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历史人物介绍7
王维群
  王维群(1914-2001),曾兼任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筹建处主任、厂长,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委、省政府咨询顾问。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有同名人物苏州大学教授,中学高级教师。王维群,1914年8月生,山东省冠县王辛村人。原名王宪五,又名王献吾,曾用名王为群。中共七大正式代表。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至1934年在山东省寿张县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党
(19142001)
叶谷霖
  叶谷霖(1914.05--2011.07),男,原名郭清源,又名郭涛,汉族,山东冠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贵州省优秀的领导干部,贵州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中共第一届贵州省委候补委员、委员,中共第二届、第四届贵州省委委员,中共贵州省第一、二、四次-会代表,贵州省第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 叶谷霖同志,原名郭清源,又名郭涛
(19142011)
李力殷
   李力殷(1918.10~2010.06),男,山东省冠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调查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务院办公厅原副主任,-部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原副部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战争时期,李力殷同志曾任鲁西北司令部参谋、鲁西独立旅第一独立营政治委员、鄄城县大队副政委、冀鲁豫八分区司令部
(19182010)
冯保
  冯保(1862~1921),又名冯西君,今孙疃乡寨里村人。少时家贫,父早丧,靠寡母为人纺织过活。19岁时因掰了村内富户几穗玉米被扭送县衙,后越狱逃至河北武安等地流浪,继之在临关、平固店一带聚集百余人枪落草。1909年(宣统元年)率部回冠县,焦二、杨八、王六杠伙等人也相继加入,很快发展至200余人枪。其队伍专与豪绅巨富作对,“沿街喊项,择肥而噬,违者杀掠随之”。先后攻进朝城田庄、大名宋庄堤、冠县汤村和东里村等地主庄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18621921)
张梦庚
  张梦庚(1909~1926),字效白,今梁堂乡张里村人。15岁离乡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不满军阀统治。孙中山到北平时,他亲聆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讲演,并常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接触,产生了革命思想,遂于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8国公使干涉中国内政,他愤而上 书痛斥。3月18日,北平各校学生4000余人赴段祺瑞“执政府”-,他走在最前列。段祺瑞令卫队开枪,他身中3弹,
(19091926)
李运先
   李运先(1906~1949),原名孙树勋,字建功,今东古城镇张查村人。1936年于聊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馆陶县任教师。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由中共组织派往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驻馆陶县办事处任服务员、指导员。1938年7月,任中共馆陶县第八区区委宣传委员兼动委会干事。1939年1月,调任129师筑先纵队独立团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入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曾任129师新8旅-科长、中共曲周县委副书记、
(19061949)
苏群
  苏群(1910~1948),原名苏长宗,山东东阿县西程铺人。抗战前,在北平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济南考入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当年结业,被派往聊城参加抗日工作,分配到冠县,任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驻冠县办事处服务员。1938年1月,调任莘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同年11月后,历任八路军129师筑先纵队后勤处负责人、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鲁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政科长、冠县抗日民主政
(19101948)
宋合印
   宋合印(1920~1947),今贾镇李榆林头村人。出身贫苦,在其母逃荒至黄河边一个破庙里降生,稍长靠为人做零活糊口。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抗日斗争,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发展20余名党员。1940年,任中共冠县第五区区委书记。1943年后,任冠北敌占区区委书记、中共武训县第五区区委书记。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不畏艰险,工作勤恳,深受群众爱戴。1946年,他带头报名参军,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后响应部队号召到当地地方工作,1947
(19201947)
耿锡华
  耿锡华(1919~1945),原冀南军区命名的杀敌英雄。生于今清水镇锡华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务农,后以卖馍馍维持生计。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推馍馍车子为掩护,为中共组织传递文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建立村农会时,被推举为会长。组建村民兵队,任教导员。1943年,西焦庄及周边村庄建立民兵联防大队,任联防大队长。1944年,率联防大队配合八路军主力两个连作战,歼灭日伪军80多名,身负重伤,被授予冀鲁豫边区“杀敌英雄”称号。不久
(19191945)
吴连杰
  吴连杰(1901~1945),字汉三,因在兄弟中排行为四,生性像兔子一样好窜,故外号“四家兔子”,今元造户乡吴海子村人。生于小康之家,自幼不务正业,将家产挥霍殆尽后无法度日,19岁去东北谋生。后又投奔当兵的族叔,次年携枪逃跑当土匪。1929年,已成为匪头目的吴连杰归至刘黑七(刘桂堂)匪部任团长,随刘至日照、清丰、南乐、大名、高唐等地四处抢掠骚扰。其间两次被招安,但不久便故态复萌,重新为匪。后在开州被官军围困,突围后沿途抢掠北逃,至国民党
(19011945)
许建瑞
  许建瑞(1917~1944),今冠城镇西街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爱好京剧,曾在“进德会”当过业余演员,饰演包公一类角色,群众送外号“黑头”。其性格既泼辣,又温厚。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民间武装。1938年初,参加山东第六区游击抗日司令部游击支队,不久入部队文工团工作。范筑先殉国后,随部被编为八路军新编第八旅,任第二十二团第二连指导员。他作战勇敢,拔除日伪军据点时,冲锋号一响,总是光着脊梁,口衔钢刀,率先登上
(19171944)
周如交
  周如交(1921~1943),今烟庄乡前小化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7岁随父流落到天津做苦力。后回乡读了几年小学后,为开染房的父亲拉车下乡接送染布。1938年,任村内青年救国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少年进行站岗放哨、拥军优属、参军参战等活动。常带人到为日军所占县城附近贴标语、撒传单,鸣枪骚扰日军。1940年后,历任中共冠县第一区区委-委员、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区游击队指导员等职。他平易近人,爱接近群众,每驻一村,总是走东家
(19211943)
齐南峰
  齐南峰(1915~1942),原名齐秀增,字岚峰,今史庄乡齐庄人。曾就读于私塾和堂邑县第一高小。1934年武训中学毕业后,县招考小学教员时被录用,先后在千户营、堠固等小学教书。1938年夏,入聊城政治干校学习,其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民军第一路任指导员。1938年底,任八路军先遣纵队政治部-科长。1939年9月,任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建立和完善了阳谷县县、区、乡抗日政权,组
(19151942)
胡腾霄
   胡腾霄(1918~1941),今东古城镇胡马园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6岁高小毕业后在村内任小学教员。1936年6月考入馆陶县师范讲习所,因翌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未及毕业。1938年6月参加馆陶县干部训练班,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馆陶县第一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他深入农村讲演,动员广大青年投入抗日斗争,不到3个月,青救会就发展到3000多人。1938年底,奉中共组织派遣入郝国藩的民团第四大队任指导员,为促使这支队伍接受改编、走上
(19181941)
郭芳臣
  郭芳臣(1899~1941),名兰皋,字芳臣,今贾镇许辛村人。幼时读私塾,后入冠县师范讲习所读书。在校期间,接受新事物敏锐,因闹-被学校开除回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加入国民党,积极参加拉庙放足的宣传和农民协会的组织等活动。后因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不满,声明退出国民党。1928~1936年,长期在农村教书,做过短时间第五区助理员。1936年夏,由冯干才、王维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出组建武装准备抗日的主张。1937年春,任中共冠县县
(18991941)
马廷骧
  马廷骧(1918~1940),今万善乡马王段村人,出生于一个稍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32年冠县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冠县师范讲习所。在校期间,接受进步思想,曾和同学一起反对守旧的县教育当局。1933年毕业后,在高王段村当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冠县第七区青年救国会主任。他积极参加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改组了被其控制的县文化界抗敌组织,被推选为冠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
(19181940)
沙延孝
  沙延孝(1914~1940),字露庭,回族,今梁堂乡申阎村人,后迁至县城南街定居。9岁入学,19岁高小毕业,1932年考入寿张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熏陶,参加并领导-。1934年,经赵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八乡师支部书记,通过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在校内外广交朋友,发展壮大中共的力量。1936年春,至济南受训1年。1937年3月,到馆陶县房寨乡农学校任教务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共馆陶县特支宣传委员。“七&#
(19141940)
孙树声
  孙树声(?~1940),又名书生,今东古城镇张查村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卫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冬,参加组建卫河支队,任支队教导员。后任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第一团第十营连指导员,和连长王德林一起率领群众所称的“铁连”与日伪军作战。1940年2月,和王德林与60余名战士在邱县赵官寨被上千日伪军包围在一座民楼内,激战一昼夜。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他举枪自戕,壮烈殉国。
王德林
   王德林(1910~1940),出生于今杨召乡后田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以讨饭、扛小活为生,后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糊口。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129师卫河支队第二中队队长、先遣纵队第一团第十营连长。他带领全连在卫河两岸猛打猛冲,巧夺智取,被群众称为“铁军”。1940年2月,奉命率部歼灭叛军石友三部途中,受到大股日伪军截击。王德林率部在邱县赵官寨与日伪军展开巷战。后被从威县、临清、曲周、邱县、邯郸等处蜂涌而至的千余日伪军包围在
(19101940)
朱冠友
  朱冠友(1918~1939),祖籍济宁,后随其父逃荒到县城北街落户,一家人靠父亲开小饭馆维持生计。1933年,勉强读完高小后,考入包食宿的冠县师范讲习所。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常读进步书刊,经同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五岔路村任小学教师。1937年11月,参加省第六区政训处在冠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后去聊城加入政训处的政训队,曾荷枪负弹随范筑先去茌平、博平、清平、堂邑等地参加阻击日军的战斗。同年12月,在堂邑参加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
(1918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