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名人录
邝任农
  邝任农(1912—2003),原名邝有槐,曾用名邝世林,1912年2月13日生于江西省长宁(后改寻邬,今寻乌)县留车区雁洋村一个佃农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寻邬县游击队排长、中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五十团营-表,红三十五军特务团团长,独立第三师经理部部长,红二十一军供给部部长,红三军团第五师供给部部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部长。1939年起任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鲁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济南执行小组中共代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19122003)
曾征
  曾征(1912-2000),原名来古,江西省寻乌县菖莆乡五丰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十五军战士、班长,红军特科学校机枪营排长,红三军团机枪连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任红九军团营长,红三军团第十五团营长,红一军团补充营营长,红二十九军第二五六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独立一团副团长、团长,八路军一二师独立二旅五团团长、独立二旅九团团长兼绥西分区参谋长,绥南分区参谋长,晋绥军区六分区参谋长,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22000)
古柏
  古柏,名显球,字劲生,1906年12月生于江西省寻乌县篁乡塘背村(今晨光镇沁园春村)一个破产地主家庭。父亲古光明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母亲梅玉淑是个勤劳俭朴的农村妇女。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教育和熏陶,才思敏捷,爱好诗文,练就一手好书法,被乡里亲朋所赏识。1920年,古柏在其外公资助下进县城爱群小学念高小。1922年,古柏到广东梅县广益中学求学。他在校认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以及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传播马列主义的文章。这对古柏的思想启蒙,有很深影响。1925年6月,省港工人的反帝0犹如火山爆发。为了声援省港工人-,古柏以全梅学生会主席身份,出席广东省学生代表会议。
英俊奋发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19061935)
叶楷
  叶楷(?~1575)寻乌县晨光乡溪尾村叶屋人。叶楷和其先世叶春、叶金、叶槐与其祖父叶挺芳等人,是明朝正德七年至万历三年(1512~1575)寻乌出名的造反首领。造反范围遍及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南北三百余里,聚众二万余人,持续60多年,其声势之大,直撼朝廷。叶楷,身材魁梧,善耕会猎。他效法先辈,招兵买马,征粮筹款,操练步兵、骑兵、水兵、制造火药武器,揭竿造反。明万历三年九月,太中丞江溪达、知府叶梦熊奉命会集巡守北道参政张士佩,副道朱茹等官,密谋诛讨。一面收买招安,一面离间瓦解,同时率兵往剿。江一麟发兵四路。令参将郭千于万历三年九月二十日统领官兵3000余人,由东路劳田堡进兵;安远知县陈行可督
[] (?~1575)
吴之章
  吴之章(1661~1738)字松若,号槎叟。寻乌篁乡堡(今晨光乡)香山村人。他自幼聪慧、能诗善画。清末曾名噪一时,斐声文坛。著有《泛梗集》四卷。吴少年时,刻苦好学,既学词章句法,又学碑帖绘画。据光绪三十三年《长宁县志》载,吴氏“生而慧敏,博涉多通”,尤其对文学、书法造诣颇深,时称“小学大师”。但身处乱世,仕途不佳,以至“位卑力薄”、“大器晚成”。直到37岁,才被“补为县学博士子弟”,40岁(1700)应诏与赣州府名流张尚瑗、黄文澍、黄文分、邱成和等九人合修《赣州府志》。时称这九人为“贞堂九子”。吴氏中年,干戈扰攘,兵匪四起,长宁境内田园荒芜,路无商旅。此时,适逢其父逝世,家境衰落,加上吴氏怀才
[] (16611738)
王卓超
  王卓超同志生平(1911-2002)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离休老红军、长征老干部王卓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月4日5时4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92岁。王卓超同志1911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寻乌县留车乡黄富岭上王村。1929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10月在家乡参加武装赤卫队,先后在乡武装赤卫队、区中队、乡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队、红七军团经理处工作。1933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至1936年11月,先后在红三军团保卫局、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西北保卫局工作。1936年12月至1946年6月,先后担任延安市公安
(19112002)
刘德熙
  刘德熙,字穆士,寻乌龙图下村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补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官。德熙聪慧勤奋,宏才博学。幼时勤攻经史,长成后才学过人。清道光壬午科(1822)中为举人。道光十三年中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七年中先奉命留朝整理、补抄《四库全书》。不久朝廷例授文林郎、后任湖南临湘、耒阳两县知县,再升用同知直隶州。刘德熙廉洁清正,爱民如子,办事有方。任临湘、耒阳知县时,将县内的恶习陋规,革除殆尽,疑难悬案全部判完,从不受一钱半物。在积案中,查得一起前县令搁下来的难案,即县内有同胞兄弟俩各有九子,双方财势均衡,因争祖业打官司,数十年悬而未决。刘德熙了解案情后,当即传令将其兄弟之子18个全部
[]
邱上峰
  邱上峰,字眉三,号路村,文峰乡图合村人。清雍正时(1724)甲辰科进士。不但为官清廉,而且能诗善赋,著有《路村诗》二十作卷,文集十册。对寻乌的山水、宝塔、寺庙均有诗赞。收集在光绪三十三年的《长宁县志》上的就有多篇。其诗不仅韵律和谐,而且意境深远。邱上峰曾任直隶清丰知县。他奉命赴任时,单骑素装,不携家眷和从人,到任后,访老问少,察询政事民情,而后大胆革陋夫,兴良俗。劝耕者致力农作,号学者用功书文,对霸者正之于法。此一举动,得到当时知府溪源的赞赏,极称其贤。期间,其父病逝,归家守孝,久不还职,上有书文 其回任,邱假病不往。其兄上嵩(浙江永嘉县县丞)再三劝说,他才勉强起程赴任。到京后,他复以老固辞不
[]
邝才诚
  邝才诚(1900~1930),字笃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寻乌县南桥乡车头村,兄弟五人,排行第五。民国元年,12岁时就读于知耻学校,勤奋好学,每试必优,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京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并且与在京任教的寻乌籍人邝摩汉一起,与在沪、穗求学的进步青年创办了革命刊物《寻乌》杂志。他撰写的《寻乌教育谈》等文章,在《寻乌》杂志发表,影响很大。民国14年夏,他离京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民国17年3月25日,邝才诚参与领导了寻乌县武装-,-后,转移到南洋。同年冬又返回寻乌与古柏一起,恢复寻乌的党组织,重建农民协会,组织地方
(19001930)
刘维钅卢
  刘维钅卢(1902~1928),刘维锷(1905~1928)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7年(1928)3月底,兄弟俩在领导寻乌“三·二五”-后的转移途中被敌人杀害,当时,寻乌人民中流传的《五更哭》歌,表达了对烈士崇敬和怀念之情:“一更哭,哭二刘,维钅卢、维锷共产头,共产未成先身死,愿为革命把命丢,千秋万代芳名留。”刘维钅卢,字治士,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维锷,号剑魂,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均系寻乌县晨光乡龙图村人,堂兄弟。维钅卢 幼年时,由祖父刘汇清供给读私塾,后转入爱群小学读书。民国15年小学毕业后,到广东梅县梅州五中求学,在校期间,喜爱文学,性格豪爽。刘维锷七岁开始读私塾
(19021928)
黄天栋
  黄天栋,字抡秀,文峰乡长举村人。黄天栋自幼生性倔强,爱抱不平,且喜爱棍棒,勤练武术。他成长后身材魁梧,英俊威武,体力超群,武术出众,青年时代,弃农从戎。清初,朱明率兵盘踞崖石寨,危害附近百姓。黄天栋夜率壮士,火烧军营,朱部从梦中惊醒,见火光冲天,慌乱弃寨而逃,天栋领兵追杀朱兵无数,幸存者走投无路,全部投降。黄天栋袭寨得胜,立了战功,授广东水师营副将,晋总兵,升镇守江南京口等地方左都督大将军。以后,又屡建战功,赐正一品荣禄大夫。黄天栋年迈时,身患背痈,死于粤。其家人运柩回乡。其妻董氏带回天栋穿用过的袍甲和战马、象笏、制朝板等物,制朝板上刻有“正一品荣禄大夫”字样。
[]
刘淑士
  刘淑士(1891~1974)原名维鉴,字淑士,笔名憨,清光绪十七年九月生于晨光乡龙图下村。淑士自幼受父亲刘仲齐(前清秀才)家教,6岁至16岁由父亲教读古文,攻经史。他天资聪明,勤读好问,宣统二年20岁时,在长宁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成绩列同窗之首。民国17年,淑士参加了县内土地革命斗争,做文字宣传工作。寻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担任县革命宣传员。在同祖兄弟维钅卢 、维锷领导下,参加了“三·二五”-。-第三天以后,寻乌、会昌、安远等县的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联合向-队伍反扑。他的兄弟维钅卢、维锷牺牲,家产被抄,房屋被焚,家散人亡。淑士潜伏于群众之中,作地下宣传工作,他创作了《月光光》(被
(18911974)
陈华久
  陈华久 (1909-1947)陈华久烈士(陈华久真名施仲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政委。早年就在江西参加了红军,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了威信,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留下一批红军干部在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同时组建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1936年秋天按照中队的部署,将陈华久同志派到威信县郭家坟殷禄才的农民队伍里,组建红军云南游击支队任政委。殷禄才任支队长。在川滇黔边区积极组织群众,发动工农闹革命,打击国民党区乡政权和地霸武装,把敌人的0夺回来,武装自己,扩大实力,开展游击战争,历经12年之久,由小到大,发展游击队伍,600人,先后打了二十多次仗,直至1947年初蒋介石直派国民党军
革命烈士 (19091947)
凌得路
  凌得路(1899~1946),名发程,字得路,号鹏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农历正月十五日生于澄江凌富村。民国11年毕业于赣州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同年秋考入北京文化大学,该校为当时进步人士孙宝琦、邝摩汉等人所办。得路颇受孙、邝等长辈的赏识,在孙宝琦出任驻苏大使时,将得路带往苏联学习。不久孙宝琦病故,于民国12年春,又转往芬兰李公使家当家庭教师,教其子女学习中文。当年,李公使去世,得路又转往英国伦敦大学读书一学期。因家境清贫,无法再读,民国13年秋,前往德国、法国谋生,并坚持自学。积得一些资金后,又到巴黎大学就读,同时还坚持勤工俭学,民国16年上学期毕业于该校。是年秋回国,在南京中央军校任
(18991946)
李桂英
  李桂英(1907~1997) 女,江西省寻邬县人。老红军。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参加红军,民国22年9月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江西省会昌县县委会妇女部部长,粤赣省委妇女部副部长,获中央苏维埃政府奖。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因“扩红”工作出色,被中央政府授予“扩红模范”称号。民国23年参加长征,她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任中央卫生部运输连政治指导员、司令部政治处政治指导员,川滇黔游击队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在坚持川滇黔地区斗争的3年中,为革命献出两位亲人,周恩来曾说:“李桂英同志长征中,她没有走到
(19071997)
李大添
  李大添(1909~1936),清宣统元年(1909)2月9日出生于寻乌县菖蒲乡黄沙村。民国16年底,古柏回到寻乌,李大添主动找到古柏,接受中-的领导和教育。他19岁那年,踏上革命的征途,担任中-的地下交通员。民国21年6月,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三师第一团团长。民国22年春,任粤赣军区政治保卫局局长,同年7月任寻南工作委员会主任兼寻南挺进队队长和第一支队队长,转战于定南、安远、龙川、兴宁、平远和寻乌南部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在河角击溃国民政府军一个连,在六社(今中和乡)消灭刘德瑞的团防队50多人,在高头芦箕径消灭部分团防队。民国25年6月,敌第八师以两个团和伪靖卫团数千人,在茶腊、河坑径一线围攻李
(19091936)
潘任
  潘任(?~1279)字肩宏,祖籍福建汀州,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从小受家长的影响和严师的传教,精武略,重忠孝。德祐末年(1276),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元军占领。文天祥等由海路退驻福州,拥赵星为帝,改年号为景炎。当时元军步步进逼,形势险峻,潘任积极响应勤王号召,于汀州(今福建三明市、永安、漳平以西地区)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汀州失落后,任并不气馁,于漳州振旅防御,宋帝得以保全。景炎二年(1277),形势急剧恶化,张世杰等抗元将领决定护帝迁粤。为扫荡外围元军,保帝安全转移。潘任随文天祥取道广东梅州,进兵江西,沿路获胜,军声大振。途至
[] (?~1279)
邝摩汉
  邝摩汉(1884~1932),字振翎,清光绪十年十月十二日生于寻乌县留车乡黄羌村,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成绩优异。高小毕业,进南昌宪兵学校读书,并输送到日本深造,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回国,10月参加武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投身教育事业,任国立北京政法大学教授。在北京期间,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五·四”运动。民国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教育战线,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民国16年后,先后出任武汉中山大学教授,经济科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北京文化大学教务主任,南京文化学院副院长等
(18841932)
赵冠鹏
  赵冠鹏(1896~1931)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寻乌县南桥乡车头村双拱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使赵冠鹏识得几个字,送他在本村私塾读了几年书。由于家境贫寒,未读完高小便辍学了。辍学后,在家里学手工裁缝,赵冠鹏没费几年功夫,从裁剪到手工连缝,无不精通。民国17年3月25日,寻乌县爆发农民-,赵冠鹏在车头参加了-行列,成了一名舍生忘死的-队员。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加入了手工业工人工会,此后,担任过寻乌县总工会委员长和工人纠察队队长等职。民国20年春,蕉平寻县委成立,赵冠鹏任中共蕉平寻县委书记。他和其他县委、县苏的领导成员一起,为蕉平寻县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等方面做
(18961931)
全部寻乌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