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历史人物介绍11
孙虔
  孙虔(1917~1940),灵丘西沟村人。其父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其母决心供孙虔读书,盼他长大成人。孙虔也体谅母亲的苦衷,从小读书十分用功。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河南国民高小。因家庭困难,无力继续升学,只好回家务农。 1937年八路军在灵丘南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抗日工作。八路军发现孙虔出身贫农,又有文化,1938年便选送他到七区冉庄培训,之后回到西沟村担任小学教员。1940年他动员母亲和妻子参
(19171940)
刘昆
   刘昆(1911~1940),灵丘刘庄村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扛长工,打短工。1936年逃荒口外,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灵丘。平型关大捷后,刘昆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任刘庄村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主任。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去地委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为灵丘县第三区区长。他动员群众交公粮,动员青年参军,动员妇女做军鞋,他经常深入敌占区征公粮,捉汉*,破坏敌人的交通。1939年12月中旬深入川下敌占区,给伪村长训
(19111940)
李交社
   李交社(1905~1940),灵丘县小寨村人,平型关战役后任蔡家峪的村长。抗战期间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领导各阶层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特别是在割掉敌人的“耳朵”(割清泥涧梁至白羊洼的电线)、打断敌人的“腿”(破坏锅帽山一带的公路)等斗争中成绩尤为显著。当时参加对敌斗争的除李交社外,还有赵小武等17人。他们破坏敌人交通,送公粮,通情报,配合八路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由于叛徒告密,1940年12月22日,李交社等18人不幸被捕。在这生死关头
(19051940)
刘仲邠
   刘仲邠(1891~1940),原名刘兴国,字仲邠,赵北村人。刘钰之子。他终生爱好博物,研究水利。壮年回到故里,积极倡导、创修唐河水利工程,开渠灌地,当地受益很大。曾被授予山西省银质菊花奖章一枚及“义士”称号。 1936年红军北上抗日,进驻甘肃庆阳。城内地主大户逃往西安、兰州。而仲邠留居庆阳,迎接红军驻进自己的私宅刘公馆,负担一切生活费用。红军三八五旅长对此极为感动。自此他与八路军结交甚密。他还带头在地方上发起支前募捐活动,并亲
(18911940)
龙诚
  龙诚(1863—1927),原名王九令,字凤琳,号孝禅,法名龙诚。灵丘沙涧村人。其父王珍,以农为生。兄弟四人,他为长。 王九令20岁时托贵佛之名出家觉山寺为僧。当时寺庙多年失修,王九令决心重新整修,宏扬其佛法。但县长穆长春不信善道,派人干涉,捉拿王九令入狱,严刑拷打,险些丧命,并将其父折磨而死。王九令出狱后,坚持继续修庙。他看到本县地薄财寡,唯恐难成大局,便到外地去募化。他偕同师弟龙聚、徒弟翔钰等人,赤脚摇铃,苦游于北平、归绥、
(18631927)
杜上化
   杜上化(1850~1922),字子诚,灵丘县上寨镇人。祖籍河南洛阳。祖父杜圣官居洛阳府,因被-诬告遭满门抄斩,府内一老仆救出两幼子,逃到河北阜平县谢地村,后至灵丘县南铺村,被一姓任的老人收养,弟兄俩一个改姓任,一个仍姓杜。姓杜的即杜上化的父亲,后定居上寨。杜上化弟兄4人,他为长。 杜上化自幼聪颖好学,10岁就通经论文,被誉为“神童”。13岁做《山汉辩》,批驳鄙视山里人的城里阔少,同年在大同府考中秀才。15岁时受聘于河淅村大户陈
(18501922)
刘钰
  刘钰(1849~1914),字式甫,大道地村人。清授武功将军,晋授武显将军,赐进士出身,曾任御前花翎侍卫,陕西西安城守协镇,署陕西都中协镇,委肃州挂印总兵等职。钰三岁丧父,和两兄从事农业,学习弓马。他刻苦练武,膂力过人,八百斤重的石狮提之展腹过膝。由于武功超群,科考一举成名。十八岁取生员,十九岁会员,清同治九年(1870)解元。殿试“拉斜”,中武翰林。连中三元,故刘氏堂名叫“三元堂”。清同治十年(1871),入卫乾清门,任御前侍卫。清光
[] (18491914)
王遵文
  王遵文(1832~1895),灵丘水涧人,字艺庵。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平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被称为“山西四王”,均以才德超群,受到上
[] (18321895)
宋起凤
   宋起凤,河间府沧州(今河北沧州)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任灵丘知县,清康熙元年(1662)离任,在灵丘任职九年。他到任后,因明代的县志失散,决心编纂一部新县志。每当政务之暇,就亲自调查访问,并参阅《蔚州志》、《浑源州志》和《广昌县志》进行编纂,经过六年拟成初稿。但囿于财力不足,无力雕板,又搁置一年。此时遇到罗森(曾任灵丘知县)于顺治十七年(1660)升任山西督学道副使,“下檄输金,属凤董其役”。宋起凤受命之后,对初稿查证,编
[]
诚慧
  诚慧,五代后唐灵丘人。传说其母祈祷于五台山,身感怀孕,便生下诚慧。诚慧长大后,誓不配偶,到五台山的真容院拜法顺和尚为师。 诚慧曾在李牛谷背诵《华严经》,还给人们讲经说法,常召五、六名儒生-而听。儒生们很佩服诚慧,有时带来异花鲜果敬赠于他,而诚慧很生气地质问他们,答曰:“您是神仙,愿意做您的执事来侍奉您。”诚慧不同意,便离开了他们。诚慧为民除害,感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庄宗同光元年(923)写信赠诚慧紫衣一身,然而诚慧再三辞谢不受。
陆万友
  陆万友(903~986),五代灵丘人。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后汉祖刘知远起兵灭后晋时,提拔为护圣指挥使。乾祜二年(949),汉隐帝刘承佑继位,被任命为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节度使。广顺元年(951),后周太祖郭威起兵反汉,陆万友为郭威出谋划策。当郭威称帝时,提拔他为散员指挥使兼奖州(今湖南芷江县西)刺史。显德七年(960),恭帝柴宗训继位,他出任安州(今湖北安陵)防御史。 北宋初年,他历任沂州(今山东临沂县)、蕲州(今湖北
王峻
   王峻(?~573),字峦嵩,灵丘人。天资聪慧,有谋略。东魏时任相府墨曹参军,后因犯错误被免职。后任仪同开府(宰相级别)、相府外兵参军、营州(辽宁省凌源县南)刺史。营州地接边界,失韦多次来犯,致使人民不得安宁。王峻到了营州后,在边远地界设置侦察岗哨,还到处布置疑兵。每次失韦来犯,王峻常常出其不意,击中失韦要害,从此失韦不敢轻举妄动,全境安全无事。 他的前任刺史陆士茂,曾无故杀害失韦部下八百多人,此后失韦不再给北齐朝贡。王峻分析失
[南北朝] (?~573)
尉迟惇
  尉迟惇  尉迟惇是尉迟迥之子。  尉迟迥不满杨坚,起兵反抗。尉迟惇率军十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则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这时孝宽见机不可失,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沁水。高颎下令焚烧浮桥,断绝士卒逃走的念头。至八月十七,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尉迟迥兵败自杀身亡,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尉迟惇向青州(山东省
尉迟迥
  尉迟迥(516~580)北周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字薄居罗。鲜卑族。宇文泰甥。他能征善战,好施爱士,位望崇重。初为泰帐内都督,从泰复弘农,战沙苑,累有军功,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入蜀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镇蜀。北周初,拜柱国大将军。宣帝即位,为相州总管。帝死,杨坚独揽天下兵马事,他起兵讨坚,兵败自杀。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人,文帝姊子,鲜卑别种尉迟部之后。父俟兜,性弘裕,有鉴识,娶周文帝宇文
[南北朝] 鲜卑族 (516580)
李殿林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
[] 蒙古族 (18421916)
拓跋毛
  拓跋毛(前?年—前204年),北魏追尊的第一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4年在位,在位时统一了索头部鲜卑部族。《魏书·序记》记载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称帝时,追谥其为成皇帝。
[] 北魏追尊的第一位始祖 (?~前204)
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一方面继续培养教育年幼的皇帝,使其逐渐了解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对北魏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推行均田制、新租调制、三长制等,促进了鲜卑族
[南北朝] 中国古代十大贤君,北魏皇帝 (467499)
任举
  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土,授以陕西柏林守备,以征巴里坤有功,迁宁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屡立战功,特授西凤协副将,晋署重庆总兵。在一次平定叛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终年46岁。乾隆皇帝甚悯悼恤,典如提督,例谥勇烈,入祀昭忠词。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次子承绪为官,其弟凤由守备超擢参将,后又升副将。任举的次子任承绪于12岁补博士弟
[] (?~1748)
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
[南北朝] 北魏第三位皇帝 (408452)
毕士安
  毕士安(938年—1005年),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二),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 宋朝宰相 (93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