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历史人物介绍8
何元鑫
  何元鑫(1914~1939),字金三,县城西街人。自幼聪敏好学,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2年,1929年考入设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3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校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4年毕业后,在冠县师范讲习所任语文、历史教师,并任中共师范讲习所支部书记。1938年3月,任中共冠县临时县委秘书,不久改任中共冠县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2月,因患肺病逝世,年仅25岁。他大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进行中共活动,为革命事业做
(19141939)
王登明
  王登明(1910~1939),出生于今贾镇王辛村一个农民家庭,仅读了3年小学即辍学,跟作乡间中医的父亲在药铺当帮手。1936年秋,由王维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附近村庄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努力发展中共组织,先后介绍10余名贫苦农民加入中共,并发动群众与豪绅进行斗争。193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动周边村庄群众成立工农青妇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清匪反霸、夺取乡村政权的斗争,成为领导群众抗战的骨干,被委任为中共冠县第六区组织委员、
(19101939)
荆维德
  荆维德(1904~1939),今辛集乡火烧营村人。幼时家贫,及长至北洋军阀部队当兵8年,练就了一身驭射技艺。卸甲回乡后,加入国民党县政府的骑兵队。处事大方、好朋友、重义气的性格,使他和三教九流的人均有交往。1935年前后,一度当土匪,曾为范筑先部捕至聊城,后被保释。1937年秋,他收拢民团0,在韩路村北拉起一支武装,后与石洪典部合为一体称“华北抗日自卫军”,任“副司令”。1938年初,所部被范筑先收编为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
(19041939)
周学闵
  周学闵(约1907~1937),原名希闵,字景骞,今烟庄乡前小化村人。出生于一个有百余亩地的殷实之家,自幼上学,最后毕业于设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在郓城任过短期教师。1927年,在三师求学期间加入国民党,曾在暑假时回冠县和田增林、邱树模等人一起进行秘密活动。国民党在冠县公开后的1928年,为国民党冠县临时党部执行委员,扶植成立起县党部领导的农民协会。国民党“整理党务”时,被省党务整理委员会任为冠县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
(19071937)
张永珍
  张永珍(1906~1937),原名甫生、春立,今冠城镇戴屯村人。自幼读书,16岁考入济南一中,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去武昌、广州、福州读大学,后在江西河口镇、北平任教师,又入保定军官学校。曾任某军师长、河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1933年,因作战失利赴北平报社工作。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宪兵3团逮捕,作为政治犯被押至南京国民党-复审,判刑15年,投入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他带领难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长期遭受身心摧残,身
(19061937)
张其维
   张其维(1850~1934),回族,今冠城镇张尹庄人,著名武术大师。自幼即酷爱习武,7岁随名师张乾学艺,终日苦练,常年不辍,20岁时武艺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查拳、滑拳、跑拳、洪拳、腿拳等无不精通,尤其是查拳,身法不凡,出神入化。并善使各类器械,尤善虎头凤尾镗,镗使开如风车,数十人不能近身,人在其旁以数枚枣投去,枣尽被镗克出。所练铁拳钢指也堪称绝技。江南武林高手丁某找上门来比武,张推辞再三,丁某狂言相讥。张无奈,只好在院中青石条上放上
(18501934)
任长山
  任长山(1907~1931),祖籍河北省南宫县,清末其父迁居县城南街以做小买卖为生。他7岁上学,16岁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后即在家帮父亲作生意。因受人欺负,1927年出走外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常在青岛、济南等地活动,后在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31年2月,因叛徒告密,在青岛租界被捕。被解往济南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自劝降,并以高官厚禄相诱。任长山当面予以斥责痛骂:“你们的钱是喝的人民的血,给我多少我也不要;你们的官是吃人的恶鬼
(19071931)
么凌云
   么凌云(1845~1929),字悦桂,今东古城镇东古城人。30岁时继承父业,为人治疮,医道精深,在周边县区颇负盛名。其施方施药概不收费,仅当饭时留饮即可,因此求医者络绎不绝。原本是小康之家,因舍药致使家计贫困,但一生舍药始终不变。亲友不忍视其寒苦,众人相帮方免饥寒。逝世后,众人为其立碑3通,赠“妙手济众”匾额。其美德为后人传颂。
(18451929)
孙立民
  孙立民(1914~1942),又名长山、长信,今孙疃乡唐寺村人。父亲早逝,靠祖父抚养长大。11岁考入县立高级小学读书,擅长绘画。1928年毕业后,回乡为年老的祖父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1933年考入冠县师范讲习所,次年到外地就读乡农学校,1937年冬学校停办回家务农。1939年,冲破家庭阻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冠北游击大队,任文书、副排长等职。1940年3月,任由冠北游击大队和冠县游击第二营合编的冠县游击营第一连连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
(19141942)
宋汝功
  宋汝功(1923~1949),今冠城镇宋三里庄人。家境贫寒,少时到东北逃荒。1945年在东北参加革命军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野战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在解放海南岛战斗中英勇牺牲。
(19231949)
曲凤祥
  曲凤祥,又名曲元,今兰沃乡大曲村人。清光绪年间,知县-,引起公愤。他联合绅民控告到巡抚衙门,因违背上意没被理睬。他没有恢心,再次到有关衙门控告,不但没准,反而更触怒了当权者。他为此受到酷刑,倍受摧残,后被判为流刑,含冤逃至辽宁死去。他不惧权贵,为民请命不惜赴汤蹈火的行为受到县民的一致钦敬。
[]
阎书勤
  阎书勤(1860~1900),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省威县)人,冠县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家贫寒,习练红拳,武艺高强。1893年(光绪十九年),与同称“十八魁”的高元祥等人一起,武力护卫拆毁天主教堂后在其址上建起的玉皇庙,反对洋教。又联合梅花拳首领赵三多,组成义和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打起“助清灭洋”的旗号,以义和团的名义在蒋家庄马场正式发动了3000余人参加的起义,攻教堂,杀教徒,与围剿的官军周旋。遭官军镇压后,阎带
[] (18601900)
何式箴
   何式箴,字荫庭,满族,内务府正黄旗汉军,进士。从1886年(光绪十二年)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12年间,先后3次任冠县知县9年。他学问渊博,工于书法,注重教育,清正爱民。曾修文庙,整理书院,每逢科试必亲自阅卷。民纳漕米时,仓夫往往用尖斗0,他出示严禁。复任时,县人老幼沿途叩接,并为之立“德政碑”。
[]
陈卿云
  陈卿云(1838~1896),字书五,今烟庄乡东南庄人。幼时聪敏好学,18岁时应童子试考第一,为郡庠生。23岁登拔萃科,1864年(同治三年)考取教习,3年后中举人。曾在冠县、清平、莘县书院讲学。历任平阴、阳谷、荣成县教谕。他乐于提携后进,其门生多有成就;他勤于政事,遇有修考院等事必为首事,不避辛劳。于光绪六年续纂《冠县志》,在文化事业上多有建树;他心地善良,县官以“剿匪”为名破孩无故良民,他全力营救;他尤有一颗爱国之心。1893年(光
[] (18381896)
张之和
   张之和(1820~1891),今贾镇张榆林头村人。自幼读“四书”,17岁随外祖父学医,22岁独自应诊。精外科,自制“拔毒生肌散”、“消肿膏”等,疗效显著。其子瑞生尽得其传,著有《药性巧合》。其孙跃普继承家传,医术益精,曾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910年(宣统二年)受三任知县“名高和缓”、“道佐歧黄”、“能除沉疴,药到回春,济世活人”的赠词。-传人张秀玉,创制“阳和膏”、“青黛散”,疗效颇高。第五、六代
[] (18201891)
杨泰
  杨泰(?~1861),今冠城镇七里韩村人,清末鲁冀交界一带天龙八卦教主要首领。多年来,积极组织冠、莘天龙八卦教活动,焚香结会,发展教徒。其“自诩有神授刀法,撒豆成兵”,以“兴汉灭胡”为宗旨,将矛头直指清王朝。1860年(咸丰十年)冬,由于天灾-,人心思乱,杨泰同临清侯家庄的教主张善继等一并揭竿而起,建立“五大旗”军事组织。杨泰掌大绿旗,并监管四路,任总管兵马大元帅。其子杨朋岭、侄杨朋山也为其中首领。仅3个月,教军连拔鲁西、冀东的10余座
[] (?~1861)
赵汝毅
   赵汝毅,字乾甫,晚清梁堂人,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优贡。他性情恬淡,好读书,专心治学,著述甚丰。著有《宛松斋古文集》4卷、《史质》8卷、《壁经窥管》4卷、《宛松斋诗》2卷、《性命要言》12卷。济东泰武临道徐培元敬佩其人品才学,请其作家庭教师。他教育有方,所教学生均成大器:徐培元之子徐 考中状元,孙徐致祥曾任直隶学政。享年57岁。
[]
赵锡蒲
  赵锡蒲(1745~1814),字建男,号秋渠,又号石农山人,清乾隆、嘉庆年间梁堂一带人。他出身望族,八世祖光远曾任保定知府,祖父赵 曾任云南建水知州。他自幼聪慧,随任教谕的父亲在济南读书,20岁补博士弟子员,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中拔贡。先任新城县教谕,升知县,后历任无极、唐县、望都、高邑、定兴知县,升蓟州、遵化知州,调顺德府同知,后又任直隶州、易州知州。1814年(嘉庆十九年)死于任所,终年69岁。他为官30余年,所至均有政声
[] (17451814)
岳潜
  岳潜,字起潜,清初人。他青年时代就有文誉,尤以书法闻名。1654年(顺治十一年)被选为拔贡,后授州同。1657年(顺治十四年),朝廷征试国内善书法之人,他摹仿黄庭坚笔意进上,被评为第三名。一位田姓翰林父母双寿,人多以寿帐为贺,岳潜为人代笔的寿帐书法被推为第一。他曾被授予中书之职,因不愿为官,没有到任。1662年(康熙元年),从京师回乡,以教书为终身职业。
[]
赵光远
  赵光远(1551~?),字世芳,号裕峰,明代崇文乡一里(今梁堂一带)人。其性情谦和平易,与世无争。17岁中举人,1589年(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历任平谷、邢台、泾阳知县,“所至以宽得民”。后任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奉诏总理昌平饷务时尽职尽责,被褒奖为“处脂弗润,握算惟明”。因功升任户部郎中,又出任保定知府。因病告退归乡后,对人恭敬,处事谨慎,并曾参与编纂县志,受到时人称誉。
[]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