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名人录
刘子升
  刘子升(1885-1968)名兴让,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原属蒙阴县)小上峪村人。13岁中秀才,名重一时。为生活所迫,曾在关东谋生。1934年曾在家乡率乡亲筑围墙抗御土匪,自任寨主。因结怨于土匪,被迫逃荒山西,后回乡开办私塾,经常教育学生要立志成才,爱国爱民。1937年11月,停办私塾,多方奔走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于1938年3月成立了一支80余人的抗日武装,被命名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十二中队,他任副主任。同年5月,蒙阴县委成立,他从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6月,任蒙阴县七区动委会主任。期间,在黄庄、大庙等地举办抗日自卫团骨干训练班,参与组建
(18851968)
孙守功
  孙守功(1963—1984)莱芜县孙家庄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人。革命烈士、钢铁战士。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4年5月,因病住院治疗。7月中旬,得知部队准备开赴中越边境参加防御作战的消息,他立即要求出院,医生只好在出院通知书上写道:“病未愈,继续休息两个月”。出院后连队领导要他留守,他破指写下了:“坚决上前线,愿把热血洒边疆”的血书,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求党组织在战火中考验自己。同年12月20日, 他与全班战士一起坚守“116”阵地,激战中,他右手的多个指头被弹片削掉,右腿多处负伤。次日在越军向阵地冲击时,他强忍伤口剧痛,击毙击伤敌人数名,
(19631984)
李念林
  李念林,1916年6月出生于莱芜中茶业村。幼年家贫未上学。1938年冬任本村自卫团通讯员。1940年任村民兵队长。他胆识过人,发明并制造石壳滚雷、吊雷、连环雷等十余种地雷,多次带领民兵利用地雷伏击日伪军,并应邀到淄川、章丘、历城、泰安等地教授造雷、埋雷技术。家庭3次遭受日伪军掳掠焚烧,父母和两个孩子被折磨致死,他毫不动摇。至抗日战争结束,他带领民兵队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多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枪短枪180多支、子弹1万多发,割敌电话线2500多米。1946年应邀到延安作报告。《新华日报》、美国合众社曾多次报道他的事迹。1947年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埠村战斗,负伤后仍坚持完成
(19161989)
尚根河
  尚根河(1965—1985)莱芜县双龙峪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人。1983年入伍后, 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4年12月,随所在部队赴老山前线。1985年2月10日战斗中,带领救护小组担负战场抢救任务。在猛烈炮火下抢救出11名伤员,并往前线阵地送弹药9箱。 12日开始,战斗持续32个小时,他不顾疲劳和饥饿,不停地抢救伤员,运送弹药,不幸被敌方流弹击伤胸部牺牲。其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记一等功。
(19651985)
邹凯勋
  邹凯勋 (1896—1957)本名凯训、开训,别名杨带、杨岱。莱芜县寨子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颜镇乡) 人。莱芜梆子演员。他自幼跟班学艺,绰号石三晃,工小旦,嗓音甜美圆润,唱腔自然流畅,委婉动听;扮相娇巧,身段灵活,表演细腻,擅演《玉虎坠》《汗衫记》《反西唐》《无底洞》等戏。1931年,曾在泰安范镇兴华班任教。1954年,参加莱芜梆子剧团。同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
(18961957)
吴会梅
  吴会梅(1929—1947)女。莱芜县埠东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人。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祖母逃荒要饭。17岁任本村妇救会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发动妇女推磨轧碾、做军鞋,拥军支前。1947年夏,国民党军队进犯莱芜后,仍坚持斗争。由于叛徒出卖,10月20日深夜遭敌人逮捕。敌人用酷刑折磨,她坚强不屈,义正词严痛斥敌人。11月27日,敌人将其推落深井,遂向井中开枪射击,后沉入巨石,吴会梅壮烈牺牲。
(19291947)
陶守全
  陶守全(1923—1946)莱芜县张家岭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1946年在淮安牺牲。
(19231946)
李半残
  李半残是山东省有声望的老画家之一,离开我们已经近三十年了,他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李半残原名李粹笃,字子纯,笔名思健。清光绪三十年(1907年)出生在今莱城区辛庄镇东照林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李荣光上过几年小学,聪明过人,不仅写算明白,还擅长写字绘画。正月十五画花灯、白公事画扎彩,他比别人画的高明。每当作画,幼年粹笃总左右不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粹笃上有二兄二姐,长兄延笃字松年长他12岁,粹笃读初小四年级时,长兄已在省城一讲习所毕业,到济南聋哑学校当教员。二兄安笃读了几年小学已回家种田。父亲见粹笃上学有出息且爱好广泛,决心供他上
(19071978)
柳明瑞
   柳明瑞(1940.6-),笔名暗柳、绿杨,山东莱芜人。男,汉族,0党员,高级记者。出身于书香门第。 1963年以优异成绩从莱芜一中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受教于一批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史学者。在大学读书期间,已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大学毕业后,回家乡莱芜,在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   1976年到莱芜县委报道组任组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写了多篇支持真理标准讨论和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 1979年调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泰安记者让当记者,从1987年起任记者站站长,同年被评为主任记者。 1993年被评为高级记者,是山东省内最早被评聘为副高、正
亓象岑
  亓象岑 1912年10月出生于莱芜鲁西村。1927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莱芜城育德小学高级班。1930年插班改入济南育英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济南学生赴南京-活动,并卧轨向-抗议-。193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1936年夏,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入校不久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亓象岑同一批0员、“民先”队员展转到济南,组织起平津-学生会和“民先”山东省队部,受组织分派参加了由0人主导的韩复榘第三路军政训处训练班,是年9月到齐河县任抗日青年训练班主任,10月日军占领齐河后,他护送受伤民众去济南安
(19121995)
吴天明
   吴天明,1939年出生,祖籍今莱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黄泥沟村。1960年从影,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7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西望长安城,有个吴天明。”这句话,可以说是吴天明在那个时期炫目形象的写照。 1982年吴天明导演的影片《没有航标的河流》,该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大奖。 1983年他又导演影片《人生》。因影片揭示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追求与命运,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以吴天明导演的《人生》肇始,一直被银幕所遗忘
北京电影学院
全部钢城区名人>>>