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名人录
王化
  王化(1811年—1878年),字召卿,号树棠,原籍南靖,自其先世即居漳城西隅顶庙。父王朝仪,是位著名的塾师。王化幼承家庭教育,聪明过人,经史诗文,无不精通。王化喜欢研究宋儒心性之学,致力于伦理的躬行实践,修养功深,人们都敬仰地称他“粹然儒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新进南靖县学秀才王开泰因学师逼勒卯礼自刎死。王化是第一名的廪生,倡议请上方划定卯礼章程。同治十二年(1873年),王化成恩贡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岁试,七县的文武考生集中到漳城。大家认为王开泰因为交不起卯礼至自刎惨死,而家贫妻少没有后嗣,捐资为之善后。七月间,督学冯誉骥按临(巡回考试)至漳,因为请定卯礼章程没有批准,考
[] (18111878)
李兆炳
  李兆炳(1909年—1992年),漳州人。早年在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就读。学习期间,曾多次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民国18年(1929年)到海澄县任教。民国21年中央红军入漳后参加红军,被分配在红一军团第四军政治部工作,后随主力红军撤回江西中央苏区,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科长。民国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编译局副局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兆炳曾任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委、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编译处处长、军委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091992)
黄取
  黄取(1799年—1861年),字取生,漳州旧桥南岸人。祖上世代冶铸为业,父黄太极经营“金宝兴”号鼎炉。黄太极去世后,他与哥哥黄三仍做铸工,但维持不了日食三餐,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耕种。因家境贫困,他已成人但无法成家。后来村里有个庄氏寡妇和两个儿子,生活艰难,经村里好心人撮合,黄取和庄氏结合。一下子一家增加三口人,生活更困难,幸好胞兄黄三不娶,加以接济,才勉强把家庭维持下来。养子成人后,家境渐好,他又努力经营冶铸,终于恢复“宝兴号”鼎炉作坊。不仅继承家传工艺技术,并大胆革新。他深知犁铧等农具结构,要适应不同的土质才能发挥最高的效率,因此,他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不同的犁耳犁铧。这些改良的农具,一上市便受
[] (17991861)
林弼
  林弼,字元凯,龙溪县人,从小聪明过人。“六岁能诗、博洽群书,善书,工诗文”。元至正八年(1348年)登进士第,始为郡幕僚,继任漳州路知事。明初,受太祖征召与宋濂、王炜等-《元史》,任史部考功司主事。后奉命出使安南。安南王赠他千金,弼辞不受。回国后任丰城令,被诬受贿。朝廷知林弼曾辞安南王赠金,廉洁从政,不予问罪追究,改任饶州通判。后受命参与平靖安南之乱,再升登州知事,卒于任内。漳州通判王炜对弼评价极高。诗曰;“文物如邹鲁,斯言信不虚,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先儒,祠宇依山曲,遗书布海隅。风流今熟继,林子亦其徒”(自注云:进士周匡物,先儒谓陈北溪,林子名唐臣,字元凯)。唐臣后改名弼,著有《林登州集》,是
[]
蔡竹禅
  蔡竹禅(1898年—1966年),又名蔡大勋,漳州城区人。年少时攻读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的影响,弃学从商。民国5年(1916年),进笃诚赐记参行当学徒,他聪明勤快,深得笃诚赐记老板陈智君的赏识。陈智君在民国8年到福州任省财政厅长,便带他到福州当税务征收员。民国10年,陈智君离职,蔡也返漳,与归侨合办“华侨钱庄”。不久他入股龙诏汽车公司,任经理。后因大股东张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内部互相倾轧,经营不当,无法实现他的抱负,于民国24年愤而辞职。民国17年任漳州商会会长。民国21年红军离漳后,-笼罩漳州,国民党当局抓了很多人,此时蔡任代理县长,他主张“冤宜解不宜结”,凡有店铺担保的人,一
(18981966)
蔡梧材
  蔡梧材(1895年—1976年),又名亚材,字琴轩,漳州市(今芗城区)人。童年家贫,父母勉强送他到私塾念书。17岁到漳州泰兴木器店当学徒,糊口度生。民国4年(1915年)得亲友资助,远涉重洋,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谋生。初在利和土产店当记账员,为人老实勤奋,含辛茹苦,颇得老板器重。民国6年经友人介绍到椰城(雅加达),受聘在长茂布店当司事。民国11年回国完婚,不久携眷又往椰城,到源成兴土产店任司帐。民国29年,夫妻倾平生积蓄,在椰城开业,经营日常用品布匹。隔年又与友人冯辉星等合资创办源利布匹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各种布匹。他分管财务,待人至诚,重义守信,经营有方,生意兴隆。由夫人黄香玉及长子
(18951976)
柯联魁
  柯联魁(1910年—1938年),漳州人。少时家庭生活艰难,勉强进校读书,民国16年(1927年)初中毕业后,升入省立第三高中,民国18年辍学到港尾仁安学校任教。民国19年得到亲友帮助到上海劳动大学攻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年后又辍学回乡当教员。柯联魁在家乡早就结识了许铁如(-)、蔡大燮等中共地下党员,接受革命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他在海沧教书时,替中共地下组织传送《前哨报》、《实话报》等报刊。民国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柯联魁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平时沉默寡言,注重实干,乐于助人。他有两个好友失业在家,生活难度时,便将自己谋得教员一职,由三人共同担任,每月30元薪水三人共分。由于他平素能急人所急,替
(19101938)
杨天恩
  杨天恩(1898年—1985年),又名恩惠,漳州市(今芗城区)人。父杨景连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开设“杨协成酱园”。杨天恩十岁入学,民国4年(1915年)小学毕业,次年考入鼓浪屿浔源书院,后又转学于福州三一书院。民国8年的“五四”运动,杨天恩深受新思潮影响,在三一书院毕业后,他怀着为革新、兴业、民主谋福利的热心回到漳州。民国9年父逝,他继承父业。当时制造酱油酱料的技术,都是沿用数百年前古老又简陋的传统方法。他接手“杨协成”后,感到要发展经营,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改革生产制造技术,潜心钻研中外书籍,吸收欧美先进技术,大胆进行改革。首先他研制磨豆浆机、抽水机获得成功,大大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工效。
(18981985)
王履亨
  王履亨(1856年—1940年),字咸熙,号复一,漳州人。家境清贫,年少就读常处于挨饿受寒之中。23岁时进秀才,后曾两次上狮子岩办学。宣统二年(1910年)赴京应孝廉方正试,以岁贡投铨吏部,得县丞之职而不就。后返漳复办学于家乡,辛亥前后掌教郡南义学和主持乡里两所私塾的教学。履亨一生从事程朱理学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教学对象大都是善良人家的子弟。他重视启蒙教育,对初入学儿童,精选简短诗歌和格言导之,并自编教材辅导,教育学生知廉耻、守礼义、行孝、悌、忠、信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品德。对年长的学生则授以《朱子小学》、《近思录》,示以成人造道之方。同时自撰许多意味深长的处世警句和文章来引
(18561940)
许爱国
   英勇就义为乡亲  许爱国,漳州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生父曾水根,母亲许氏。家庭穷困,不满周岁被送进孤儿院,后由九湖乡农民陈榕抱养。 养父、母死后,许爱国到表兄阮石象的船上干活。阮石象是中共的地下交通员,他家的船是地下党活动的据点之一。从此,许爱国同地下党有了接触。 1932年,中央红军进漳时,许爱国到边区据点程溪的白云村,接受党的教育。1934年,许爱国参加红三团,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白云根据地红军军需处工作。她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到南靖县的草鞋店、大房的东范美村组织群众到漳州为红军购买雨伞、电池、药品、面粉、饼干等军需物资,并利用深夜把这些物资挑运上山交给红军交通站。 在反“围
(19111937)
郑图
  郑图(1920年—1977年),出生于漳州新桥下街一书香之家。其父早逝,由年迈的母亲抚养成人。他年少时就读于南方小学,毕业后转入龙溪中学,民国32年(1943年)高中毕业,又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深造。抗日战争爆发,暨南大学南迁福建建阳。在校期间,他学习认真,为人诚实,办事勤快,很受校内长者器重。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图随暨南大学迁回上海。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他积极参加上海-,进行“反内战,要和平”、“反破孩,要民主”、“反对美军暴行”的-大-,遭到国民党特务追捕和便衣警察的殴打。经过斗争实践和革命烈火熏陶,他懂得许多革命道理,深恨国民党反动统治,逐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民国36年,郑图大学毕业,返漳后
(19201977)
戴文赛
  戴文赛(1911年—1979年),漳州市(今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人。父亲务农,家境贫困。文赛3岁时,寄居于外祖父家里。他6岁就学于育贤小学,毕业后进集美中学,一年后转学浔源中学。他学习勤奋,考试都是名列前茅。民国17年(1928年),文赛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因家境困难,在校半工半读,兼做图书工作,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民国24年应广州岭南大学征聘为助教,并参加庚款留英考试。民国26年转至燕京大学任助教。8月,他以庚款留英身份,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在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天文学。留英时,应英国代表团的邀请,以列席代表身份参加国际天文协会。民国28年因成绩优异,获剑桥大学天文学奖金。民
(19111979)
邵江海
  邵江海(1913年—1980年),漳州虾仔巷人,系漳州地区主要剧种——芗剧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协会会员,市文联副主任,原漳州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60年曾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邵原籍同安县,家庭贫困,只念过二年小学,就去卖冰棒,做泥水小工、当小贩。民国16年(1927年)在厦门应菜河业余剧团学艺,拜台湾歌仔戏名艺人为师,后在明月圆班当演员。民国21年到海澄、龙溪教戏,先后在浮宫宝德春班、石码金瑞春班、正桂春班教戏。民国23年在浮宫丹宅村被招入赘。不久国民-演台湾歌仔戏,隔年国民-戏比较放松,当时邵的艺术已有相当造诣,他又开始到石码、许茂城内等地教戏,此后闽南许多
(19131980)
林淦生
  林淦生(1896年—1976年),漳州蜈蚣山人。其家境贫困,小时父亲勉强供养就读小学,15岁小学毕业后,在家从事劳动。并跟师学习眼科医术,前后达5年之久。淦生既聪明,又勤奋好学,很快掌握医术药理。期满出师后不久便自己开业,当眼科医生。至民国18年(1929年),他参加漳南游击队,担任地下交通员。他以眼科医生为掩护,多次为游击队购买物品、药品和传递情报任务,为游击队开展工作起到很好作用。民国23年,由于叛徒出卖,林淦生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关禁在漳州-监督处,被多次审讯,逼其供出地下游击队人员去处和工作情况,并施以酷刑。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敌人捞不到任何口信,把他判处死刑,后被押赴
(18961976)
徐梦龄
  徐梦龄(1899年—1959年),字子寿,漳州市人(今芗城区)。民国5年(1916年)拜儿科名医黄鸿初为师,两年后又到厦门拜名师学医。他刻苦钻研,医术大有进展。民国10年回漳,不久在龙溪埔下村开设“延龄寿”诊所,挂牌行医。民国22年诊所迁进市区巷口街,改称“神州药房”。他出身贫寒,深感穷人求医难,因此对初诊患者贫不计资,加上他医术高明,所以求医者甚众,尤其是在疾病盛发期,许多病人常列队候诊。那时他还担任龙溪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和国医研究社副社长等职,工作极为繁忙。抗战时期,鼠疫流行,为挽救濒临死亡的病人,他对症施治,并编写《鼠疫验方》一书,流传四方。抗战胜利后,医务照旧繁忙,除门诊外,还要应付
(18991959)
郑裕德
  郑裕德(1908年—1931年),漳州城区人。他少时聪颖,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小学毕业后即升中学。在校期间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国事,深恨封建制度和军阀的统治。民国15年(1926年)冬,北伐军入漳,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和配合下,漳州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他受到熏陶。革命的现实教育,使他更加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学生中的革命活动。民国16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共闽南特委和漳州的党组织迅速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国民党反动派在漳州大肆搜捕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进步学生,一时-笼罩着漳州城。郑裕德不畏敌人的-,不怕风险,秘密参加地下革命活动。不久,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
(19081931)
陈荣殿
  陈荣殿(1917年—1983年),漳州城区人,少时就学于漳州浔源中学。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民国34年到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进修。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医学院外科副教授、教授,遵义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陈荣殿是我国医学外科知名专家,在外科学上有较深造诣,外科临床上有许多创新,取得显著成果。尤其在胃大部切除,采用空肠近端大弯的吻合手术,经1000多例临床治疗观察,证明这种手术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故此后命名为“华罗氏Ⅱ区空肠近端胃空肠吻合术”。其医学论文有《商榷流行近百年的华罗氏Ⅱ区胃部分切除术有感》、《胃部
(19171983)
韩柳添
  韩柳添(1905年—1946年),学名锡龙,又名添水,天宝过塘村人。父是制糖师傅,少时随父到蔗铺度日。因他从小不习农艺,又怕劳苦,不务正业,而常与惯偷鬼混在一起。民国12年(1923年)春,村里近亲把“虎将公”的公田租给他耕种,可是那年大旱,稻谷绝收,生活难度,那些盗匪又去煽动他到外边“赚食”、“做生意”,从此走上盗贼的道路,逐步沦为-、打家劫舍的土匪。民国13年,柳添到平和小溪后湖村,投靠白扇会头目蔡振生,拜蔡为师,并认他为义父,学画符念咒的邪术。随后,在天宝招募人马扩充势力,霸据一方,于天宝、南靖、小溪、华安一带活动,到处“派黑单”,0财物,成为独霸天宝大山的一帮土匪。民国14年,天宝区公
(19051946)
李莱生
  李莱生(1922年—1994年),漳州城区人。家住新华西路,少时就读于漳州,早年随父往马来亚,发展橡胶种植业。由于经营管理有方,经几十年奋斗,后来成为东南亚“橡胶大王”。他的家族对漳州芗城祖居地怀有深厚感情。民国22年(1933年),漳州崇正中学经费发生困难,校长林文彬赴南洋募捐,李莱生父子捐赠800叻币(折值1万银元)。抗日战争期间,漳州连年发生旱、水灾害,李家捐助4000银元赈济受灾难民。当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动“献机救国”运动时,他带头捐献10万美元的飞机一架。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嘉奖,并颁发“急公好义”、“爱国先驱”的题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势力对新生的中国
(19221994)
全部芗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