明嘉靖初年以“俊素贪暴,据支罗峒寨,以睚睚杀人”等罪名,将龙潭安抚使黄俊、支罗峒长黄中父子双双逮捕入狱,黄俊死于狱中,黄中被充军到广西南宁永卫。遇到当地秀才官豹出面担保,始得出狱。黄0狱后,悄悄潜回支罗寨,立即联合四川万县、云阳、奉节等地反明力量,揭竿举义,并组成以黄中为首的反明队伍,设衙门,修关隘,练兵勇,结寨船头寨。船头寨地势十分险要,据《利川县志》记载“峭壁如船,一径可通”,黄中在山上的险道上修起48道卡门,至今能见者还有25道,真是“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
[] (?~1565)
黄玉山
  黄玉山(1849—1911年),又名黄明星,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蛇盘溪人,系“铁血英雄会”义军后勤总长。黄玉山自幼敦厚老实,读书通大义,崇尚名节义烈,成年后放弃科举,改理家务,研究农商实业,逐渐富裕起来。致富后济世利民,乐善好施,凡属公益事业,尽管花费巨资也在所不惜,受到乡民称赞。清光绪八年(1882年)以来,地方屡遭饥馑,每逢灾年,他都创设赈局,捐献钱粮赈济灾民。春天则施钱散种,救济穷苦百姓,十几年从未间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侄婿温朝钟在重庆加入同盟会,带回《革命军》、《民报》、《同盟会宣言》等革命书籍,在乡里倡导“风俗改良会”。黄玉山首先赞成,并将温朝钟请至家中,纵谈时事,得知革
[] (18491911)
张昌岐
  张昌岐,字凤楼,一名任侠,苗族,1900年9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土堡乡三光坪村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父亲张晴峰,考秀才未第,在家以教书为业。叔父张玉卿,也是未第秀才,擅长诗文。张昌岐幼年受到父亲、叔父的严格教育,养成了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乐于助人的性格。18岁时题写︰“知多世事胸襟阔,识透人情眼界宽”一联于家门以自励。1922年,张昌岐在张氏宗祠的资助下,赴武昌求学,考入武汉中学。当时,董必武、陈潭秋等在该校任教,常对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张昌岐感到十分新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期间,张昌岐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关心时事,联络同志,积极参加武汉的-,思想感情
(19001927)
田九龄
  田九龄,生卒年代不详。字子寿,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人,明嘉靖年间容美宣抚使田世爵第六子。世人称之为容美田氏诗人之鼻祖。田九龄警敏好学,博览强记。后又拜华容孙云梦太史为师,结识了太史的朋友和门生,活动圈子处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田九龄喜交游,所交往的人有太史、大将军、司马、知府、县令、录事、才子、禅师、道长等,在已收集到的存诗中属于赠答唱和之类的有近五十首,涉及四十多人。在与汉族名师名宦、名士和司内文人的唱和交流中,善吸收他人之长,逐渐成长为容美土司历史上第一位诗人。田九龄因才华出众,被执政长兄田九霄、次兄田九龙猜忌,继受侄子辈争夺继承权的影响,把这位六叔当作潜在的对手。九龄为避祸端,离司
[]
饶应祺
  饶应祺(1837—1903),字子维,号春山。恩施城关人。清拔贡。因在施南防堵太平军石达开部入川有力,清廷赏国子监学正衔。同治元年(1862)中举人,以知县选用,授刑部主事,因父丧未到任。后入湖广总督李鸿章幕,随军援陕,再转入陕甘总督左宗棠幕。1877年因军功擢同州(今大荔)知府,任内竭力赈灾,全活灾民70余万。1884年调任甘州(今张掖)知府,捐俸银设纺织局于府署内,以妻妾教民纺织,后推及全府各县;复监造水车,引黄河水灌田,大兴水利农垦,人民衣食得以自足。1885年调任兰州道,着重整顿财税,奖励工商,主张“严以驭吏,宽以裕商”,地方经济恢复迅速。1886年和1888年两度受任甘肃按察使,肃整
[] (18371903)
田甘霖
  田甘霖(1612—1675年),字特云,号铁峰,田玄第三子。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容美宣慰使之职。少年田甘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说:“吾少年,多横口,落地便学狮子吼。”弱冠,补长阳县博士弟子员。约在二十六岁时,明王朝征调容美土兵,助剿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他随军参战。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以土司子弟出入湖北省考场武昌名流“咸异其事”。他与颇有才名的同龄考生严守升相互倾慕,成为神交之友。守升后任南明太史,失败后旅居容美多年,他称之为“三代师”。顺治三年(1646年),田玄逝世,田沛霖袭职,见田甘霖气质不凡,命其全家困居陶庄。他自己一面与南明督师何腾蛟
[] (16121675)
田舜年
  田舜年(1640—1706年),字韶初、眉生,号九峰,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人。明末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田玄长孙、田甘霖长子。1644年明亡清立,中原鼎沸,四处烽烟,邻区避居容美的绅晋上流,日与其祖、父辈饮酒悲歌,赋诗论文。聪敏机灵的田舜年嬉戏于其间,耳濡目染,非诗即文,受着汉文化的熏陶。顺治三年(1646年),舜年祖父病逝,其大伯田沛霖袭职,沛霖既无子又忌才,令田甘霖全家困居陶庄。七岁的舜年无奈整天随父识字读诗,随母练音辨律,如此数年,成为终生的两大嗜好。顺治五年(1648年)沛霖去世,其二伯田既霖袭职。容美处于清军、南明、农民军三大势力斗争的夹缝之中,既霖执政三年,自知非拨乱之才,便
[] (16401706)
廪君
  廪君(?~?),约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古巴国(方)的创始人,被鄂西南土家族人奉为人文始祖。廪君即巴氏子务相。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世本》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又《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据此可知,廪君为太嗥伏羲氏的后裔。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位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有一支从洞庭湖迁徙而来的巴人,居住在临清江岩壁的赤黑两个洞穴里。巴氏之子巴务相生于赤穴,另有樊氏、相氏、谭氏、郑氏四氏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有一天,巴务相率五姓族人来到清江的河滩上,约定谁能将剑掷于半岩的石洞中,就奉他为五姓族人的君长。结果,樊氏、相氏、
[上古]
吴郅堂
  吴郅堂,字孝隆,名继烈,苗族,1888年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城的一个经商世家。幼时在县城读私塾,背诵四书五经,接受封建礼教;后到武汉读中学,见多识广,开阔了眼界,思想开始萌动。吴郅堂自幼家教严格,为人谦和,秉性耿直,不畏-,爱鸣不平。毕业后,怀才不遇,仕途无望,消极彷徨,闲居家中,在父亲开办的油行拨珠记账,学习经商,但对商界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恶习不满。不久,另立门面,经营棉花生意。他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受到群众的信任,在商界也有一定威望。1921年初,来凤商界同仁选他为县商会副会长。这位吴家“大少爷”,肩负重任,满怀踌躇,广泛联系,热情办事,力图振兴来凤商业,发展山区经济。但是,机不逢时,这年
革命烈士 (18881927)
牟茂
  牟茂(1320~1388),原籍公安县,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死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湖北利川、重庆万州等地牟氏的始祖。元至正二年(1342)牟茂从荆州下百里赤安反马乡,过荆州虎渡口,经恩施柳州城,越石板岭,到利川都亭里李子坳高穴口、大木杠等地谋生,草创家业。牟茂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秉性质朴,天资聪颖,品行高尚,常常为人打抱不平。有一次,为李子坳附近的向家坝向氏打败了田土司派来的数十个家丁,夺回了被抢的向氏闺女,声震当时的清江县都亭里,后被向氏招为女婿。婚后,他择居凉雾四孔洞(即今水莲洞附近)。至正十一年(1351),清江县与石柱县接界的剑南(后改为建南)、临溪、枫木、黄水
[] (13201388)
朱福隆
  朱福隆(?~?),利川元堡马桥坝人。父朱高宇,皇赠振威将军,母蒋氏赠一品夫人。朱福隆幼年家境贫寒,青年从军,因作战勇敢屡建功勋。据《利川县志·人物》记载:“朱福隆由军功荐保花翎副将,光绪四年(1878),克复新疆吐鲁番城擢总兵,光绪五年(1879),新疆南北路一举荡平,赏给三代一品,封典”。朱福隆参加的吐鲁番战役,当是左宗堂率军西征计伐阿古柏的战役之一。这是一次重大战役,给阿古柏政权以致命打击。朱福隆在这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晋升为总兵。在以后收复南北疆的一系列战斗中,不断建立功勋,以至得到清廷很高的封赐—三代从一品、振威将军,妻牟氏封一品夫人。祖父朱必用、曾祖父朱远维均系光绪五年(1879)以朱
[]
韦广宽
  韦广宽,又名韦玉堂,1884年生于湖北省咸丰县大村。其父韦子俊只得韦广宽一子,因此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学艺。他不负父亲厚望,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成为文化出众、医术高明、武艺娴熟的“全把式”,并以性格秉直,仗义豪爽,深得乡邻之爱戴。韦家到韦广宽时,家境渐富,有木房5间,田地70余亩,虽上有父母,下有六男(长子早逝)五女,但日子过得颇顺,算个小康人家。韦家“发”起来了,大村的大恶霸地主兼团总朱海丰红了眼,想把韦广宽的田产霸为己有,韦不依从,朱便常常寻衅滋事。一次在大村街头,朱海丰带着十几个团丁围住韦广宽大打出手。韦广宽顺手扳倒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团丁,“嚓”地撕开上衣,双手叉腰,铿锵有力地说︰“叫你朱海
革命烈士 (18841936)
全部恩施州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