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历史人物介绍10
徐光耀
  徐光耀 (1925~)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120师特务营战士,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除奸科干事、技术书记,解放军第20兵团野战新华分社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保定市文联,河北省文联、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全国文联第五
王笠耘
  王笠耘 (1927~2008)河北安新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参加了“一二·一”-。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小说组组长、文艺理论组组长、室主任,编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她爬上河岸》,理论专著《小说创作十戒》,诗集《心花飘向远方》等。
(19272008)
冯秉铨
  冯秉铨(1910~1980),河北安新县端村人。民国19年(1930年),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民国21年至民国23年,赴北京燕京大学攻读,获理科硕士学位后回岭南大学任讲师、副教授、物理系代主任。民国29年,获中华文化基金会资助,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哈佛大学讲师、研究员。民国35年3月回国,在广州岭南大学任物理系、电机系教授。民国36年,任该校理工学院院务主任兼电机系主任。民国37年,任教务长。
(19101980)
田企川
  田企川 (1936~)笔名冀夫。河北安新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随即到《甘肃日报》任文艺副刊,1987年获主任职称,任《少年文史报》副总。原为甘肃省杂文学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几十年来致力于文学人才培养和文学创作。著有散文、杂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四部:《冰壶集》、《陇上走笔》(合作)、《甘肃50年杂文选·田企川卷》、《一心集》。并与人合作主编、文史志辞书十余部,
宋祝平
  宋祝平 (1929~2009)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1948年就读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9年参加南下服务团随军入闽。历任《福建日报》记者、部主任,福建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福建日报》副总,福建新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记者。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访朝散记》、《海柳歌》、《乡音》、《赤子·山河》、《蓝色之路》,小品集《漫说吃在何方》等十部。
(19292009)
刘亦索
  刘亦索 (1946~)原名刘玉锁。河北白洋淀人。中共党员、民建成员。大学文化。现任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党支部书记,汉语、小语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我的洋哥儿们》、《在南丁格尔的圣殿里》、《北京的灯火》、《都市狩猎》、《双重身份的警官》、《盾牌的洗礼》、《万福》、《小金手》、《农民的儿子》,小说、散文选及电视文学剧本
刘毅
  刘毅 (1951~)笔名流逸、六幺。河北安新人。大学文化。历任《女子文学》副主编、副社长,现任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散文诗学会理事。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流逝的不是水》、《诗文撷美》、《少年朗诵诗选 》、《水流云在》、《神投》、《神秘线历险记》、《噩岛惊魂》等,主编《中国当代作家自况体丛书》、《原生态散文》、《当代女性之光》、《她们的呼吸》等,多次策划、组织并主持过全国性的文学活动。作品多次获奖并受到中国
刘锦云
  刘锦云 (1938~)笔名锦云。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京郊昌平县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82年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第一副院长、院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共十五、-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多篇,大型话剧剧本《狗儿爷涅槃》、《阮玲玉》、《风月无边》等。短篇小说《笨人王老大》(合作)获1980年全
刘会彬
  刘会彬 (1956~)笔名刘一朴。河北安新人。1987年毕业于青海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1970年参加工作。1987年调入西宁市文联工作至今,历任部、副主任、主任,现任《雪莲》杂志副主编,西宁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西宁市政协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常委。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读物《小灵通西部行·青海卷》,散文集《南走北走》、《在山宗水祖间行走》,《中国国画名作100讲》,并发
李永鸿
  李永鸿 (1921~2002)河北安新人。中共党员。一生在家乡白洋淀以经营渔业为生,从事业余创作,系安新县王家寨乡李庄子村渔民诗人。河北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河北民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白洋淀渔歌》,长篇故事集《淀上飞兵》,长篇叙事诗《红菱传》等。
(19212002)
常利民
  常利民 (1952~)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海淀职工大学中文系。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市海淀区委干事、文化局副主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朴素的闲话》、《禅林暮雨》等。小说《橘树》、散文《鸦颂》分别获北京市庆祝建国35周年、40周年征文一等奖,散文《大杂院》获1996年《北京文学》散文大赛二等奖,杂文《我们指望谁》获北京市第四届杂文评奖
杨杰
  杨杰(1895-1937年10月1日),字子英,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北容城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一军一师一旅副旅长杨杰少将,奉命率部扼守西塘,战况异常惨烈呈绞肉机状态,阵地数度易手,1937年10月11日晚,日军冲锋破我军阵地,上级询问战况,将军答:“尚能支持,不须后援”。言毕,亲率预备队前去逆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台湾忠烈祠有将军牌位,1993年民政部追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18951937)
贾小七
  贾小七,汉,二人转演员,著名喜剧导演赵本山先生的学生,本名贾泽浩,男,1970年3月3日出生,籍贯河北省雄县。 曾多次在东北二人转的比赛中获得奖项。
李小春
  李小春(1938~1990),男,京剧武生、文武老生演员。河北雄县人。学名菊申,乳名福来,祖父李永利。为李万春之长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并得舅父李少春传授。后于鸣春社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他文武兼备,11岁出台即红。1951年参加北京京剧一团,后改为为北京新华京剧团。随父及徐东明、徐东来演于首都实验京剧团、北京市京剧一团、新华京剧团,直到赴西藏、内蒙古,演于京津沪、河北、山东、东北及江南各地,颇受赞誉。个人成绩为提高技艺,曾向张
(19381990)
李圜春
  李圜春,为李万春五弟,生于1932年。鸣春社成立时,年仅6岁。随兄在科内练功习艺,工武生,个头、扮相、嗓音俱佳。功底深厚,长靠、短打皆能。常演《打虎》、《夜奔》、《三岔口》、《两将军》、《翠屏山》、《伐子都》、《挑滑车》等,更擅演猴戏。1949年,年仅17岁,便与桐春赴台演出。除在剧团演出外,亦到剧校任教。1983年,为去新加坡路经香港,得与阔别34年的兄嫂会晤。夫人沈涪,生有二子为双胞胎,兄名志希,弟名志奇,均从父艺工武生,现改入影视
李庆春
  李庆春出生:1929年,农历己巳年逝世:1998年12月7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九日男,京剧文武大小花脸。为李万春三弟。家学渊源,幼入鸣春社学艺,排名鸣杰,兼学文武大小花脸。1941年至1946年因在西单长安大戏院演连台本戏《济公传》而名噪一时。从降龙罗汉变成李修缘,再成为道济和尚,表演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可爱,所穿之破袈裟,上有彩色电珠,发出闪亮之光,显示其法力无边。加之灯光、布景的变幻烘托,颇具神化色彩,一时轰动剧坛。1993年元宵节,
(19291998)
李桐春
  李桐春(1927年6月7日—2014年3月30日),男,京剧武生、红生。河北雄县人,满族。名净李永利之子,名武生李万春二弟,生于1927年。幼入乃兄主持的北平鸣春社科班习艺,排名李鸣俊,工武生兼红生。40年代曾于《济公传》前饰伏虎罗汉,与庆春的降龙罗汉的双人舞,颇受观众赞誉。后部戏与张鸣禄分饰陈亮、雷鸣。擅演《古城会》、《汉津口》、《华容道》、《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关羽戏及武松戏,同时也擅长《霸王别姬》等戏。1949年初,与其弟李圜
(19272014)
李永利
  李永利 (1884年-1955年),京剧武净。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自幼酷爱戏曲,曾充任临时的武戏演员。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次女李慧英排行为四,为武旦李金鸿前室。民国20年创办“永春社”,由长子李万春挑头牌,演出于京津等地。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维持生计。李永利自幼酷爱戏曲,每逢集日或
(18841955)
白云生
  白云生(1902~1972)原名白瑞生。安新马村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戏剧,拜王益友为师,学昆曲及弋腔,演青衣、花旦、武旦,并组织昆弋庆生社,任主要演员,在京津及保定等地演出。他好学不倦,曾从吴梅研习曲律,并留意于南北昆曲唱法,又擅吹笛。33岁后改演文武小生,与韩世昌合作,把常演的折子戏连缀成有头有尾的完整剧目,如《风筝误》、《连环记》、《狮吼记》、《玉簪记》等,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尤以演《拾画叫画》、《守门杀监》、《断桥》、《
(19021972)
高去寻
  高去寻(1910~1991)字晓梅。安新南冯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北冯村两级小学和保定第六中学读书时,颇受老师器重。1929年考取北京大学文预科,得到北大文学系教授魏建功的关注与指导。从此在课余时间开始阅读有关甲骨文、金文及铜器的专著或论文。同时,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在发掘朝鲜乐浪郡时代的墓葬之后,应邀到北大、清华进行了两个月的演讲,并放映照片说明,更引起他对考古学的兴趣。高去寻进入正科后,读历史学系,选修过五种专讲上古史、两种上
(191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