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名人录
李方子
  方子字公晦,号果斋,光泽县乌洲人。生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父名绍祖,祖父李吕。幼从叔父西山先生李郁学,深得西山先生所传杨时龟山之学的要领,朱熹许为讲学友。叔父闳祖、相祖、壮祖都是朱熹的高足,他们的道德文章,都为朱熹所称许。方子在这样“家学之传,远有端绪”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理学思想熏陶,年岁稍大,继叔父从朱熹学,博学能文,深通程朱之学。他为人端谨纯笃,不苟言笑。初见朱熹时,熹对他说:“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大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因而他把自己的文斋命名为“果斋”,决心从学习中来砥砺自己的个性。后游学太学,学官李道传知道他精通程朱之学,不计官位的高低,亲具名帖去拜望他。后为宋代名臣的牟
[]
李巽
  李巽字仲权,号席帽居士,县乌洲人。生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他兄弟3人,长名建中,巽居第二,李贾是他的三弟。巽成年后,独自结庐于县镇岭坊席帽山前,潜心学习。当时光泽士子大都不敢参加科举考试。巽博学能文,立志要中试,以求学以致用。初试不遇,有人嘲笑他说:“李秀才席帽何日离身?”但他并不因此气馁,仍勤学不倦,终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在全县历代士子中第一个考中进士。为回敬人们对他的嘲弄和鼓励乡里士子努力学习,他曾赋《登第吟》一首:“当年踪迹困埃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注:自他而后,在两宋期间县人考中进士的共22人,其中李氏子孙达9人)。他出外为官,历任江南西
[五代十国] (949~?)
李深
  李深,字叔平,光泽乌洲人。生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少孤,力学不倦,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曹州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主簿,后历任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东)、蔡州遂平(今河南遂平县)知县,为官清慎。绍圣初(约1094年),李深被召充编敕所详检校文字官。时章惇为相,议改雇役为差役,深因反对,被降官一级,以宣奉郎外调至东京,抽税竹木场。绍圣四年(1097年),复为直奉郎、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通判。元符间(1098~1100年),朝廷下诏求言,深从陇西上 书痛斥章惇等任人唯亲,欺君误国,结果遭到破孩。时适值枢密院言熙河路经略钟传等进筑丹喇关,奏报失实,章惇等借此诬李深在军中参议军
[] (10491106)
高澍然
  高澍然字时埜,号甘谷,晚号雨农,光泽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苦读,甚得老师赞赏。性至孝,14岁时母死,高澍然按古礼,倚墓结庐而居,不忍舍离,里人为之动容。嘉庆六年(1801年),高澍然中举人,但会试失败,乃出资捐得内阁中书。在京供职才半年,父又死。高澍然以未能居家孝养为终身大恨,于是辞职归里,抚教弟、妹4人,以慰先人。又辑其父生平事迹写成《家录》一卷。高澍然甚笃族谊和友谊,族孙高垂佩幼丧父,仅有祖母和母亲;旧友上官信之父与子皆死,遗一寡媳和两个幼孙。两家生活皆甚贫困,高澍然乃为他们筹集款项以息钱赒给两家。高澍然膺选拔贡时,与同县何长栻同赴省试,长栻得病不治,死于福州
[] (17741841)
李郁
  李郁,字光祖,学者称西山先生。光泽乌洲人,朝散大夫李深的第四子,出继叔父李庭为嗣。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幼从舅父陈忠肃学,20余岁时谒见杨时于余杭(今浙江杭州),拜为师。杨时见他谈吐不凡,才华出众,以第三女许配与他,精心教诲。尝对他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心,学之将何以用。若曰孔门之学仁而已,则何为而谓之仁。若曰仁人心也,则何者而谓之人心耶。”郁受言取《论语》、《孟子》诸书,苦读18年,焕然若有所得,其说深为龟山先生所赞许,是龟山先生学术思想重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之一。“龟山先生既没,后进多从之游”。朱熹称“熹少好读程氏书,年二十许,始得西山先生所著论孟诸说,读之又知龟山之学横出此支,
[] (10861150)
陈泰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生年不详。幼年时生活在邵武外祖父家,因姓曹。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乡试第一,任安庆府府学训导,便恢复本姓。正统初,经朝中大臣推荐,陈泰任监察御史,先后奉命巡按贵州、山西、山东等地。在贵州巡按时,适值官军进军麓川(今云南腾冲县),每年用士兵二千为响导,战败则取士兵首级甚至杀害平民冒功领赏,泰上疏痛劾他们欺君虐民的罪行。正统六年(1441年)夏,在山西巡按时,认为地方连年灾异咎在廷臣,应对不称职的人给予惩处,以清吏治。他先后劾罢都御史陈智、侍郎李庸、祭酒贝泰等。陈泰在山东巡按时,曾上疏数千言,力陈选贤去奸为治国之本的要旨。泰平素严于律己,好搏击,三为御史,巡按各地,弹奸劾
[] (?~1470)
彭华寿
  彭华寿,光泽县止马乡仁厚村山坳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父亲经商兼有田产,家庭生活较富裕。华寿童年时在农村私塾读书5年,初具阅读医学书籍的能力。光绪廿四年(1898),拜当地名老中医彭祖德为师,苦学6年,深得其医术真传。光绪三十年(1904),他开始在家乡山坳开业行医。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和《陈修园三十六种》、《冯氏锦囊》等名家专著,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自成一格。他精通内科和儿科,兼通妇科,医疗效果显著,求治者日众。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家乡山坳行医。1954年参加止马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由于年迈回到山坳承办保健站。1959年经省卫生厅评为省名老
[] (18811966)
李诰
  李诰字君彰,县乌洲人,李铎的长子。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诰从小聪明,7岁能诗,有《咏马》、《咏梅》、《咏菊》、《咏莲》和《读书吟》等诗作,为县人所传诵。年长与弟诏和详同肄业于仙花书院,勤学苦读,夜以继日。夜读思睡,夏夜则以宵灯粹掌,冬夜则置足于冷竹筒上,甚或投足于冷水中,以驱除睡意。因闻庐山书多,欲往一读未读之书,途经南昌,谒见太守吴,并将平日所作文章,请吴指点,以示自己的才学。吴读后大为惊赏,并出难题进一步以试其才。诰受命回寓,一夕而成,吴读后赞不绝口,全郡争相传诵。诰辞往庐山,吴厚赠以路费。次年入京,考中庆历二年(1042)进士。由于马仲甫的保奏,他被举充京官,不久改秩将士郎
[]
何秋涛
  何秋涛(1824-1862)字巨源,号愿船,光泽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自小聪颖,过目成诵。披阅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四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试录取为举人,次年礼部会试录取为贡士,不久中进士,任刑部主事,举为律例馆提调、秋审处坐办。刑部所撰《律例根源》,多由秋涛手定。何秋涛为学以用为本,治学严谨,对“经史百家之词,事物之理,考证钩析”,绝不牵强附会。自选为进士后,更加致力于学问,倾囊购书数万卷,常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等京城名流学者进行切磋。咸丰三年(1853年),何秋涛随侍郎李嘉端巡抚安徽,因其父欲回光泽,便辞职而归。回家后,省中要员对他非常器重,委他劝
[] (18241862)
李铎
  李铎字振文,县乌洲人,李巽兄建中的长子。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长,好读书,以文章道德知名于世。曾筑别墅于县西的徐源,日夕读书其间。一日回家探望,乡人问他有何收获?他说:“他无所有,只得‘监书’十担。”后他家遭火灾,他急忙回家问的第一件事是:“书病乎?”家人答以书在无恙,他说:“书在吾子孙不穷足矣!他何求?”他这种以书为财富传给子孙后代的思想,为他的子孙树立一个读书穷理的良好家风。左司谏陈瓘尝说:“敷政铎者,开李氏家学之先倡也”。他的子孙后代如李郁、李吕、李闳祖、李方子、李应龙等在理学研究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很有名的乌洲李氏理学世家。他好为诗,诗作颇得少陵句法。如“圃茶
[]
李吕
  [公元一一二二年至一一九八年]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宋朝词人 (11221198)
黄贤士
  黄贤士贤士字尚卿,号宜生居士,光泽县城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为清末光泽最后一科的拔贡。他擅长文章,立志终身从事砚田笔耕,以教书育人为乐事,而无意于仕途和为子孙后代置备田园家舍。他常对人说:“农田有歉有丰,砚田无旱无涝;农田有沧桑之变,砚田终身不移。”自民国6年(1917)以来,他历任洪济高等小学、福民高等小学及师训讲习班的教师。民国15年他与光泽西区人高文修在县城吴家祠堂合资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内设高级和低级两个班,除国家颁发的课本外,他还为高级班的学生加授《左传》、《四书》和《东莱博议》等古籍。但因条件不足,学校只办了将近两年。学校停办后;他曾一度到光泽北路毛湛设馆施教,以应北路学童
[] (18701940)
何淑苹
  何淑苹,光泽县人。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父长敦,字礼门,嘉庆五年举人,历知直隶新城、盐山、饶阳、博野(今均属河北省)诸县。淑苹自幼好读诗,善于默诵古代诗句。她学诗初习七言,后精于五言。因随父任,得便遍游吴、越、齐、鲁、燕、蓟诸地,每到一处,有所感触,必以诗咏怀,因此创作不少写景抒情和吊古伤今的佳作。道光版《重纂光泽县志·山川略》录有她所作五言绝句《望乌君山》一首:“欲识春山态,时登小阁看。白云浮翠速,晨气逼烟寒。”全诗自然流畅,不假雕琢。淑苹不但好诗,而且热爱音乐,能操琵琶、筝等多种乐器,尤精于琴。每值“衙斋昼静,谯漏宵沉”,常可听到泠泠琴声,从其书房飘出。淑苹对父亲非常孝顺。其父因
[] (18101930)
危德华
  危德华光泽人,生于元代末年。隐居光泽北溪,博览儒道诸家经典,能文而尤精于诗,与翰林危素、考功郎葛元哲及道教金门羽客方壶子、冷风羽人邓宇等相友善。他不慕荣达,郡县多次征召不肯应。其家境贫困,以教授诸生为业,学者称为北溪先生。著作有《北溪集》、《观海集》等。危德华对元朝的残酷统治和末年兵战不休深感不安,对国家的统一寄予很大的希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刘克明发动县人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庆贺升平,德华写下《元宵杂咏》9首,歌颂当时的盛况。杂咏自序中记:“光泽杉关聚兵战守,自至正壬辰(元至正十二年,即1352年)之后,十有八年,民罹饥馑,城市萧然,已酉岁(明洪武二年),刘克明宰于兹邑,元宵复有
[]
李闳祖
  李闳祖字守约,号絅斋。李郁孙、李吕子。光泽人。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调静江府临桂主簿,提刑方信儒、漕使陈孔硕都向他咨询政务。暇日到学校,传道讲学,士习有很大的改变。史载:“桂士之知有正学,自闳祖始”,他是将理学传至桂林地区的第一人。后任古田令,勤慎明恕,诸司论荐改秩,未赴卒。李闳祖从学朱熹讲学,笃志学问,强力精思,论议切实,朱熹将他置在家塾,以教诸孙,为编《中庸章句》、《或问辑略》。黄幹、李燔、张洽、陈淳都敬重他。
[]
李纯德
  李纯德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生,字得之。光泽人。自幼秉承家学,治《周礼》,兼通《左氏春秋》,为人简古,不追求时好。20岁左右游太学,而不第,三舍法行,充贡,又不果,县有民兵,纯德为制战阵击刺之法,成效显著。县令欲报其功,纯德笑谢去。晚年,隐居山林读书自得。宋绍兴五年(1135年),以特奏名,将入朝廷对,前一天卒于临安客舍。朱熹为他撰墓志铭,称为好德有常之士。
[] (10731135)
李应龙
  李应龙字玉琳,李郁的直系子孙。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他隐迹于西山书院,根据西山先生家传的理学思想,穷儒家经籍,博学能文而有节操。元至元间(1335~1340年),使者闻知他的道德文章,足以为人师表,先后推荐他出任白鹿洞山长和漳州教授,他辞谢不肯赴任。朝廷因赠以桂林主簿致仕。至正十五年(1355年)病卒。遗著有《春秋纂例》、《老经集注》、《四书讲义》。
[] (12941355)
上官紫凤
  上官紫凤,字灵仙,清代光泽县人,生卒年不详,刑部主事何秋涛的母亲。她生性庄静慧敏,好读古人书,深通儒家经义。秋涛幼时所学四书五经,都由她亲口传授。除儒家经籍外,她还热爱古诗词,特别爱好汉魏乐府,对唐、宋及明初诸家诗作,也百读不厌。在家终日垂帷读书写诗,与小姑何淑苹切磋、唱和。她的公公礼门先生常以此而自豪,认为“女博士”皆集于门庭。紫凤不但深通文翰,而且精于刺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秋涛考中进士,在京为官。她随子到京居住,尝织“金鳌玉并山川锦乡图”,在京诸官眷属互相传观,人人叹为“神针”。著作有《八角楼诗集》12卷、《岐园标雅诗余》4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封宜人,道光三十年(18
[]
何玉书
  何玉书字梦麟,光泽县城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成年后毕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民国15年(1926)历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中国国民党福建省临时政治分会委员、福建省财政委员会主席、福建省军需委员会主任。民国16年4月,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11月兼任江苏省农工厅厅长。民国17年5月改任江苏省农矿厅厅长。民国20年4月去职,12月复任江苏省实业厅厅长。民国22年11月调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总务处处长。民国27年8月调任贵州省政府委员。民国29年11月兼任贵州省粮食管理局局长,民国32年7月改任贵州省粮政局局长,民国34年10月改任贵州省田赋
[] (1892~?)
全部光泽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