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历史人物介绍4
余怀安
  余怀安(1903年~?),厦门人。从小喜爱足球运动。民国10年(1921年)在鼓浪屿浔源中学读书时,参加第二届全省学校运动会,以5.7米成绩获跳远冠军,并获跳高第二名。民国12年5月,参加在大坂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以5英尺9英寸(相当于1.8米)成绩获跳高冠军,为中国田径队夺得惟一的一块金牌。民国17年应聘为集美学校体育教师。民国18年在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和民国20年的全国运动会福建省预选赛上,集美代表队创一批省纪录,获团体总分第
丘汉平
  丘汉平(1903~1990年),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出生于缅甸。少时回国求学。获中国公学商学士及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暨南大学外交领事系系主任、海外文化部主任兼中学部主任,还兼任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国公学教授,并在沪任律师。民国28年(1939年)回闽,先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福建省银行总经理、福建省政府财政厅长、驿运处长等职。民国36年返沪重操律师业,并当选国民政府-会委员
(19031990)
陈梦韶
  陈梦韶(1903~1984年),原名陈敦仁,同安县人。9岁随父往南洋,入私塾读书。15岁就读于寻源书院中学部。民国10年(1921年)入厦门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厦门、龙溪、永安等地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务长及语文教师。民国34年秋,回厦门大学担任《中国语文》、《文字学》、《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等门功课讲师、副教授。曾将《红楼梦》改编为《绛洞花主》剧本,鲁迅为这一剧本写了《小引》,称“佩服作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
(19031984)
汪万新
  汪万新(1903~1978年),别名汪洋,厦门人。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翌年,前往海澄县(今龙海市)树人小学任教。民国13年南渡印尼巨港,初任中华学校(小学)教员,逾年任校长。民国19年在玛瑙树埠开设万新号杂货商店,随后往新加坡、巨港等埠经营杂货。太平洋战争期间,携眷避居玛瑙树埠郊。日本投降后,先后在槟城、巨港、新加坡与友人开设联益、益和、三益公司,经营土产;参与组建昆兴公司,任副董事长。1952年被英殖民当局以共
(19031978)
黄翼
  黄翼(1903~1944年),字羽代,厦门人。早年求学于北京清华学堂,民国13年(1924年)毕业。次年留学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专攻心理学。民国17年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民国19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他受到美国儿童心理学权威A·格塞尔(ArnaldGesell)、K·考夫卡(KurtKoffka)等名教授的指导,从事心理实验研究。民国19年回国,在浙江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时浙江大学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尚属空白,他
(19031944)
谢投八
  谢投八(1902~1995年),厦门人。民国8年(1949年)赴菲律宾大学美术院学习绘画,民国14年毕业后留校继续学习,并在马里拉华侨学校兼课。民国17年由其堂兄越南侨商谢妈延资助赴法国,进入巴黎朱利安美术学校深造。民国23年学成回到厦门,应聘在厦门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抗战爆发后,厦门艺术专科学校停办,他转到厦门大同中学任教,后随大同中学内迁。民国27年应杭州国立艺术学校之邀,在浙江开办画室。民国29年回福建筹办福建师专艺术科
(19021995)
李琅琨
  李琅琨(1902~1947年),名煜,字琅琨,别号宸溪庐主,又号怀溪,同安县人。自幼喜诗、书、画,好观察大自然,常凝神于山水花鸟之间,偏爱梅花,闲时或书或画,书画作品独具风格。民国15年(1926年),南渡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会计。同时,遍访当地艺术名流,切磋技艺,其诗、书、画进步很快,并日臻成熟。其书法苍劲有力,洒脱俊秀;墨水梅花,浓淡相宜,疏密得法,每幅绘画作品,均配以诗句,成为诗、书、画交融的佳作。主要作品有《怀溪楼》诗集一册,其中
(19021947)
林藜光
  林藜光(1902~1945年),厦门人。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因常至厦门佛经流通处购阅佛书而归信佛教,并与流通主人蔡吉堂结为密友。民国18年(1929年),应聘赴北平任哈佛燕京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历史与语言研究,尤其是精研梵文有得。曾撰写《大宝积经迦叶品梵文引得》(未及刊印)。民国22年,应聘至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任教。业余时间随法国梵文学家列维学习梵文、巴利文,后遵列维之嘱,从事梵文写本《诸法集要经》的校订刊行工作。民
(19021945)
陈森茂
  陈森茂(1902~1941年),厦门人。幼年曾受短期华文教育,后转英华学校读英文。民国8年(1919年)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兼文学。民国11年,获法学士及文学士学位后,往新加坡任律师,其后,曾任新加坡市议会议员。民国29年,与华社领袖叶平玉合力推翻市议会已通过的采用日本水泥决议案。现位于新加坡汤申路与惠德里路交接处附近的陈森茂路,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19021941)
钟世藩
  钟世藩(1901~1987年),厦门人。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23~24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学习病毒学。历任南京和贵阳中央医院儿科主任、湘雅医学院儿科教授、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他在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基础医学研究。30年代初与谢和平创造性地采用琼脂扩散技术来鉴定肺炎及双球菌型别。40年代,他发现了细菌保护
(19011987)
林珠光
  林珠光(1901~1975年),又名聚根。祖籍厦门,生于菲律宾。早年就读马尼拉中西学校,后继父业,成为当地富商。民国9年(1920年)捐资在家乡前埔创办以其父名命名的云梯学校。民国12年,捐助4万银元扩建厦门双十中学校舍,并每年资助经费5000银元,长期任该校董事长。在菲律宾曾任中华青年体育会会长,菲律宾中华青年会体育部田径队主任。民国13年,率中华青年会篮球队回国参加全国第三届运动会,为华侨参与祖国全运会之创举。抗战初期,率第一支华侨
(19011975)
林荣年
  林荣年(1900~1992年),平和人。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同年底任该医学部附属医院住院医师。民国19年起,历任杭州医院皮肤科、福建省立医院皮肤科主任,江西省立医专皮肤科教授,福建省立厦门医院、厦门市立第一医院副院长兼皮肤科主任,原厦门中山医院院长、厦门市立第一医院院长、厦门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市人民代表、中华医学会厦门分会理事等。30年代起,他在浙江、福建及江西3省从事热带病学和皮肤病的医疗及教育工
(19001992)
陈伯甫
  陈伯甫(1900~1992年),厦门人。民国10年(1921年)赴新加坡谋生,随后回家乡创办殿前小学,同年考入浙江体专学习。民国16年往缅甸仰光经商,主要从事肥皂制造业,并历任缅甸华侨救济会主席、缅甸华商商会副会长、仰光南洋中学副董事长、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董事长、华夏中学董事长、仰光业余公学副董事长、仰光厦门鹭江公会理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3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将多年积蓄的55公斤黄金以公价折让给国家。1979年迁居香港。为
(19001992)
张振才
  张振才(1899~1925年),厦门人。幼年禀性聪慧,活泼好动,喜交游。15岁毕业于省立厦门十三中学,先后在厦门市大同、鸿麓、鳌岗、清河等小学任教,并一度任上海《新闻报》社厦门代理。民国10年(1921年),参加通俗教育社的筹备,被推选为交际股主任兼新剧股主任,后又被聘为专职总干事。20年代初期,厦门市各界开展反对英帝国主义,收回海后滩的斗争,益同人公会、教育会等社团召开各种群众性-。他每会必到,并在会上发言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民国12年
(18991925)
叶清和
  叶清和(1898~1945年),厦门人。少时在英华书院读书,毕业后,先是在其父经营的烟酒食品杂店帮忙,后从事鸦片贩运。民国13年(1924年)在上海杜月笙的“禁烟局”缉私运输课任职,从中肥私。民国14年,辞去“禁烟局”职务后,自己开设“和源行”,公开的业务是代理德国某洋行五金颜料,暗地里以批发鸦片为主。他原先已加入葡萄牙国籍,其后又加入日本国籍,依仗日本势力,掩护非法0。他开设国民药房、和兴建筑公司,并在上海购买地皮建筑楼宇出租,又参股
(18981945)
陈掌锷
  陈掌锷(1897~1981年),厦门人。早年就读于厦门同文书院。民国8年(1919年)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后赴美国春田体育大学深造,毕业后到上海暨南大学任体育教师。30年代初任厦门大学体育部主任。民国23年,组织厦门竞强体育总会,任该会总干事,为发展厦门社会体育贡献良多。多次出任厦门市、福建省运动会总裁判或体育代表队总教练。厦门沦陷前随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带领学生自力更生,开辟厦大体育场。后应聘赴
(18971981)
陈文总
  陈文总(1895~1985年),名左武,字君文,别名逢场,同安县人。自幼发愤读书,爱好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稍长,肄业于厦门同文书院,未毕业就先在大同小学任教,不久转任《厦声报》。民国10年(1921年),他发起组织一个以传播新文化和投身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社团——厦门通俗教育社,并担任该社第一届教育股主任和第二届总务股主任(社长)。民国12年7月6日,他以通俗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厦门各界举行的对日市民大会,被推选为大会临时主席之一。他发
(18951985)
廖翠凤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应邀去廖家吃饭。席间林语堂觉得有一双眼睛在偷看他(后来廖翠凤说是看他吃几碗饭),接着又发现他远行换下来的脏衣服被廖翠凤拿去洗了。后来廖翠凤上了圣玛丽亚书院,她听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大出风头,对林语堂更有了钦佩之情。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
林学大
  林学大(1893~1963年),厦门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高级师范艺术教育系,回厦任教于思明中学(厦门第一中学前身)、厦门美术专科学校、集美师范学校。民国25年,应新加坡华侨中学之聘买棹南渡。民国27年,新加坡成立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他为创办人之一,并被推选为首任校长。此后直至逝世,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美术教育事业,被称为新加坡、马来亚美术教育的拓荒者,享有“南洋美专之父”的美誉。他擅长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甚多。生活简朴,
(18931963)
沈观格
  沈观格(1892~1961年),字锡标,号拙庐主人,厦门人。民国6年(1917年)赴印尼三宝垄,在一家公司任会计兼批房(文书)。他参与组织侨民发起加薪-活动,获得胜利。同时还在印尼创办平民学校,创办《真理》半月刊,并兼任《泗滨日报》特约记者,参与组建工党,积极维护当地华人、华侨的正当权益。民国16年回厦门定居后,潜心于灯迷研究。他的灯谜评论著作《拙庐谈虎集》详细记述灯谜的历史、谜体、谜格,结合实例加以评析;灯谜汇编《拙庐灯虎集》收录灯谜
(1892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