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历史人物介绍11
蔡丰
  蔡丰(1880~1948),字登武,吴旗县宁塞堡人。年幼家境贫寒,未读过书,18岁继父任,历任宁塞堡、马连城“排头”(地方武装的小头目)5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民国3年(1914)任绅士7年。民国10年(1921)任宁塞区区长。民国23年(1934)任地方团总。蔡丰在国民党地方任职期间,曾施行不少仁政。民国16年(1927),粮台站长宗丕涣,勾结军队邢营长,向老百姓多摊派600大洋的军饷,蔡丰知晓后,坚决抗拒,并同宗打官司获胜。
(18801948)
陈瑞
  陈瑞(1901~1947),吴旗周湾镇崔涧村人。少时因家贫未能就读,17岁婚苏氏,18岁在安边“德盛昌”杂货店当“相公”3年。其间一边劳动一边读书。21岁回家务农。陈瑞为人耿直少言,不徇私情。1934年前后,在我党地下工作者郑元的影响下,陈瑞投身革命,积极为党作地下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捐出两石荞麦,支援新生红色政权。是年冬,因郑元身份暴露,调离时,确定由陈瑞接替郑元,搞好敌特情报收集工作。1936年红军西征,阎红彦
(19011947)
贺满朝
  贺满朝(1897~1936),小名年成,出生于吴旗县刘家砭的一个雇农家庭。年少时,为地主当长工8年,17岁在私塾上过3年冬夜校。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能读书看报。后来在共产党的影响下,于192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党的坚强战士。1929年,他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积极为党工作,奔走于现在的吴旗、志丹交界地区从事宣传活动,在刘志丹和永宁山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向地方官府进行抗粮抗捐斗争。1933年,在党的领
(18971936)
马占海
  马占海(1921~1954) 甘泉县三区一乡杏子沟门人,国民党党员。1939年,马占海曾鼓动甘泉县人民政府警卫战士张凤才加入特务组织。当时,张凤才是中国共产党员,即向党组织揭发,使马占海及其特务组织全部落网,马占海从此怀恨在心。国民党侵占洛川后,他任本县洛河川区长。他向县长告密,张凤才是从迁安青训队回来的。张雅轩派他与1区丁去抓张凤才,将其抓住后枪杀于村外。马占海曾与保警大队队长郑维屏合伙袭击了陕甘宁边区教导旅留守人员,劫去洋布、土布共
(19211954)
张耀增
  张耀增(1906~1954) 甘泉县城内人,地主成份。1938年,张耀增赴西安医防训练班受训,结业后任国民党县政府卫生助理员,并兼任戒烟所长。1939年任城区联保主任。1940年,国民党县政府被驱逐出县,张耀增带着儿子张立志和侄子张立仁跑到洛川,仍任卫生助理员。同年,经王新安介绍加入国民党。1944年任洛川田粮处管帐员,并兼任一科主任科员。1946年底,经尚养支介绍加入“三青团”,并在特务调统室工作。1947年2月,张耀增任国民党县政府
(19061954)
刘江
  刘江(1965~1986) 又名小泉,甘泉县城关镇人。1982年毕业于甘泉县中学,在校期间加入共青团。1983年11月应征入伍,担任连卫生员。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他的军事技术项目达到全优,受到团部表扬。1984年,刘江在部队卫生员教导队学习,并任一班班长,结业时被评为“全优学员”,一班被评为“全优班”。1985年11月,刘江所在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刘江就向党组织递交了三份入党申请书。申请书上写着他的战斗誓言——“生命的火
(19651986)
白文彩
  白文彩(1915~1981) 甘泉县石门乡王坪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文书、区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区贫协副主席等职。白文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在乡、区、县搞宣传、组织和青年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宣传抗日,支援前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全国解放后,白文彩发扬延安精神,坚持为人民办实事,深受群众爱戴,被人民称为“老黄牛”。1962年春,本县洛河川一带久旱无雨,地皮晒得裂了口。白文
(19151981)
袁存周
  袁存周(1906~1974) 甘泉县东沟乡乔庄村人。从小家境贫寒,未上学。1941年,袁存周极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粮食连年获得丰收,达到了边区提出的“耕二余一”的要求。他勤劳吃苦、积极带头缴纳公粮,支援前线。1943年,他光荣的出席了边区政府召开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边区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国庆观礼,袁存周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送给他一
(19061974)
杨增其
  杨增其(1941~1969) 甘泉县下寺湾人。1954年至1959年在本村上学,1963年加入共青团,曾担任大队民兵排长。1969年3月23日晨,本村几个小学生相伴着去上学,途经洛河桥时,一个9岁的男孩不慎掉入河里。正在担粪的杨增其路过发现,不顾河水寒冷刺骨,.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抢救。当他抱着孩子奋力向岸边游去时,因水流太急,几次靠近岸边,都被河水卷了回去。最后他精疲力竭,同小孩一起被激流冲去,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年28岁。杨增其
(19411969)
王生海
  王生海(1911~1956) 乳名二丑子,甘泉县桥镇乡葡萄沟村人。1934年春,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来甘泉洛河川一带宣传“闹红”,发动贫苦大众起来打富济贫,王生海毅然投身于伟大的土地革命斗争。他虽然没有文化,但记忆力和理解力特别强,且有胆有识。在担任赤卫军贫农团团长期间,他积极组织赤卫军,宣传党的主张和纲领,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打富济贫工作,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王生海被选送到中央党校(校址在今子长县)学习,次年2月毕业,任
(19111956)
陈金铠
   陈金铠(1901~1947) 又名陈仲威,汉中洋县湑水乡六联村人。幼年读书于本乡良马寺小学,后就读于汉中中学和省立成德中学。毕业后,受其长兄陈金藏(北大学生)推荐,赴省立延安四中,找到共产党员陈瑜廷、易厚庵。经他俩介绍到甘泉县立高等小学任教,改名陈仲威。期间,受陈瑜廷、易厚庵的帮助指导,思想进步很快,被接收为中共党员。1927年3月,陈金铠领导创建了甘泉第一个党支部,即县立高等小学支部,又名“甘泉特别支部”。陈金铠经常向学生宣传马克思
(19011947)
马福吉
  马福吉(1912~1947) 乳名候角,甘泉县桥镇乡安家沟村人。高小毕业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太白起义”中表现突出,受到刘志丹的赞扬,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保安游击队大队长,转战于陕甘两省的甘泉、安塞、志丹、吴旗、靖边、华池、庆阳等地。1934年5月,马福吉率领游击队二中队消灭了盘踞在桥镇乡刘老庄村的寨匪刘逢春,缴枪4支,并将没收的30余石粮食,50多头牲畜,全部分给当地群众。1935年10
(19121947)
薛志明
  薛志明(1915~1945) 甘泉县高哨乡人,家境贫寒。15岁上初小,后进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在此期间,他经常和进步师生接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眼界逐渐开阔,思想日益成熟。1933年,他参加地下党秘密活动,散发革命传单。刘志丹由西安回家途经甘泉城时,他多次送口粮,聆听刘志丹讲述革命道理和革命故事,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1937年,薛志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由于他刻苦学习,工作积极,受到学校好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
(19151945)
杨玉伟
  杨玉伟(1901~1935) 又名杨二高,甘泉县石门乡柏叶沟村人(原安塞县楼坪川柏叶沟村)。早年因家庭贫困,单身外出谋生,四处漂流。后在内蒙古结拜了一个有枪有势的“盟兄”。同时靠自学认了不少字,并学会骑马射击。有一天,他骗“盟兄”下河洗澡,趁机拿跑“盟兄”的枪和子弹,辗转潜回柏叶沟,把枪埋藏起来。1931年,国民党安塞县政府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在各川相继成立民团。当时安塞县行政区划分十三个川,楼坪川属苗下川,刘万成为苗下川民
(19011935)
康全明
  康全明(1912~1934) 甘泉县桥镇乡阎家湾人。他从小学习认真,成绩优良。高小毕业后,考入米脂三民二中。在革命运动的影响和学校进步老师的引导下,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就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反对基督教的斗争。1930年秋,在西安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封建法西斯教育、反对戴季陶、反对国民党省教育厅长、师范校长的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
(19121934)
薛彦平
  薛彦平(1905~1990)祖籍韩城,父辈迁居本县白马滩镇神峪窑儿村,后住大石头村。幼时家贫,不识字;其父授予祖传治病秘方,主治蛇咬、恶疮、无名肿毒等病。半农半医,巡行乡里。自17岁行医,60多年来接诊26000人次,十治九验,方圆百里。有“神医”、“一把抓”之盛誉。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亦曾专题报道过他行医济世、贫者免费、富者收本的事迹。1990年7月13日病逝,享年85岁,送葬者千余人。乡民送有“救人万千,留芳百世”、“救世良医,音容犹在
(19051990)
尚文银
  尚文银(1904~1986)本县三岔乡曹家塬村人,无妻室儿女,稍有积蓄,就捐给农业社购买农业机械,发展集体企业和公益事业。1975年,村里要引水上塬,资金不足,他解囊资助。乡民深感其恩,无不敬仰,当时他还健在,村民就给他立了座墓碑,上刻:“社员尚文银为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捐款二千元”以示敬重。陕西日报在1982年4月3日第三版上刊登这一新闻,其标题是“一块活人的墓碑”,称赞尚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1986年尚病故。
(19041986)
锁子
  锁子(1851~?)白马滩镇神峪行政村彭口塔人。生于1851年,系清末白马滩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光绪年间,白马滩设有官仓,广储粮食,时值连年大旱无收,饿死者十之六七,直至人相食!但官府终不开仓赈济。冀锁子带领饥民打富济贫,开仓放粮,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农民首领。光绪三年(1877),韩城县立有《荒岁歌》碑(现存于陕西省博物官),载了荒年饥民起义求生存的实况,其中有“十而百,百而千,锁子屯兵五角山(今白马滩镇五角山村),起首先从白马滩
[] (1851~?)
神一元
  神一元(?~1631),神一魁(?~1631)弟兄俩,吴旗宁塞堡(今长城乡黄涧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壮年时,曾在陕西延绥镇(军事单位)服兵役,时称“边兵”。后于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领导3000多边兵起义,“其锋不可挡,官兵望风奔溃”,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后因中了敌人奸计等原因起义失败,神一元战死,神一魁被叛徒杀害。崇祯元年(1628),延安府大旱,许多人吃山间蓬草度日,再加上明王朝军政腐败,将官睃削,边兵缺饷现象十分严重,兵变不断
[] (?~1631)
李良臣
  李良臣字平远,陕西宜川县人。清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余部郝摇旗(郝永忠)等在湖北郧阳西部山区拥立“后明”韩王,扼守湖北房县、竹山一带抗击清军。后与李来亨等部农民军联合,势力日增,出没于川、陕、楚交界山区,其间曾频繁活动于洵阳县南部地区。清军四处设关置寨,连续派重兵“征剿”,农民军“偏攻则易遁,情急则互援”,“窜伏竹房间,出没汉水以南,岁无宁晷”。康熙元年(1662),清廷因洵阳县南七里关(今太山乡七里沟口)“地处万山之中,界连楚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