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历史人物介绍16
吴志渊
  吴志渊(1910-2012)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人,1910年4月生于安定县马家砭乡吴家沟村。在本地读完小学,后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校学生会主席,因对“立三路线”提出不同看法,受到错误处分,后得到党组织纠正。1931年入北平宏达学院,次年考入辅仁大学。在此期间,与在北平的陕北红军领导人谢子长、阎红彦等关系密切。1934年回到陕北根据地安定革命委员会秀延县苏维埃政
(19102012)
李瑞山
  李瑞山(1920-1997) 中共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宜川县(今延长县)人,1920年11月20日生于陕西省宜川县狼神山乡益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当过放羊娃,经受了贫苦生活的磨练。193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延长县团委书记、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中共陇东地委青委书记兼青救会主任。1940年以后,任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组织部长、主席,并到延安中央
(19201997)
梁向阳
  梁向阳 (1965~)笔名厚夫。陕西延川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专科,1990年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本科。1983年参加工作。现任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路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走的风景》、《走过陕北》,编著《天下壶口记》、《古今名人在延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散文《漫步秦直道》入选人民教
李建军
  李建军 (1963~)陕西富县人。1986年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宁静的丰收》、《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必要的反对》等。作品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以及200
张伟
  张伟 (1905—1985)延川县拓家川乡人,中共党员。1935年参加革命,历任乡长、区助理员、勉县武侯区委书记兼区长,县法院副院长、院长,副县长等职。民国36年(1947)夏,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为组织群众撤退而无暇照顾家庭,使产后的妻、儿死亡,赶回安葬后第二天便赴工作岗位。在勉县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谦虚谨慎。严格要求子女不闹名誉地位,不在经济上伸手,在群众中受到好评。1963年3月退休,后改为离休。1985年3月8日病故。
(19051985)
高延赛
  高延赛 (1952~)笔名高歌。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延安班。1968年在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1年应征入伍。1975年复员后历任延安地区文联组联部主任,北京市丰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副总。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视专题片《延安精神》,长篇纪实文学《重围》、《绝地战歌》。
高鸿
  高鸿 (1964~)陕西富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历任延安市新华陶瓷厂工人、技术厂长,陕西延安市宝塔区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夏一波广告公司策划总监、副总经理,西安迈科集团企划部经理,《迈科人》主编。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一路呻吟》,短篇小说集《雪地上的灵魂》,散文集《我的小屋》,中篇小说《女人》、《二姐》、《外婆的爱情》、《那人,那事》,散文《父亲
成路
  成路 (1968~)原名成党录。陕西洛川人。中共党员。1984年应征入伍。转业后历任县乡人民政府干部、副乡长、副书记、乡长,《延安文学》、部主任,副编审。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雪,火焰以外》、《原野》、《青青往事》,散文集《以往的记忆》,电视剧剧本《红旗袍,黑礼服》。作品获报刊诗歌奖十余次,选入20余种选本。
白黎
  白黎 (1942~)笔名黎阳、山泉。陕西安塞人。中-员。1960年肄业于志丹中学初中部。历任小学教师,公社团委书记、教育专干、民政专干,志丹县文化馆副馆长、党史办主任,党史研究员。志丹县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延安市作协副主席,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陕西-研究学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世纪行——记-》、《东方行——记斯特朗》、《刘志丹传》、《闹红岁月》、《太上皇兴衰记——李德其
白烨
  白烨 (1952~)笔名文波。陕西黄陵人。中-员。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79年调中国社科出版社,任文学室副主任、主任、总助理,1999年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为该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批评的风采》、《文学论争20年》、《赏雅鉴俗集》、《观潮手记》
鲍世军
  鲍世军 (1962~)笔名远村。陕西延川人。1989年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政教系。1982年参加工作,历任延川县永坪中学教师,陕西省作协《延河》诗歌,陕西省政协《各界》杂志副主编。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独守边地》、《回望之鸟》、《方位》等。《桥》获1991年《文学报》命题征文一等奖。
胡明
  胡明中国大陆男演员,歌手。 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话剧班。1993年参演央视六集电视连续剧《西行漫记》开始演艺生涯。1996年参演电影《冼星海》荣获珠影“小百花”最佳男配角奖。2008年参演冯小刚战争大戏《集结号》饰演司号员-小梁子。 2009年主演国内首部悬疑推理电影《密室之不可告人》饰演经纪人李晓峰广受好评。 2010姜文《让子弹飞》饰演粉贩-孙守义,圈内好友送外号“凉粉哥”。 2012耗时一年反串领衔主演惊悚电影
[]
王全安
  王全安,1965年10月26日出生于延安,中国导演。2000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月蚀》获得了第2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20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2012年9月,王全安导演改编自作家陈忠实小说的同名电影《白鹿原》上映。2011年4月18日,王全安与张雨绮在西安领取结婚证宣布结婚。2014年9月10日,王全安因涉嫌00被北京警方当场抓获并拘留审查 。 2015年7月2日晚,张雨绮
武向平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61年1月生于陕西省黄龙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正确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洛川仙女
  洛川仙女,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
[]
刘光世
  刘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南宋高宗时抗金将领,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去世后赠封太师,谥武僖,后追封鄜王,列七
[] 南宋四元帅 (10891142)
杨晓龙
  杨晓龙(1964.6—1987.2) 洪福梁乡下桌子村人,共青团员。1984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4部队战士,一等功荣立者。 1985年12月随军参加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在雨、旱两季作战中,和全班战友打退越军偷袭54次,毙伤敌人25名。 1987年2月3日,他二次接防上阵,在短短几天的作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越军炮火,利用废旧器材加修工事2个,新修炮位3个,先后3次冒着生命危险和班长深入阵地、哨位观察地形,侦察
(19641987)
贺仰忠
  贺仰忠(1964.11—1986.9) 菩堤乡王家沟人,共产党员。1984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4部队班长。一等功荣立者。 在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中,他多次请求把自己配属到任务艰巨、条件艰苦、遭受炮击和偷袭频繁的一连。到一连后,他抢到了多面受敌的417阵地6号哨位,每天晚上潜伏在洞口,忍受蚊虫叮咬,观察敌情,先后发现越军新火力点3个,粉碎偷袭48次,33次压制了越军轻重机枪对我军工事的-,打死越军2名。 9月23日
(19641986)
王子万
   王子万(1895—1986) 城关西街人。曾在本县高等小学、西安第一中学读书,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 民国初,地方割据混战不休,社会动荡,民生涂炭,王子万目睹现实,产生了济世安民的思想,以至后来为地方秩序的安定、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等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1924年,他出任洛川黄龙山县佐,多方奔走,安抚东山土匪,稳定了社会秩序。1926年,被推选去西安参加国民-表大会。到西安后,经审查不是国民党员,遂被取消资格。逯时,共产党员刘含初、
(18951986)
屈克宽
  屈克宽(1900—1984) 城关镇东关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家庭。青年时期,曾执教十余年,祖上几辈都是文人,群众以“书香之家”称之。因受前辈熏陶,颇爱书法,手不释笔,练写终生。字迹潇洒挺拔,苍劲有力,常给亲友及书法爱好者以帖帙相赠,在本县书法界负有盛名。曾为洛川烈士陵园、毛培春纪念碑撰书碑文,在洛川影剧院、面粉厂竣工时,为其书额“洛川影剧院”、“洛川面粉厂”,1982年,在洛川书法展览中获一等奖。
(190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