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县历史人物介绍4
王英
  王英(1376~1450)字时彦,别字泉坡,明兴贤坊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与曾綮等28人同入文渊阁读书。明成祖知其处事缜密,令掌机密文字,参修《太祖实录》。授刊翰林院修撰,又修太宗、仁宗实录。永乐二十年(1422)三月,成祖出兵北征,王英随驾前往。八月,军还,过李陵城(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时,帝召随从前往碑前看碑,碑为蒙文,随从中只有王英能识,即将碑文所载奏予成祖。帝甚喜,谓其博学。帝又问北伐军中之事,王英一一奏答。
[] (13761450)
王常
  王常(1373~1407)字仲恒,明城内学前人。身长七尺,神采凝峻。为郡廪生时,丞王某平素贪占,对诸生无礼。一日骑而市,常迎马首数其过,丞下马愧谢,由是而去官。洪武末,为太学生。永乐元年(1403)任礼科给事中。永乐三年,奉旨廉察苏常诸郡。永乐四年,安南(今越南)骚扰,王常协助大将朱能、张辅讨伐安南。10月,朱能死于军中,王常辅佐张辅筹策决胜,俘伪王,改其地为郡县。辅还朝,留常办理善后事宜。因日夜操劳,病不能起,临终前言曰:“贼已平,死
[] (13731407)
吴率正
  吴率正名浒,以字行世,明吉源人。幼颖悟,读书通大义。成人后,精研《易经》,善楷书,工辞章,于医术尤精。洪武二十四年(1391),本县举为医学训导,就职前,又举为贤良方正。赴阙试,称上意。任浙江武康知县。任内抑豪强,扶良善,搜宿蠹,苏民瘼。朝廷嘉之。未几被诬逮,武康父老杨富七等,具其政绩二十余条陈诉于朝,请复任。太祖验明如实,给榜列名,颁布天下,表彰其廉能。升太原府知府,一郡肃然。不久得足疾,太祖命医治,弗痊。还乡,终日坐一林榻。书未尝释
[]
赵承恩
  赵承恩(约道光、光绪年间)字省庵,清浒湾人。少孤,贫而好学。咸丰、同治、光绪朝三次举为孝廉方正,皆不就。“喜读五子书,故其为文也,入理深而具识卓。三载以来,又酷嗜昌黎韩子集,手披口诵往往达旦”。作文以程朱为楷模,决不越雷池一步。友人饶一夔称他:“务求尺寸不轨于理”,“终始本于朱者”。故他的古文公允平正。为使文行于世,筑红杏山房精舍,从事木刻印刷。晚年应试聘主讲章山书院,以布衣授徒而卒。其文得业徒钞录成集。著有《省庵初稿》、《周易绪言》、
[]
丁静庵
  丁静庵(1843~1901)又名铸。祖籍金溪竹溪(今属临川)。咸丰十年(1860)到浏阳,在同乡所开的王锦隆布号学徒。出师后,协助祖父丁玉圃经营培德厚商号。两年后,祖父返原籍,他主管店务。丁静庵看准浏阳鞭爆销路转畅,遂停营夏布和折表纸,专营鞭爆。先后在浏阳金刚、澄潭江、醴陵白兔潭、江西萍乡上栗等地设立分庄,加强收购和运转业务。同治十二年(1873)回赣,与兄弟商议,出卖一部分田地,充实商业资本。随后在广东佛山镇八间楼开设鼎和元爆庄。经一
[] (18431901)
全璞
  全璞号辉山,清道光间女诗人。嫁宜区内进士胡光莹为继室。博学,能诗词,善书法,尤工小楷。著有《全恭人诗集》。《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
[]
刘淑
  刘淑字芳愫,清金溪人。知州吴嵩梁之妻,女诗人。著有《蕙凤阁诗钞》、《月芳榭诗话》、《月波词》等。
[]
李坤和
  李坤和字春山,琉璃波源人。幼时天资颖慧,贫而好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商于湘之常德,与滇黔诸省相往来。其地民性强悍,坤和以信义悦服之,发展贸易,积金钜万。对精干店员,给与股份,若有伤亡,加以抚恤。故赖其提拔者甚多,如本邑富商郑莲荪即其中之一。晚年归里,悉力以赴族事。创文华阁,建休息亭,理祠修路,购店助学,卓然有为。在乡里广有口碑。排难解纷,敢于直言,人咸敬服。被清廷封为朝议大夫。
[]
黄骝
  黄骝字午堂,清沙坊人,梦菊子。以附贡生授湖南龙阳知县,历署兴宁、沅江县事。沅江濒洞庭湖,地势低洼,多水患。骝节廉俸,倡修堤堰,水患平。邑有大盗名水老虎,为患于岳、常、沅、沣等县之间,民受其荼毒者众。骝不分地域,不避艰险,亲督团练擒之,依-处,民赖以安。
[]
黄梦菊
  黄梦菊字淑庄,清沙坊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云南嶍峨(今峨山县)、恩安知县,旋补会泽县。境内汉民与少数民族杂处,性习各异。梦菊刊《孝经》遍发蒙塾,求开发其天良,使其风俗淳厚。又教民种桑麻,授予他们纺织法。对做得好的,奖与纺车纺具。值旱,梦菊仿《汉书》中祷雨法,行三十里至龙潭,归为坛,跪烈日中祷之,仆为之张盖,挥去之,大雨如注,禾苗尽苏。又为城垣,扼要处,民无外患。兴修水利,时蓄时泄,瘠地成沃壤。补浙江仁和知县,奉命办理江南鹾务
[]
李元复
  李元复字伦表,又名登齐,清尚庄人。清道光三年(1823)和五年恩贡生。小时家境贫寒,但他耕稼之余发奋读书,后在文史及医学等方面都卓有所成。其为人耿介高尚,医术医德亦远近闻名。他常以行医之便,遍及竹篱茅舍,采访各地人文风俗。每遇奇人奇事,都仔细考察,分析研究。夜则孤灯一盏,笔耕不辍。撰写的传记,风情录等著作很多,如《尚庄小志》等。但行世最广者为《常谈丛录》。书中反映的大多是江西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人文轶事、风土名胜等。道光十四年付梓问世,
[]
杨士达
  杨士达(?~1861)字希临,号耐轩。道光十六年(1836)中举,此后七考进士未中。与桐城派古文学家梅曾亮等交谊深,文名益显。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占金溪,死于战。勤著述,长古文。鸦片战争后,国事日非,关注经世致用之学,议论时政,激昂慷慨,抗敌御侮之情溢于言表。纂集古今攻守策略,成《绸缪未雨集》,以一介布衣而谋政。著作有《闻所闻录》、《救人疾苦良方》、《哀笳集》、《吏治识小录》、《耐轩文钞》、《愿学草》、《经史笺记》、《表徽录》
[] (?~1861)
吴德徵
  吴德徵(?~约1860)字宣三,清七坊(合市镇)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贵州乡试,署广西阳朔武宣知县。旋补临桂县,初莅阳朔,声威大著。民为建清官亭,德徵不欲有其名,即于其亭施茶,易名为“解渴”。摄桂林府同知,值岁饥,慨然捐俸,赴邻境购薯蓣以济。用峻法治豪强,豪强贿赂其上司,上司向其施压,然终不屈。旋升太平府知府,值潘、颜二匪跋扈,惟李士清拥众求抚。德徵招之以分其势,上司不察,以为畏敌。德徵用离间法令自相攻,击潘、颜,士清亦就擒。接
[] (?~1860)
黄帘珠
  黄帘珠(?~1857)字沅芳,又字一花。孝廉黄麟之女,嫁东乡孝廉胡业恒。嗜书史,通翰墨,工诗词。著有《一花诗稿》四卷。咸丰七年(1857)与南城朱淑凤同赴井死,后人合二女之诗,为《双烈遗稿》。
[] (?~1857)
唐树义
  唐树义(?~1854)字训方,祖籍金溪,生于贵州遵义。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湖北咸丰、监利、江夏知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擢湖北布政使。二十九年以病归,在籍办团练。咸丰三年(1853)张亮基奏调湖北,署按察使。及田家镇军事亟,率兵防江北陵路,驻广济。既而黄州、汉阳相继陷,树义战太平军于德安,进军滠口。咸丰四年(1854),战失利,褫职留任,率舟师御太平军于金口,船破,兵败自尽。予骑都尉世职,谥威恪。
[] (?~1854)
邓应台
  邓应台(道光末年在世)字伯华,号云谷,清旸田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乡试,历任贵州、婺川、遵义、开州、毕节、永从、贵筑等县。事必躬亲,案无留牍。初任婺川县令,有难捕之巨盗。应台微服出城,密与人谋,夜抵其居,捕得之。又常立一小册,访四乡良莠之民,分而列之。暇日,则至乡村微服私访,按籍审察。时常突然道出民之根底,人皆骇服。民俗亦为之一变,奸胥蠹吏莫敢欺。又捐款倡学以训士,修建庆余桥以便民,从此婺川科名顿盛。既去,民立生祠祀之。后历任各
[]
谢宝树
  谢宝树字谦贞,清北溪人。少有异志,精研儒家著作,讲求经世伟略,尤精《易经》,通星象之学。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署直隶、元氏、清丰、南乐县事。刚上任,审理首邑讼事,半年之间,即明断之。又帮同僚审断疑案。惠邸的庄头与民争地界,有关人员因事涉王府,不敢秉公而断。宝树奉命前往勘查,庄头于途中迎候,不见。迳勘其地,曲在庄头,遂据实而断。惠邸闻而嘉叹之。摄元氏县事,两个月间决积案二百余件,民叹曰,此百余年仅见之官也。署清丰县事,有盐商误入境
[]
杨頀
  杨頀(1744~1828)字迈功,别字柏溪,清鹅塘人。10岁能文,乾隆三十年(1765)乡试举人,任上犹县教谕。乾隆四十九年进士,授刑部湖广司主事,补四川司,总办秋审。治刑曹事,详细谨慎,务持公正,虽贿以千金,坚拒不受,即以官势压之,终不能夺其志。一次,一太监告其弟媳,頀按律判案,太监不服,告至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珅处,和珅要頀判该女子发配边远地区为奴。頀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始终不改。嘉庆四年(1799),和珅被劾下狱,頀升为员外郎,充律
[] (17441828)
杨韺
  杨韺(1745~1826)字春圃,又字少晦,清鹅塘(今琉璃乡)人。少笃于学,常通宵达旦研究经史。举乾隆三十六年(1771)乡试第二,授南城县训导。南城民众持长短器械与县令对抗,将酿成大案。韺念两败俱伤,仍从中斡旋。事遂解。后选分宜县教谕。时忤酷吏,多次拯救生员廖连于厄境,使廖连终成进士。年未四十,而淡意仕进,取知县而不赴。晋大理寺评事。韺性至孝,母病,医者曰,粪甘则不治,韺尝之,果甘,母旋殁。父病,夜驰百二十里省视,衣不解带侍之数月。兄
[] (17451826)
陈文楷
  陈文楷字星周,清荷岭(今合市镇)人。生性敦厚,稍大,居三巴(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由四川到贵州,开场炼铁于桐梓綦江之间。嘉庆五年(1800),将全部家财二千金于渝州及汉口吴城创立与人社。与人为善,援助贫苦,掩葬枯骨,主行善事。后又经商于贵州、云南,对穷人夏施汤药,冬施棉衣,遇急难困苦者给予援助。每逢年关,对孤寡无饭吃的人施以白银,人皆称之为善人。嘉庆二十五年,江右大旱,米价高涨,民情愤怒。星周运米万余石,自四川至吴城。闻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