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历史人物介绍2
黄开绳
  黄开绳(1895~1954)字直斋,坂东镇新壶村人。幼年丧母,赖祖母抚养成人。早年就读于文泉书院,每试必名列前茅。后进福建工业学堂学习。民国5年(1916)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和九州帝国大学深造,成绩优异,获化学硕士学位。民国12年学在回国,先后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和厦门集美学校任教。民国20年受聘担任上海开成硫酸制造厂工程师,曾主译《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第九册,受到当时国内工业界的重视。其对硫酸制造工艺之改进及试产的成功,改
(18951954)
黄盛明
  黄盛明(1893~1953)外号坜埔二,人称“阿二司”,坂东镇坜埔村圳墘厝人。少年时期跟随上四都(今三溪乡)名木匠绰号“上洋六”学艺。出师后,长期从事民间大型民宅、祠堂和公共设施的建筑,技艺超群,成为民国时期名扬县内外的一位“大木”能匠。木匠造房,要运用许多数学原理。黄盛明心灵手巧,既善于发挥师辈所传技艺,又能够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新,每“主篙”(主持建造者)建筑一幢房屋,从构思、设计到绘图,都能做到一丝不苟,匠心独运。在施工过程中,他单
(18931953)
黄炳武
  黄炳武(1887~1968)字希平,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时信奉基督教,在培元小学毕业后,入福州福音书院深造。清宣统三年(1911)在榕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参加福建学生北伐队。于福州东岳庙集训时脱队回县,四出活动,聚集六都和十一都一带游兵散勇数百人,成为一股地方武装势力,时称“清乡队”。民国11年8月,许崇智率北阀军入闽,征讨北洋军阀驻闽督军李厚基,黄炳武闻风率部响应,队伍被编为福建自治军第六路军,黄任司令
(18871968)
刘振仙
  刘振仙(1886~1933)坂东镇坂西村人,为清末、民国时期闽清著名的木雕艺人。17岁勤学成艺,20岁能独立操作,专门从事“香亭”、戏台、屏风、神龛、神像以及橱、床等的各种人物、花鸟雕刻。他中年时期,先后设计、巧造过3架民间元宵节用于迎神赛会的“香亭”,全用黄楠木细雕粘结而成,高2米许,5个层次,状如宝塔,每层都有龙凤、花鸟、人物等精致浮雕。特别是人物,每个人像的头发、眉毛、指甲和连结在脚上的草鞋绳子都刻划得栩栩如生,不仅表层人物如此,
(18861933)
许逸夫
  许逸夫(1885~1918)原名兴国,又名莫多,梅溪乡钟石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父许振铎系前清秀才,在本村文昌阁执教。逸夫童年时随父读书,戊戌政变(1898)后就学于基督教会创办的福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年,父母先后病故,只得中途辍学,往沙捞越诗巫“新福州”垦场谋生。后在诗巫加入同盟会,并同刘家洙等人一起创立光远社,从事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春,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气氛已遍布全国。逸夫认为革命0将要到来,遂约同
(18851918)
毛仲方
  毛仲方(1882~1936)下祝乡杉村人。青年时就读于黄埔海军学校,毕业后官费保送进英国格林臬治海军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在舰队服役。清末重建海军,清政府向英国订造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应瑞、肇和等6艘军舰,他奉派赴英接收舰只。他早期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事业。民国成立,在京师海军部任职。袁世凯窃国称帝,他忠于民国,力主共和,因此与陈英士、程璧光等3人同被监视。其妻魏淑媜察知京中情势险恶,劝他早日南下参加护法运动,遂微服离京,入
(18821936)
刘蔼生
  刘蔼生(1881~1939)又名我新,字爱生,亦名森,晚年自号养晦山人,雄江乡梅雄村人。福建高等警察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13年(1924)任陆军新编五十二师司令部秘书,旋又调91师师部军法处。民国18年,在上海正始中学任教。后到南京任首都警察厅督察长。民国22年返闽,定居于福州万侯街(今乃裳路)吉园。抗战时期,参加福州抗日后援会,从事宣传工作。他自幼爱好书法,勤练不懈,从魏碑入手,对大小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用功最深。成年后从事
(18811939)
刘家洙
  刘家洙(1878~1954)字杏津,今三溪乡前山村人。少有远志,16岁往闽江上游及省城各地谋生,颠连劳顿,历尽艰辛。1901年应黄乃裳招募,赴诗巫“新福州”垦场。初襄理创业,1904年黄回国后受托经营场务,以精明能干、处事缜密、年轻有为而渐为农工所敬服,垦场与政府间之公务往来及为垦农排难解纷等事逐渐落其身上,被推为新福州垦场第二港主。他初到诗巫先从事农务,获利颇多。转而经营商业,创设“达尝堂”商号,经营洋杂及中药材,奠定了经济基础。随后
(18781954)
侯香岑
  侯香岑(1875~1951)字璧谿,籍贯梅城。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勤奋好学,9岁入私塾,23岁中秀才,写得一手好书法、秀文章。光绪三十年科举废,侯凭学渊源,励志行医济世,潜心钻研歧黄医术。香岑早年与辛亥革命前辈黄乃裳乃师友关系。受其影响,同情并支持民主革命活动。黄在梅城期间,每次与孙中山先生书信往来都由侯拟稿,经黄审阅后发出。中山先生来函也多由他收转。黄十分常识其才干,民国元年(1912)福建光复后向省军政府推
(18751951)
徐衍清
  徐衍清(1874~1954)生于闽侯县南通古城村一户贫苦农家。少时在村里牧牛。13岁由其兄介绍到古田县水口镇长利伞店当学徒。5年学徒期满,留店当技术工人。由于他勤学苦钻,掌握一手制伞好技艺。民国8年(1919),徐携眷来闽清县城,盘接瑞得顺伞店,开设徐宝陞伞店。在经营中以价廉物美、经久耐用为主旨,从毛竹、棉纸、桐油、柿油等原材料的选择,到煮油的火候,刷油的程度,伞骨、伞柄的防蛀,以至伞头的包扎防漏等均采取与同类产品不同的工艺。各工艺选配
(18741954)
刘训瑺
  刘训瑺(1869~1950)又名玉轩,今坂东镇坂中村人。少年聪颖好学,深得文泉书院山长李骏斌赏识。后与进士刘焕光交游,熏陶日久,学问更进。光绪十三年(1887),18岁中秀才,继又毕业于福建政法专门学校。曾上北京求职,签发本省县丞,未赴任清朝已被推翻。归途中遍游京津沪杭与名山大川,-博见,学识益增。民国成立,黄乃裳、高渔洋、陈芷汀等人向省督军推荐以县知事任用,但他目睹国力薄弱,外强侵迫,无意仕途,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4年
(18691950)
黄乃模
  黄乃模(1862~1894)字蔼山,今坂东镇湖头村人。童年时曾随父学木工,后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次年,奉命赴英国验收清政府订造的“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被任命为该舰第二副管带,协助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光绪二十年九月,中日关系紧张,“致远”号编入北洋舰队。九月十七日,在完成护送运载中国陆军兵船增援朝鲜战场任务,返航驶至大东沟海域时,北洋舰队遇到伪装美国军舰的日本舰队,双方展开了海战。日舰
[] (18621894)
黄庭
  黄庭(1855~1895)号翔光,十四都宝峰(今金沙乡宝峰村)人,少好学,聪敏过人。清光绪五年(1879)以优等成绩毕业于福州马江船政前学堂。光绪六年,清政府派其出洋沲历。首先到美国,随后又到法国,进入法国军政大学留学。光绪十一年,以优等成绩毕业。次年回国,清廷命其负责建造福州五虎山长门炮台,兼督建马尾港船坞。光绪十四年,船坞工程建成,又调往河南省监修黄河堤岸。时任闽浙总督的谭钟麟,以黄庭在修建国防工程及治水工作中业绩突出,特具折保奏。
[] (18551895)
朱球官
  朱球官(1843~1919)字圆明,号降龙,六都葛陂(今坂东镇朱厝村)人。幼聪颖,性朴诚。少年在古田县水口镇习缝纫工,稍有余积便尽数借给穷苦乡人。22岁出家时,集债户当众焚毁帐簿,以示永不讨还。清同治四年(1865),到福州鼓山涌泉寺为僧,佛号古月。福州翰林郑锡光与其过往甚密,曾赠以新衣及银钱。他谦而不受,粗衣淡饭度日,整天坐禅念经,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古月和尚倡议重建福州象峰崇福寺。光绪二十八年,又筹建报
(18431919)
黄必就
  黄必就(1822~1895)六都湖头人。家贫,父早逝,与兄必诚一起靠务农赠送母亲。兄有四子,负担甚重,必就决意不娶妻,并外出打工赚钱帮助兄嫂。后兄亡故,必就竭尽全力抚育诸侄成人,并先后为他们娶亲。母亲不爱与媳、孙一起过日子,必就只好另外租田耕种,另起炉灶侍奉母亲。十年后,母亲已年逾古稀,脚病不能行走,吃睡都在床上。此时必就也已50岁,右手关节疼痛,一年后右手肌肉萎缩,屈伸困难,耕作甚苦。而他母亲仍不肯与媳妇及孙辈一起过日子,全靠必就一人
[] (18221895)
刘祖宪
  刘祖宪(1774~1831)字为宪,一字守斋,号仲矩,六都玉坂(今坂中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人。少时机警聪敏,每日能读一寸厚的书,背诵不漏一字。侯官县精通五经的谢位东先生对他甚为推崇佩服,曾说:“闽清小县,过去有陈祥道,现在则有刘守斋。”祖宪居家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闻名。嘉庆二十二年(1817),被朝廷挑选应用赴贵州任职,历署永从、龙里、婺川、普安等县及丹江通判。道光七年(1827)任安平(今平坝)县知县。安平县土地贫
[] (17741831)
刘世文
  刘世文字有质,号彬亭,本县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贡。平生尊师重道,热心公益,县内有公益事,如两修大成殿,造文昌宫、土神祠、天帝庙、凤山寺、钟山寺等寺庙,以及辟官道、建客亭、助婚葬、施棺衾等,他都慷慨捐资先于他人。乾隆甲辰、甲寅年闹饥荒,他减价粜米,以助贫民度荒。他家旧祖屋靠近河边,几次遭水灾威胁。隆重壬午年,他倡议修建石坝,并捐白银一百三十两。庚戌年新建祖祠,又捐重资,以促其成。北京重修福州会馆,分配各县募捐,但各县很少有人应
[]
陈良鼎
  陈良鼎字廷器,闽清县人。明嘉靖初入贡,后入为太学生。嘉靖十七年(1538),章圣太后去世,世宗将扶柩南巡合葬于显陵。众公卿拟就谏文,犹豫不敢发。惟良鼎敢于上疏,说:“乘舆南幸,随从众多,郡县须修桥铺路,建造行宫,迎来送往耗费巨大,此实非利国利民之举。臣闻河南及湖广各地连年水旱,百姓频频告急。当地官员听说天子驾临,已预征来年赋税,百姓只好典卖财产、卖儿鬻女相应付。莫如遣臣护柩南下归葬,这样既可免皇上亲自犯霜露、劳玉体,又可免损民费财。”疏
[]
董祯
  董祯元至顺到至元初(约1330~1335)任闽清县尹。其籍贯、履历和生卒年月均无从稽考。董德高望重,为政和易,清廉简朴,恩威并济。在任六年,政通人和,许多-者纷纷回归故里重建家园,县境到处出现新垦农田,学宫面貌也焕然一新,使久乱后的闽清一度展现升平景象。人民因感其德政和恩惠,在他逝世后,于城西八正庵建一祠庙(称西庙),与明初知县沈源同作为名宦敬奉之。后因祠毁,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移祀于县城钟南山昭显庙内。
[] (13301335)
黄师雍
  黄师雍字子敬,闽清县人。少从黄干学,登宝庆二年(1226)进士,调楚州官属。当时李全的谋反意图已暴露,师雍秘密联合他部都统以防变。同时,青图之谋泄露,师雍不为所动,因而受到满朝官员的赞扬。但因没去拜见当权的史弥远,故不得重用,被调往婺州教授学政。师雍平时钦慕徐侨有清廉的声望;徐侨也器重师雍,屡称其贤。李宗勉在丞相乔行简面前竭力推荐黄师雍,恰逢师雍写信劝行简归老,行简不高兴,于是师雍又得不到提拔,只任龙溪转运使,后迁粮科院。该院靠近丞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