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历史人物介绍8
吴郡
  吴郡字云士,祖籍安徽凤阳。祖父吴高,明末京卫指挥使。李自成义军进京时,其父吴贵及家属7人被杀,吴郡时年8岁,由老仆携带逃来福建,住浦城前墩黄溪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吴郡仗剑从军,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因功加左都督衔,实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不久补为天柱营参军。大将军席某督兵征苗族时,命吴郡为前驱,攻破天星、悬落、愁叹几个城寨,在接近滇南彝民杂居的地方杀牛宴饮士卒,炫耀兵威以慑服苗民,郡升为黄州协副将。康熙四十七年(1
[] (?~1715)
李鸿武
  李鸿武,1950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龙集乡南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学校是个刻苦学习、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好学生。参军入伍后,在部队,他是个埋头苦干、严于律己的好战士;退伍回乡后,更像一头“老黄牛”,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始终在家乡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勤奋地、默默地耕耘。1977年,李鸿武担任村民兵营长后,既抓民兵工作,又分管民政、治安和调解工作。1988年民兵整组期间、身患重感冒的李鸿武接到了次日对基干民兵进行点验的通知,当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
(19501991)
陈骞
  陈骞(qiān)(201年-281年12月22日,一作211年—291年),字休渊。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 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子,西晋开国功臣。自幼为人朴实稳重,颇有智谋。初为尚书郎,历任中山太守、安平太守,任内均以良好治绩闻名。后被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再迁御史中丞、再迁尚书,获封安国亭侯。又以尚书行征蜀将军,击破蜀汉军。诸葛诞叛乱时,再以尚书为安东将军,率军讨平。事后,拜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再迁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再转都督豫州诸
[] 西晋太尉、大司马 (201281)
余文忠
  余文忠, 1951年8月出生,安徽天长人,高级工程师,2001年至今任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董事长。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同时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以及市政、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等多项资质。中铁二十局集团前身是铁道兵第十师,始建于1949年。1984年1月执行国务院和-命令改工并入铁道部,称“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1999年8月更名为“中铁第二十工程局”,2002年
丘福
  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全军覆没,被褫夺世爵。早年经历丘福出身行伍,早年便在北平(今北京)服役,积功至燕山中护卫千户,隶属燕王朱棣麾下。 累功进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
[] (13431409)
平安
  平安(?-1409年),小字保儿,滁(今安徽滁州全椒)人,明朝早期将领、官至北平都指挥使。明太祖养子,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早年随朱棣出塞作战,父亲死后,继任为济宁卫指挥佥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列将的身份随耿炳文北上平乱。建文二年(1400年)至建文三年(1401年),在靖难之役中屡败朱棣,斩杀其将数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大败南军,平安被俘,同年朱棣命其为北平都指挥使。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被逼自杀。早年经
[] 明朝早期将领 (?~1409)
黄光华
  黄光华 (1892-1972抗战名将)中央军嫡系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家住广西桂林,出生地安徽凤阳。保定军校二期毕业。1911年辛亥革命时南下,任南方革命军第一军讲武堂教官。191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自排长积功升为师长。1924年7月任黄埔军校教官,1933年3月参加长城抗战,成为第29位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1934年驻军广西兴安,兼任广西保安司令。1939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长,桂林办公厅主任。 1941任
(18921972)
郑士琦
  郑士琦,1873年出生,安徽省定远县(今肥东县响导乡南北份村)人。字蕴卿,谱名余琦。其祖父大仁公一生务农;其父有儒官至满清游击,副将衔;生母周氏;继母张氏;是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的大伯。郑士琦自小聪明,原在故乡随继母生活,后因继母嫉恨,十五岁时到山东,随父就读。于1890年考入安徽省陆军随营学堂,1893年毕业,从戎军中。1893年,郑士琦任北洋军排长时,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很得上司赏识,被提升为连长、营长。后又在一次战斗中独自骑马
(18731935)
朱文正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亲侄儿,也是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之兄朱兴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朱元璋起兵时,朱兴隆早已死亡,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
[] (13361365)
朱兴隆
  朱兴隆(?--1344年):原名朱重五,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兄,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的长子,明初名将朱文正之父。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朱兴隆和父母朱世珍、陈氏先后去世。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后诏祀为靖江王始祖,其子朱文正为二世,首膺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为三世。
[] (?~1344)
李静森
  李静森 (1933.7—)女,安徽天长人。擅长电影美术设计。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后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1961年到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美工科从事电影美术设计,一级美术师。曾编著《中国民间木版年画 》、《晋祠宋塑》画册等,创作电影宣传画《光辉的历程》、《血溅美人图》并参加电影海 报画展。
马泉艺
  马泉艺(1944.10—)  回族, 安徽明光人。 曾在黄胄先生指导下学习绘画技艺。作品曾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和全国美展,并获奖和受新疆人民政府嘉奖。应邀出访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曾多次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和参加大型国际展览。曾担任美国坎廷顿私立艺术博物馆和日本福静大学客坐教授。国内外出版有《马泉艺作品集》、《奔马集》、《画马技法》等。多次受聘于国家有关部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做艺术组织、亚奥会理事‘国际奥委
任正江
  任正江 ,男,1965年生于安徽天长,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坛》杂志栏目主持。《中国画家》杂志主编。安徽省青联委员,市政协委员。     作品曾应邀参加“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最高奖。《寒塘双清》《水墨牡丹》《荷花》等被中央美院陈列馆、中国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美术机构收藏。曾赴韩国、日本等地举办画展,被人事部授予“中国画杰出人才奖”。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中国画
汪海洋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人,民间传为全椒城西南程家市人,太平天国后期名将。他原系石达开的部将,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出走,汪海洋随之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咸丰十年,在广西与彭大顺、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脱离石达开。咸丰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遇见忠王李秀成时,还有20余万人,洪秀全嘉奖这支军队,命名为“扶朝天军”。汪海洋到江西后,即隶属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余杭、军功卓著被晋封为康王。 率部
[] 太平天国后期名将 (18301866)
汪刃锋
  汪刃锋(1918.9—) 别名汪亦伦 , 安徽全椒人。 擅长版画、中国画。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从事木刻。  1939年在重庆任育才学校绘画组教师。 1942年在重庆参加组建中国木刻研究会,任理事。1946年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 展览部长。解放军陆军记者。1952年以来在北京市文联从事创作。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有《高尔基像》、《嘉陵纤夫》、《人民的 受
徐勇民
  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1957年出生,安徽凤阳人。擅长中国画。汉族,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2年-1984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校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家职业资格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主任。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明星奖;获湖北省有突
朱鸣岗
  朱鸣岗  (1955.7—)  安徽凤阳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4年入苏州美专,1939年参加 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宣传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任福建改进出版社《战时木刻画报》,1946年赴台湾台北师范任教。1948年赴香港,参加“人间画会”。 建国后历任旅大市美术委员会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辽宁省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荣 誉终身教授。中国美协一届、三届、四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新兴版画
张江舟
  张江舟,1961年出生,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家。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文化部优秀专家。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2004黄宾虹美术奖”、 “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奖”、“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等全国性奖项,并有作品参加“百年中国画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 第一、第二届“水墨本色——中国画作品
万叶封
  万叶封(生卒年不详),字耐诚,一字筱亭。安徽凤阳人。举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沭阳知县。次年,为分泄黄泥河水,于茆圩东平墩荡新开河道,至大堰头,民称西万公河。前后沭河间积水,无处排泄,万叶封开凿新河,自扎下达桑墟湖青伊湖,世称中万公河,两河间田地自此不再受淹。但由于上无源头,下无出口,地势平坦,容易淤塞。是年,他又开挖东万公河,从李恒平墩与柴米河相通,北经汤沟镇丁沟村西,人称叮河,全长12里,排除夏季田间积水,提高粮食产量,造福
王来
  王来(生卒年不详),安徽来安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曾自称“来今哀老,死期难保朝夕”。来安地处滁河下游,河道屈曲,入江口远在-,难以骤泄三面下注的洪水,北岸圩田往往淹没。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官府曾在今浦口境内开挖朱家山河,以图在朱家山切岭,西北引滁河,东通长江,既可泄水,又可救旱,然均以朱家山石骨坚硬而功亏一篑。隆庆二年(1568年),王来申请改挖官塘,以避朱家山之石。经李姓屯田御史批准进行勘估,并委浦口守御府指挥督率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