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历史人物介绍2
邓云昌
  邓云昌 (1960—1982)无棣县东邓村人。1978年4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汽车营一连当战士。 他入伍4年,先后6次受嘉奖。1982年5月下旬一天凌晨4时, 昆仑山冰雪大量溶化,山水漫进格尔木第二中学校舍,住在该校执行运输任务的邓云昌立即投入排水筑堤战斗,坚持战斗一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校舍。同年9月一天凌晨5时,连队天花板失火,大火威胁着营区几十栋房子及价值几十万元的汽车、机械零部件的安全。邓云昌闻讯,冲进火海,与
(19601982)
石景纯
  石景纯 (1905—1978)无棣县刘风台村人。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与组织无棣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1938年6月任无棣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 9年3月调任沧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兼财政科长。 1940年10月任冀鲁边区第三专署行政科长。1941年8月,任庆云县县长。1943年后因病休养。1945年9月,出任无棣县县长。 1946年到大连开展地下工作。 1948年春任大连机械厂行政管理科长、秘书。1951年4月任大连通用机器
(19051978)
刘长庚
  刘长庚(1890—1968)本名刘坤,艺名银娃娃。无棣县小泊头村人。十几岁就在当地“火食班”学戏。擅演小生。1954年他在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拣柴》中的李春发均获奖状。1956年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成立,他担任团长。同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白虎帐》中饰杨延昭,获演员二等奖。
(18901968)
刘天祥
  刘天祥(1919—1949)无棣县陈庄子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第31游击支队任三路军少先队指导员。1943年调商(河) 惠(民) 独立营任教导员。1946年任团长。1949年,代理第三野战军84师副师长,率第一梯队参加金门岛登陆作战,由于缺乏经验,潮汐下降,后续梯队不能登陆,他率部孤军作战,与敌激战三昼夜,因寡不敌众,重伤被俘,被押送台湾杀害。
(19191949)
丁洪泽
  丁洪泽 (1913—1945)字润生。无棣县小马家村人。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任商河县首任县委书记。1938年9月,任庆云县委书记。1939年初任沧县县长。 1943年8月,任商惠县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4年10月,任商惠济三边县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1945年2月2日在率县大队进攻李茂庄日伪军时牺牲。
(19131945)
刘绍堂
  刘绍堂(1900—1944)字化南。无棣县刘风台村人。至1929年,在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先后任营长、 团长、少将旅长兼包头市城防司令等职。1937年底任第205旅少将旅长, 1939年任第38师少将师长。1940年任第19军中将军长。1944年9月患脑溢血病逝。
(19001944)
徐尚武
  徐尚武,原名徐荣耀,无棣县人。1933年,于无棣师范毕业后,任教员。在教学期间,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了创建“友谊读书会”、“救亡会”等进步团体组织。“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冀鲁边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历任庆云县战争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锄奸部长,临邑县县长和冀鲁边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职务。1943年1月,在临邑县王家楼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9121943)
石景芳
  石景芳(1912—1942),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原名石玉琮,1912 年1 月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刘丰台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史书,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1933 年秋,考入北平宏达学校。在北平抗日救国-的影响下,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迪,为日后踏上革命征途奠定了思想基础。1935 年6 月10 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何梅协定》,祖国沦亡危在旦夕。同年秋,石景芳弃学回乡,先后秘密成立“友谊读书会”和“山东各界
(19141942)
傅洁臣
  傅洁臣 (1917—1940)又名文沐,化名王哲。无棣县人。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游击支队任连指导员。不久,被派往南皮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庆云县任战委会组织部长、 三区战委会主任。1939年3月,调任无棣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7月任中共无棣县委书记。1940年11月29日拂晓,他带领手枪队参加地委会议返回途中,在单家屯遭日军包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19171940)
刘景祚
  刘景祚(1913—1939)原名天庆,无棣县王家庄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 用家中积存的300元钱买了一支匣枪,参加了抗日队伍。同年8月先后任东光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11月任德平县委书记。1939年10月,任临邑县委书记,11月牺牲。
(19131939)
冯安邦
  冯安邦(1884—1938)字化民。无棣县店子村人。幼年家贫,被道士收为义子,随习-。1900年参加当地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远走山西从军。民国初年,受冯玉祥思想影响,向往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深得士兵拥护和长官赏识,擢升骑兵排长。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他随冯玉祥在马厂誓师,讨伐逆贼,首先攻入北京城。1921年以战功晋升工兵连连长,次年升为营长。1926年9月冯玉祥于绥远五原誓师,冯安邦奉命留守宁夏,训练部队并剿抚甘宁一带地方武装,为前方
(18841938)
姜笠村
  姜笠村(1828—1906)字仪圃。无棣县程家庄人。太医院医官。曾为光绪帝医病,痊愈后,被赐予“黄马褂”。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病返归故里。1898年受聘至武定府署从事教读。教读之余给人看病,善眼科,晚年勤于著述。1904年 (光绪三十年)辑成《会悟集》六册,计30万字。1906年病逝。
(18281906)
张树元
   张树元(1879—1934)字少卿。无棣县南关村人。幼年丧父,家势败落。12岁到天津小站投奔姐夫、北洋军炮兵团长王其凤当兵,后来被王推举到新建陆军德文学堂读书,后又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回国后,任北洋军第五镇炮兵标统。1914年7月擢升北洋陆军第五师师长,山东省军务帮办。1918年6月任山东督军,11月兼署山东省长。五四运动爆发后,张树元遵照北洋军政府的旨意,派特务四处侦探学生动向;同时广出布告,重申劝禁,加派-巡
(18791934)
张鸣岐
  张鸣岐(1875-1945),字坚白、健伯,号韩斋,山东省无棣县段家村人。清末两广总督,抗日战争期间投敌。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农历七月二十九日(8月29日)生。其父张凌云,读书捐官,曾任湖南湘潭朱亭丞。其母纪氏出身名门,为纪晓岚五世孙女,贤淑聪慧,犹工诗文。光绪二十年(1894),参加山东乡试,考中第35名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取宗室官学教习。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取总理衙门同文馆汉教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
清末两广总督 (18751945)
吴式芬
   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海丰(今无棣)县人。室名陶嘉书屋、双虞壶斋。 吴式芬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其所撰《捃古录》(二十卷,共录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种)和《捃古录金文》(三卷九册,共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钟鼎彝器1329件)两部金石学名著,对金石文著录之多和诠释之精均超过前人,为清末以来的金
[] (17961856)
谷中虚
  谷中虚,字子声,别号岱宗,海丰县城南门里(今无棣县城里村)人。谷中虚一生宦游南北,在河北、山西、浙江等地都做过官,他秉公执法、直言敢谏、捍卫疆土,朝野上下皆有好评,最终官至兵部左侍郎,代理尚书。谷中虚幼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7岁时就能够写文章,12岁参加县考,受最高奖赏,18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大器早成。相传,因为家庭贫困,谷中虚更加珍惜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用功,手不释卷,常常读书至子夜时分,实在困倦了,就盘腿打坐
[]
高雁雪
  高雁雪 (1931~)笔名飞雪。山东无棣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历任阳信一中教师,无棣《大众报》,淄博地区文联筹委会创作员,惠民地区文化局创作组长、副局长,滨州地区文联副主席,山东作协第二、三届理事,山东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诗集《水落坡》,诗集《春之歌》(合作)、《拍着黄河的流水》(合作),散文集《草思集》、《黄河三角洲风
李希望
  李希望 (1973~)笔名寄傲堂主人。山东无棣人。中共党员。学士。1992年入伍,1998年毕业于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200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历任国防科技大学助教、讲师,总参政治部正科级创作员,文化干事。湖南省青联第八届委员。1989年开始创作。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在《诗刊》、《词刊》等发表作品600余篇(首)。著有《家之根》、《生命的血质骨头》、《男人不回头》等。作品入选2001、2002、2003年《中国
张存浩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 1928年2月23日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纪50年代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恒超
  五代高僧-恒超,后梁龙德二年 922年 来到山东无棣县开元寺(疑大觉寺另名。开元二十六年,即738年,唐玄宗敕令各州具代表性之佛寺与道观改称开元寺或开元观,而新建立者亦以‘开元’命名,作为国家统制佛、道二教之机关。),挂锡开元寺,在寺东北隅另创一院,弘讲经论。一住20余年,宣讲经、论各30多遍。后汉乾祐二年(949),七十三岁逝,僧腊三十五。具荼毗礼,收舍利二百余颗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起塔以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