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历史人物介绍2
孙大玉
  孙大玉(1905—1956)女。武城县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生于鼓书世家,其父孙增福为梨花大鼓著名弦师兼演员。孙大玉幼承父教,习山东大鼓(南口)。她嗓音圆润纯正,唱腔委婉清新,更兼酷爱京剧,摹人状物多吸收戏曲表演滋养,堪称细腻传神,成为山东大鼓谢、李、孙、赵“四大玉”之一。擅演书目有《大西厢》《走马荐诸葛》《金精戏窦》《拷红》等。除在济南享有盛名外,在京津、开封、南京、汉口、重庆等地亦颇有影响。40年代后,山东大鼓日趋没落,孙大玉改唱京
(19051956)
梁述哉
  梁述哉(1899—1952)别号纾斋,别字念祖。武城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1922年起任西北军第六混成旅见习排长。1925年—1937年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师炮兵队长、营长,第三十军参谋处长等职。 抗战前期任第二战区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参谋长、 决死第一旅少将旅长。1943年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西安分校) 步兵科少将科长、山西省干训团教育长。1946年11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后任北平行辕第二处处长
(18991952)
曲洪发
  曲洪发(1923—1949)武城县武城镇曲庄村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入伍后多次荣立战功。 1947年4月,在攻打程太堡的战斗中,曲洪发任排长,带领二排担任连里的突击队,连续炸毁敌人10多个地堡,消灭敌手枪队几十人,他一人连续刺死3个敌人, 并带领两名战士机智迅速地冲进敌指挥所,活捉敌首程道生。战后,立大功一次,并被纵队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在纵队召开的庆功表彰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员亲自给他佩戴了大红花。1949年任副连长。后在西南作战
(19231949)
戚夯
  戚夯(1893—1948)原名戚伯黎,字牖民。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人。1918年任武城“地方自治筹备会”主任。1925年任国民党武城县政府财政科长。1935年任济宁县财政科长。 1938年8月至1939年11月任武城县抗日游击队队长,后游击队改编为独立营,任营长。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代县长兼民政科长。 1944年调任冀南区六专署行政科长。1945年6月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8年初调邯(郸)
(18931948)
戚烽
  戚烽(1921—1942)原名戚绍炎、戚啸中。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主持成立了武城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戚庄游击小组,任组长。1939年11月后,任冀南四分区武城独立营基干连指导员、清河县游击大队教导员、武城县抗日游击大队副政治委员。1942年12月27日,在水坡村一带反“扫荡”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敌人要他跪下,他却奋然站起,高呼口号,壮烈牺牲。冀南军区六分区和武城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211942)
王金铭
  王金铭 (1880—1912)字子箴。武城县老城镇东屯村人。辛亥革命烈士。8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6岁弃学从商。18岁在天津参加袁世凯组编的新军,不久即被提升为副目,1899年升为正目。1904年,擢升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第三协第七标前营左哨哨长。1905年,调任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第十八标一营前哨哨官。1907年,任由徐世昌统率的第一混成协(协统王化东) 某标第一营帮带,驻防新民府(今辽宁省新民县)。1908年,王金铭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
(18801912)
张正见
  张正见(527—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诗文兼擅,而以五言诗开启唐律,使其成为南朝陈的一位重要诗人。张正见的父祖原为北朝人:祖父张盖之,为魏散骑常侍、渤海长乐二郡太守;父张修礼,为魏散骑侍郎,后归梁仍拜本官,再迁怀方太守、张正见自幼随父入梁,13岁向继立为太子的萧纲献颂,为萧纲“深赞赏之”。张正见还精于佛典,尝预萧纲的“升座说经”的“讲筵”,“清决疑议,吐纳和顺,进退详雅,四座成属目焉”。太清初,张正见参加选
崔宏
  崔宏(?—418年),字玄伯,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北魏政治家。是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所倚重的重要谋士,曾参与草创各种制度,为北魏立国做出过重要贡献。崔宏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悦、父潜并以才学著称,他也以少有俊才而著闻乡里,号称“冀州神童”(《北史》本传)。前秦王苻坚之弟阳平公苻融任冀州牧时,对崔宏“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不久又升为著作佐郎。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崔宏又曾仕于后燕慕容垂政权。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
[南北朝] (?~418)
桑恒昌
  桑恒昌 (1941~)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1961年入伍,1972年退役。历任《山东文学》,《黄河诗报》副主编、主编、社长,编审。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光,是五颜六色的》、《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年轮月轮日轮》、《听听岁月》、《桑恒昌怀亲诗集》、中德文对照本《来自黄河的诗》等。报告文学《爱的
张曰凯
  张曰凯 (1936~)笔名岂凡。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杂志,副编审。中国作协秘书处处长、创研部副局级调研员,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祭歌》,评论、散文集《觅踪寻痕》、《故土怀古》,短篇小说《锁先生的故事》,中篇小说《石榴红》,评论《
王润成
  王润成 (1941~)笔名润成、村夫。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历任齐齐哈尔市建筑公司中学教导主任,齐齐哈尔大学教师,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市人大办公厅副主任,齐齐哈尔日报社社长、总。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市作协名誉主席,高级。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跋涉者足音》、《五弦琴》、《晚唱》,散文诗集《太阳与瞳仁》,散文集《春光秋色行》、《笔花灯影》等。
王江
  王江 (1954~)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7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机械系,1985年毕业于湖北电大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教员、干事、宣传科长等职,广州新兴大酒店总经理,江苏南通新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时期的樱桃》、《改制》、《青砖眼》。1987年获空军优秀通讯员二等奖。
王金武
  王金武 (1952~)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管理工程系。1969年应征入伍。1977年复员安置于辽宁省抚顺市。历任维修钳工、厂办主任、公司秘书、市委组织部副处长、市人事局副局长,市文联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人事潮》、《天美地艳》、《冤家路窄》,并创作多部电视剧本和中、短篇文学作品。
吕舒怀
  吕舒怀 (1954~)笔名舒怀。山东武城人。九三学社成员。1983年毕业于天津市新华职工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7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天津第六皮鞋厂、天津市皮革公司当工人、干部,1983年起任《天津青年报》记者,《天津文学》杂志、部主任、副主编,天津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欲望舞台》、《地狱走廊》,长篇报告文学《江淮风云》(合作),小说集《纯真年代·吕舒怀作品集》
鲁原
  鲁原 (1940~)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中华书局,广西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协第一、二届理事。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理论专著《捕捉精灵》,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另还发表散文、诗歌、评论等数十篇。专著《当代小说美学》获山东省社科
张文光
  张文光(1923-2006)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省武城县人,1923年3月生于武城。1941年参加革命。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城县区武委会主任、县武委会军事部长、区长、区委书记,军分区科长。1949年8月南下湖南,历任长沙市法院办公室主任,市救济处处长,市监委办公室主任,省工程公司三处处长,省基建办政工科长,省劳动局工资处处长、副局长,桃源县委-。1964年任常德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农业组长、地区革委会副主任
(19232006)
李玉英
  李玉英 (1930~)笔名里程、春桐文。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45年在晋冀鲁豫大军区冀南军司令部任警卫员,1947年后南下任二野二纵补充兵团警卫员,襄阳谷城剿匪任助理员。1951年起任湖北省财政厅副科长、科长、处长、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起任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1951年开始文学创作。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龙潭镇》、《虎胆英雄》、《夜袭谷城》、《青山烈火》、《活捉康泽》,散文集、散文诗集《绿
杨学军
  杨学军, 计算机领域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1963年4月出生山东省武城县,籍贯山东武城。1983年毕业于原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985年、199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研究。担任某系列五个型号高性能计算机和2010年世界TOP500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总设计师。系统提出了CPU和流处理器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与效率优化途径。在可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邠
  崔邠(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人。祖佶,父陲,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贞元中授渭南尉。迁拾遗、补阙。常疏论裴延龄,为时所知。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凡七年。又权知吏部选事。明年,为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赐以金紫。邠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裴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兄弟同时奉朝请者四人,颇以孝敬怡睦闻。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阅《四部乐》于署,观者纵焉。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
[] (754815)
崔胤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右仆射崔从之孙,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多次升迁后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与朱温相结,想要靠朱温掉除宦官。屡次被罢官,均因为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次官拜宰相,当时人们称他为“崔四人”。天复元年(901),崔胤遗书朱温,令他出兵迎驾,宦官韩全诲先劫昭宗到凤翔投靠李茂贞。天复三年,昭宗回到长安后,他劝朱温尽杀宦官,自
[] 唐朝宰相 (85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